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全本)

藏医药文化

珠穆朗玛峰上明珠:藏医药文化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表现藏医学内容的唐卡,藏语称为曼唐。曼唐是藏医先知为后世描绘的“多媒体教具”,是一本本形象的教科书。西藏发行量最大的图书,是天文历算研究所每年编制的《天文气象历书》。天文历算的中心是宇宙大环境,藏医药围绕着人体小环境,二者紧密结合。

天下名山,自成风流。登过五岳之首的泰山,吟诵过“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再仰望珠穆朗玛,会有别样的感受。

当带着中西医为中心的惯常思维,来到青藏高原深处,看到藏医药是怎样在漫长岁月里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在斑斓多彩的藏医药文化之中徜徉,惊叹其疗效神奇、理论深邃的同时,更有别样的触动和震撼,进而心生敬畏。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正因为文化的多元,文明的多样,世界才更有意义。不必比较谁更优秀,相信所有的民族医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本民族的选择和心爱。我们要做的,唯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曼唐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表现藏医学内容的唐卡,藏语称为曼唐,它是医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我见到闻名已久的全套80幅曼唐。馆长介绍,这里每幅曼唐都需要3名工匠一起描画1个月。曼唐是大有讲究的,用纱或亚麻织物涂上胶水或白土,放在石灰水中反复浸泡,随后用贝壳或其他器具摩擦,直至光滑。用于作画的颜料大多很贵重,如黄金、朱砂和银粉等。正是这些上等颜料的使用,保证了曼唐永不褪色。

经常有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观察和学习,曼唐是藏医先知为后世描绘的“多媒体教具”,是一本本形象的教科书。每幅曼唐由几个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图案组成,合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了藏医学的起源、理论及实践,甚至医生的修养品德等内容。据说,曼唐的收藏遍及世界各地,如印度的藏医学中心、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英国的威尔康医史博物馆等,许多藏学家都以拥有一幅古老的曼唐而感到荣幸。

如今在西藏,眼见这种完美的艺术形式宏大而集中地反映整个藏医药学,而且代代传承,我不禁艳羡这些藏医药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福分。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幅反映藏医药胚胎学的曼唐。它形象地展示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的“鱼期、龟期、猪期”顺序,与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一致。藏医药学者占堆评价:“这些观点比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1000多年。”

此外,图书馆特藏部存放着近5000卷用黄绸布包裹的长条形古装藏文书,大多用的是韧性极强、印色不褪的藏纸,所以时隔百年而字迹清晰。但有人推测,就是这种用高原上特有的狼毒草做成的剧毒藏纸,可能导致长期接触藏医经典的人中毒。

天文历算

西藏发行量最大的图书,是天文历算研究所每年编制的《天文气象历书》,发行量达30多万份,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每家每户都要购买,有的甚至把它供奉起来。

在去年11月出版的历书中,已推算出今年7月22日日食精确时间为9时到11时,并用4幅图画勾画了日食过程。历书内容涉及气象预报、地震预报、各地农耕牧作时间、各种藏药的采集时间等,对生活生产有很大指导意义。天文历算研究所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西藏气象局等有长期合作关系。

藏医药和历算之间联系紧密,历史上学识修炼极高的藏医或僧侣,大多通晓天文历算。但天文历算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难于深入理解和运用。一名研究员笑着说,“钻研了30年,但只掌握了天文历算学的1/10。”8月5日,在藏医院研究所,67岁的贡嘎仁增研究员亲自为我演示沙盘推算,可惜外行的我看不出什么门道。

贡嘎仁增说,天文历算的中心是宇宙大环境,藏医药围绕着人体小环境,二者紧密结合。正常人体的生理变化、脉搏心率等,都和天文历算有关。治疗病人,藏医要根据时令和季节对症下药,采挖和炮制药品,也有严格的时间讲究。

中医药学有河图洛书、五运六气,藏医药有天文历算,二者在基本理念、预测天象和疾病、指导治疗等方面有相通之处。随着中藏医学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不知是否有更多合作的可能与空间?

藏医药:特色优势奠定发展之基

藏医药主动借鉴西医、中医的优秀成果,越来越现代和开放。藏民对藏医药的认可和喜爱程度越来越高,藏药和糌粑、酥油茶一样,在农牧民的家中随处可见

沧桑巨变五十年。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至今,随着我国大力扶持民族医药政策的实施,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雪域高原的藏医药也卸下神秘面纱,走进更多百姓生活,越发显示出独特魅力和活力。

中医中药中国行西藏活动前夕,记者两次踏上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从人声鼎沸的自治区藏医院,到全球海拔最高的浪卡子县人民医院,藏医药带给200多万藏族同胞温暖和健康。老中青三代2000多名藏医、18家藏药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秉持传统和公益至上,共同寻觅着做大做强之策。

科学·发展·开放

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厚重的藏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的信赖度及显效率,使藏医药近年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攀升。

和原有印象不同,藏药其实很便宜,除少数贵重药以外,基本上一周的疗程不超过10元,每天1元钱左右。藏药以丸散剂为主,汤剂很少,这和高原沸点低、丸药便于携带有关。全藏医疗保障以西医和藏医为主,藏医药在维护西藏地区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藏医药的传承主要在佛教寺庙,僧人掌握着藏医药文献和技术,少数贵族享有完善的医疗服务。解放前,旧西藏只有3所规模极小的官办藏医机构,从业人员不足百名,广大劳动人民有病得不到医治。如今,以自治区藏医院为龙头,全区有18所藏医独立机构,藏医药工作人员2139人,全面保障人民健康。尤其是新农合开展以来,藏医就诊人数逐年增加。

和以前研究藏医的贵族和僧人不同,现在西藏藏医学院的在校生90%都是农牧区藏民子女,他们更愿意回到基层工作。当然,工资待遇也不错,相当于内地的2.5倍,由财政全额拨款。

西藏藏医学院组织专家编写的《21世纪藏医专业本科规划教材》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区广泛使用。几年前该院还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目前有77名藏医硕士和2名博士毕业。

一位汉族女孩,从云南老家来拉萨学习藏医。刚开学,学校把她和五名藏族女孩分在一间宿舍,三个月不到,她就基本掌握了藏语。女孩学习成绩很好,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硕士,希望成为一名“传播藏医药的使者”。西藏藏医学院和世界40多个国家都有研究性交往和学术交流,很多外国人希望能来留学。

民间的藏医大多被吸纳到公立医院,他们带动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多却乡有位“明星藏医”,12岁就能背诵《四部医典》,现在任乡卫生院院长。贡嘎县人民医院的藏医科吸纳了家传藏医罗布,由他担任科主任,罗布把父亲留下的金针及多种珍贵器械与同事共用,还组织采药、做标本、配药浴方等,带活了整个藏医科。

