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十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孙××,女,32岁。

初诊:1986年12月6日。1986年4月间大量牙衄,皮肤紫斑多处,伴严重贫血。骨髓报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症情好转。在11月25日突起高热39.8℃,持续8天不退,随即周身发黄,两目黄染色鲜,胸闷气喘,饮食极少,疲乏异常,大便色深,小便短赤。肝功能检查SGPT880单位以上,胆红质160.4umol/L(9.4毫克),诊断为血清性肝炎。舌苔黄腻,质红而干,脉弦数。辨证属血枯体弱,复感急黄,湿热俱盛,深入营血。治则: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用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为主:茵陈12g 山栀9g 黄芩6g 川大黄3g(后下),丹皮9g 赤芍、生地(各)15g 岩柏草、鸡眼草(各)30g 连翘、大青叶、大青根(各)20g 桑叶10g 炒谷麦芽(各)15g 另予广犀角粉1.5g 分两次吞服。5帖。

二诊:1986年12月11日。高热不退,异常疲乏,牙衄,尿血,大便色深,黄疸较前加重,舌苔黄厚腻,脉弦数。湿热病毒深重。治依前法,加重凉血清热利湿之品。丹皮、赤芍(各)15g 生地30g 茵陈12g 炒山栀、黄芩(各)9g 岩柏草40g 鸡眼草30g 甘草6g 另予广犀角粉、紫雪丹(各)3g 分2次吞服。3帖。

三诊:1986年12月14日。高热已退,黄疸如前,大便溏薄,舌苔黄腻,脉弦数。血热湿毒渐减,而正气渐衰,势成正虚邪盛危重之候。治宗前法增加扶正益气之品。丹皮、赤芍各15g 生地20g 茵陈12g 炒山栀9g 川大黄5g(后下) 黄芩9g 大青叶、在青根(各)20g 木通9g 知母12g 黄柏12g 岩柏草40g 鸡眼草30g 龙胆草15g 竹叶12g,另予广犀角粉3g,分2次吞服;生晒参5g 另煎冲服。

四诊:1987年1月10日。上药连服20余帖,症情逐渐好转。检查肝功能:SGPT28单位,胆红刺umol/L(1.0mg)。食欲、精神均佳。但近三天来稍有低热及牙衄等。舌苔薄黄,脉牙略数。辨证属湿毒大减,余邪未尽,气阴益伤。治疗再以调养气阴,兼凉血清热。

生地、熟地(各)12g 天麦冬(各)15g 赤、白芍(各)12g 杞子15g 丹皮9g 茵陈12g 川大黄5g(后下),炒山栀9g 牛角腮40g 藕节15g 牛膝12g 生地榆15g 焦楂曲(各)15g 干芦茅根各12g 枇杷叶10g(包) 生晒参6g(另煎冲服)。另予广犀角粉2g 分2次吞服。3帖。

药后牙衄消失,低热减轻,精神转佳。1月13日转出传染病房,继续调治“再障”。后一年多症情稳定,肝功能多次检查均正常,“再障”亦显著好转,血象也明显上升。

体会

1.湿热急黄与血清急黄,症状虽相似,但由于感染途经与病因不同,故治疗也应有一定区别。素患严重贫血的患者,由于输血消毒不严,使感染加重。故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为法。本例自始至终均以犀角地黄汤、茵陈蒿汤为主,当加重凉血解毒后,其效益显。说明本例的治疗不同于外感湿热。

2.大凡虚重之症,当病邪十去其六,正气极衰之际,当以扶正与祛邪同用,取“扶正以驱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