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筱岩(全本)

学术观点:疮疡

一、疮疡形之于外,病源必根于内

顾氏以“外之症实根于内”立论,遵循经旨“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能克万物,故百病由火而生。发于内者为风劳、盅膈、痰喘、内伤;发于外者,成痈疽、发背、对口、疔疮。顾氏曾谓:“疮疡大证其形于表,而根于内,治外而不治其内,舍本求末,焉能得瘳厥疾。”

顾氏以善治疔疮走黄而负盛名。疔疮为疮中之最,自古谈疔色变,疔疮症情凶险,善行数变,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之说。顾氏遵循疔疮由五脏蕴毒从内而起的观点,在外用提毒拔疔的同时,更重视从内而治清解脏腑蕴毒,从七星剑、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治疔名方衍化提高,创研治疔验方芩连消毒饮,颇多重危的疔疮走黄者,得以起死回生,数不胜计。顾氏认为无论阳证、阴证,“形诸于外,必根于内”,脑疽疔疮,虽见于外,受病之源,却在于脏腑蕴毒实于里;阴疽流痰,症发于外,多由气血脾肾先衰于里。在论治中紧紧抓住“外之病必根于内”的立论,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病求其本,临诊自能得心应手,妙手回春。

二、疮疡“贵乎早治,以消为贵”

顾氏对疮疡初起贵乎早治,以消为贵的观点,尤多心得,他曾说:“治疡之要,贵乎早治,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也有消散于无形。”他在消法的运用上颇有创见发扬。如世医治外吹乳痈多取法于《外科正宗》的“瓜蒌牛蒡汤”,顾氏认为此方寒凉之药有余,疏散之品不足,乃取其法而变其方,以鹿角霜代替鹿角,存其散热行血消肿之能,而去温补助邪之弊,并创研外消红灵丹,内外合治,以求其消,多获消散。治瘿瘤用软坚化痰散结而消,乳癖结核用调摄冲任、疏肝理气以消,阴证而获消退者,也屡见不鲜,其如治流痰阴症,以温经散寒化痰之法以求其消。疮疡初起未成之际,不论阴证阳证,贵乎早治,力求其消,以消为贵的观点,实有防微杜渐之功,免除刀圭之苦,而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诸疮全赖脾土,气血是化毒之本

顾氏对东垣脾胃学说颇有心得,在疮疡论治中十分重视脾胃和饮食调摄,盖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乃化毒之本,因此脾胃不但关系到气血盛衰,而且直接影响着疮疡的顺逆转化。辨七恶当脾胃为本,所谓“得谷者昌”,脾胃未败,即患大症有转机之望,设脾胃一败,百药难投,是谓“绝谷者亡”,症多凶险难治。顾氏对此,颇多发扬。

在论治脑疽发背内陷症,凡是脓水稀少干涸,精神萎顿,呕恶频作,汤药不入时,顾氏主张是当以扶助胃气为首,嘱停药改食小公鸡,以血肉有情之品,食疗代药扶正托毒,内陷重危者,服食小公鸡后,多见脓水渐多,疮降肿聚,胃纳精神转佳,化险为夷。“诸疮全赖脾土,气血是化毒之本”,是顾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凡遇大症,七恶之象递见,倘胃气尚存者,当不拘先贤忌口陈规,以扶助胃气以食代药,鼓舞脾胃之气,以壮生化之源,

四、疮疡辨证首重阴阳,贵在审证

顾氏曾谓:“疮疡外证,千姿百态,首重辨别阴阳,阴阳无误,治必中病。”他在疮疡辨证中,善于分清阴阳属性。阳症者,多因火毒而生,其毒浅而来势急,发于六腑。阴证者,多因寒痰瘀凝,其毒深而来势缓,起于五脏。他认为既要分清阴阳之所常,又要辨别阴阳之所变,在临床上时时出现阴阳错杂和转化,既有阴从阳化,阳从阴化,又有证阴似阳,证阳似阴,因此治疡之首要在详审阴阳。

在治疗上又必须随着阴阳转化而灵活变化,顾氏曾谓“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阴阳分清,药证合应。”他还谆谆告戒,对阴阳错杂的病证,不能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不然阴阳有误,势必吉凶反掌,当警省之。