藏医药主动借鉴西医、中医的优秀成果,越来越现代和开放。自治区藏医院骨科,能开展钢板内固定等多项外科手术,但他们始终坚持“先藏后西”的原则,用酥油制成的涂擦剂效果很好,病区满是酥油香,因为效果好、痛苦少,病床不足,医院常在走廊加床。

该院心脑血管病专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配合使用CT诊断,也用西药针剂,但口服药坚持只用藏药。该科对出血量30~50毫升的病人也敢于保守治疗,效果“让人民医院很服气”,很多藏民抬着进来,走着出去。

山南藏医院是全国百家中医示范医院,院长边巴次仁带领全院走藏、西、中医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该院外治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除放血、牛角吸、火灸、药浴以外,藏医们还学习借鉴中医的针灸、按摩手法,桌上摆放着中医教材和针灸人。院长还打算派人到洛阳正骨医院骨科和北京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进修。

藏医药科研涉及临床研究、藏药生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各方面,区藏医药研究院先后完成170多项课题。自治区的所有藏药厂都通过国家GMP认证,全线无菌、机械化生产,甘露、雍布拉康作为西藏的知名品牌,在国内各大城市开设销售点,还销往蒙古、印度、尼泊尔和东南亚地区。

传统·仁爱·公益

由于文化认同、历史习俗等原因,藏民对藏医药的认可和喜爱程度非常高。藏药和糌粑、酥油茶一样,在农牧民的家中随处可见。一些藏药在西藏供不应求,很多藏民都在颈上系着药囊,包一粒七十味珍珠丸,以备救急。

藏医人数仅占全区医护人员的1/10,但服务人数却占到总量的1/3。“在很多县人民医院,一个藏医科的门诊量相当于其他科室的总和”,自治区卫生厅藏医药管理局负责人巴桑介绍。

“这甚至对西医院造成很大影响。”比如,那曲地区的索县藏医院,日门诊量上百,住院病人多得需要搭帐篷,而不远处的人民医院日门诊量仅十几人。再如自治区藏医院、山南藏医院等,门诊量均高于同级的人民医院。

在农牧区,藏医的受欢迎程度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的才多,曾在那曲地区嘉利县人民医院藏医科工作6年,“当地人对藏医,像活佛一样供着。”才多说,藏民是真诚的,对给他们治过病的藏医,会发自肺腑地感激。他骑马到乡下出诊常一去几天,吃饭不用发愁,百姓们抢着送来糌粑。

一些藏医在地方还转行担任县长、乡长或卫生局局长等职。这可能和知识结构有关,既懂藏语,又懂汉语、英语和计算机,掌握医疗知识的藏医综合素质好,对老百姓很有亲和力。

藏医藏药的从业者很讲求“菩萨心”,《四部医典》对医德有重要论述和要求。在藏医院,没有红包、回扣之说,对病人出院带药有明确规定,比如脑溢血病人不能开肠胃类药、多开一盒药要罚款500元等。国医大师强巴赤列曾担任自治区藏医院院长,那时的要求更加严格,每天清晨,医生们要绕着院内宇妥·贡布的塑像转经,医生是绝不能抽烟的。

索朗欧珠副主任医师现今是自治区藏医院外治科的大忙人,每天限号40个,患者常从半夜开始排队。在诊室,记者看到了藏医独特的“尿诊”,他把病人带来的尿液倒在一个白色的搪瓷杯中,用细长的木棍搅拌并观察,再把沾着尿液的木棍拿到鼻子前嗅,甚至还用舌头舔。

药厂也遵循严格的道德规范。技术人员普遍认为,“造假药就是作孽,对不起祖宗和老百姓。” 藏成药的味数一般较多,如七十味珍珠丸有70种药物,常觉则需要100多种药材,但即便缺少一味,药厂也坚决不予生产。区藏药厂多年停产二十味明目丸,就是因为缺少一味叫扎阿娃的藏药。

据了解,自治区藏药厂的盈利依靠10%的品种,而90%的品种都是明知亏损,仍坚持生产。这是因为药厂始终按照上世纪80年代物价局的定价为藏医院供货,虽然原材料价格在不断上涨。比如,沉香从原来每斤180元涨至500元,但制成的八味沉香丸,仍按原价格供应。虽然盈利产品是供不应求,但为保障院内制剂的供应,药厂仍挤出有限的生产线。这种济世利民的责任心,也是藏医药企业的普遍特性。

爱知识、尊师长是藏医的优良传统。几年前李雅君从咸阳调到西藏藏医学院担任副书记,她惊讶于这里浓厚的学习气氛。并不是考试时间,但在办公室门前的过道里、房檐下、操场上,到处摆放着卡垫,学生们盘腿坐在上面背书的情形随处可见。尊重老师有多种表现,比如,“学生在楼梯上看到老师经过,不论多急,肯定会止步、侧身贴墙,请老师先行。”

背诵是藏医药经典学习的一项基本功。从入学开始,每名学生都力争把《四部医典》背诵下来,能在全校大会上接受《四部医典记颂证书》和奖学金,是藏医学生莫大的荣誉。然而过程是辛苦的,从春夏到秋冬,一部经典常需一二年的时间背诵,考试同样严格,在多名老师面前,学生要一口气从头背到尾,有一处失误就得重头再来。当然,这些少数拥有“记颂证书”的学生就业时,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佐台”是制作贵重藏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技术,外治法也是藏医的传统特色,但受文革的影响,曾一度失传。改革开放以后,藏医药人想办法克服困难,重新使这些技术恢复。包括金针在内的300套传统医疗器具,也正在藏医药管理局的监控下加紧制作,将发放到全区的县级藏医院和乡镇卫生院。

启发与思考

透过西藏藏医药5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看到,中央、自治区政府以及中医药主管部门对藏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中央确定自治区、6个地区和20个县藏医院的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亿4千万元,西藏自治区近几年下达9000多万元用于藏医院建设,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则在去年,为藏医药管理局安排中医药部门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自治区把藏医药列为西藏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发展。

和其他传统医学相比,西藏藏医药工作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藏医药发展没有经历过多的迷惘和困惑,对自己的优势领域,看得准、守得住。他们认为,急诊急救并非藏医药的强项,但在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类风湿等慢性病领域,藏医药则独具优势。明确专科发展方向以后,他们努力探索各种口服藏药的配方,恢复贵重藏药佐药的炮制生产,以及传统藏医的放血、火灸、牛角吸、药浴等多项外治法,在全区向各级医院推广。

