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次公(全本)

学术观点

一、对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的见解

中医界存在着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由来已久。章氏认为这种派别的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他主张阐扬两家之长,而反对互相排斥。章氏虽服膺曹颖甫先生用经方的经验,但他曾说:“师治病,非仲景方不用,予虽立程门,有负期许。”他主张博采众长,不必有经方、时方的界限;对各家的特长,理应兼收并蓄。他认为金元四大家中,河间主凉,子和主攻,东垣主温补,丹溪主滋阴,分之则抱残守阙,各执一端,囿于前人之一方一法,合之而取其所长,则可随宜而施,只要胸有成竹,处方用药便能得心应手了。他说:“读古人书,或臧否人物,切不可割断历史,最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前人丰富的临床经验,来扩大自己的眼界,增加治病的疗效。”又说:“《汉书·艺文志》方伎四家,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经方之所以成为学派,乃当时对待医经家而分的,汉时任何学问,都重师承家法,医学当然不能例外。到了宋代以后,医家用《医经》的理论解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谓经方、医经两家的界限,已不复存在了。仲景书确是大经大法,它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不但为热性病的治疗定出了许多处理方法,而且也可以推广运用于一般杂病,为中医整体疗法奠定了基础,在医学上的贡献极其伟大。自叶天士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充实了许多辨证方法与治疗方药,成为温病学派,这本是经方的进一步发展。他以卫、气、营、血作为辨证纲领,也并没有离开仲景辨证论治的规矩准绳,因此必须肯定伤寒、温病学说之不可分割。温病学说原不反对施用仲景方,也并不务求清淡轻灵,说明经方与时方的界限原不存在。”到了解放以后,伤寒、温病两派之争,犹未平息,他就大声疾呼地说:“在这两种学说的矛盾中求得统一,才能对多种热性病的辨证与治疗,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果抒它们对立起来,各立门户,判若鸿沟,我认为这种现象,在这新时代里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时至今日,伤寒、温病两派的无谓之争,似乎已经不再存在,这可说是一大进步,章氏开风气之先,其功实不可没。章氏在中医学术问题上是没有门户之见的,如果他的医学思想可以作为一个学派的话,那末,不妨这样说:他的特点是以“不派为派”的。他对仲景所说的“博采众方”,最为服膺,平时对这方面努力较深,故在临床上能取得显著的疗效,决非偶然。

二、对中西医学的看法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这是章氏在五十年前对中西医学问题的基本看法。这种主张,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章氏认为:中西医互有短长,应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样不应该有门户之见。他极力主张在中医学院里设置现代医学课程,使培养出来的中医新生力量,熟悉现代科学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他认为医生治病,既要看到局部,也要看到整体,既要治病,又要治人;中医以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为主,治病首先从整体着眼,这是中医的特长,但如果兼能运用现代科学的诊断,加强对病原病灶的认识,那就更加完善了。章氏认为:惟有如此,才能使中西医学逐步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扬祖国医学的长处,提高疗效。他主张在必要时应采用双重诊断和双重治疗,甚至强调说:“科学的诊断应无条件接受,现代的新药应有条件选择。”他在临床上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进行工作的,认为这样做肯定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好处。

三、对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章氏对于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看法,是决定于他的治学方法的。他认为治学和治病一样,贵在一个“辨”字。经方家的所谓“辨”,医经家的所谓“揆度”(度病之浅深)都要有逻辑思维的头脑,要有客观的分析方法。祖国医学长于辨证论治,有很多朴素的基础理论,都是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必须尊重这些朴素的理论,特别是从这些理论中引伸出来的许多治疗原则和由此而形成的治疗规律,由于它们都是符合实际,能正确地指导临床,所以都具有珍贵的科学价值。章氏对于五行问题是有他自己的看法的,他并不反对把“五行”作为古代的一种脏器相关的和治疗措施相关的理论来研究。例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其总的涵义原是十分朴素而精辟的;王冰提出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一治疗方针,在临床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如滋水涵木、培土生金、抑木扶土、泻火清金等等有关治疗措施的一些术语,都是从五行生g的理论中发展出来的,应探求其实际意义,说明其应用范围,只要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加以运用,原属未可厚非。但他不赞成离开疾病的具体情况,离开人体脏器多种复杂的有机联系,把固定不变的公式视为金科玉律,用机械的推算方法生搬硬套,将前人总结出来的一些实践经验,反而推回到玄学的深渊里去。他认为最使祖国医学蒙受不洁的是玄学的外衣,必须清除这种玄学外衣的束缚,来发掘其合理的核心,否则祖国医学将坐是而不彰。因此,他曾提出五行可废的议论,显然是有感而发,其用心是良苦的。