证治经验

一、治疗疔疮走黄的经验

“疮”是中医外科中的大病,以其凶险、危重而使常人生畏,如若疔毒越出局限范围,毒气走散,即示病情更入险途而成“走黄”。顾氏积其几十年的治疗经验,认为“走黄”患者多为邪盛热极之症,故内治则宜凉血清热解毒为主。以顾氏见地:若疔头皮色紫滞,发热呕吐用七星剑汤。凡疔头皮色不鲜,发热口渴者用五味消毒饮加半枝莲、草河车等。如神色昏迷,烦躁谵语,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其他如外科蟾酥丸(日服3~5粒)或梅花点舌丹(日服2~4粒),也可配合应用。

顾氏应用七星剑汤治疗,方药中独不用麻黄而改为僵蚕,他认为颜面疔疮每易动风,麻黄虽有发表之神功,终归是辛温之性,以辛温治火毒,难免有助长之虞。疔疮之症,欲散风邪,不如用僵蚕,以其性咸平,配入心、肝、脾、肺既可祛风邪,又有清热化痰散结之功。以野菊、草河车配僵蚕有增强疗效之益。

另外顾氏治走黄之际,又视病情变化不一,随症加减。

壮热口渴者:可加大青叶、生石膏、连翘。便秘毒盛者:可加生大黄、玄明粉。神昏谵语者:可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吞服)。阴伤津涸者:可加鲜生地、玄参、麦冬、鲜石斛。

水涸风动痉厥者:可加紫雪丹(吞服)或加入羚羊角、钩藤、龙齿。凭顾氏的经验,对走黄治疗,虽以内治为主,然外治的辅助也不能偏废,肿势散漫,疔头内陷时,局部疔头处用药制苍耳子虫、千捶膏、玉露膏敷贴、四周用玉露散箍围,临床上效果甚为满意。经过治疗,如肿势能趋局限,肿毒渐渐外泄,乃起死回生的佳兆。

二、治疗发背,脑疽兼消渴的经验

“发背”、“脑疽”,自古称为大症。症情每多凶险。顾氏取内服法,常用活血化瘀清热托毒的“黄芪内托散”主之。外用法,初期善用“大胡麻子粉”用水调成糊状,隔水蒸熟,趁热涂在纱布上湿敷,每日1~2次,以促脓熟快,出脓畅,大大缩短了疗程。此症后期,因气血津液大量耗伤,特别是那些年老体虚患者,常常出现精神萎顿,欲食难进,疮口平塌,肿势散漫,时出清稀血水等等一派正气不足,毒邪内陷危象时,顾氏常嘱病家停止勉强进药,而改用“童子鸡”食疗。每天一只,蒸汁擗油,频频饮服,许多重危病人改用此法后,精神好转,胃纳渐馨,疮口肿势渐聚,脓水变稠,正气慢慢恢复。从而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鸡属发物,常为疮疡大忌,用于此症,何以奏此奇效?顾氏认为:不论疔疮、疔、痈,凡在红肿热痛阳症阶段,不仅是鸡,其系辛热发物自然应当避忌,但是“发背”、“脑疽”到了后期,胃气将败,气血已衰,此时一方面要顾护胃气,另一方面要扶正达邪,“童子鸡”用于此时,不属犯忌。

“发背”、“脑疽”患者若兼有消渴症,毒邪多不易收聚,易成内陷症,此等病症在现代医学务必抗生素的消炎与胰岛素的控制糖尿病兼并同用。然在当时无胰岛素的情况下,顾氏乃思中医“以脏补脏”法,嘱患者每天早晨用生猪胰9g洗净滚水烫后,开水送服,并内服托里透脓汤,每天检验小便,十余日后,尿色由深黄渐渐变为淡黄绿色,尿糖由强阳性,逐渐转为阴性,局部肿势也由散漫逐渐收聚根束,再治之,乃敛。

三、治疗乳房疾病的经验

乳房病病种多而常见,乳痈在门诊中所占比例很大。顾氏治乳痈有其绝招,确可谓百发百中,只是传囊乳痈症情重淹缠时日而已。所接治的乳痈病例,半数是经医院或其他医生看过的,换言之,大多数发病已三日之多,业已成脓或将成脓,消退无望,必待刀针决脓,刀溃术要在辨脓,巧在刀法,顾氏对此深有所得。

乳痈的辨脓(尤其是对于深部的脓肿)要达到精确是不大容易掌握的。顾氏常说:“妇人新产,气血已大伤,治乳痈,指下须明辨是乳、是血、是脓,如乳痈未熟,刀下脓少、乳多、血多,必其损伤血络,而致传囊,术后痛反加。”顾氏辨定,出刀之后皆是熟脓,多可盈碗,出血极少。术后顿爽,身热亦渐退。对乳痈的切开,顾氏认定:“既成必等成熟,不可生开”。尚嫌生者坚决不开。