然而,藏医药事业还存在一些发展难题,如医疗服务“头重脚轻”、有限的药材资源和产业发展的矛盾等。地区级藏医院在超负荷运转,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却“吃不饱”,基层患者流失严重。目前西藏自治区的就业由政府统一分配,由于一些乡镇卫生院不能提供藏医药服务,少数农牧区的藏民还吃不到藏药。此外,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年轻藏医很难扎根基层。全区虽然有200多名民间藏医,但因为诊所处方不能纳入医保报销,也影响其发挥作用。

全区的18家藏药厂多数规模不大,力量分散,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如同样一盒二十味珍珠丸,有几个厂家同时生产,价格从60元到120元不等,不仅令消费者无所适从,还导致无序生产、浪费药材资源。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沟通国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等不同体制的药厂,组建西藏藏药集团。

西藏生态脆弱,植被薄,有些山上的草皮仅一寸厚,一旦破坏很难再生。近年某些藏药材的价格直线上涨,加重采挖药材的无序,而目前还没有相关法规来约束。如何培养引进研究土壤、种植的专业人才,模拟高原冰川环境,做好从野生到种植的转变,成为藏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快速发展的西藏藏医药事业

藏医药学是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它借鉴和吸收兄弟民族及周边国家医学的精华,结合西藏的条件和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不断研究,反复实践,逐步提高,形成的一门融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剂、制剂和特殊治疗等方面的体系,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与众不同的本民族医学体系,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已有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解放前的旧西藏,作为藏医药的发祥地,西藏仅有三所规模极小的官办藏医药机构,没有一张病床,从业人员不足百名,民间藏医数量十分有限,藏医药事业发展缓慢,广大劳动人民有病得不到医治,挣扎在贫病交加的死亡线上。从藏药产业而言,改革开放前,只有自治区藏医院制剂室一家藏药生产部门,其年产量只有35.7吨,产值约28万元,藏药生产技术人员不足50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以及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对藏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把藏医药纳入西藏医疗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在藏医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保障西藏人民群众健康、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西藏政治局势稳定中越来越发挥出自身独特和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亲切关怀和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藏医药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十七大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把继承、提高和发展藏医药作为工作重点,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作为藏医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加强了藏医药机构和服务能力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努力促进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建设,藏医药业开创了新局面。

一、藏医医疗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截至2008年底,全区有独立的藏医医疗机构18所。其中,自治区级1所,地区级6所,县级10所,现建10所县级藏医院,乡镇民营1所,没有设藏医院的县在县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藏医科。全区地区级以上藏医医疗机构藏医病床达到650张,全区藏医药工作人员2139人,其中技术人员总数1879人,还有农牧区个体行医的民间藏医297人。藏医药技术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的19.9%,地区以上藏医医院病床占全区病床总数的7.4%。目前,山南、昌都、那曲、日喀则和林芝5所地区级藏医院顺利通过了“二级甲等藏医医院”评审,自治区藏医院也通过了“三级甲等藏医医院”评审,成为全国首家“三级甲等”藏医医院。

随着各级藏医院综合管理进一步规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地区级以上藏医医院诊疗人次从2003年的37.99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60万人次,全区藏医诊疗人次占全区总诊疗人次的33.9%。全区20所县级藏医院和60多所县藏医科能够运用藏医艾灸、火罐、药浴、放血和牛角吸等特色和适宜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诊治。部分县级藏医院及藏医科利用本地藏药材资源能够自制100多种常用藏药制剂,不仅满足本院(科)的临床用药需求,还可以满足本辖区内的乡镇及村里的部分藏药需求。

二、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西藏藏医学院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学、研、产相结合的办学发展思路,完善了《全国藏医本科教学大纲》,填补了藏医教育、教学历史上没有《教学大纲》的空白。截至2008年,该校已有64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生毕业,为全国培养了1311名藏医药大中专毕业生,目前在校生总数1194人。

藏医药继续教育成效显著。开展了国家名老藏医药专家师带徒继承项目,第一、二、三批共36名徒弟已正式出师,并成为各级藏医药机构的骨干,第四批8名指导老师和16名继承人的继承项目正在实施。先后开展了300多名地区级以下藏医药机构技术骨干和50多名藏医急诊急救技术骨干的培训。截至2008年底,已招收了455名西藏农牧区无学历藏医专业技术人员在西藏藏医学院接受为期三年的中专学历教育,179名学员已顺利毕业。

积极推进“名院、名科、名医”三名战略。 2009年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选的30位国医大师中,西藏自治区国家级专家强巴赤列荣获“国医大师”称号;自治区确定16位名老藏医药专家为首批“西藏自治区名藏医”。

三、藏医药科研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进一步加强了藏医药科研机构建设,2006年6月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特批准组建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目前,藏医药研究院已经具备藏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理论与临床研究和藏医天文历算研究能力和条件,具有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研究资源优势,藏医药研究院的建立对藏医药的创新和推动产业化进程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藏医药文献典籍的挖掘、整理、编著和出版工作进展顺利。整理和编写出版了一批具有很高价值的论著和专著。具有一定影响的论著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藏传天文历算大全》、《甘露本草明镜》、《四部医典八十幅彩色唐卡系列挂图全集》、《晶镜本草》、《藏族历代名医略传》、《四部医典大详解》、《中华本草·藏药分卷》等。2007年出版了《藏药方剂大全》、《藏医药学大辞典》、《藏药方剂现代研究》和《四部医典彩色挂图解难蓝琉璃之光》等藏医药巨著。完成全国民族医药文献整理项目《藏药处方大全》、《诀窍金升》等11部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课题《藏医药大词典》的编写、出版以及《后藏地区藏药材普查》的研究工作,自治区藏医院自筹资金整理、印刷100多部藏医药古籍文献。

在对经典方、验方进行筛选的过程中,总结和整理出了治疗肝病、骨折、皮肤病、妇科病等各种疾病的优良配方,经临床应用观察和资料分析,为新药的开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十味龙胆花等四种传统藏药进行了剂型改造,在传统处方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工艺研制成纯天然藏药新药的基础上,近几年新研发了2个外用新药,并于2005年获得了国家新药临床试验批件,3种新药品种正在研发当中。

自治区藏医院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目前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高水平的藏医药临床研究平台,极大地提高藏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

四、藏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发挥

各级藏医医疗机构坚持“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办院方针,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专病专科建设。自治区藏医院先后设立了心脑血管专科、肝胆专科、消化专科、骨伤专科、外治专科和眼病专科及19个专科门诊,并派专业人员到区内外各专科医院进修学习,配备相关医疗设备,使该院的专病专科工作得到了加强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地区藏医院也加大了专病专科建设力度,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设立专病专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治区藏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山南地区藏医院外治科、林芝地区藏医院心脑血管科和昌都地区藏医院肝病科4个专科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自治区藏医院骨伤科、山南地区藏医院心脑血管科列入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加强藏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为全区县级藏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了300套藏医传统医疗器具,编印了《农牧区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用手册》,培训了一支农牧区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骨干人才队伍,使藏医药适宜技术得到进一步继承和推广,完善了农牧区藏医药服务功能。