四、重视单方、验方,用药以“验”、“便”“廉”为第一要义

章氏认为:作为一个人民医生,应效法走方郎中的大众方向。验、便、廉原为铃医的三字诀,能贯彻此三字的精神,也就能提高医疗的质量。“验”是讲求实际疗效。他主张除钻研各家方书外,必须留心单方验方。他说:“若铃医有一方之效足录,其位亦与仲景同等。”他有时路过农村,遇农民求诊,急切间无药可觅,便就地取材,常用马齿苋治赤痢,百草霜治泄泻,脱力草治失血,无竺子治百日咳,车前草治浮肿,竹沥涤痰通便等等而获良效。他又认为中药里面有各种丸散膏丹,品种既多,取用又便,疗效极好,有很多是值得推广应用的,而今反多鄙弃不用,很是可惜。他不但经常应用成药取效,而且对大部分慢性疾患无成药可用时,便配给自订的散剂、丸剂,嘱患者常服,收效既较煎剂良好,也节约了许多人力物力。他又认为同样一个处方,煎法服法亦很重要,如果运用得法,就能增加疗效。例如桂枝辛香,必须后下;大黄涤热,宜乎浸渍;鲜生地用来止血,应捣汁吞服;阿胶珠用来止血,则噙化较入煎更佳。章氏治中风血压高,以及肺出血不止者,常用冷罨法。他认为外治法的作用很大,他曾这样说:“古代所传的外治方法,近世已不复措意,以致治疗范围日见狭窄。考仓公治甾川王头痛身热烦满,以冷水拊头,未尝药也。西医治热盛神昏,惯用冰囊,其实中土早有此法,仓公当时设有冰囊,亦必用之无疑,惟在于用之是否得当耳。”章氏又认为做一个临床医师,汤头歌括必须熟读,经方时方,可以择要选用。对无歌括的方剂,随时编成歌括,背诵烂熟,随证加减,用药可无驳杂拼凑之弊。但熟读汤头,又必须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方是由博返约之道,若以汤头歌诀视为行医的捷径,便是舍本而逐末了。“便”是便利病家。他主张在疗效相等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简便的方法和易办的药品,反对过去那种舍弃简便良方而不用,大开其药品难觅和手续繁复的处方,造成病家不必要的麻烦,这样故炫神奇,只能惊愚骇俗,实不足取。“廉”是减轻病家的负担。他反对过去那种迎合有钱人心理作用,不是无原则的滥用贵重药品,便是处方动辄二、三十味,使病家产生“药贱不好,药少不灵”的错觉,流风所及,便无端地加重了病家的负担,又浪费了药材,对病人更无裨益。

证治经验

一般治外感时邪,阳证以祛邪为主,阴证以扶正为主,此为常法。但章氏认为阳证高热不退,最易引起心力衰竭。他说:“凡见脉濡软而神志迷蒙者,应即注意保护心脏,参、附在所不忌。此仲景所谓‘急当救里’者是也。”他又说:“余治时病,多有开手即用温补者,且处方早晚不同、昨今各异者,不一而足,盖有此证用此药,药随证转,经方家之家法,如此而已。”章氏治湿温症,如病人邪热尚炽,而心力衰竭之端倪已露,病家又疑惧附子之燥热而不敢用,他在清热化湿药中,用六神丸振奋心脏而获良效。雷氏六神丸原为外、喉科解毒消痈的良药,因方中有蟾酥、麝香、冰片等,实兼有振奋心力之效。但他又认为六神丸只能兴奋心力,而不能兴奋周身细胞的生活力,病人如见肤冷、汗出等阴寒证状,则非参、附不为功。他说:“湿温症,神昏谵语,唇燥口渴者,每有用参、附之法,前辈医案中已数见不鲜。同是神昏谵语,而此中有虚实之分,同是唇燥口渴,而此中有寒热之判,稍有不慎,危可立待。病者脉已沉细,其为当温当补,人所易知,倘病人脉大而软,辨症就很易混淆,在有胆识者,尚不难毅然投以参、附,若顾虑其苔腻不当补,怀疑其神昏不当温,徘徊于稳健之途,而病者殆矣。

