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
钦 初产汗出眩晕。胸痞。腹痛。宜通恶露。(新产恶露瘀滞)
炒山楂 延胡 郁金 赤芍 炒牛膝 香附 童便(冲) 益母草汤代水。
又 腹痛少缓。但胸痞痰多。治从上焦。
炒山楂 郁金 丹参 橘红 炒川贝 甜花粉
程 冲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故奇脉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全愈。今产后体虚。兼瘀而痛。法当益体攻病。日期已多。缓治为宜。(体虚兼瘀)
生地 生姜 丹皮 琥珀末(调入)
此苦辛偶方。加丹皮以通外。琥珀以通内。所以取效。
又 回生丹 取米醋煮大黄一味。约入病所。不碍无病之所。故亦效。二法皆入络药。
又 小生地 归须 红花 郁李仁 柏子仁 茯神又照前方去红花郁李仁。加泽兰。
某(二五) 恶露淋漓。痛由腰起。攻及少腹。此督带空虚。奇经气阻奚疑。奇经为病。通因一法。为古圣贤之定例。
当归 楂肉炭 炒丹皮 泽兰 川断 制首乌
唐 产后骤脱。参附急救。是挽阳固气方法。但损在阴分。其头痛汗出烦渴。乃阳气上冒。凡开泄则伤阳。辛热则伤阴。俱非新产郁冒之治道。尝读仲景书。明本草意。为是拟方于后。亦非杜撰也。(郁冒)
生左牡蛎(一钱) 生地(二钱) 上阿胶(二钱) 炒黑楂肉(三钱) 茺蔚子(一钱半)
吴 新产阴气下泄。阳气上冒。日晡至戌亥。阳明胃衰。厥阴肝横。肝血无藏。气冲扰膈。致心下格拒。气干膻中。神乱昏谵。若恶露冲心则死矣。焉有天明再醒之理。回生丹酸苦直达下焦血分。用过不应。谅非瘀痹。想初由汗淋发热。凡外感风邪。邪滞汗解。此热昏乱。即仲景之新产郁冒也。倘失治。必四肢牵掣。如惊似风痫则危。议从亡阳汗出谵语例。用救逆法。
生龙骨(三钱) 生牡蛎(三钱) 桂枝(五分) 淮小麦(百粒) 炙甘草(三分) 南枣(二钱)
又 气从涌泉小腹中。直冲胸臆。而心下痛。巅晕神迷。此肝肾内怯。无以收纳自固。每假寐必魂魄飞越。惊恐畏惧。非止一端。救逆法镇阳颇应。但少补虚宁神。益之固之耳。
人参(二钱) 龙齿(三钱捣) 枣仁(三钱) 茯神(三钱) 炒黑杞子(二钱) 黑壳建莲肉(五钱)
紫石英一两。捣碎。用水三盏。煎减半。用以煎药。
又 两法皆效。下元虚损无疑。八脉无气把握。带下淋漓不止。梦魂跌仆。正经旨下虚则梦坠也。议镇固奇脉方。
人参(二钱) 龙齿(三钱) 枣仁(三钱) 茯神(三钱) 桑螵蛸(炙二钱) 炒黑远志(五分)
用紫石英煎汤。煎药。
又 昨午忧悲嗔怒。大便后。陡然头晕。继以呕逆。胸痞止。心洞嘈杂。仍不能食。子夜寒战鼓栗。寅刻津津微热。神昏妄见。巅痛乳胀。腹鸣。短气呵欠。似乎叹息之声。此乃下元根蒂未坚。偶触心机。诸阳神飞旋动舞。仲景论先厥后热。知饥不能食。干呕。列于厥阴篇中。盖危病初效。未沾水谷精华。则胃土大虚。中无砥柱。俾厥阴风木之威。横冲震荡。一如释典混沌劫。于地水火风卒来莫御矣。当此医药。全以护阳固阴。但血舍耗涸。刚猛及滋腻。总在难施之例。无暇理病。存体为要。