运用藏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藏医药积极参与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自治区藏医院组织老专家和技术骨干,先后研究制订了手足口病、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藏药处方及防控方案,并已经介入了艾滋病的筛查工作。

五、藏药生产迈向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

藏药生产企业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生产逐步发展壮大,藏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区藏药生产企业发展到18家,且均通过国家GMP认证,能够生产360多个藏药品种,其中获得国药准字号的有298个品种,18个藏药品种收载在中国药典,200种藏药品种、137个藏药材收载在藏药部颁标准;54个批准文号的20个品种获得了《中药品种保护证书》; 33个藏药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8年自治区藏医院获得了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机构资格,2005年自治区藏药厂“甘露”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目前,西藏自治区藏药产值达到6亿多元。

六、藏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开创了新局面

随着2000年“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在拉萨顺利召开,藏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极大地推动了藏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来西藏考察藏医药的国外专家、学者逐年增多,区内藏医药专家也多次应邀出访、讲学,藏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七、对藏医药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确定自治区、6地区和20个县藏医院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4205万元,已到位12110万元。200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已下达9687万元投资用于自治区和日喀则、昌都、林芝、山南4地区藏医院以及20个县级藏医院新改扩建,阿里和那曲地区藏医院初步设计正在进行修改论证阶段。对自治区藏医院的改扩建国家和自治区将投入9725万元,改扩建筹备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中央财政对西藏农牧区藏医药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先后投入了1670万元,使基层藏医服务条件得到很大改观,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自治区对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也不断增加,已由原来的每年1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000万元。

回顾和总结西藏藏医药建设与发展,西藏藏医药工作与全国其他医学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非常特殊的一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规划、量力而行、科学发展。要正确认识藏医药学在西藏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藏医药作为藏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藏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的继承和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和国外的高度关注,是党和政府大力发展藏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藏医药发展取得的成就有力地反击了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所谓“西藏文化灭绝论”的谬论,对推动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高度重视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前途更加辉煌,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西藏藏医学院20年跨越式发展纪实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摇篮

今年九月,西藏藏医学院将迎来建院20周年!20年来,藏医学院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藏医药高等教育”为办学宗旨,坚持“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认真践行“厚德、勤学、笃行、利众”的校训,努力走以藏医药教育为主的教学、科研、医疗、生产“四位一体”的办学路子,已成为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摇篮。

藏医学院于1989年在西藏大学藏医系和原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的基础上挂牌成立,1993年被批准独立设置。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藏医学硕士授予单位”,2004年开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藏医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通过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藏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教学条件逐步完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民族医学发展的骄傲。

教学改革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动力之本

传统与特色是藏医学院发展的灵魂和基石。20年来,藏医学院始终坚持以特色办学,特色育人,秉承传统,开拓创新,在保持藏医药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遵循现代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闯出了一条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点和本校特色的办学路子。

教材规划日趋规范。为改变以《四部医典》为教材的单一局面,1990年藏医学院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共24本藏医本科现代教学专用教材;1993年又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部《藏医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从1997年开始,在措如·才郎教授的指导下,组织编写了藏医药权威性注释《四部医典大详解》。2004年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1世纪藏医专业本科规划教材”项目中11本的编写任务,编写了全国第一套藏药专业本科教材,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为“21世纪藏药专业本科规划教材”。目前,教材建设实现了整体优化,得到藏医药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特色学科日益突显。在现代化教学改革中,藏医学院十分重视特色学科的建设,目前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藏药(生药)学和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民族医药学(藏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藏药学)。现有藏医人体解剖学、藏医内科学、藏医外治学等7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同时,藏医学院还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面向21世纪藏医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和自治区“藏医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推动了藏医药学科体系的科学发展。

专业设置逐步合理。针对藏医药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临床体系以及传统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特殊性,结合办学经验,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努力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藏医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根据西藏藏医药卫生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藏医学院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对藏医和藏药两大主体专业实施分离,分别形成了以藏医、天文星算(大专)、藏医护理(大专)为方向的藏医系和以藏药、藏药营销为方向的藏药系。藏医学院根据2007年教育部对西部高校实施的对口支援“质量工程”需求,高度重视特色专业点的建设,“藏医学”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藏药学”为西藏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点。藏医学院还承担了“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藏医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项目建设。

教学方式逐渐科学。藏医学院用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吸纳现代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客观辨证地分析,医典要义记诵、野外采认药实习、师徒传承等众多传统特色教学方式得到继承和发展,保留了学院自身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藏医学院积极探索现代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讲座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学比赛等多种活动,借鉴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促进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尤其是在“质量工程”的总体安排下,藏医学院数字化教室的建设,为实现校园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提供了保障。

实践教学日趋完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性教学手段。现在拥有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藏医学基础实验室、藏药学基础实验室、藏医药重点实验室和藏医药与高原生物重点实验室)和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藏药新药实验室、藏医临床实验室、藏药种植实验室和传统藏药炮制工艺实验室)。藏医学院还拥有1所教学门诊部、1个教学药厂、2个采药认药基地、5个教学医院、1个非直属附属医院和1个非直属教学药厂等重要教学实习基地。

科研突破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智慧之源

“科研促进教学”是藏医学院的办学思路和指导思想,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着高校的发展水平。建院初期,藏医学院围绕继承与发展这一主题,抢救、挖掘和整理了大批珍贵的藏医药典籍、经验配方等。1996年,藏医学院藏医药科技研究所成立;2009年,藏医学院科研处成立,为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管理平台。

藏医学院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基金等20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项目。2004年获科技部“863”项目——藏医药技术研究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藏医精要饰花集”和“名医精粹选集”项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抗缺氧藏药新产品缺氧康研发”等项目;2005年获国家科技部的“973”项目——“重要常见病病发机理与防治新方法研究”项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濒危藏药材人工栽培”和“传统藏药治疗疑难病症秘方、验方集整理”等项目;2006年获国家自然基金的“藏药多血康对高原多血症红细胞及EPO及HIF基因表达的影响”项目、国家科技部的“十一五”支撑项目——“滋补酥油丸新剂型改造”、国家教育部的“濒危藏药材种植研究”等项目;2007年获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藏药止咳颗粒剂基础研究”和“藏药材质量标准化建设”等项目;2008年获国家科技部的“973”项目——“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方法的研,究”以及“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子课题——藏药传统特色炮制工艺及其安全性评价。另外,为了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藏医学院自筹资金近百万,开展“月光护肝宝”、“十味甘露丸”等32个院级科研项目。

