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图(图缺)

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曰∶胃者,汇也。号为都市,五味汇聚,何所不容,万物归土之义也。

又曰∶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

《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经曰∶足阳明胃经。

又曰∶是经常多气多血。

又曰∶辰时气血注于胃。

又曰∶胃为水谷之海。

《灵枢》曰∶人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又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脏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又曰∶饮食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实,故气得上下而无病矣。

《入门》曰∶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消化之器。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得尽天年。

《灵枢》曰∶ HT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

又曰∶胃为之海,广骸大颈胀胸,五谷乃容。

又曰∶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松者胃薄;肉 小而松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约不利也。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裸累者胃急;肉多小裸累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 ,谓肘膝后肉如块者。)

又曰∶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噎不通,饮食不下。

又曰∶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也。

又曰∶胃中寒则手鱼际之络脉多青。胃中热则手鱼际之络脉多赤。

又曰∶面热者,足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坚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东垣曰∶胃伤之证,不思饮食,胸腹胀痛,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黄肌瘦,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又曰∶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

又曰∶胃病治法,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澄心息虑,从容以待真气之复常也。

经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又曰∶胃为足阳明,其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又曰∶呕吐血,成盆成碗者,属胃经。

又曰∶牙宣出血,属胃肾虚火。

《丹心》曰∶人无根本,水食为命,盖脾胃属土,主纳水谷,人之根本也。

《回春》曰∶五味淡薄,令人神爽气清。

《必用》曰∶胃实宜平胃散。虚宜补中益气汤。不进饮食,宜养胃进食汤。(苍术、白术、人参各一钱,陈皮、浓朴、白茯苓、炙甘草各七分,神曲、麦芽各五分,姜枣引或蜜丸,米饮下二钱。)

《脉经》曰∶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

太乙真人曰∶美饮食,养胃气。

吐出多者为吐血。

又曰∶胃者,仓廪之官,布养四脏,故五脏皆禀气于胃,乃五脏之本。故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东垣治内伤,主于脾胃,其谓脾司转运之职,胃为受气,营养于身,是平人也。若饮食失节,脾胃乃伤,脾伤则不能运化,胃伤则不能容纳而诸病生矣。

丹溪云∶百病先观胃气何如。

经曰∶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又曰∶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又曰∶胃疟者,令人疸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又曰∶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胗形瘦而腹大。(胗,唇也。)

孙真人曰∶新食竟取风,为胃风。

经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又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 音亦。)

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又曰∶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又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又曰∶胃为之市,水谷所归,五味所入,如市之杂也。

《太素》曰∶胃者,太仓也。胃之五窍,(谓咽、胃、大肠、小肠、膀胱也。)闾里门户也。

经曰∶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其系自膈下正中,微着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络相附矣。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周回,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上者贯膈入肺中,与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后,其上即咽门也。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上口,贲门是也。水谷自此而入,以胃出谷气,传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贲门,其门处膈膜相贴之间,亦漫脂相包,若胃中腐熟水谷,则自幽门而传入小肠,故曰∶太仓之下,口为幽门,其位幽隐,故名之也。

《脉经》曰∶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音陛。)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又曰∶趺(音夫)阳脉浮者,胃气虚也。数者,胃有热,即消谷引食。涩者,胃中有寒,水谷不化。粗而浮者,其病难治。浮迟其久病。

又曰∶胃脉若沉涩者,气逆;气逆者,人迎盛;人迎者,胃脉也。逆则盛而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又曰∶是动则洒洒然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 厥,是主血。( ,音干,胫骨也。)

又曰∶所生病者,狂疟湿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音疹,唇疮。)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背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盛者,人迎(左手)大二倍于寸口(右手)。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音歪。)

足阳明胃引经药歌∶

辰胃丁(香)防(风)砂(仁豆)寇(白)术,半(夏)知(母)葱(白)葛(根神)曲苍(术)乌(药),石膏白芷升(麻)檀(香)木(香),下治相沿效不辜。

经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见真脏脉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盛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俱至于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病胜脏故死。

又曰∶胃实不眠。

又曰∶卧寐不宁,乃胃中之津液干枯,不能内荣其魂魄也。

凡饮食减而大便转觉艰涩者,胃病而运化之机迟也。肌肉消瘦者,胃主肌肉也。

形体困倦者,胃病而约束之机关不利也。

阳明邪实。(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阳明正虚。(故喜火,喜日月光者,喜助正也。)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小便闭涩为胃水。

经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冯鲁瞻曰∶脾胃尤为后天元气之本,化源生发之机,五脏六腑之大源,气血精微莫不赖之以长养也。

补∶白术、黄 、芡实、陈皮、扁豆、莲子、山药、半夏、苍术、百合。

泻∶枳实、朴硝、大黄。

温∶藿香、香附、良姜、益智、胡椒、吴茱萸、肉豆寇、丁香、浓朴、木香、干姜、草寇、生姜、白豆寇。

凉∶滑石、山栀、黄连、竹茹、玄明粉、黄芩、石膏、连翘、石斛、升麻、天花粉、葛根、知母。

引经报使∶升麻、葛根上行。白芷、石膏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