章氏认为治疗湿温初起,温热学说中有辛凉清解、芳香化浊、苦寒燥湿、淡渗利湿诸法,本不难医,若三候未愈,便难于应付。他说:“仲景长于扶阳,温热家长于滋阴,但温病后期,每多阴阳两虚之证,便应兼筹并顾,不可偏执。“章氏治湿温后期阴阳两虚之证,每采用《冯氏锦囊秘录》的全真一气汤(熟地、麦冬、白术、牛膝、五味子、制附子、人参)阴阳气血并补,有显著疗效。全真一气汤的特点,在参、附与地黄同用,附子扶阳,人参益气,地黄滋阴,为治疗热病后期十分重要的一着。章氏看到张景岳治伤寒舌黑如炭,脉细无神,用参、附、地黄,并进大量冷水,认为非有真知灼见,不臻此。他治舌光无苔而脉散乱无序者,亦用此法,获效比比。盖舌黑如炭与舌光无苔同为阴液消耗过甚,而脉细无神与脉之散乱无序亦同为心力衰竭之征,所以参、附、地黄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要药了。

章氏治疗湿温伤寒,很注重营养疗法。他认为凡是日久病重的,最易消耗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应该随时给予补充。伤寒病人之所以造成骨瘦如柴,一时难以恢复的原因,都是由于在治疗过程中抱着“饿不死的伤寒“的旧观念而嘱病人忌口过严的关系。他曾说:“先师赵吉浦先生(赵为中医专门学校教师),对于伤寒症之治疗,最重病人全身之营养状态。他好用养阴药,尤重食饵疗法,其原则是:⑴凡诊断为伤寒症之病人,除舌苔垢腻者外,三餐食饵,常以老鸭汤予之。⑵以大麦糊为副食品,用于病人热将下降,知饥索食之际。⑶蔷薇花露为病人口渴之主要饮料,务令多多益善。⑷一遇舌干无津,虽有黄糙苔,养阴药即有必要。以上皆师法之不可湮没者也。清医张令韶治伤寒一案,予病人粥食数碗,佐以火肉、鲫鱼、白鲞等取效,然则主张营养疗法者,固不仅赵师一人而已。”章氏经常嘱咐伤寒病人多进藕粉、米汤、蔗浆、鲜稻叶露、蔷薇花露,后期病人则持续服用少量的老鸭汤、鲫鱼汤及麦糊等。他认为此等食品,不独能维持营养,增强抵抗力,而且多饮花露,还能补充体内因高热而消耗的水分,又能通利小便,排除毒素,中药中有各种花露,是非常值得珍视的。

用药特色:运用虫类药物的经验

章氏以善用虫类药物治疗某些顽固的慢性病着称。他认为仲景用大黄庶虫丸治干血,抵当汤丸治蓄血,鳖甲煎丸治疟母等病,说明虫类药物在治疗上很早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叶天士取法仲景,并撷取孙思邈《千金方》、许叔微《本事方》用虫类药的经验,立“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之说,对积聚、疟母、风寒湿痹、头痛、胃痛,以及妇女经水不通、小儿单腹胀等多种慢性病,常用虫蚁搜剔之品,奏通络追拔之效,颇有卓见,足证叶天士是一个善于继承仲景遗法的人。章氏早年受了曹颖甫先生的影响,对叶氏学说不敢苟同,后来才明白叶氏治病不仅以轻灵取胜,且能上穷古法,以意化裁,多所创获,如应用虫类药物,即其一端。他认为后人景仰叶氏,如果仅仅效法他轻灵的一面,犹未能尽得叶氏之长。章氏这个论证,对研究香岩(天士)学派者,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