藏医学院的科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藏医水银提炼法”、“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藏医外治疗法”等项目被国务院批准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申报的《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措如·才郎教授主编的《四部医典大详解》获首届国际藏医药学术研讨会“宇妥杯”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三届国家图书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和西藏自治区科研进步一等奖;由嘎务副教授主编的《晶镜本草》荣获西藏自治区级论著二等奖;整理出版了《四部医典配方大全》、《藏药浴秘方验方集》、《藏医精要饰花集》等藏医药著作60多部;收集、整理了专治疑难病症的260种濒临失传的藏医药秘方库并刻制了174幅木刻版;藏医学院主办的《藏医药教育与研究》于1996年创刊,2007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国家级学术刊物,为藏医药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截至2009年6月,全院教师发表藏医药专业论文340余篇。其中,SIC收录3篇,国家级刊物收录50篇。

藏医学院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学院主持完成了25味珍珠丸、25味珊瑚丸等24种藏成药获得“国药准字号”。

优化师资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根本保障

师资队伍是藏医学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藏医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第一的观念,以人为本,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院之初,藏医学院教师仅有25名,主要来源于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以及藏医药系统中理论水平较高、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医务工作者,但学历层次偏低,远不能满足藏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藏医学院采取“内培养,外引进,以课程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采取“传、帮、带”的作法,把老教师、老专家丰富的医学知识传授给青年教师;通过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培养高层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倡导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坚持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讨,请教学能手谈教学经验,形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留校任教、从各地藏医院调进优秀人才等办法充实师资力量。

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培训、进修,提高业务水平。藏医学院先后选派34名青年教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中医药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洪堡大学等大学与科研机构进修、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根据2007年在“质量工程”的安排下,藏医学院又先后派出54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内地高校进修锻炼,改善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藏医学院认真学习贯彻《教师法》,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教师进修制度》、《教师职务评聘办法》、《藏医学院教师出国学习暂行规定》、《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选拔培训管理办法》等。这些措施规范了师资队伍管理,以教学观摩、教学督导为手段,以“师德”和“实绩”为重点,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重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提高了课时津贴,采取参加国家职称评审和学院内评相结合的办法,改善教师待遇和办公条件,调动教师积极性,稳定了教师队伍。

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藏医学院有一支90人的以藏医药专业为主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正在攻读博士的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7人,正在攻读硕士的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藏医药医师资格考试命题首席专家1人,国家和西藏自治区药品评审专家2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传承人5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2009年,藏医学院的“藏医临床学科组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德育为先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思想保障

藏医学院成立以来,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了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藏医药专业人才。

建院之初,在措如·才朗教授的带领下,藏医学院组织专家逐字逐句地对传统藏医药教材进行详细地审订,对带有宗教色彩的内容全部予以删除,促进了藏医药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藏医学院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根据西藏的特点和我院的实际,增加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四观”课,使学生在全面了解西藏历史的基础上树立了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

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藏医学院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加强课外科技文化活动。2003年,藏医学院“三下乡”服务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2005年7月,藏医学院文工队自编的《雪域男子汉》在全国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舞蹈类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2009年2月,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赞美家乡》获声乐类二等奖。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学生管理。提出“五不准”要求,即不准酗酒、不准赌博、不准搞不正当的老乡关系、不准去不正当的娱乐场所、不准参加情况不明及不正当的社会活动;同时,还实行院级领导和部门领导“联系班级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生管理体制。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藏医学院根据生源中90%以上为农牧民子女、贫困生多的实际,坚持严格管理与细心关怀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确定办法》,努力实施“奖、贷、助、补、减、免”的政策。近年来资助贫困学生196万元,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

20年来,藏医学院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建筑面积达到50127.37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拥有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实验标本中心、藏医药典籍齐全的图书网络中心和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天文星算博物馆以及多家藏医院、藏药厂等教学实习基地。学科建设从藏医药专业发展到藏医、藏药、天文星算三个专业;办学层次从中专、本科教育发展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的局面;学生规模从最初的不足300人发展到当今的1500余人。20年来,藏医学院为全国藏医药界输送了2400多名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77人。这些毕业生在区内外卫生医疗教育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出藏医药高等教育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藏医特色疗法

藏医药特色疗法牛角吸

藏医药特色疗法牛角吸

藏医特色金针疗法

藏医特色金针疗法

名贵藏成药

名贵藏成药

金汁书写的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

金汁书写的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

藏医药曼唐之胚胎学

藏医药曼唐之胚胎学

西藏自治区名藏医、藏医院

西藏自治区名藏医名单

强巴赤列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占 堆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次仁巴珠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洛桑益尼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塔 青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班登旦增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伦珠旦达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洛桑罗布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阿旺平措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米 玛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贡嘎仁增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丹增平措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加央伦珠  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

白玛加措  西藏那曲地区藏医院

格桑平措  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

朗 嘉   西藏日喀则地区藏医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前身为“拉萨门孜康”始建于1916年。1959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将原“门孜康”和“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两处机构合并建立了拉萨藏医院。1980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扩建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通过几次改扩建,目前自治区藏医院占地面积6万5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分设门诊部、住院部、藏药厂、藏医药研究院和藏药材基地等五大区,设有12个职能部门、12个临床一级科室、19个临床二级科室、6个特色专科、5个医技科室,一个研究院,一个藏药厂。现有职工700人,含国家级专家1人、自治区级专家4人、藏医博士生导师1人,藏医硕士生导师7人。

医院拥有多台先进现代医疗设备,开放床位326张,年门诊量达到26万人次,年住院达到4300人次。现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藏药生产为一体,专业学科较为齐全的三级甲等藏医医院。

医院以藏医药专科建设为重点,坚持以藏医特色的办院方向,做到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先后设立了胃肠科、骨伤科、肝病科、心脑血管科、眼科、外治科等藏医专科。以独具特色的藏医专科诊疗技术和特效专科专药,结合针灸、推拿、按摩以及藏医特有的放血、火灸、慰法、药浴、涂擦、火罐、角吸、金针等藏医外治治疗手段,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各类肝炎、肝硬化、以及椎间盘突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医院制剂室是全区规模最大、藏药生产量最多、生产品种最多和拥有符合GMP条件现代化生产线的传统藏药龙头企业,年生产藏药达80多万吨,生产藏药350多个品种,其中已有54个国药准字号品种、15个品种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0个品种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004年西藏自治区藏药厂顺利通过了GMP认证并通过了国际质量ISO认证,“甘露”商标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的称号。随着医院整体建设不断加强,专业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医疗安全有效保证,屡屡获得荣誉嘉奖。先后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奖”、“全国示范藏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群众满意单位”、“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特色专科方面

