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晕而眩。其脉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症治。

眩者言其黑。晕言其转。冒言其昏。眩晕之与冒眩。其义一也。其状目闭眼眩。身转耳聋。

如登舟车之上。起则欲倒。盖虚极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轨也。风则有汗。寒则掣痛。

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晕也。喜怒哀乐。悲恐忧思。郁而生痰。随气上厥七情致虚而眩晕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之出于气虚也明矣。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之生于血虚也又明矣。以至新产之后。血海虚损。或瘀不行。皆能眩晕。是可不推寻致病之因乎。治法。随机应敌。其间以升降镇坠行焉。最不可妄施汗下。然而眩晕欲解。自汗则有之。若诸逆发汗。剧者。言乱目眩。与夫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汗者。此虚极而脱也。识者将有采薪之忧

清晕化痰汤主方。治眩晕之总司也。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钱半) 防风 羌活(各七分) 甘草(三分) 枳实(麸炒一钱) 川芎 黄芩(酒炒各八分) 白芷 细辛 南星(姜汁炒各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以此作丸。亦可。气虚。加人参七分。白术去芦一钱。

血虚。加当归。倍川芎。有热。加黄连姜炒七分。

一论头旋眼黑。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言语。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若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此乃胃气虚损。停痰而致也。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见头疼)

一论劳役之人。饥寒眩晕者。脉虚弱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半夏、天麻、白芍、熟地黄。

一眩晕属气虚有湿痰者。根据本方去升麻、柴胡。加白茯苓、川芎、半夏、大麻、桔梗、白芷。

一论阴虚火动眩晕者。脉必数也。清离滋坎汤(方见痨瘵)根据本方加川芎、天麻、山栀、竹沥少许。

一论真阳不足。上气喘急。气短自汗。眩晕欲倒。如坐舟车。手足冷。脉沉细。

参附汤

人参(五钱) 大附子(炮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一论眩晕之症。因气虚痰火炎上故也。

清阳除眩汤

人参(六分) 白术(去芦一钱) 白茯苓(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汤泡一钱) 明天麻(八分) 槟榔(八分) 旋复花(八分) 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肥白人。日常头旋目花。卒时晕倒者。名曰痰晕。

清痰祛眩汤

天南星(姜泡) 半夏(姜汁制) 天麻 苍术(米泔浸) 川芎 陈皮 茯苓(去皮)桔梗 枳壳(去穣) 乌药 酒芩 羌活(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水煎。临服。入竹沥、姜汁同服。

一论虚体之人。一时为寒所中。口不能言。眩晕欲倒。手足厥冷。

姜附汤

干姜(一两) 大附子(生去皮脐一两)

上锉。每五钱。水煎温服。

一论一切失血过多。眩晕不醒者。

芎归汤

川芎 当归(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虚甚。加炮过大附子。

一论气血两虚而挟寒。作头目眩晕者。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如有痰。加陈皮、半夏。

一人气短痰晕。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予以为肾家不能纳气归原。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剂而愈。(八味丸见补益)

一人形体丰浓。劳神喜怒。面带阳色。口渴吐痰。或头目眩晕。或热从腹起。左三脉洪而有力。予以为足三阴亏损。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

大方痰晕汤

法半夏(一钱) 橘红(一钱) 赤茯苓(一钱) 黄芩(酒洗七分) 白术(一钱五分) 川芎(五分) 黄连(五分) 黄柏(酒炒七分) 知母(七分) 石膏(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临卧服。

一生圆形体魁梧。不慎酒色。因劳怒头晕仆地。痰涎上涌。手足麻痹。口干引饮。六脉洪数而虚。予以为肾经亏损。不能纳气归原而头晕。不能摄水归原而为痰。阳气虚热而麻痹。虚火上炎而作渴。补中益气合六味丸料。治之而愈。其后或劳役。或入房。其病即作。用前药而愈。

一孟都宪者。气短痰晕。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余以为肾家不能纳气归原。香燥致甚耳。以八味丸料三剂而愈。

一孙都宪形体丰浓。劳神喜怒。面带阳色。口渴吐痰。或头目眩晕。或热从腹起。左三脉洪而有力。右三脉洪而无力。余谓足三阴亏损。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

十全大补丸(见补益)

补中益气汤(见内伤)

八味丸

六味丸(俱见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