章氏经常用蜈蚣、全蝎等治头风痛,用蕲蛇、露蜂房等治风痹走注,用庶虫、蝼蛄、蜣螂、蟋蟀等治积聚肿胀,效果都很好。特别是用蜈蚣、全蝎治头风,疗效非常突出,经治后有不少患者从未复发。根据历来使用蜈蚣、全蝎的经验,不仅有镇痉之效,而镇痛之力特强,用之得法,有立竿见影之妙。又川乌与当归同用,镇痛之力亦殊不弱,若再配合蜈蚣、全蝎,可以相得益彰。章氏用虫类药物,多配成丸剂、散剂,以便常服,此即叶氏“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之义。虫类药物对胃部略有刺激,胃纳不佳的患者,可复入山药、陈皮等健胃调气之品,以解除其副作用,但大多数患者,服之并无任何不良的反应。

医案

案一、风温

周×,男。

诊查:体温39.5℃,谵语见于病起之第三日,在肠伤寒殊为少见。呼吸紧张,时有痰凝于喉间,咯吐不爽。

辨证:此温邪首先犯肺之候。

处方:桑白皮9g 地骨皮9g 连翘12g 知母9g 杏米仁各9g 葶苈子9g 地龙9g 远志肉4.5g 瓜蒌仁9g(玄明粉9g同捣) 生甘草2.4g

二诊:气略平,入夜两颧发赤。如见神蒙,便是逆传心包之候。

处方:生麻黄2.4g 生石膏30g 光杏仁9g 粉甘草3g 淡黄芩9g 地龙9g 桑白皮9g 远志肉4.5g 陈胆星2.4g 石菖蒲9g

案二、湿温

仲×,男。

辨证:病伤寒十二日,其热在弛张不定中。热之退,不足喜;热之高,不足虑。所虑在神志迷蒙,脉来糊数。

治法:扶正实为当务之急,医者当权衡其轻重缓急,不可墨守成规。

处方:生黄芪9g 潞党参9g 小生地18g 麦冬9g 连翘12g 石斛9g 陈胆星2.4g 粉甘草3g 鲜石菖蒲9g

二诊:病十三日,已入严重阶段,入夜神识昏糊,谵语不休,热型升降无定。升者邪盛正虚之势,降者正复邪减之候。在此惊涛骇浪之中,只有扶持正气,最关紧要。

处方:大生地24g 带心麦冬9g 带心连翘15g 玄参9g 北沙参9g 知母9g 鲜石斛9g 碧玉散12g 黄芪9g 广郁金3g 鲜石菖蒲9g 生米仁30g

三诊:伤寒两候,正在严重时期。虽夜间神昏、谵语,幸无重大变化。能再坚持一候,则化险为夷或有希望。今其热不退,津液、体力具已亏耗,故扶正养阴,两属重要。

四诊:伤寒半月,病在进行中。所幸体力、津液由于将护得当,加之药物补益,形势尚见良好。可见扶正实为治伤寒之要法。

处方:生地24g 连心麦冬12g 带心连翘12g 北沙参9g 鲜石斛9g 知母12g 鲜石菖蒲9g 青蒿9g 生米仁30g

处方:生黄芪24g 党参9g 大生地15g 知母 12g 连翘12g 石斛9g 生米仁18g 远志肉4.5g 五味子4.5g 鲜石菖蒲9g

五诊:病已十六日,迭进培元扶正之剂,病势渐向光明之途迈进。多言与不静皆能引起气急,培元扶正乃不移之法。嘱多静卧。

处方:党参24g 麦冬12g 五味子4.5g 浮小麦9g 炮附片4.5g(先煎) 大生地24g 山茱萸肉9g 象贝9g 生米仁30g

六诊:伤寒在此期间最为吃紧关头,扶正之外,滋养饮料尤不可少。若数日内能安然度过,则大海航舟,岸影近矣。

处方:高丽参须4.5g 炮附片4.5g(先煎) 党参12g 麦冬9g 炙鳖甲30g(先煎) 细生地18g 象贝12g 生米仁24g

七诊:伤寒十九日,其热仍在高峰,病者自觉胸次烦热,口渴引饮,此壮热内炽;在扶正药中,当复入清润之属。

处方:高丽参须6g 鲜石斛9g 炙鳖甲24g(先煎) 鲜荷梗1尺 炮附片4.5g(先煎) 鲜生地30g 大贝母9g 连翘9g 广郁金2.4g 鲜石菖蒲9g 生米仁18g