医院从挖掘藏医药诊疗特色入手,确立了“特色专科为龙头”的发展方向,自1980年开始,陆续建立了心脑血管、肝病、胃肠病、骨伤病、藏医外治、妇产科等重点专科,挖掘和总结出了独特的藏医专科诊疗技术和特效专药,在部分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得到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为了加强民族医重点专科建设和突出专科优势,自2007年开始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建设心脑血管科、骨伤科等三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并相继已成功立项两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和一个省级重点专科的建设项目,现正在建设发展中。

(一)藏医外治专科

医院藏医外治专科在“十五”期间列为国家的重点专科(专病)。在建设过程中,将原来单一的针灸科改造成既有中医的针灸推拿等诊疗措施,又有藏医全套外治功能服务的综合性外治专科。同时,为了挖掘藏医特殊的外治疗法,在外治专科没有设立住院病床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把骨伤专科也作为外治专科建设的组成部分共同收治病人,挖掘外治治疗技术的同时应用到疾病的治疗中,使建设期内骨伤专科的住院人次等各项医疗指标年年都有上升。

(二)肝病专科

肝病专科建于1997年2月,为西藏最大的藏医肝病专科,也是区藏医院四大专科之一。

该科以藏医为主,以藏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肝病为主要特色,治疗的疾病主要包括: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包括由肝硬化所致的顽固性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癌、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代谢性肝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尤其在治疗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癌及脂肪肝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独特的藏西结合诊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三)消化专科

医院胃肠病专科是目前区内唯一的藏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疾病专科。该科在1984年组建的原临床研究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于1987年10月正式成立。其主要以藏药特色为基础,藏西医结合为发展方向。在保持和发扬藏医特色的前提下,该科通过传统的藏医(望、问、闻、切)方法以及现代医学检测结合分析,可以对60余种病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大大提高了诊断率和治疗率,疗效显著。

(四)藏医骨伤专科

本着“能藏不西,先藏后西,藏西结合”的观点,骨伤专科年门诊量5000人/次,住院病人350人/次,实施藏医特色疗法6009人/次,藏医治疗率95%,藏医治愈率85%以上。针对病情需要,该科还成功开展了胸腰椎结核、创伤、髋关节置换和离断、儿麻后遗症矫形术等手术。

在结合临床研究藏医药理论知识的同时该科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特别是在根据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原有配方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剂改而成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藏药安神熏香散涂擦剂、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消炎天宝雷,以及针对骨折的延期愈合和骨不愈合而研制的八味秦皮丸等三种新开展的医院制剂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科室邀请众多藏医专家制定了藏药治疗外伤性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临床试验技术规范,以及藏医夹板固定护理和跟骨牵引的藏医护理规范.使骨伤专科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心脑血管科

现有医护人员共16名,其中70%以上医护人员不同程度地具备了藏西两种知识,属医院四大专科之一。该科用藏医或藏西结合诊治各种脑血管意外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慢性高血压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病和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藏西医结合诊治水平处于全区领先水平。

医疗教学方面

医院始终把医疗教学作为医院的工作重中之重,通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师带徒、院内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开展医疗教学活动。截至目前,共派送成人大专班38名,临床医师就读硕士研究生5名,进修学习达100人次。参加区内外学术活动40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达30人次。完成了第一、二、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24位继承人考核出师。

对外交流方面

藏医院始终把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地参加外事活动。先后与1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业务交流和项目合作,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3200多个团队的参观访问。

2000年7月在拉萨召开的“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次藏医药方面的国际会议,其规模和学术水均超过在国外召开的历次藏医药学术会议,在中国和国际传统医学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1999年,医院与美国塞瓦基金会签署了《双方合作建设眼科项目》的合作协议,并于2003年组织实施眼科医疗活动。2001年医院与美国犹它签署了《西藏农牧区妇幼卫生能力建设项目》科研合作协议,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以上项目为西藏地区培养了一批具有临床研究经验、熟悉高标准临床研究方法的医护人员。

带动全区藏医药事业发展

医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特色为优势”的办院宗旨,继承和发扬优秀藏医药传统理论,突出藏医药特色和专科优势,重点抓好医院内涵建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藏医专科建设。在四年内,力争把医院建设成为藏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临床疗效显著、管理规范科学、具有全国藏医医院示范带动作用的优秀医疗机构。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

一、总体概况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其前身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研究所和天文历算研究所,始建于1974年,发展初期主要从事单一的藏医药文献研究和天文历书的编辑工作。后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现已建制成为一家从事藏医药学研究的省级专业科研单位。

历经三十多年的辛勤耕耘,研究院的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藏医学医史文献研究和天文历算研究,拓宽到了藏医临床研究、藏药生药研究、藏药药用植物研究、藏药植物化学研究、藏药药理毒理研究、藏药开发应用研究、实验动物研究。先后承担完成了170多项研究项目和课题,其中省级以上有5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级科研课题24项,获得各级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25项。目前研究院内设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研究室两个,其中“藏药方药临床应用评价重点研究室”是研究评价藏药方药临床疗效和评估安全性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室。整理、抢修、印刷藏医珍贵古籍文献200多部;出版发行了40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工具书,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在新旧两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二、总体科研工作情况

1.开展了6种濒危藏药材药材的人工种植栽培研究,在地理地质环境特殊、没有民间药农经验可循、研究技术难度大等艰苦条件下,已经成功完成和实现了3种濒危藏药材的人工种植栽培,其中濒危藏药材桃儿七的人工种植栽培,不仅成为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支持项目,更是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已经成功实施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管理(GAP),编制了适合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桃儿七药材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SOP)。

2.研究院早在2002年开始着手研究制定藏药材的质量标准,2006年开始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把“藏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列入“十一五”规划中,先后完成了近150个藏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研究。

3.从本世纪初开始,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已经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安全性评价等现代化研究领域进行探索,并与内地高等院所合作开展相关的研究。2005年国内首个在海拔3700米设立的药理毒理学研究所在院内成立。该研究所目前正在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种藏成药安全性评价研究。

三、项目工作成效方面

从研究所建所以来,著名藏医药专家嘎玛群培、益西坚参等研究人员就致力于藏医药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抢救工作,挽救和收集、整理了大批文献包括手抄本、孤本、珍藏本等,还通过翻阅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编写、出版了各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藏医药巨著及大型工具书,为藏医药学这一民族瑰宝得以继承和发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上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根据藏医独特的理论和长期实践,编写了《新编藏医学》、《新编藏药配方》等新书,并对《秘诀补遗》、《甘露水滴》等十几部紧缺书籍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抄写、油印。