顾氏决脓刀技高超,其常用暗刀不用麻药,不事先告诉病家,验准之后乘其不备,骤然刺入,转手即出,当其知时,脓已大泄,胀痛顿减,遂不知痛楚,其手法达到准、轻、灵。准是位置要准,深浅要准,大小要适度。因为深则伤好肉,浅则脓不出;大则徒耗气血,小则脓出不畅;位置高则易袋脓,低则利于排泄;切口宜远乳晕。近乳晕则易伤乳络,术后必待脓自出,忌挤脓。

术后对于脓腔过大,过深者,亦不轻易扩创,而是采用传统的垫棉压迫法,在膏药外加数层棉花压迫空腔,使之脓腔缩小,脓毒得畅溢,每见事半功倍。

四、治疗委中毒的经验

顾氏尝云:委中毒生膝后guo中,常见有急、慢性两种。

(一)急性型 初起有guo部红肿、欣热、疼痛,步履艰难,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浮数见证。此型易脓、易溃、易敛。治法:内服萆xie化毒汤(萆xie、当归尾、丹皮、牛膝、防己、木瓜、米仁、秦艽),加忍冬藤、茯苓。外敷玉露膏。

(二)慢性型 初起皮色如常,肿硬酸痛,脚屈难伸,寒热不扬,苔多薄白,脉或带数。此型溃脓及收口较慢。治法:伤筋瘀滞所致者,内服活血散瘀汤(当归尾、赤芍、桃仁、川芎、丹皮、大黄、苏木、枳壳、槟榔、瓜蒌仁);寒湿阻络者,去大黄、瓜蒌,加独活、苍术、牛膝。外敷冲和膏,掺红灵丹。约有半数可望消退。

上二型,如两周内不能消退,必欲成脓。当改用和营托毒方(当归、赤芍、丹参、防己、牛膝、穿山甲、皂角针、乳香、忍冬藤、茯苓)。约21天至1月,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熟,可以切开排脓。溃后用纸捻蘸九黄丹(乳香、没药、川贝、雄黄各6g,升丹9g,辰砂3g,月石6g,梅片1g,石膏18g。共研细末,有提毒、拔脓,祛腐化瘀之功)插入疮口内,外盖冲和膏。脓净,停用纸捻,掺九一丹收口。最要注意点是本症切口宜开,应在委中穴中切开,切口宜大些、低些,则脓流通畅,容易痊愈。因委中中空,小腿又如袋形,脓水易于下流。如有袋脓情况,必须在切口下面袋脓处,垫棉花2层,用3寸宽的纱布绑扎,再用枕头垫住脚根,不使脓水下流,则脓水易净,收口亦快。本病如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收口,则病腿往往因筋脉失养而一时不能伸直。顾氏嘱病家在完全收口10余天后,用竹筒一个放地上,嘱病人坐靠椅子上,以病足踏在竹筒上,来回滚动,初起滚半小时,以后加至1小时,每日2~3次,筋脉自能逐渐伸展。轻者1月,重者2月,可以恢复原状。

顾氏的学术思想,奠基于《内》、《难》二经,取法于《外科正宗》,对《外科心法》、《疡科心得集》等尤悉心钻研,结合临床实践,融会贯通,有所发展。

医案

案一、疔疮

张××

一诊:人中疔二天,疮顶不高,四周漫肿,肿势不定,引及面颈皆肿。寒热交作,口渴引饮,心烦胸闷。舌红,苔黄;脉数。陈公曰:“唇生疔者,不论大小,皆脾胃火毒也。……”今脾胃积热蕴蒸成毒,症势颇重,防其毒散内攻。治拟清热解毒,以冀毒邪外泄。

紫花地丁五钱 半枝莲三钱 草河车三钱 黄芩三钱 川黄连一钱 大青叶四钱 生石膏一两 知母三钱 生甘草五分 梅花点舌丹二粒(化吞)

外用:苍耳子虫敷于疔头,四周敷玉露膏。

二诊:肿势鸱张,壮热不退,时有谵语,口渴引饮。脉洪数;舌红,苔薄黄。热毒已炽,已有走黄之兆,急拟清心解毒。原方生石膏用2两。加牛黄清心丸,每日早晚一粒(化吞)。

三诊:疮顶虽渐高突,但四周亦肿坚硬。身热仍高,谵语频繁,神识时清时昧。口干引饮,并见胁痛,咳血二口。苔薄黄,舌质红;脉滑数。热毒已由气入营,灼伤肺络,症势未衰,走黄之象已现,防热盛昏厥。治以凉营解毒,清心安神。