人参(五钱) 熟附子(一钱) 川桂枝木(一钱) 炮姜炭(一钱) 炙黑甘草(五分)茯苓(三钱)
沈 此产后阴虚疟疾。鼻煤。喉燥舌干。脘痞不饥。大便窒塞不通。乃阳明津枯。不上供肺。下少滋肠。风阳游行。面肿耳聋。仲景谓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后人以饮食消息。取义甘寒。则知辛温逐瘀之谬。
人参 炒麦冬 枣仁 乌梅肉 蜜水炒黄知母
又 酸味泄肝。胃气乃降。大便通后。汗大出。心中刺痛。皆营液内耗。阳气冲突。仲景三病之郁冒见端矣。虽痰吐咯。无苦燥耗气之理。
人参 阿胶 生地 麦冬 生白芍 炙草
张 产后郁冒。汗出潮热。腹痛。
炒生地 炒山楂 丹参 茯神 浮小麦 黑 豆皮
吴 产后十二朝。先寒战。后发热。少腹 痛。腹膨满。下部腰肢不能转侧伸缩。小溲涩少而痛。此败血流入经络。延及变为疡症。议用交加散。(败血入经络为疡)
小生地 生姜 车前 牛膝 五灵脂 炒楂肉 调入琥珀末一钱
又 十六朝。诸症稍减。每黄昏戌亥时。冲气自下而上。至胸中即胀闷。肢冷汗出。右腹板实。此厥阴肝脏。因惊气逆。今恶露未清。重镇酸敛。均为暂忌。拟和血调血为稳。
归须 炒桃仁 延胡 炒楂肉 官桂 香附 川楝 小茴
又 人参 当归 白芍 炙草 茯神 香附 桂心 广皮
程 脉濡。恶露紫黑。痛处紧按稍缓。此属络虚。治在冲任。以辛甘理阳。(营络虚寒恶露未清)
炒归身 炒白芍 肉桂 茯苓 小茴 杜仲
又 脉濡空大。营络虚冷。
人参 炒归身 炒白芍 茯神 炙草 桂心
又 当归羊肉汤加茯苓茴香。
许 产后阴虚。肝风动灼。喉干呛咳。晚则头晕。(阴虚风阳动)
阿胶 细生地 天冬 茯神 小麦 川斛
程 坐蓐过劳肝风阳气动。面浮气短。腹膨。恶露未清。不可腻滞。须防痉厥。
小生地 丹参 泽兰 茯神 黑 豆皮 琥珀末
又 血分既亏。风阳动泄。汗出心悸。此辛气走泄须忌。所虑痉厥。如已见端。议静药和阳意。
阿胶 鸡子黄 细生地 生牡蛎 丹参 茯神
某 产后下焦阴亏。奇脉不固。阳浮乃升。风动则飧泄嘈杂。液损必消渴骨热。治在肝肾。静药固摄。
熟地 湖莲 炙草 五味 芡实 山药旱莲 女贞
某 新产后。阴分大虚。汗出胸痞潮热。阳浮卫不固。虽痰多咳频。忌用苦辛表散。恐久延蓐劳耳。(阴虚阳浮汗泄)
炒生地 炒麦冬 生扁豆 炙草 金石斛 丹参 茯神 甘蔗浆
某 产后身痛。少腹满。(血虚寒滞)
楂肉 川芎(醋炒) 延胡(醋炒) 泽兰 丹皮 艾叶 小茴 香附(醋炒) 茯苓 益母膏丸。
又 当归 桂心 茴香 香附 紫石英 茯苓 羊肉胶丸。
孙 产难。伤力惊恐。面微浮。腹膨。小便不爽。(气血滞兼湿)
炒黑楂肉 大黑豆皮 大腹皮绒 生香附 茯苓 泽泻白花益母草煎汤代水。