2.80年代后,先后出版发行了《中国百科全书藏医分卷》、《中华本草藏药分卷》汉文版、《藏汉英古今藏医药文献目录》、《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详释蓝琉璃之光》、《甘露本草明镜》等著作和工具书。

四、药物研制疗效方面

1.先后开展了大量的新药研究工作。该院与华西医科大学等单位合作,调查研究藏药材的资源分布、品种鉴定,对传统处方进行遴选,对传统剂型进行改造,并从药效学、毒理学、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研究,先后研制出了抗高山缺氧、抗疲劳的“索罗玛宝颗粒”,治疗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胆囊炎的“十味蒂达胶囊”,治疗胃病、高血脂症及便秘的“六味能消胶囊”,治疗贫血症的“补血宝口服液”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2.正在研究的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治疗皮肤病的“藏皮康霜”及治疗妇科疾病的“藏妇康栓”临床前研究工作已顺利完成,目前已全面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3.区科技厅重点项目——糖尿病新药“糖康福”和治疗妇科疾病的“母难鼓炯”临床前的研究工作全部完成,正在申报国家临床批件。

4.先后完成了藏药材“茅膏菜”抗衰老的药效成分研究、“喜玛拉雅紫茉莉”化学成分研究、藏锦鸡儿的化学成分研究等。

5.先后承担了自治区藏药厂、昌都藏药厂、那曲藏药厂等6家传统藏药生产企业生产的主达品牌“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等10种藏药保护品种续保工作,进行了药学、药效、毒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五、承办刊物方面

研究院文献研究所于2002年承办了《雪域藏医药》杂志,以及时反映和发表藏医药工作者就藏医药理论问题所做的的学术研究论文,该杂志从起初的一年刊发展到现在的半年刊,具有较强的学术传播作用及评价作用,为藏医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切磋的学术舞台。本刊物也被列入省级刊物。

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就医指南

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重点藏医专科专病名单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外治专科

地址:西藏拉萨市娘热路26号

电话:0891-6323991

心血管病专科

地址:西藏拉萨市娘热路26号

电话:0891-6336024

昌都地区藏医院

肝病专科

地址:西藏昌都地区昌都县城关镇昌都东路14号

电话:0895-4824097

山南地区藏医院

脑出血专病

地址: 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格桑路16号

电话:0893-7820545

日喀则地区藏医院

胃肠病专科

地址: 西藏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上海中路3号

电话:0892-8835027

林芝地区藏医院

心血管病专科

地址: 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八一镇建设路3号

电话:0894-5888183

西藏自治区自治区级重点藏医专科专病名单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肝病专科

骨伤专科

胃肠专科

地址:西藏拉萨市娘热路26号

电话:0891-6335821 6323786 6324713

昌都地区藏医院

大骨节病专科

肝胆专科

骨伤专科

地址:西藏昌都地区昌都县城关镇昌都东路14号

电话:0895-4824097

山南地区藏医院

消化专科

心脑血管病专科

外治专科

地址: 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格桑路16号

电话:0893-7820545

日喀则地区藏医院

心脑血管病专科

骨伤专科

地址: 西藏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上海中路3号

电话:0892-8835027

那曲地区藏医院

心血管病专科

地址: 西藏那曲地区那曲镇铃郭路53号

电话:0896-3822711

阿里地区藏医院

胃肠专科

地址: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森格居委会

电话:0897-2821771

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名录

自治区级藏医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地区级藏医院:

昌都地区藏医院

山南地区藏医院

日喀则地区藏医院

那曲地区藏医院

阿里地区藏医院

林芝地区藏医院

县级藏医院:

地市

县级藏医医院

拉萨市

林周县藏医院

贡觉县藏医院

昌都地区

巴宿县藏医院

芒康县藏医院

山南地区

措美县藏医院

昂仁县藏医院

江孜县藏医院

日喀则地区

亚东县藏医院

拉孜县藏医院

索县藏医院

比如县藏医院

嘉黎县藏医院

巴青县藏医院

申扎县藏医院

班戈县藏医院

尼玛县藏医院

聂荣县藏医院

阿里地区

措勤县藏医院

工布江达县藏医院

察隅县藏医院

民营藏医院:

昌都地区

日通民营藏医院

中 医 科: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昌都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昌都地区藏医院

昌都地区藏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和藏药生产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建院于1987年,2005年10月通过创建二级甲等医院验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设,医院软硬件建设有了较大改善,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建院以来,先后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我院视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为我院亲笔题词。曾荣获“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藏医药工作先进集体”、“全区卫生系统文明单位”等多项国家、自治区和地区的表彰奖励。

目前医院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3626平方米,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根据1996年机构改革的机构设置,编制110名,内设科室8个。目前,该院有专业技术人员8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8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44人。

门诊部设有心脑血管、胃肠、肝胆、骨伤、针灸按摩、风湿、药浴药蒸等藏医诊疗科室以及胃镜、B超、检验、放射等辅助科室,并设有藏西医结合门诊室和西医急诊室。高血压、肝胆、药浴药蒸、骨伤科为藏医特色科室,其中肝胆专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治藏医药管理局批准重点建设的专科。

设有床位103张,实开床位80多张,近年,年均门诊量5万余人次,住院量900余人次,没有发生医疗事故及纠纷,群众口碑及社会评价良好。

医院设有藏医药研究室,专门负责藏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大力加强藏医药基础研究工作,建设藏医优势病种特色专科,已建成的藏医肝胆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重点建设的专科之一;研制出了一系列疗效显著、确切的藏药;组织编纂的藏药本草纲目《晶镜本草》荣获首届国家民族科技研讨会优秀论著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民族图书二等奖、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展的大骨节病防治研究成果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工作近年来连年被地委行署表彰为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积极开展全区、全国学术交流,共发表学术论文220多篇,其中国际论文6篇,省级论文100多篇,地级论文110多篇。

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

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成立于1982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医院从一个单一的藏医门诊发展成为如今集藏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生产和销售藏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医院。医院率先在全区同行业中争创成为了全国百家中医示范医院,率先在全区同行业中获得了二级甲等藏医院的荣誉称号。是西藏藏医学院教学医院和山南地区医保定点医院。医院先后被国家、自治区、地区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西藏自治区先进集体、省级“青年文明号”单位、山南地区民主评议行风满意单位等各种荣誉称号近20次。

目前全院共有132名职工,医务人员占全院职工的85%以上,其中藏医药技术人员占80%。医务人员中高级6人、中级48人;全院大专以上学历含藏医硕士研究生藏医在内共79名,藏医博士生导师2名。医院拥有加央伦珠、格桑平措、扎西次仁等一批享誉区内外的知名藏医药专家和中青年技术骨干人员56名。全院占地面积28134.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300平方米,医院业务用房11610平方米,总资产达4500万元。

