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甘发散为阳
桂枝辛热发散风寒,肥实腠理。
越婢汤发越脾气;
葛根汤用为解肌;
大青龙散寒;
小青龙发表;
甘草汤行阳;
附子汤升阴;
救逆汤解未尽表邪;
牡蛎汤散经中火逆;
桃核承气散血;
炙甘草汤复脉;
半夏散散客寒咽痛;
四逆汤救阳气外虚。
凡三十七方同用。
麻黄苦温泄卫气发表,通腠理,疏伤寒头疼,消赤黑斑毒,治温疟瘴疫,开毛孔皮肤。
大青龙主营卫俱病;
小青龙救寒邪在表;
附子汤解少阴之寒;
石膏汤治汗出而喘;
升麻汤发甚热;
甘草汤救表寒。
凡十三方同者。
葛根甘平主伤寒中风头痛,开腠理发汗解肌,治太阳项强,疗合病自利。
半夏汤但呕而不下利;
黄连汤表未解而喘急。
凡四方同用。
升麻味甘苦平主瘟疫时行热疾,止头痛寒热瘴疟。葱白为引散太阳风寒,石膏为使止阳明齿痛,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发浮热表实可已。
生姜辛温主伤寒头痛鼻塞,治咳逆痰水,温中安和胃气,游行诸经,仲景诸汤以发散风寒而通神明。
凡二十三方同用。
葱白辛温通上下阳气,散风寒表邪,入太阴阳明,引众药发散。少阴证,面色赤者,宜加白通汤。肾苦燥者可润。
酸苦涌泄为阴
瓜蒂苦寒有毒吐心胸填塞,咽喉不得息,湿家头中风寒湿,内药鼻中即愈。
赤小豆甘酸通气利小便,下水,止消渴。
瓜蒂散涌吐逆气、虚烦;
赤小豆汤,治黄从小便中出。
栀子苦寒有毒主少阴虚满,时疾发黄,轻瓢象肺,入太阴经。色赤,象火,彻心中热。
栀子豉汤吐心中懊 ;
浓朴汤吐心烦腹满。
凡用栀子汤旧微溏者,不可服。
凡六方同用。
香豉苦甘通关节,出汗,吐胸中塞窒。治下后心热。与薤白同煎,治伤寒下利劳复发热。同苦以发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附子辛甘大热有大毒为阳中之阳,故走而不守,入手太阳浮中沉无所不至,非身表凉四肢厥,不可用。
四逆汤散阴寒;
姜附汤复阳虚;
附子汤补胃,加桂枝和表;
白通汤温里;
真武汤除湿。
凡十六方同用。
干姜辛温大热其性止而不移,属阳,可升可降,补下焦虚寒,温手足厥冷,同附子温里,共甘草复阳。
桃花汤补不足;
理中丸止吐利;
人参汤解表;
陷胸丸开结。
凡十七方同用。
吴茱萸辛温大热有小毒入太阴厥阴之经,治阴毒下气最速,开腠理散寒通关节和胃,仲景主食谷欲呕,杂证治心腹绞痛。
细辛辛温入少阴厥阴之经,主咳逆头痛下气,安五脏,破痰利水。
小青龙行水润燥;
乌梅丸温藏散寒;
四逆汤治内有久寒;
附子汤温少阴之气。
凡四方同用。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大黄苦寒名号将军,夺壅滞去陈垢荡涤。
大承气攻短气腹满而喘;
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
调胃承气治蒸蒸发热;
桃核承气下小腹急结;
陷胸汤下结热;
抵当汤逐瘀血;
泻心汤攻痞;
麻仁丸润肠。
凡十四方同用。
芒硝咸寒伐伤寒大热,治关节不通,利大小便,除肠胃垢,佐大黄攻实满,同甘草陷结胸。
枳实苦酸寒有疏通决泄之功,破结消坚之效,解伤寒痞结,除胸胁痰癖。
大柴胡扶阴;
四逆散散热和胃,汤中麸炒开结,散内生宜。
凡六方同用。
浓朴苦温苦以泻满,温以补胃,主伤寒头痛,散积冷逆气。
人参汤泄腹满;
麻仁丸下燥结;
伤寒大满大实,非承气无以攻下,承气有芒硝之峻,非枳朴无以泄气而安胃。
凡六方同用。
利水道分阴阳
猪苓味甘苦平入太阴少阴之经,主伤寒温疫大热。
五苓散分利阴阳;
猪苓汤通调水道。
泽泻甘咸性寒而沉通小肠遗沥,逐三焦停水,利小便不通,宣膀胱胞垢。
凡三方同用。
白术甘平利水道有分渗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
甘草汤利津液;
五苓散润虚燥;
真武汤益脾;
理中丸和胃。
凡七方同用。