鲜生地1两 丹皮3钱 赤芍3钱 紫花地丁5钱 银花四钱 朱连翘3钱 草河车3钱 桔梗1钱 旋覆花3钱(包) 藕节炭3钱 茅根芦根各1两 生甘草1.5钱 牛黄清心丸2粒,分2次化吞。

四诊:经凉营清解,白昼神志已清,入暮谵语也少。身热持续。咳嗽痰中带血,胁肋引痛。口干,喜冷饮。舌红,脉细数而不洪。唯疮顶仍肿硬疼痛。症情已有转危为安之兆。再宗前法,佐以清肺化痰。上方加沙参5钱,川贝3钱,杏仁3钱。

五诊 神志已清,身热已降。肿势局限于上唇,高突按之略有应指。胁痛亦减,咳痰仍有带血。舌红,口干;脉数。热毒由营入心肺,奈热邪恋肺,清肃失司,久热灼伤肺津。予以清热止咳,解毒托脓,以冀早溃。

鲜生地一两 北沙参五钱 川贝母五钱 杏仁三钱 款冬花二钱 藕节炭一两 紫花地丁四钱 银花四钱 连翘三钱 赤芍三钱 皂角针一钱半 茅根芦根各一两 生甘草一钱半

六诊 身热已减。嘴唇内肿突疼痛,按之已软应指。脓熟者当即切开,脓出颇多。咳血尚未全止。口干,舌红;脉数。脓毒虽得外泄,热毒已伤阴分。再步前韵,养阴清肺,以解余毒。

上方加鲜石斛5钱。去角针。

外用:金黄膏二宝丹药钱。

七诊 嘴唇外及面颊肿势皆退,热退痛减。脓毒一出,胃气便复。舌红,口干;脉细小数。再以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生地五钱 南沙参北沙参各四钱 鲜石斛五钱 茅根芦根各一两 银花四钱 谷芽三 钱 砂仁一钱 茯苓三钱 炒米仁四钱 生甘草二钱

案二、脑疽

林××,男

脑疽症起旬余,疮形平塌不高,大如覆碗,根盘散漫,四周皮色紫暗,疮色灰滞,疮口中央糜烂,脓少稀薄,腐肉不清。精神萎软,疼痛呻吟,彻夜伏坐而不得眠 身热抑而不扬。舌干,苔腻;脉沉细弦数。症属高年肾督虚衰,湿多痰盛而气虚,故疮色白滞而不荣。气衰最防毒陷。姑拟提托,冀其脓毒透泄。

黄芪 生晒参 当归 赤芍 僵蚕 银花 陈皮 生首乌 皂角针 茯神 桔梗 笋尖 甘草

外敷:大胡麻粉调成泥状,温热湿敷,每日更换一次。

服食:(1)每日服食小公鸡一只,佐以火腿、笋尖,煎汤代茶。(2)胰子肉(切薄片)每日三钱,置开水中烫后食之。

案三、外吹乳痈

李××

产后未月,右乳房结块胀痛,洒淅恶寒。苔薄腻,脉浮数。症由乳头破碎,风邪入络,乳络失宣,乳汁壅滞,壅则为痛。急予疏散通络,以冀消退。

紫苏梗三钱 荆芥防风各三钱 牛蒡子三钱 全瓜蒌四钱 蒲公英四钱 橘叶橘络各一钱半 鹿角霜三钱 炒赤芍三钱 小青皮一钱 丝瓜络一钱半 路路通二钱

外用:金黄膏掺红灵丹外敷。

案四、外吹乳痈

张××

乳头裂疮,痛如刀刺,小儿吮乳,疼痛锥心。揩之出血,或流水,或结黄脂。苔腻,舌尖红。症由肝胃湿热蕴结。虽为小恙,治之非易。拟内外合治,以图收功。

生地四钱 川芎一钱半 花粉三钱 知母三钱 蒲公英四钱 银花三钱 橘叶一钱半 甘草一钱

外用:生肌散,用熟猪油或蛋黄油少许,调成软膏,涂于乳头破碎处。

案五、委中毒

陈××

一诊 左膝后guo中结块赤肿,欣热疼痛,寒热交作,口渴烦躁,腿膝屈伸不利,步履艰难。苔黄腻,脉滑数。症由足跟破损,湿毒循足太阳膀胱经入侵,湿毒日久,已欲成脓。冀毒溃浓泄,拟和营利湿托毒。

