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植防风品质高

时间
2008-12-09

现在药材市场上有一种偏见——野生者比家植的好。这不仅是传统观念固疾,也是对中药材品质评价科学性的忽略。

用感官评价药材质量,在历史上有过积极作用,今天在很多情况下也有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之所以说是“辅助”作用,是因为感官评价药材质量是全凭经验。经验有时是主观和片面的。它往往只重外表而忽略了内在。

目前,对中药材有效成分的研究已到分子水平,其有效活性物质基本确定,含量也可测定,此时再用“家植”和“野生”来区分药材质量的优劣,显然是不客观、不科学、亦欠公正的。

植物药材是有最佳采收年限和最佳采收时间的,并非所有药材都是年限越长越好。比如防风最佳采收年龄是2~3年。经实验测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所含的活性物质比率下降。其原因是:一般根类药材的有效成分多存在于皮层、韧皮部,本质部的含量则微乎其微。尤其多年在直根系药材,随着生育年龄的增加而木质部的比率增加,形体变粗,呈木质化。比如抽苔开花生育多年的防风,其根质脆、体轻、木质化,根本不能入药。家植防风按GAP种植管理,能防止抽苔开花和在最佳采收期采获,野生防风却无法控制。

据哈尔滨白天鹅药业有限公司和哈尔滨松花江制药厂等测定,家植防风的多糖含量是野生防风的2倍以上。吉林市药品检验所为国家制定防风标准,取吉林地区产的家植和野生关防风,做对比测定,结果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应抛弃旧观念,相信科学。

现在药材市场上,野生防风比家植防风价格高得出奇,近于10:1。这种歧视性价差不仅严重打击药农种植防风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供需矛盾,而且也给制药工业带来隐患——药品疗效不稳定,可重复性差。

为什么质劣者价高,质优者价低呢?据说是传统观念和市场操作造成的。入世之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提高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争得更大的交易额,为了提高和保证药材质量,不仅确定吉林省(有长白山)、四川省(峨眉山)为植物药种植基地,而且制定颁布了种植规范GAP和中成药“三效”“四小”等的质量目标。要达此目的,原料药的质量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可目前有的药材市场盲目迎合传统观念,优劣倒置,这不仅有悖于优质优价的原则,也给中成药质量带来隐患,不仅如此,更给生态造成严重危害。在非典期间由于野生防风价格暴涨,诱使一些人不管国家禁令,大肆盗采盗挖,使内蒙古、黑龙江的草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改变一种观念的确不易,但不能因为困难而不改变,没有改革开放,能有今天国家的强大和昌盛吗?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王令因 王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