茯苓甘平开胃府止渴,伐肾水消痰,止小便多,分小便涩。
大枣汤伐肾;
四逆汤益阴;
甘草汤生津;
猪苓汤利水;
附子汤补阳;
附子丸益脾。
凡九方同用。
滑石甘寒主伤寒身热虚烦,通六府九窍津液。同阿胶分渗入大肠滑窍。
涤虚烦止燥渴
人参甘温微寒主虚烦吐逆,益元气,生津液,补阳温寒退热。
白虎汤益气;
竹叶汤扶羸;
四逆汤滋阴;
黄连汤益胃;
小柴胡汤补表里不足;
附子汤补阳弱阴胜;
乌梅丸缓脾;
理中汤断利。
凡十八方同用。
竹叶味苦大寒主咳逆呕吐,胸中烦热,故石膏汤用以清经中余热。
石膏辛甘微寒解肌发汗,彻热除烦,入少阳主三焦皮肤大热。入阳明疗身热,目痛鼻干。
越婢汤发表;
白虎汤除烦;
大青龙解荣中寒;
升麻汤清肺中热。
凡五方同用。
葳蕤甘平治时疾虚寒客热,润心肺止渴除烦。
升麻汤用以润肺;
白虎汤加之治斑。
栝蒌根苦寒主烦渴身热,口燥舌干。
干姜汤生津液;
小柴胡止烦渴。
退寒热交争
柴胡苦平微寒专入少阴之经,引清气而行阳道,去内外脏腑俱乏。
小柴胡退寒热;
四逆散发表热;
大柴胡除里热;加芒硝退潮热,故干姜汤用之复津液而助阳。
凡六方同用。
黄芩苦寒养阴退阳,滋源撤热,中枯而飘,入太阴泄肺中火;细实而坚,入少阴除心中热。佐柴胡除往来寒热,同半夏退表里之邪。
黄连汤主下利;
泻心汤去痞热,以至宣泄五淋,通利关节者用之。
凡十方同用。
半夏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润无形有形则燥,同柴胡主表虚恶寒,共黄芩退里实发热,入足阳明止吐,行手太阴除痰,表里之中用此,故有半夏之称。
小青龙行水气;
大柴胡散逆气,以至祛痰止咳,下气消食者用之。
凡十三方同用。
润心肺咳逆
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总有咸故云五味,强阴涤热,逐冷止嗽。
小青龙收逆气安肺;
真武汤理咳逆散水。
杏仁甘苦性温有毒润大肠风闭便难,解肌表时行头痛,利胸中气逆心下烦热。
麻黄汤散寒;
陷胸丸泄满;
大青龙发荣卫寒邪;
麻仁丸润津液不足。
凡六方同用。
破除结硬而下血
桃仁苦平破瘀血血闭,逐瘀血血结。
桃核承气汤下小腹结硬;
抵当汤丸破下焦蓄血。
水蛭咸苦有毒苦走血,咸胜血,破蓄血之证,逐恶血,消瘀血,通月经之闭。
虻虫苦平有毒专破瘀血。抵当汤治下焦蓄血,其人如狂者用之,或小腹满因小便不利,而利者为有血也,以抵当丸小可药攻之。
收敛神气以镇惊
铅丹辛寒收敛神气镇惊,除热下气止利。
龙骨甘平微寒涩可去脱,固气,安定神志,涩肠。
牡蛎咸寒入少阴肾经,主荣卫虚热,消胁下坚痞。伤寒阳气亡脱,非龙骨牡蛎之涩,无以固之。凡四方同用。
蜀漆苦平微温有小毒吐胃中结气,咳逆寒热,故伤寒火邪错逆,惊狂亡阳者用之。
陷结胸痞气
甘遂苦甘寒有毒其功决水,使气直达下十二水。大反甘草,散膀胱留热、胸腹坚满。
陷胸汤下结胸;
十枣汤泄硬满。
葶苈大寒性沉辛苦属阳走泄行水,通小肠膀胱留热,抽肺经上气喘急。
陷胸丸泄满;
泽泻散导湿。
巴豆辛温有大毒荡涤肠胃,宣通闭塞,破积聚留饮,下十种水气,故三物白散寒实结胸者用之。
栝蒌实苦寒主胸痹,悦人面,润心肺,止血痰。
陷胸汤下结;
小柴胡泄热。
贝母辛苦平主伤寒烦热,心胸痞满,故曰散下结气,散实。
文蛤味咸走肾可以胜水, 坚而能开结,故仲景散表中水寒。
泄水肿阴湿
芫花味辛苦,性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胸中痰水,故十枣汤散饮逐水。
大戟味苦甘寒通十二水,利大小肠,故十枣汤下热而泄水。
商陆味辛酸平有毒主水胀腹满。花白者可入药,花赤者见鬼神,故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
海藻咸寒性沉属阴利水,通闭结,泄水消肿满,同商陆散水而导湿。
荛花酸苦微寒有小毒主伤寒温疟水肿坚实,小青龙治利,谓水去利自止也。
断下利不止
赤石脂味甘酸辛大温涩可去脱以收敛,益神志五脏虚之主腹痛肠 下痢。