金 腹胀气滞。久泻。产后五日。(气滞胀泻)
于术 浓朴 茯苓 泽泻 南山楂 延胡
凌 一岁四气之交。夏季发泄为甚。凡夏至一阴初复。未及充盈。恰当产期。为阴气未充先泄。暑热乘隙内侵。正如内经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矣。产科未明此旨。徒晓产后逐瘀成药。苦辛破血。津液愈劫。所伏暑热。无由可驱。六气客邪。内迫脏腑。渐渐昏蒙内闭。攻热害正。养正邪留。药难立方调治。幼读仲景。揣摩圣诲。惟育阴可以除热。况乎暑必伤气。人参非益气之圣药乎。大队阴药。佐以人参。诚为阴分益气之法。服之热疖垒垒而起。恶露缓缓而下。扶正却邪。并行不悖。今谷食已安。谅无反复。难成易亏之阴。须安养可望图功。倘加情志感触。
轻则奇损带淋。重则髓枯蓐损。莫道赠言之不详也。(阴虚夹暑)
雄乌骨鸡(一只) 人参(二两秋石拌) 鲜生地(三两) 柏子仁(一两半) 天冬(一两半)麦冬(二两) 阿胶(二两) 建莲肉(三两) 茯神(二两) 熬膏。
项 初病舌赤神烦。产后阴亏。暑热易深入。此亟清营热。所谓瘦人虑虚其阴。(暑伤营阴)
竹叶 细生地 银花 麦冬 玄参 连翘
张 产后十三朝。舌黄边赤。口渴脘中紧闷。不食不饥。不大便。此阴分已虚。热入营中。状如疟症。大忌表散清克。议滋清营热。救其津液为要。
细生地 天冬 生鳖甲 丹皮 丹参 茯神
又 产后血络空虚。暑邪客气深入。疟乃间日而发。呕恶胸满。口渴。皆暑热烁胃津液也。此虚人夹杂时气。只宜和解。不可发汗腻补。
青蒿梗 淡黄芩 丹皮 郁金 花粉 川贝 杏仁 橘红
又 脉缓热止。病减之象。但舌色未净。大便未通。产后大虚。不敢推荡。勿进荤腻。恐滞蒸化热。
蔬粥养胃。以滋清润燥。便通再议补虚。
生首乌 麻仁 麦冬 蜜水炒知母 苏子 花粉
某 浊阴上逆。恶心不食。冷汗烦燥。最防暴脱。不可但执恶露滞满。而专泻气攻血也。(阳虚欲脱)
人参 干姜 附子 泽泻 冲入童便
某 脉无神。神倦欲昏。汗出。乃阳气走泄。泻利系阴气不守。产后见症。是属重虚。深恐节间暴脱。而寒热胸痞腹痛。岂遑论及标末。
人参 制附子 人尿 猪胆汁
某(二五) 产后骤加惊恐。阳上瞀冒为厥。左肢麻木。耳窍失聪。皆阳挟内风。混入清窍。以上实下虚。
镇阳填阴。味浓质静之药。(产后阴虚阳浮发厥)
熟地 龟甲心 天冬 萸肉 五味 磁石 茯神 黑壳建莲
某 产后去血过多。阴虚阳实。头中眩晕。汗出肉 。惊畏身热等症。最易昏厥。苦辛气味宜忌。
生地 小麦 炙黑甘草 麦冬 阿胶 茯神 生左牡蛎
顾(三一) 产后真阴不复。阳越风动。四肢麻木。先厥后热。
熟地 阿胶 炒杞子 生白芍 茯苓 菊花炭
徐 少腹冲及心下。脘中痛而胀满。若云肝气犯胃。必有呕逆。前法益阴和阳不应。显是产后下虚。厥气上攻。议用柔阳之药。(冲任虚气上逆脘痛胀)
炒归身 苁蓉 炒枸杞 柏子仁 小茴 茯神
又 冲逆震动而痛。是产后冲任空乏。按定痛减。尤为虚象。缘胃弱减谷。未便汤剂之多。防胃倒耳。