当归三钱 赤芍三钱 丹参三钱 防己四钱 萆xie三钱 生米仁四钱 川牛 膝四钱 忍冬藤四钱 炒车前三钱(包) 皂角针三钱 炙山甲三钱

二诊 委中毒,脓成已熟,切开排脓,脓出颇多。肿胀疼痛。步履艰难。苔黄腻,脉滑数。湿热余毒未清,筋脉失养。症非轻易。再以和营解毒,利湿通络。

原方去山甲、皂角针,加伸筋草、苍术、白术、丝瓜络。

外用:金黄膏、九黄丹纸捻线。

验方

一、芩连消毒饮

组成:川黄连3g,黄芩9g,野菊花9g,紫花地丁15g,半枝莲9g,银花9g,连翘9g,赤芍9g,生甘草4.5g。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疔疮、疔疮走黄。顾氏取《外科正宗》七星剑,《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五味消毒饮,《外科秘要》黄连解毒汤诸法化裁,制成本方。方取苦寒之芩连,直折上焦肺、心之火;紫花地丁苦辛寒,功能泻火解毒,治痈疖疔疮;野菊花,味苦辛凉,功能清热解毒,疗疔疮肿毒;半枝莲,辛寒,清热解毒利尿退肿;银花,甘寒,清热解毒,治疗疔疮疖肿;连翘,辛凉微苦,功能消热解毒,治热病疮痈斑疹丹毒;赤芍,苦酸微寒,功能活血凉血,祛瘀消肿;蚤休,苦寒有毒,功能散瘀导结;甘草,甘平,生用解毒、调和诸药。加减法:托毒透脓,用皂角针;通腑清热,用生大黄、玄明粉;小便不利,加木通、赤苓;壮热口渴,加知母、石膏、大青叶;泛泛欲恶,加陈皮、竹茹。倘见走黄端倪,便当即合用犀角地黄汤,另用安宫牛黄丸吞服。

二、益气托毒汤

组成:黄芪10g,生晒参(另煎)3g,当归、赤芍、僵蚕、银花、陈皮、首乌各6g,皂角针4.5g,茯苓9g,桔梗、笋尖、生甘草各3g。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血,托毒聚肿。

临床应用:主治脑疽初起,正气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脓、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见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顾氏取陈实功托里透脓汤方意制此益气托毒汤。重用黄芪,选人参、茯苓、甘草、陈皮,健脾以和胃、化湿,而行益气之能;黄芪配当归、赤芍、首乌以益气、养肝和营,而行补血之功。此所以壮化源也。取桔梗之入手太阳,开宣肺气,肺为水之上源,与膀胱相表里,肺气宣达,则水道通利,水湿之气下泄膀胱,使太阳寒水得化而阴霾顿开;桔梗又有祛痰排脓之功,合僵蚕之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首乌之发散痈疽,当归、赤芍之和营,以行和营、化痰软坚、消肿之施。佐使以笋尖、角针起托透脓,银花甘草汤之解毒聚肿。则寒湿得化、疽毒得聚,疮顶起发,化毒为脓而出也。外治不可过用寒凉,宜治温化,如大胡麻蒸饼敷可当之。

三、加减瓜蒌牛蒡汤

组成:软柴胡9g,紫苏梗9g,荆芥9g,防风9g,牛蒡子9g,全瓜蒌12g,青皮陈皮各4.5g,蒲公英12g,留行子9g,丝瓜络4.5g,鹿角霜9g。水煎服。

功效:疏风清热,通乳散结。

临床应用:主治新产外吹乳痈初起。新产未月,乳生痈肿。中医谓之外吹乳痈。近代疡科多宗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瓜蒌牛蒡汤法。顾氏开始以该汤原方投之,但治后常见红热易退,而结块难消。因思古人有妇人新产气血未复,宜温不宜凉之说,此病之起,究由气滞生热化火,当其初起之时,自当以疏散为主,清热为辅,乃以原方加荆芥、防风、紫苏梗、鹿角霜及留行子、丝瓜络等以助其疏散消解,活血通乳,再去银花、连翘、黄芩、山栀等味,而加蒲公英甘寒清热解毒之品,避免过用寒凉而致冰凝气血之弊。顾氏临床应用本方数十年,治病数以万计,其早期消退率大优于原方,疗程亦明显缩短。顾氏尝云:本方所以选苏梗者,一用其发散表邪之力,二取其理气通络之功,三因其色紫能入血分和营。