医院目前已开设有内科、外科、心脑血管、消化、骨伤、理疗康复、药浴保健、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藏西结合临床一、二级科室近20个。综合住院大楼开设有藏医全科、藏西医结合、药浴康复理疗以及普外科现代手术治疗等一体化的住院病区。综合住院大楼现实际开放病床100张,拥有多种现代诊疗仪器设备。据统计,年门诊常规就诊人次6万余人。

医院依靠加央伦珠、嘎玛群旦等老藏医药专家优势,率先在全区藏医同行中成功研制了藏药原料配制技术中,技术含量最高,制药难度最大,承担风险性最高的“仁青坐台”。“坐台”称为药中之王和甘露,是配制“然那桑培”、“常觉”、“芒觉”等名贵藏药和普通藏药加“卡察”增效的必备原料,是藏药原料中的极品。20多年以来,先后成功完成了四次“坐台”的炼制,不仅填补了我地区藏医药历史上无藏药“坐台”炼制的历史空白,而且使我地区藏药炼制技术走在了全区藏医界前列。

医院申报的传统藏医“药浴”疗法与“尿诊”技术已被列为了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藏医“尿诊”技术于2008年下半年进一步提升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喀则地区藏医院

日喀则地区藏医院成立于1982年,2003年国家投资1370万元,对医院进行了全面的改扩建。目前医院占地面积为11241平方米:建筑面积117864.47平方米。设有职能及临床科室13个,编制床位80张,实际开放床位100张,年门诊病人达57901人次,住院病人1183人次。现有医疗及行政后勤人员共121人,其中高级职称1名、副高职称3名,中级职称36名,初级职称68名。设有骨伤、心脑血管、胃肠、特治等专科,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制药为一体的功能较齐全,以藏医为主、藏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民族医院。

1998年被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纳入重点藏医院三年建设计划,2001年通过重点藏医院建设评审。2007年正式通过“二甲”评审并挂牌,2008年被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确定为学院定点教学医院。2009年国家投资640万元,新建了急诊理疗药浴中心。

医院注重对专科(专病)的建设,设立了消化科、骨伤科、外治科、药浴科、眼科,经过二十几年的科学研究,并在我院全区知名专家强巴赤列、朗嘉的指导下,研制出治疗乙肝新药“舒肝月光丸”,对于各种骨折、骨质疏松症及骨髓炎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外治科运用放血、火罐、针灸等藏医传统疗法,实现了藏医外治疗法在临床使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药浴科利用藏医传统药浴疗法,治疗各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突破;眼科运用现代化的诊断仪器及口服藏药、眼科综合疗法,诊治各种眼科疾病。

那曲地区藏医院

那曲地区藏医院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十年来,那曲地区藏医院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调整医疗服务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始终坚持“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大力提倡“以病人为中心,树行业新风,创优质服务”的发展理念,全面系统地拓宽服务项目,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质量,逐步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生产为一体的藏北龙头医疗服务机构。

2004年医院所属两家藏药厂(那曲地区藏药厂、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先后通过了国家GMP认证。2005年成功创建“二级甲等”藏医院。2007年安装配置了HISS系统,使收费管理制度步入科学化、信息化轨道。目前,那曲地区藏医院下辖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门诊部、内科、外科、医技科、藏药厂及心脑血管专科等。目前,医院占地面积为46048平方米,建筑面积12787平方米,其中门诊部建筑面积1524平方米,住院部建筑面积3377平方米。平均每床占地面积77.7平方米,每床病室使用面积7.4平方米。全院共113名在职职工,其中业务人员78名,副高级6名,中级28名,本科学历35名,业务量占地直机关的35%~40%,2008年门诊量2.6万余人次。

阿里地区藏医院

西藏阿里地区藏医院的前身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藏医科,1984年10正式成立了阿里地区藏医院。目前,全院总职工人数为5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18人,编制床位60张,实际开放床位为40张。

医院设有八大科室,即住院部、门诊部、护理部、医务科、天文历算研究所、行政办公室、岗底斯藏医学校、药剂中心(加工厂)。为了突出藏医特色医疗优势,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医院设立了“骨外科”及“消化科”专科,实现了“专病专治”的医疗新格局。

同时该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藏药材资源自制药品。现申请注册药品202种,已审批注册药品125种。在原院长西藏自治区四大著名藏医药大师之一格隆·丹增旺扎的指导下,经藏医院多位主治医师的共同努力,经过5年的临床应用测试,研制出治疗血管痉挛等疾病藏药“珠母丸”。此药在2007年荣获“西藏阿里地区科学技术一等奖。

该院创办的专门培训全地区乡(村)藏医医生岗底斯藏医学校,为基层输送一批藏医药技术人员,缓解了该地区基层藏医药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设有教学门诊,全年门诊量为3155人次(含国内外患者),医院开展的放血、针灸、火灸等特色疗法,疗效显著,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林芝地区藏医院

林芝地区藏医院为副县级事业建制,人员总编制35人,床位50张,年门诊人次4万余人次,年住院人次380人。

医院始终坚持务实创新的精神,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医治各种疑难杂症方面,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心脑血管等治疗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该院承担藏医学院和区内其他院校的实习生的培训任务,还承担藏医药管理局举办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班的教学任务3期,共计32人。

地区藏医院制剂中心1994年正式投入生产,制剂中心总建筑面积3379.7平方米,共有21种国药准字号,制剂品种160种,已取得制剂准字号73种。

该院坚持“能藏不西,先藏后西,藏西医结合”的原则,确定心脑血管和风湿专科为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目标,主要目标有运用藏医理论对高血压等病种的机理、临床诊断、治疗、药物,疗效评价进行研究,并形成规范化操作规程以供推广使用。收集和整理、挖掘民间验方、古籍医典和单方,开拓诊疗上的新路子。

藏医药动态

藏药标准提高工作展开调研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记者张东风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副局长吴浈率队日前赴青海、西藏调研,藏药标准提高工作已提上日程。

吴浈一行实地考察了藏医学院、藏医院制剂室等藏药研发、生产、使用单位,参观了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藏医药发展历史和藏药产业发展现状;组织召开了藏药标准提高工作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政府部门、检验机构、科研单位、藏药企业和藏医药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吴浈强调,藏医药为藏区人民防病治病、维护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要继承和弘扬藏医药文化,进一步提高民族药标准,切实做好藏药标准提高工作,做好民族药监管工作。

据悉,在前期藏药标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制定工作计划,分阶段、分步骤推进藏药药材标准的提高、炮制规范的完善和藏药临床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藏医药专家队伍;加强政策研究,引导藏药产业走“弘扬民族文化、提高科技含量、重视发展内涵、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