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1、袁××,女,38岁。1998年6月11日初诊。

间歇性右胁及右上腹疼痛1年余,1周前因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急诊入院。B超提示:胆囊大小尚可,轮廓模糊,胆汁透声差,胆囊内可见多枚强光团伴声影,总胆管轻度扩张,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经输液、抗感染治疗后,右上腹绞痛缓解,建议手术治疗。病人暂不愿接受,要求服中药治疗。诊见右肋、右上腹胀痛、脘闷不适、厌油、纳差、嗳气、神倦乏力,便秘,尿黄、口干不渴,舌苔薄,舌质稍红,脉弦细。证属肝胆气郁,胃失和降,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和胃,药用茵陈15g 虎杖15g 金钱草30g 青皮、陈皮(各)6g 郁金9g 生山楂9g 鸡内金9g 茯苓9g。上方连服7剂后,胁痛、腹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唯便秘仍存,上方加白术12,服14剂后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出院后在门诊坚持服上方调治半年,B超复查胆囊清晰,透声良好,囊内强光团明显减少,总胆管正常。

按:《灵枢》谓:“病在胆,逆在胃”。胆与胃俱属腑,腑宜通,且胆随胃降,故疏胆多兼顾脾胃。本例的基本病机乃肝胆气郁,胃失和降,胆胃同病,故在疏利肝胆同时,参以山楂、鸡内金、白术、茯苓等味,健脾和胃,而不见石排石,或一味通腑攻下,徒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