四、小阳和汤

组成:熟地10g,麻黄0.6~0.9g,鹿角片12g,肉桂3g(研粉分吞),炮姜炭1.5g,白芥子3g,生甘草3g。水煎服。

功效:温阳补虚,散寒通滞。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阴疽、附骨疽、脱疽、鹤膝风、流痰。症见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干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等阳虚寒凝之证。阳和汤一方出自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是一张治疗阳气内虚,精血不足,寒凝痰滞于肌肉、筋骨、血脉关节而成的阴疽的名方。顾氏临床常用王氏原方,认为其中取熟地甘温之性大补阴血,配血肉有情之鹿角温补肾阳,填补精髓,强筋壮骨,为图本之治;姜炭温中,助阳散寒,肉桂温经散寒,皆入营分,麻黄发越阳气,开腠理以散寒,使气血宣通,补而不滞;以白芥子温化皮里膜外之寒痰,消肿止痛为其佐,使生甘草和之。使肾精得填阳气得和,阴霾得散,寒痰得化,确为治阴疽之妙方。但顾氏又认为,阳和汤所主治者,皆属慢性虚证,服药少则半载,多则年余,日积月累,有麻黄伤气,熟地碍脾之虞。他常取原方制小其剂而用之,故称为“小阳和汤”。其中麻黄只用0.6~0.9g,熟地仅原方三分之一左右,如此可免碍脾伤气之弊。又鹿角胶,纯补,滋腻,价贵,入方又须另烊冲服。顾氏以鹿角代之,既有补肾助阳之功,又有活血、散结、消肿之效。且无滋腻之便,价廉用便,用代鹿角胶更妙。顾氏更提出流痰阴疽之成,既有先天不足,肾虚骼空之本,又有后天饮食劳倦,脾胃受损之因。以为温肾与暖脾在阴疽论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的意义。常将阳和汤与补中益气合用,更使倍参、芪,以升而补之,助其生化也。并令服食牛肉汁、鸡蛋、牛奶、豆浆等营养品,药食并进,使气血、阴阳调畅而阴疽得愈。

五、痄腮消散方

组成:薄荷3g,牛蒡子6g,桑叶6g,荷叶3g,蝉衣3g,象贝9g,僵蚕9g,连翘9g,赤芍9g,马勃3g。水煎服。

功效:疏风清热,化痰散结。

临床应用:主治痄腮初起有表证者。痄腮俗名大嘴巴,鸬鹚瘟,即流行性腮腺炎。应用本方时,倘见咽痛,加桔梗3g,生甘草3g;便溏加焦六曲9g;口渴便秘者,加全瓜蒌9g,小便赤涩者,加赤苓9g,车前草15g;烦躁、呕吐者,加枳壳4.5g,竹茹9g,玉枢丹(冲服)1g。

六、水疝内服及外敷方

(一)内服消散方

组成:盐水炒柴胡6g,炒白芍4.5g,丹参9g,青皮陈皮各4.5g,川厚朴4.5g,川楝子6g,路路通6g,台乌药6g,广木香3g,橘核3g,荔枝核3g,小茴香3g,甘草3g,升麻9g,黄芪9g。水煎服。

功效:消补兼施。

临床应用:主治水疝,即鞘膜积液。

(二)外敷兜托方

组成:肉桂3g,乳香4.5g,没药4.5g,腰黄9g,片姜黄9g,赤芍9g,制川乌、制草乌各3g。

用法:上药研粉,临用时炒热,用饴糖调成糊状,摊布上,敷于阴囊,再以三角丁字带或护身带悬吊提托,每日换药1次。

功效:温经活血。

临床应用:主治水疝。顾氏常以内服外敷相结合,配合兜托法治疗,多能使积液消散,特别是小儿,疗效更好。

七、千捶膏改制方

组成:蓖麻油90g(夏天为60g),嫩松香360g,轻粉30g,飞广丹60g,飞银朱60g。

制法:先将蓖麻子油、嫩松香一并置搪瓷杯中,放入锅中,隔水炖烊,并以木棒不断搅拌,约5分钟,稍冷,再缓缓入银朱、东丹搅匀,最后缓缓加入轻粉,搅匀成膏。以文火隔水炖保温,摊于薄纸上,备用。

功效:消肿止痛,提脓咬头。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阳症疮疡、痈、有头疽、疖、疔未溃者。本方是顾氏根据古方神效千捶膏改制的。后来又改进了制法,使其制作简化,省时省力,且不受候限制,但方中银朱、东丹、轻粉,遇热容易发生化学变化,故采用简易制法配制时,须将蓖麻油、松香混合物稍冷却后再入银朱、东丹、轻粉搅匀。摊膏前也只可用文火隔水炖保温。本方提脓咬头有代刀之功。