当归 苁蓉 紫石英 茯苓 河车 鹿角霜
又 冲脉逆。则诸脉皆动。天朗晴和少安。由阴分虚及阳分可征。前法包举大气。温养佐通。是为络方。日来春升。略有衄血。然无清寒可投。加咸味佐其入阴。从产后下焦先伤耳。原方减鹿霜归身。亦恐升阳也。加枸杞桂圆。以痛在左。故养肝是议。
虞(三二) 背寒心热。天明汗出乃凉。产后两三月若此。此属下焦真阴已亏。渐扰阳位。二气交乘。
并非客症。头晕耳鸣心悸。寒热后必泻。内风震动。当与静药。(阴虚风阳动,六月二十日)
人参 炙草 白芍 麦冬 炒生地 炒乌梅
又 前法酸甘。益阴和阳。诸病皆减。然此恙。是产后下焦百脉空乏。谓之蓐损。填隙固髓为正治。缘谷食未加。沉腻恐妨胃口。加餐可用丸药。(七月初三)
人参 炙草 阿胶 生地 麦冬
又 照前方加桂枝木茯苓南枣(八月初七)
又 产后都属下焦先损。百脉空隙。时序夏秋。天暖发泄加病。此扶阳益阴得效。今诸症向愈。
寝食已安。独经水未至。其冲任奇脉不振。须脏阴充旺。脉中得以游溢耳。(九月初一)
熟地(水制) 人参 阿胶 萸肉 远志炭 山药 茯神 建莲 乌骨鸡膏丸。
吴 坐蓐过劳。惊恐交迫。真阴既伤。经年不复。目暗昏花。烦动热升。皆肾阴不得自充。何以涵养肝木。厥仆眩晕。阳挟肝风直上无制。则当静药填阴。佐酸以收摄。
熟地 阿胶 五味 萸肉 北沙参 茯神 黑 豆皮 秋石(二分调入)
陈(二八) 寒热时作。经岁不痊。且产后病起。阳维为病明矣。(阳维病寒热) 归桂枝汤。
郭(二四) 产后下元阴分先伤。而奇经八脉。皆丽于下。肝肾怯不固。八脉咸失职司。经旨谓阳维脉痛。苦寒热。阴维脉病。苦心痛。下损及胃。食物日减。然产伤先伤真阴。忌用桂附之刚。温煦阴中之阳。能入奇经者宜之。(下损及胃奇脉虚)
人参 鹿茸 紫石英 当归 补骨脂 茯苓
陈(四一) 产后四月。腰痛牵引少腹。冷汗不食。(营络虚寒腰腹痛)
当归 羊肉 小茴 桂枝木 茯苓 紫石英
沈 产后动怒。气血皆逆。痛呕不卧。俯不能仰。面冷肢冷。口鼻气寒。痛必自下冲上。此属疝瘕厥痛。(气血寒滞结瘕)
淡吴萸 韭白 两头尖 川楝子 桂枝木 茯苓
吴(二六) 产后百日内。右胁下少腹痛坚膨。络空无血。气乘于中。有结聚 瘕之累。延及变成胀满。
经水不转。成大病矣。
当归 桂心 生桃仁 牛膝 山楂 炒黑小茴
陆 产后邪深入阴。气血胶结。遂有瘕疝之形。身体伛偻。乃奇脉纲维不用。充形通络可效。仿仲景当归羊肉汤意。
归身 苁蓉 杞子 小茴 茯苓 紫石英 羊肉胶丸
某 产后胞损溺淋。筋脉牵掣。治当摄下。(胞损)
桑螵蛸 生沙苑 萸肉炭 炒黄柏 茯神
冯(四二) 产后两月。汗出身痛。(营卫兼虚) 归 建中汤。
余 产后不复。心悸欲呕。遇寒腹痛。先议进和营卫。继当补摄。归桂枝汤加茯苓。
吴(三八) 胃痛三月不止。茹素面黄。产后吞酸少食。中焦阳惫。岂宜再加攻泄。与辛补血络方。(阳虚胃痛血络瘀滞)
桃仁 归须 公丁香皮 川桂枝 半夏 茯苓
