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阴学说在外科的应用

气血、阴阳乃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元气,系先天之肾精,后天之胃气及天地中之大气三者结合而成。元气流布于脏腑,则为脏腑之气而成五脏六腑气化之功能;流行于肌肤,则为卫气,有温养分肉,防御外邪之作用。人之阴,乃精血、津液之总称,来源于先天之精及后天水谷之精微,但是主要都藏蛰于肾。汉代仲景之后,金元期间,李东垣谓: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认为劳倦则能伤脾,以致元气受损,诸恙丛生,所以创立了“补气”学说。朱震亨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提出滋阴降火的治疗观点。他们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张景岳则以人参、熟地相配,制订两仪膏,合奏益气养阴之功。《冯氏锦囊》外科部分,也颇重视益气养阴之法。但历代以气阴二伤作为指导临床的重要理论者,并不多见。外科疾患,临床上多以阳证、热证为多,故易伤阴劫液。阴证及寒痰凝聚成恙者虽也有之,但较之前者,总属少数。在正气不足者,医家多认为阴虚而生内热、血虚而生风邪、阳虚而成内寒。至于益气之法,多用于托疮生肌,在其他方面应用较少;而以益气养阴之法为主以治疗多种外科疾病,更属少见。

在多年临床中,本人发现外科疾病属气阴二伤者并不少见,运用益气滋阴方法每多奏效,始信内经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阳生阴长”之说,确具指导意义。外科虽以实热及阴虚内热者为多见,但气虚亦不少见,因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同时,阴津之滋长又赖元气之充裕,且病情迁移日久者,多有气虚,此即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义。因此,气阴二伤在外科临床上甚为常见,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或以益气养阴治本为主。下面是本人用气阴学说指导临床的一些实践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