八、药制苍耳子虫

组成:苍耳子虫不拘多少,活时浸入生油中,摇晃,使沉入油中,七天后取虫,再浸入蓖麻油中,加朱砂至油色变红为度,入冰片少许。

功效:提疔拔毒。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疔疮未溃者。《本草纲目》有“苍耳蠹虫治疔肿恶毒,或以麻油浸死收贮。每用1~2条捣敷,即时毒散”之说。顾氏改用蓖麻油浸加朱砂、冰片制,用蓖麻消散肿毒,提脓止痛;朱砂清火解毒、去腐,冰片有芳香穿透之功。遇疔疮疮头不举,四周漫肿,失护场,有走黄之虞者,取药虫一条,置疔头上,四周用玉露膏围定,有提疔拔毒之力。

九、阴疽消退膏

组成:黑退消药粉1份,太乙膏药肉9份,制时加热使烊,搅匀,成消退膏药肉,用时将药肉覆摊布上,再将红灵丹、黑退消等分和匀撒膏药上,趁热贴患处。

功效:温散消坚,化痰活络。

临床应用:主治阴寒凝结之证。对于漫肿不痛,以酸为主的流痰;水肿按之凹陷,重胀木痛的皮下积液;皮色不变,结块坚硬的乳房良性肿瘤;皮肤微红的静脉点;肿硬似馒,生于皮里膜外的慢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结核等因寒而凝,因郁而滞,因瘀而结,因痰而聚,因阻而塞的阴证和半阴半阳证,均可选用消退膏。

附:阴疽消退膏各成分的组成,功用和配制。

(一)太乙膏

组成:玄参、白芷、当归身、肉桂、赤芍、大黄、生地、土木鳖各60g,阿魏9g,轻粉12g,柳枝、棉枝各100段,血余30g,东丹1200g,乳香15g,没药9g,麻油2500g。

制法:除东丹、轻粉外,将余药入油煎,熬至药枯,滤去渣,再加入东丹(一般500g药油加东丹195g)、轻粉,充分搅匀成膏。

功效: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疮疡已溃或未溃者。

(二)红灵丹

组成:雄黄18g,乳香18g,煅月石30g,青礞石9g,没药18g,冰片9g,火硝18g,朱砂60g,麝香3g。

制法:除冰片、麝香外,共研细末,最后加冰片及麝香,瓷瓶封固,不令出气,备用。

功效:活血止痛,消坚化痰。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痈疽未溃者。

(三)黑退消

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磁石、公丁香、肉桂、制乳香、制没药各15g,甘松、硇砂各9g,冰片、麝香各6g。

制法:上药除冰片、麝香外,各药分研细末和匀,再将冰片、麝香研细后加入和匀,用瓷瓶封固,不令出气。

[功效]行气活血,驱风逐寒,消肿破坚,舒筋活络。

[临床应用]治一切阴证未溃者。

十、大胡麻子蒸饼温熨法

组成:大胡麻子500g,饴糖适量。临用时,取大胡麻子置铜杵或铁船中打烂,拌入适量饴糖调成糊状,置笼中隔水蒸熟,趁热摊于布或桑皮纸上,厚约3~6毫米,四周大出疮面10毫米,待稍温,即贴疮上,勿令泄气,每天换1~2次。药糊要随用随拌,随蒸。

功效:温化寒凝,养血和营,催脓化腐。

临床应用:主治脑疽、发背、疮顶平塌、肿势散漫,脓毒不聚、红热不显,势将内陷者。顾氏尝谓脑疽乃阳中之阴证,行于肾督,膀胱三轻,多发高年肾督衰微之人,故其疮虽起,难发、难化、难溃、难敛。最忌毒不外达,每致内陷。膀胱经乃太阳寒水所司,必以益气养血、壮化源而托毒;开宣肺气,通调水道,使水湿之气下泄膀胱,太阳寒水得化而驱散阴霾;更佐和营、化痰、透脓、起陷之品,以达邪外出,以举陷救逆。外治以大胡麻子蒸饼温熨、温化寒凝、疏通气血,催腐化脓,使僵凝之疮毒熟腐成脓,以起陷出毒。温熨法具有温经散寒、散风止痛之功,一般多用于皮色不变的附骨疽、流痰、风寒痹证。此引治阳中之阴证,是其变局。其他迁延性炎证,如僵块、慢性静脉炎的条索状结块皆可仿此用之。