某 产虚。下焦起病。久则延胃。不饥不食。乃阴损及阳。阳明脉空。厥阴风动掀旋。而头痛面浮。
肢冷指麻。皆亡血家见象。(阴损及阳肝风犯胃)
人参(一钱) 杞子(炒焦三钱) 归身(一钱) 牛膝(盐水炒焦一钱) 巴戟天(一钱)浙江黄甘菊花炭(五分) 茯苓(一钱半)
(丸方)人参(二两另研) 茯苓(二两蒸) 萸肉(二两炒焦)五味(一两半) 杞子(二两炒) 桑螵蛸谷(盐水煮烘一两) 生白龙骨(一两) 浙江黄菊花(一两炙炭)
蜜丸。早服四钱。开水送。
杨(三一) 自幼作劳。即患头眩。加之刮痧。一月之内。必发数次。前岁产后。体甚不健。右耳日夜响鸣。鸣即头眩。神色衰夺。唇黄舌白。带下手冷脚肿。脉右大是阳明空。气泄不固。暖下温中主之。(胃虚下焦虚寒)
人参(二两) 桑螵蛸(三两制) 鹿角霜(一两半) 淡苁蓉(一两半) 炒杞子(二两)柏子霜(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紫石英(一两半醋 飞) 白龙骨(一两半)
红枣四两。蕲艾五钱。水煮捣丸。服四钱。
某 胃痛欲呕肢冷。痛引腰背。产后病发更甚。
当归 炒沙苑 炒黑杞子 炒黑小茴 鹿角霜 生精羊肉煎服。(丸方)人参 鹿茸 生杜仲 炒杞子 当归 鹿角霜茯苓 沙苑 小茴 羊腰子蒸熟捣丸。
邹(三二) 阳不入阴。不寐汗出。产伤。阴先受损。继而损至奇经。前主温养柔补。谓阴伤不受桂附刚猛。阅开列病情。全是阴虚阳浮。漏经几一月。尤为急治。夜进局方震灵丹五十粒。前方复入凉肝。益阴配阳。是两固法则。(阴虚阳浮经漏)
人参 麋茸 枸杞 天冬 茯神 沙苑
某 产后淋带。都是冲任奇脉内怯。最有崩漏劳损淹缠之虑。但固补实下。须通奇经者宜之。(奇脉虚淋滞)
桑螵蛸 人参 茯苓 生杜仲 沙苑 芡实 湖莲
陈 产后百脉空隙。腰脊痛漏淋。
桑螵蛸 鹿角霜 龙骨 淡苁蓉 炒杞子 沙苑 茯苓
吴 阅病原。产后阴虚液亏。加以平时嗔怒。阳气暴升。络血不宁。奇空冲任少贮。带淋暗泄等症。
阿胶 天冬 当归 白芍 淡黄芩 青蒿膏 女贞子 茯神 乌骨鸡炙 蜜丸。
赵 蓐损八脉。经水不来。带下频频颇多。产后下焦先虚。继及中宫。乃血液脂膏之涸。桂附热燥。更助劫烁。此温药。是温养之义。非温热之谓。
人参 河车 麋茸 鹿角霜 归身 茯苓 紫石英
杨 瘕泄起于产后。三年方愈。下损已极。经水几月一至。来必衰颓如病。奇经冲任交空。下焦畏冷。食冷则泻。心中疼热。暖下温经主之。(虚寒瘕泄)
人参 鹿角霜 炒菟丝 生杜仲 炒杞子 熟白术 淡骨脂 茯苓 蒸饼丸。
金(三八) 经后即背寒不热。逾月不愈。嗽痰有血。自秋令产蓐。屡屡若伤风咳嗽。正月至谷减。思产后不复是下虚。形寒减食。先调脾胃。即和营卫法。(中虚) 人参建中汤。
某 易饥易怒。腹溏气坠。知饥不进食。自胎前至今。两月不愈。并非客邪。用固摄升阳。(督任虚寒)
鹿茸 鹿角霜 熟地炭 当归 桂枝 五味茯苓