八诊:病势稳定,危险期大致度过。舌边尖红,数日内不可大意。

处方:高丽参须6g 鲜生地30g 石斛9g 连翘12g 炮附块6g 麦冬9g 黑大豆15g 大贝母9g 鲜荷梗1尺

九诊:病势渐趋坦途,津液将复,舌润,新苔已布,可以无虑。

处方:银柴胡4.5g 青蒿9g 细生地24g 炙鳖甲30g(先煎) 浙贝9g 生米仁30g 黑大豆15g 鲜荷叶一角 谷芽麦芽各9g 高丽参须6g

案三、咳血

朱××,男。

主诉:三年前曾经大量咯血。

诊查:今脉细数,形质消瘦,盗汗,潮热,痰中带血,病势在进展中。

治法:首当注意静养,药饵倒为其次。

处方:阿胶珠12g 五味子5g 炙紫菀9g 熟地18g 浮小麦30g 麦冬9g 百部9g 海蛤壳18g 核桃肉9g 北沙参9g 白芍9g 龟版12g 生侧柏叶12g 当归9g 砂仁3g(后下)

另:琼玉膏180g 两仪膏180g 川贝母末24g (和入膏中),早晚各服一食匙。

案四、 胸痹

陈××,女。

主诉:胸闷不舒,饮食后干呕哕不得通彻,将及一年。其下肢之肿,亦历久不消。

辨证:胃之不健,实基于心力之微弱。此用健胃药无效。

处方:炮附块15g 肉桂1.2g 生白术9g 云苓12g 淮山药9g 补骨脂9g 肉豆蔻6g 姜半夏9g 五味子4.5g 炙甘草2.4g

案五、哕极昏厥

陈××,女。

辨证:时欲哕,哕极则厥,此非寻常胃病。

治法:民间单方当其厥时有用阿魏吞服之法,此法意在排泄气体;气体之来源实在神经系,故古籍有肝气之称。《金匮》之奔豚,其气上冲,亦此类也。

处方:炙乳香没药各4.5g 蓬莪术9g 五灵脂12g 乌药6g 海南藤9g 阿魏9g 沉香曲12g 生枳实9g 薤白头9g 莱菔子9g 娑罗子9g 佛手9g

共研细末,每吞1g,一日三次。

二诊:药后从未发厥,排泄气体、镇静神经之效也。凡镇静剂多能引起便秘,肠蠕动受其抑制也。

处方:阿魏9g 香甘松9g 全当归15g 台乌药6g 延胡索9g 大川芎9g 海南片9g 生枳实9g 黑丑9g 五灵脂12g 广木香3g 莱菔子12g

上药共研细末,每吞3g许。

案六、黄疸

金××,男。

主诉:病已五天,曾经战栗,而后发热。

诊查:察其两目有充血状,小溲短赤。

治法:目赤者当下之,溲赤者当利之,予导赤散加味。

处方:小生地15g 细木通4.5g 生甘草梢4.5g 绵茵陈15g 车前子18g 草决明12g 茺蔚子12g 嫩白薇12g 望江南9g 郁李仁9g 淡竹叶三十片

二诊:药后热即退清,全身乏力,头目眩晕,两目充血,小溲短赤而痛。平素嗜酒,体质丰腴,湿热之蕴结久矣。

处方:生苍术9g 川黄柏9g 淮牛膝9g 绵茵陈15g 山栀皮9g 细生地15g 冬青子9g 旱莲草9g 生甘草梢4.5g

三诊:黄疸症状具备,其主证有五:一、两目发黄,小溲短赤;二、肝区触痛;三、高热,脉数;四、呕哕频仍;五、夜寐烦躁,不可名状。

处方:绵茵陈15g 黑山栀9g 净连翘9g 活芦根一尺 鲜生地90g(捣汁冲) 嫩白薇9g 竹茹竹叶各9g 冬葵子9g 福泽泻9g 石苇9g

四诊:越宿热退神清,病势之变化,与昨判若霄壤;两目仍黄,小溲短赤。凉血淡渗之剂续进。

原方加猪苓9g ,冬瓜子、皮各15克。

五诊:心烦、呕吐、高热、脉数俱不再见,目之黄、溲之赤亦减。

处方:绵茵陈15g 草决明9g 茺蔚子9g 广郁金4.5g 冬葵子9g 泽泻9g 赤苓猪苓各9g 车前子18g

案七、头风痛

王××,女

头痛达十年之久,作辍无常,痛剧则呕吐频作,彻夜不寐,痛苦不可名状。“治风先治血”,古有明训,但追风通络之药,更不可少。

处方:炮附块9g 当归30g 川芎18g 甘枸杞18g 天麻18g 藁本18g 大蜈蚣(炙)10条 全蝎24g 半夏18g 黄芪30g 枣仁18g 茯苓18g 白术18g

上药共研细末,每饭后服3g,一日三次。

此方仅服两料,即告痊愈,后以他病来诊,知已三年未发。

案八、风湿痛

宋××,男。

背部疼痛,右髋关节强直,已有七年。精神倦怠,四肢无力,甚则踝关节有浮肿状,霉令更甚。西医诊断为风湿样脊椎炎与髋关节炎。法当舒筋活络,祛风化湿。

处方:大活络丹30粒,每日一粒,分两次服。

二诊:服大活络丹,无反应,亦无显效。几日来天气不正,所苦倍甚。

处方:蕲蛇15g 露蜂房(焙)15g 大蜈蚣(炙)5条 全蝎(炙)6g 田三七15g 仙茅15g 当归30g 桑寄生15g 生白术15g 甘草9g

上药共研极细末,用龟鹿二仙膏120g烊化成浆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4.5g,一日两次,空腹服。另用落得打9g、千年健9g、五加皮9g、伸筋草9g、天仙藤12g,煎汤送丸。