禹余粮汤止痢;
桃花汤固肠。
禹余粮甘寒仲景治痢,在下焦用重去怯以禁固。
白头翁苦寒主赤毒下痢,仲景用散热浓肠。
秦皮苦寒主身热风寒湿痹,仲景治热痢下重,故以纯苦之剂坚之。
粳米味甘益气止烦,止泄养脾,补胃补中,象西方色白入太阴脾经。
桃花汤养正气;
石膏汤益不足。
白粉米粉也,故猪肤汤用以益气断痢。此非定粉化铅所作,止可涂面,不堪入药。
猪肤甘温猪,水蓄,其气入肾,少阴客热,下痢咽痛者解之。
薤白辛苦性温泄满气,入太阴经,性滑利,行阳明路,除寒热,去水散结气温中。四逆散治泄痢下重,三焦气滞,故以引用。
除客噫无休
代赭石苦甘性寒重为镇固之剂,其气虚逆而上则噫,故仲景用重以镇虚逆。
旋复花咸甘冷利有小毒,开结气行痰水,逐留饮,消痰结。仲景治痞硬则气坚,用咸以 之。
润经益血
生地黄甘苦大寒手太阴益阴之剂,撤肾经虚热,导心膈虚烦,故炙甘草汤润经而复脉。
天门冬苦平利小便泄而不收,通肾气冷而能补,保肺气止嗽、撤虚热、祛痰。故升麻汤润肺而除热。
麦门冬甘平微寒阳中有阴之药,消肺中伏火伤金。治口干烦渴,虚劳客热。
炙甘草汤益阴血;
石膏汤补不足。
麻子仁甘平足太阴手阳明要药,汗多胃实便难,燥湿而亡津液,故脾约丸通肠润燥。复脉汤益气润经。
通草辛甘通阴窍,涩而不行;消水肿,闭而不去,闭涩用之,故名通草。
故当归四逆以缓阴血。
当归甘辛性温属阳,可升可降,在气主气,在血主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除客血,补虚劳,滋养诸经。
四逆汤益血;
升麻汤补虚。
凡四方同用。
撤热除黄
黄连苦寒手少阴经撤心肺间热,浓肠胃止下利。
陷胸汤泄胸中实热;
泻心汤导心下虚热;
人参汤通寒格;
白头翁汤坚下利;
乌梅丸安蛔;
黄连汤降阳。
凡十一方同用。
黄柏苦寒入手少阴经,泄隐伏火,主五脏肠胃热结。
柏皮汤散热;
白头翁汤坚利。
知母苦寒主燥闷烦心,泻心火清肺。
白虎汤清消肺气;
升麻汤除热凉心。
茵陈蒿苦寒通关节,解肌热,除黄胆,利小便。故仲景治瘀血发黄,小便不利。
连轺即连翘根,味苦寒故赤小豆汤,除热而退黄。
生梓白皮苦寒主目病,去三虫。仲景治黄,故赤小豆汤降热而散虚。
心烦不得眠
阿胶甘平微温续气入手太阴经,补血行厥阴路。主阴气不足,泄利无休。
炙甘草汤润经益心血,猪苓汤滑窍利小便;
故阿胶汤阴血不足以补之。
鸡子黄甘温除烦热火疟。
阿胶汤补阴血;
苦酒汤缓咽痛。
咽痛不能言
桔梗辛苦微温有小毒手太阴经分之药,行胸中至高之分,止咽痛除寒热,利咽膈定喘促。桔梗汤散寒,佐甘草除热,甘桔相合,以调寒热咽痛。
苦酒即醋,味酸温助诸药行经。
苦酒汤敛咽疮;
猪胆汁汤润便硬。
建中焦之邪
胶饴甘温补虚止渴,健脾胃补中,故建中汤用以温中散寒而健脾。
甘草甘平安和药石解诸药毒,调和脏腑神养脾胃。治五劳七伤,通九窍百脉,发散方解表,厥逆方温里,承气汤调胃,白虎汤清肺,柴胡汤缓中,泻心汤导热。中满相反不用,内外上下中无所不至。
凡四十九方同用。
大枣甘温安中缓脾润经,益胃补养不足,调和百药。
桂枝汤发表;
附子汤除湿;
十枣汤益土胜水;
小青龙滋荣和卫;
柴胡汤调寒热;
建中汤缓脾胃;
复脉汤补不足;
吴茱萸汤止呕逆,治客噫能补胃弱。
凡二十九方同用。
芍药味苦酸专入太阴经,除湿益津液,缓中通五脏,止腹痛,利膀胱,赤者泻,白者补。
越婢汤益津液;
甘草汤益阴血;
建中汤收正气;
小青龙主气逆;
黄芩汤固胃;
麻仁丸敛津液;
大柴胡挟阴;
真武汤除湿。
下后胸满,当去;传经腹满宜加。
凡二十一方同用。
安蛔虫之厥
乌梅酸缓主劳热虚烦,收肺气喘急,治下利不止,除口干好唾,故乌梅丸以安蛔厥。
蜀椒辛温大热温中利关节,止利消宿食,开腠理发汗,逐寒湿通经,合和于乌梅丸中温藏寒安蛔。
祖按∶伤寒方论一章,是据古方升降补泻以为主治之本,乃定局也。伤寒药性一章,是详品味阴阳良毒,以为佐治加减之用,乃活机也。学人熟读而深省焉,治伤寒无余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