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构建(3)

时间
2005-01-18

三、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精气神、藏象、经络论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主要由精气神、藏象、经络理论构成。

(一)精气神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整体认识

所谓“精”,就人体而言,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有形的基础物质。从阴阳属性来讲,精属阴,因此又称“阴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阴成形”。从精与五脏的关系看,五脏皆藏精,而总储于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从其形态、流行部位、作用来看,精又可以分为精(生殖之精、五脏之精)、血、津、液(汗、涕、泪、唾、涎)、髓。从精与气的关系来看,“精化为气”,即认为无形的功能是在有形物质基础上产生的,“水为三才之祖,精为元炁之根”(《类经图翼·求正录》)。阴精具有化气生神,主生长、发育、生殖、营养、调节、防病御邪、储藏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故谓“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

多种原因均可导致阴精的损耗与丢失,并由此引起生化、布散的障碍,造成阴虚甚至阴竭。“五脏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灵枢·本神》)古代把“积精全神”作为养生第一要旨;温病学家把阴虚精竭作为外感热病最主要的病理损伤和机转关键,提出“留得—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把养阴保精作为温病主要治则之一。

所谓“气”,就人体而言,指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和生命动力。从传统认识上来讲,气属无形。从阴阳属性来讲,气属阳,因此又称“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化气。”气有推动、激发、温煦、布散、卫外防御、调整、化精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故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图翼·求正录》)。气与精的关系表现为“形归气”,即认为人体有形的精华物质有赖于无形之气的化生。

同阴精一样,各种原因均可导致气的耗损和气机的运行障碍,造成气虚、阳虚、气脱,也可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造成郁结或逆乱,甚至危及生命。

“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的综合表现,所谓“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神是在上述精气正常的基础上产生的。神的产生有赖于营卫气血和五脏的正常变化。《灵枢·天年》中有云:“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神与五脏的关系总体来说,心为神明之府,神舍于心。五脏皆藏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总之,神是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和最高主宰。心主神明,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正因为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察神就成为中医诊察病情,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基于“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使”,“神者,正气也”,“血气者,人之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精生气,气化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中医学正是以精气神—体为纲,从整体上来认识和把握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也就是把物质实体、功能活动、精神意识三方面统一起来从整体层面上认识人的生命活动。由此把精、气、神作为生命之“三宝”。

(二)藏象五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归类认识

1.脏属于内,象现于外,司外揣内,以象察脏:

“脏”指人体内在的器官。“象”指现象或外在表现。所谓:“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注)。“象,形象也,藏居于内,象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卷三·藏象类》)。“五官者,五藏之阅也”(《灵枢·五阅五使》)。“肺主皮……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爪……肾主骨……视春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综上所言,所谓“藏象”,就是从人体“见于外”的、“可阅的”各种外在表现,来认识人体“居于内”的脏腑器官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中医学对人体内在脏腑器官的认识方法主要是司外揣内、以象察脏,特别是选择与脏腑相关联的官窍、体表作为“窗口”来审识其内在的本质与变化,它来源于长期经验的积累,是中医藏象理论的主要特点。

从有关“藏象”的经文来看,笔者认为中医的“藏象”理论主要是以五脏的功能为中心,以其外在表现和经验积累为依据,结合经络的感传现象以及对脏腑器官初步的解剖知识,并与自然现象广泛联系,通过取象比类,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运用五行模式对人体生理、病理所做的归类认识与命名。

(三)经络构成的网络系统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经络主要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构成。经络系统把人体与自然界、脏腑器官、营卫气血、表里上下联络起来,形成分布全身的网络系统。它具有感应、传导、沟通、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在病因作用下,经络运行失常。经络不但是病邪出入传导的途径,而且还会出现多种特有的病理表现,成为提示病位、病性、传变,指导辨证的重要依据。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医的针灸、按摩治疗学,而且最先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可和欢迎。

中医学精气神、藏象、经络的理论形成了对人体功能活动、形体结构、精神情志全方位的生理病理认识。它为中医的临床,特别是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③(未完待续)

人物链接:许家松,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人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教学和内科临床工作。对肾病、肝病、发热等多种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治疗效显著。代表性专著有《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温病条辨讲解》、《温病汇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