三诊:背痛踝肿大为减退,原方续服。

案九、寒疝

潘××,男。

辨证:此古人所称之疝气痛,牵及睾丸故也。致此之由,仍在痢后。

治法:古人以痢后健脾。健脾者,恢复肠之蠕动能力,使痉挛者恢复弛缓;而有气体蓄积者,则排泄之。

处方:炮附块4.5g 补骨脂9g 制香附9g 杭白芍12g 鸡内金12g 全当归12g 生白术9g 晚蚕砂15g(包) 炮姜炭6g 粉甘草6g

二诊:其便已通畅,而腹之瘕块牵引睾丸掣痛者如故;自觉两睾皆痛而坠,则不同于偏疝。仍守和营行气、健脾升提之法。

处方:全当归12g 绿升麻4.5g 小茴香9g 淡吴茱萸2.5g 橘核橘皮各6g 潞党参9g 台乌药9g 荔枝核12g 焦白术9g 川楝子9g 延胡索9g

案十、月经不调

刘××,女。

主诉:连续三次流产。此番经停四旬余,带下频,孕之与否,不能肯定。但头晕目眩,不能支持,四肢麻,胸部窒闷不得息。经西医诊断为心脏病。

辨证:以其脉之表现,诊为心脏病确实不误。心脏病者如怀孕,确有危险。

处方:当归9g 制香附9g 怀牛膝12g 紫丹参9g 粉甘草4.5g 川芎9g 吴茱萸4.5g 赤芍白芍各9g 藏红花6g

二诊:四药而经见,但头目为之眩晕。心脏病者忌猛攻,不攻之又难达通经之目的。

处方:当归9g 淮牛滕15g 山茱类肉9g 肉桂0.9g 制首乌12g 党参12g 杜仲9g 泽兰9g 桃仁15g 藏红花9g 炙甘草3g

三诊:经虽见,其色为桃红而质粘,但淋沥不得充分排泄。以其两脉之不鼓指,虽见腹胀,仍忌猛攻。

处方:当归15g 黑丑6g 山茱萸肉9g 熟地15g 炮附块6g 炙甘草4.5g 香附9g 三棱9g 巴戟9g 川芎9g 炮姜炭4.5g

验方

一、 胃溃疡方

[组成] 凤凰衣30g,玉蝴蝶30g,轻马勃20g,象贝母20g,血余炭15g,琥珀粉15g。共研细末,每服2g,每日3次,于食前服用。

[功效] 舒肝和胃,敛溃止血

[临床应用] 主治消化道溃疡及溃疡出血。凤凰衣有养阴清肺之功,除善治久咳、咽痛失音外,还可用于溃疡不敛,是章氏治疗溃疡病的常用之药;玉蝴蝶功擅润肺、舒肝、和胃、生肌,可用治肝胃气痛、疮口不敛,且有补虚、宽中、促进食欲之功,与凤凰衣同用,有协同作用;马勃长于清肺利咽、解毒止血,既能止血,又能消炎疗疮;象贝母有清热泄降、医疮散结之功,对溃疡病之胃痛吞酸尤为适宜;琥珀有化瘀止血、疗疮散痈作用;血余炭则消瘀止血,与琥珀同用,治溃疡病出血效果极佳。

二、制酸止痛方

[组成] 黄柏炭9g,五灵脂9g,杏仁泥30g,云茯苓9g,瓦楞子(煅)30g,当归12g,柿饼霜(包)12g,延胡索9g。水煎服。

[功效] 止痛制酸,消炎收敛。

[临床应用] 主治溃疡病胃酸过多。方中黄柏消炎;五灵脂止痛;杏仁泥富含油质,大剂量使用可起到解痉镇痛作用;茯苓健脾养胃;煅瓦楞含有钙质,能制酸,可研细末吞服;当归补血活血;柿饼霜润燥止血;延胡索理气止痛。