某 产后十年有余。病发必头垂脊痛。椎尻气坠。心痛冷汗。此督任气乖。跷维皆不用。是五液全涸。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不能治精血之惫。故无效当以血肉充养。取其通补奇经。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胶 当归 茯苓 杞子 柏子仁 沙苑 生杜仲 川断
潘 胎前水溢浮肿。喘满不得卧。余用开太阳膀胱获效。既产浮肿自然渐退。女科不明产后下虚。专以破气宽胀。百日来腹大且满。按之则痛。此皆气散弥漫。丸药又补涩守中。益助其钝气血凝涩。经候不来。为难治之病。议肾气汤。 药成炭。取其气之通。勿令味浊。兼调琥珀末以调其血涩。仿古法中之所有。非杜撰也。(阳虚肿胀)
桂七味加车前牛膝。炒炭。水洗煎。临服调入琥珀末。
徐(三六) 产后九年。心中胀甚则泻甚。肌浮足肿。食减过半。凡胀必有喘。产后先伤在下。用薛氏济生丸三钱。十服。
某 产后血去过多。下焦冲任空虚。跗肿腹膨。形寒面黄。脉濡。当用温养。
鹿角霜(三钱) 补骨脂(一钱) 紫石英(三钱) 茯苓(三钱) 桂心(四分) 炒黑小茴(七分)
方(三二) 脉沉濡。产虚寒入。痛胀。腹鸣晨泄。病患述心痛呕逆。其实治下为是。
熟附子 胡芦巴 良姜 炒黑茴香 茯苓 广木香
朱(四六) 脉微弱。形无华色。据说病起产后。食减吐泻。是下焦不复。中焦又伤。渐加浮肿胀满。倏甚忽平。皆下焦厥逆上冲也。下虚于产后。刚剂难以专任。是病之不易取效者在此。
淡苁蓉 炒黑杞子 当归 小茴 茯苓 沙苑
又 济生肾气丸(一两二钱)
某(四五) 产后未满百日。胸胁骨节收引。四肢肌肉麻木。浮肿腹胀。早轻夜重。食减。畏寒便溏。
脉得右迟左弦。先与理中。健阳驱浊。
人参 炮姜 淡附子 焦白术 枳实 茯苓
范 病胀起于产后。下焦先伤。浊阴犯中。不可以胀满为实症。夫腑阳不通。肾气散漫。吸气不入。息音如喘。此身动便喘。非外客之邪干肺。春半温气外侵。面肿颈项结核。曾以夏枯菊叶辛解得效。乃一时暴邪治法。至于本病之腹满洞泄跗肿。未经调理。且胀势侵晨至午颇减。日暮黄昏胀形渐甚。中焦阳微。已见一斑。愚见胀满在中。而病根在下。仲景于产后失调。都从下虚起见。阅女科汤药一方。殊属不解。思平居咽干喉痹牙宣。肝肾真阴下亏。不敢刚药宣通。仿薛氏肾气法。减泄肝如牛膝肉桂之辛。不致劫阴。仍可通阳为法。
六味去萸加芍药附子牡蛎炒炭煎。
又 小满节。古云痛随利减。今便利仍痛。非是实症。肝失调畅。当理用以益水母。不取芍药之和阴。加当归小茴香拌炒焦黑。以通肝脏脉络之阳。又辛散益肾也。照前方去芍。加茴香拌炒当归。
某 产后肿胀不愈。显系下虚。肝肾气不收摄。形寒痞闷。食少痰多。脉细肉消。治从阴分。非分和攻消者。
济生肾气丸沉香汁冲开水送 接服金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