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流感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医治法明确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3-03

本报讯 (记者黄 心)近日,卫生部印发《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中医部分详见二版),以提高流感诊疗水平。新版《指南》反映流感最新进展,其中医部分明确,中医治疗应辨风热犯卫、风寒束表、热毒袭肺、热毒壅肺、正虚邪陷五型辨证论治,儿童、青壮年,身体强壮者、老年体弱者可用中医方法预防流感。

《指南》明确了五种证型的主症、舌脉、治法。风热犯卫、风寒束表、热毒袭肺属轻症,热毒壅肺、正虚邪陷属重症,风热犯卫应疏风清热,风寒束表应辛温解表,热毒袭肺应清肺解毒,热毒壅肺应清热泻肺解毒散瘀,正虚邪陷应扶正固脱。

《指南》指出,与流感患者有明确接触者的儿童、青壮年,身体强壮者可用金银花6克、大青叶6克、薄荷3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服,连服5天。老年体弱者可用党参6克、苏叶6克、荆芥6克,水煎服,每日一服,连服5天。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医部分)(

2011年版)

中医治疗

(一)轻症。

1.风热犯卫。

(1)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微汗。

(2)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3)治法:疏风清热。

①基本方药: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炒杏仁、浙贝母、荆芥、牛蒡子、芦根、薄荷(后下)、生甘草。

②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ml,每次口服200ml,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200ml,6小时1次口服。

③加减:苔厚腻加藿香、佩兰;腹泻加黄连、木香。

④常用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等。

2.风寒束表。

(1)主症:发病初期,恶寒,发热或未发热,身痛头痛,鼻流清涕,无汗。

(2)舌脉:舌质淡红,苔薄而润。

(3)治法:辛温解表。

① 基本方药:炙麻黄、炒杏仁、桂枝、葛根、炙甘草、羌活、苏叶。

②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ml,每次口服200ml,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200ml,6小时1次口服。

③常用中成药:九味羌活颗粒、散寒解热口服液。

3.热毒袭肺。

(1)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2)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3)治法:清肺解毒。

①基本方药:炙麻黄、杏仁、生石膏(先煎)、知母、芦根、牛蒡子、浙贝母、金银花、青蒿、薄荷、瓜蒌、生甘草。

②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ml,每次口服200ml,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200ml,6小时1次口服。

③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④常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莲花清热泡腾片、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⑤注意:以上方药、用量供参考使用,儿童用量酌减,有并发症、慢性基础病史的患者,随证施治。

(二)危重症。

1.热毒壅肺。

(1)主症:高热,咳嗽咯痰,气短喘促;或心悸,躁扰不安,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或灰腻,脉滑数。

(2)治法:清热泻肺,解毒散瘀。

①基本方药:炙麻黄、生石膏、炒杏仁、知母、全瓜蒌、黄芩、浙贝母、生大黄、桑白皮、丹参、马鞭草。

②煎服法:水煎400ml,每次200ml,口服,日四次,病情重不能口服者可进行结肠滴注,用量和次数同上。

③加减:持续高热,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抽搐者加羚羊角、僵蚕、广地龙等;腹胀便结者加枳实、元明粉。

2.正虚邪陷。

(1)主症:呼吸急促或微弱,或辅助通气,神志淡漠甚至昏蒙,面色苍白或潮红,冷汗自出或皮肤干燥,四肢不温或逆冷,口燥咽干,舌暗淡,苔白,或舌红绛少津,脉微细数,或脉微弱。

(2)治法:扶正固脱。

①基本方药:偏于气虚阳脱者选用人参、制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等;偏于气虚阴脱者可选用红人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生地、炙甘草等。

②煎服法:水煎400ml,每次200ml,口服,日四次,病情重不能口服者可进行结肠滴注,用量和次数同上。

③加减:若仍有高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

中医预防

与流感患者有明确接触者:

(一)儿童、青壮年,身体强壮者可用下方:金银花6克、大青叶6克、薄荷3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服,连服5天。

(二)老年体弱者可用下方:党参6克、苏叶6克、荆芥6克,水煎服,每日一服,连服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