三、便秘方

[组成] 当归12g,桑椹子15g,杏仁泥24g,黑芝麻15g,杭白芍9g,火麻仁12g,制首乌12g,糖炒山楂9g。水煎服。

[功效] 补血养阴,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主治体虚便秘、孕妇便秘及大病后便秘均可应用。本方多含油质,为滑润缓下剂。方中首乌、当归、白芍、桑椹滋阴补血;芝麻、杏仁、火麻仁润肠通便;山楂行滞。

四、血崩厥脱方

[组成] 炮附子6g,潞党参9g,苎麻根12g,熟地黄18g,生黄芪9g,生艾叶6g,仙鹤草18g,炮姜炭3g,肉桂末1.2g(分2次吞),生阿胶24g(烊冲)。水煎服。

[功效] 回阳救逆,固崩止脱。

[临床应用] 主治妇女血崩,失血过多而引起的厥脱。方中党参、附子回阳救逆,立为主药,如气虚过甚,则用人参,且加大附子用量;黄芪、熟地、阿胶、炮姜炭、仙鹤草、艾叶、苎麻根补血固摄止血;肉桂温振心阳。全方标本兼顾,为血崩临近虚脱之常用方法。

五、复肝散

[组成] 太子参30g,鸡内金24g,紫河车、广姜黄、炙地鳖虫、广郁金各18g,参三七15g。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g,日服2次。

[功效] 补益肝肾,消肿通络。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方中太子参、紫河车补肾益气;地鳖虫、参三七、姜黄通络以消肿;鸡金、郁金理气消积。上方服后能缩小肝肿、改善肝质、恢复肝功、增加食欲,并有提高血浆蛋白,纠正白、球蛋白倒置之功。

六、截瘫方

[组成] 炙河车1具,党参90g,仙茅90g,仙灵脾90g,枸杞子90g,肉苁蓉90g,炙蜘蛛20只,炙蜂房2具,炙地鳖虫30g,炙地龙30g,将军干15g,炙蝼蛄15g。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g,日服3g。

[功效] 温补肾阳,祛瘀通络。

[临床应用] 主治截瘫后出现下半身瘫痪、大小便大通、头晕头胀等症。方中地鳖虫、地龙、蜘蛛诸虫类药功能活血祛瘀止痛;紫河车、枸杞、肉苁蓉、党参、仙茅、仙灵脾大益精血、温补肾阳;蜂房既可祛瘀止痛,又能温阳补肾;蟋蟀、蝼蛄通窍利水。合为虚实兼顾、标本同治之方。

七、全真益气汤

[组成] 鲜生地30g,麦门冬9g,白术9g,牛膝12g,五味子4.5g,制附子6g,人参9g。水煎服。

[功效] 温阳育阴。

[临床应用] 主治湿温。本方乃参附汤、生脉散合方加味而成,温阳而无升浮之弊,育阴兼有化气之功。章氏以此方为主治湿温重症,往往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