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不到不开市”百年传统 亳州传承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2-25

本报记者 周颖

开市钟鼓九次响起

今年,是北京同仁堂在安徽亳州药市开市的第九个年头。2月21日,安徽亳州市委书记方春明和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总经理梅群同时击响位于亳州药市的钟鼓,正式揭开了2011年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兔年开市的序幕。

“同仁堂不到不开市”称得上是一种文化传统。早在清雍正年间,国内的领衔药市便有了这个约定。2003年,北京同仁堂经对中国“四大药都”反复遴选,最终确定在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举办开市仪式,使得这中断近百年的传统在亳州延续,同时也掀开同仁堂与亳州携手共创中药发展的崭新一页。

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组建7年来,一年一大步,连年上台阶。该公司总经理徐广友告诉记者,与同仁堂合作之前,公司只有70人,年销售收入6000多万。如今人员已达到近千人,去年年销售收入已接近5个亿。

徐广友认为,是同仁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精神激励了自己和员工,立志把生产中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回报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是同仁堂的“诚实守信”宗旨奠定了企业的职业道德底线,确信企业信誉是商业行为最根本的准则;是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为企业和亳州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他决心不辜负集团和员工的信任与重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抓起,为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做药先从做人开始

走进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的毒性饮片车间,只见几个泛着黄沫的大池内,浸泡着法半夏、草乌、川乌等毒性中药饮片。

一工人介绍,这池子里是法半夏,需要用5%的甘草水和30%的生石灰浸泡7天,才能去除其毒性。正在蒸煮的是草乌,需要清水泡7天,加入5%的甘草和3%的银花,上锅蒸煮3~4个小时,才能在临床使用。

他说,这些都是严格按照同仁堂的传统做法进行炮制的。此外,公司还配备专人研发毒性饮片的炮制技术,两项工艺获得了国家专利。

“要想做好药,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如今,同仁堂的经营思想已经在亳州企业员工中扎了根。“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已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他们经常组织员工学习同仁堂堂训,了解同仁堂经营理念,弘扬同仁堂企业文化,并且分批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在生产毒性饮片、普通饮片、精优饮片等多种饮片时,真正做到“一百个工序,一百个放心”。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还相继开发了参茸高档补品、靓汤养生产品、花茶以及即食补品等系列产品,并确保产品安全可靠,质量上乘。

为保证饮片质量,该公司从源头抓起,建设了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5000亩是高标准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开展种苗繁育和标准化种植,既为中药产业提供了优质药材,也促进了农民增收。他们先后对精制饮片和制粉车间进行技术改造,新增先进的饮片小包装和超微粉生产线,不断提高生产能力。

在继承同仁堂传统工艺的同时,公司开展了技术创新。如提高机械化生产程度,推出精致小包装饮片,开展中药饮片研究等,努力打造同仁堂品牌饮片。

传承弘扬同仁堂文化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这是对同仁堂发展的高度概括。在亳州3000平方米参茸旗舰店里,也处处彰显同仁堂文化的古朴与厚重。

古色古香的外部装饰,精巧别致的内部装潢,配上皖北风情的剪纸以及错落有致的小亭台,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沿楼梯拾阶而上,满眼的文字、图片、雕塑以及各种制药工具,记录了同仁堂3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条幅,不仅是挂在店里,还深深铭刻在职工的心坎里。年轻女职工正在现场分拣人参,她们一丝不苟的举动,正是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佐证。

整个店铺上下三层,富丽堂皇,1000多种饮片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按照亳州的这个旗舰店模式,同仁堂相继又在宁波、苏州等地复制了6家参茸专卖店。

同仁堂文化在店铺如此,在厂区也是如此。“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经营哲学,“四个善待、四个标准、企业精神”等内容特别醒目,时时提醒员工要做百姓放心的中药饮片,将同仁堂精神发扬光大。

“同仁堂之所以跨越3个世纪仍保持青春,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只有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传统,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梅群的一番话,值得所有制药企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