十一、红油膏

组成:九一丹30g,东丹4.5g,凡士林300g。先将凡士林烊化,然后徐徐将两丹调入,和匀成膏。

功效:防腐生肌。

临床应用:主治溃疡不敛、烫伤创面较大者。红油膏可用于溃疡肿势局限者,不论阴证、阳证,脓腐多少。用于脓腐未脱者的呼脓,可略厚摊;如用于脓腐已清者的生肌长肉,则须视疮口深浅而定,疮浅者薄摊之,防其肉芽疯长也。临用时,将纱布剪成6×12厘米大小,20~30块,共红油膏60~90g,置敷料盒中,经高压蒸气消毒,制成红油膏纱布。作较大面积烫伤、创伤换药敷料,有良好的预防感染、生肌收口作用。将纱布剪成细条,作肛门病术后换药,在不控制大便的条件下,创口干洁,肉芽、上皮生长迅速。

十二、青黛散

组成:飞青黛60g,熟石膏120g,滑石120g,黄柏60g,各研细末和匀。

功效:收涩止痒,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皮肤湿疮、 肿痒痛、渗流滋水者。疮疡贴膏起膏药风者。本方主要用于治湿疮,若急性红肿痒痛,渗出较多者,可用冷茶或冷开水调成洗剂频搽之;倘渗出少者,可用药粉干掺患处;若但见红热,赤瘰,作痒痛者,可用麻油调搽患处,或用凡士林调成20%油膏,薄摊以贴疮上;倘迁延日久,形成慢性湿疮,皮肤肥厚,脱屑,结痂,色素沉着者可用油膏厚涂,以电吹风器,鼓热风吹之,每日吹15~20分钟后,擦去药膏,配合内治,疔效亦甚佳。

十三、湿疹洗方

组成:百部12g,蛇床子15g,苦参片12g,马齿苋15g,明矾6g,煎汤,外洗。

功效:杀虫止痒,除湿收敛。

临床应用:主治阴囊、里股、肛门、女阴湿疹,阴道滴虫。用于各种湿疹丘疹,水疱,红热,糜烂,作痒。用时以上药1帖,加水500ml,煎数滚,去渣,倾盆内,先熏,待温坐浴,每次坐浴半小时。如局部红热肿甚者,可加黄连9g,黄柏12g,大黄9g。痒甚者可加薄荷(后下)3g,冰片1.5g,放入煎出之药汁中搅化。

十四、蛋黄油

组成:以鸡蛋3~4枚,煮熟,剥取蛋黄,将铜杓内加少许麻油,烧滚,加入蛋黄。文火煎熬,炸枯去渣,取油收贮,备用。但不宜久置。

功效:润肤生肌。

临床应用:主治乳头破碎、奶癣等。蛋黄油润肤生肌功效好,无刺激性、无毒性,用于产妇乳头破碎,婴儿湿疹。乳头破碎可调生肌散搽之。湿疹糜烂可选青黛散或中白散搽之。

十五、青吹口散

组成:人中白90g(煅),川黄连15g,黄柏21g,薄荷叶9g,青黛30g,冰片30g,煅石膏90g,硼砂180g。先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水飞晒干,再研细。另将其余五味各研细末,共和研匀,瓷瓶封装,勿令泄气。

功效:清热、解毒、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口舌、咽喉碎痛之疳疮。本方是顾氏改良《外科正宗》人中白散,去儿茶,加煅石膏而成。加强了收涩敛疮之功,用治口腔、舌面、牙龈、咽喉破碎、疳疮疗效堪称满意,亦可治湿疮、臁疮、糜烂作痒,渗出不多者。

十六、鹅掌风浸泡方

组成:浮萍草、猪牙皂、石菖蒲、土贝母、防风、生川乌,生草乌、白僵蚕、威灵仙、白癣皮、生百部、羌活各8g,土槿皮16g。水煎浸洗。

功效:疏通气血,杀虫止痒。

临床应用:主治鹅掌风,灰指甲。症见皮下水泡作痒,破后流滋或叠起白皮,脱屑瘙痒,或皮肤粗糙、肥厚,皲裂,指(趾)甲失去光泽,肥厚、蛀空,灰败。将上药置砂锅中,倾入米醋1000g,浸24小时,煮沸,待温,备用。每晚将患手(足)浸入药液30分钟,连浸三周,浸后揩干,用药期间,忌用肥皂等碱性物洗手。此法一般在入伏后使用。顾氏尝谓,入伏后霉令已过,天时对除浸最为适宜,此人体腠理开张,燥湿止痒药借醋之软坚作用直接作用于病所,治疗鹅掌风、灰指甲疗效卓著,而副作用小。每年有数千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