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修炼

时间
2008-12-09

呼吸修炼,这是道教气功的一种炼“气”之法。传统医学认为,气有与天气自然相通的呼吸之气,生而俱来的先天之气,水谷滋生的后天之气等等。而道家的呼吸修炼,正是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的一种功法。《庄子·刻意》所说“吹响呼吸,吐故纳新”,意即指此。

在具体的修炼上,道家的方法名目繁多,如纳一吐六之法,这种方法,《服气经》介绍道:“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呷、皆出气也。”又说:“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呷以解极。”这里,明确指出了吐气的重要性。

孙思邈《千金要方》说:“凡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这是说调气的时间,要选在夜半后到日中前的这一气生阶段,而不能选在日中后到夜半前这一气死阶段。至于具体的方法,孙思邈这样说道:“调气之时则仰卧,床铺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指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浆,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气耳不闻,恐有误乱,兼以手下筹(用手指计数的意思),能至千则去仙不远矣。若天阴雾恶风猛寒,勿取气也,但闭之。”这种调气之法,还可结合吐六之法,祛除脏器疾患,方法是:“若患气冷痛,气即呼出;若热病,气即吐出;若肺病,即嘘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肾病,即呷出。”次数是:“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道家呼吸修炼的最高境界是胎息。《后汉书·王真传》说:“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绝房室。”注解是:“《汉武帝内传》曰:……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饮之,名曰胎食。”晋葛洪《抱朴子·释滞》还解释胎息的方法和名词道:“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胎胞之中,则道成矣。”后世《摄生三要》则认为:“须要其气,如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胎胞中,故曰胎息。”为什么要胎息呢?这是因为用鼻呼吸,“一窍即开,元气外泄,泄而不止,劳及性命”。

从人体生理说,葛洪所说的“不以鼻口虚吸”,其实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道家的胎息法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在修炼时把人体呼吸调整得极细极缓极深极匀,以致于把鸿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纹丝不动,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记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气由脐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环往复,好比婴儿处在母亲腹中,鼻无呼吸,又好比龟蛇入蛰,口鼻之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只体内之气周流环注而已。

对于胎息的功能,《胎息坐》说:、三十六咽,一咽为先。

吐唯细细,纳唯绵绵。

坐卧亦尔,行立坦然。

戒于喧杂,忌以腥羯。

假名胎息,实曰内丹。

非止治病,决定延年。

久久行之,名列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