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
钱 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当与清补。(胃阴虚不饥不纳)
麦冬 生扁豆 玉竹 生甘草 桑叶 大沙参
王 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麦冬(一钱) 火麻仁(一钱半炒) 水炙黑小甘草(五分) 生白芍(二钱)
临服入青甘蔗浆一杯。
某(二四)病后胃气不苏。不饥少纳。姑与清养。
鲜省头草(三钱) 白大麦仁(五钱) 新会皮(一钱) 陈半夏曲(一钱) 川斛(三钱) 乌梅(五分)
某(三四)脉涩。体质阴亏偏热。近日不饥口苦。此胃阴有伤。邪热内炽。古称邪火不杀谷是也。
金石斛 陈半夏曲 生谷芽 广皮白 陈香豉 块茯苓
某 理肺养胃。进以甘寒。(肺胃阴虚)
甜杏仁 玉竹 花粉 枇杷叶 川贝 甜水梨汁
某 脉数。口渴有痰。乃胃阴未旺。
炒麦冬 生白扁豆 生甘草 白粳米 北沙参 川斛
陈(二十)知饥少纳。胃阴伤也。
麦冬 川斛 桑叶 茯神 蔗浆
某 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胃阳虚)
人参 粳米 益智仁 茯苓 广皮 炒荷叶
某 食谷不化。胃无火也。
生白芍 浓朴 新会皮 益智仁 茯苓 砂仁
计(三三)阳微痰黑。食入不化。
人参 生益智 桂心 茯神 广皮 煨姜
高(六八)脉 小带弦。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是胃阳不足。宜用外台茯苓饮。
又 人参 白术 茯苓 广皮 半夏 枳实皮 白蒺藜 地栗粉
席(二三)脉右濡。脐上过寸有聚气横束。几年来食难用饱。每三四日一更衣。夫九窍失和。都属胃病。上脘部位为气分。清阳失司。仿仲景微通阳气为法。
薤白 栝蒌汁 半夏 姜汁 川桂枝 鲜菖蒲
某(三二)脉濡自汗。口淡无味。胃阳惫矣。
人参 淡附子 淡干姜 茯苓 南枣
王 脉小。右弦。病属劳倦。饮食不和。医投柴葛。杂入消导。升表攻里。致汗泄三日。脘中不饥。全是胃阳大伤。防有哕呃厥逆之变。
生益智仁 姜汁 半夏 茯苓 丁香 炒黄米
孙 长夏热伤。为疟为痢。都是脾胃受伤。老年气衰。不肯自复。清阳不肯转旋。脘中不得容纳。
口味痰吐不清。脉弦右濡涩。下焦便不通调。九窍不和。都胃病也。此刚补不安。阳土不耐辛热矣。议宣通补方。如大半夏汤之类。 大半夏汤加川连姜汁。
又 小温中丸。
钱(二二)壮年肌柔色黯。脉小濡涩。每食过不肯运化。食冷物脐上即痛。色脉参合病象。是胃阳不旺。浊阴易聚。医知腑阳宜通。自有效验。
良姜 草果 红豆蔻 浓朴 生香附 乌药
汪 舌灰黄。脘痹不饥。形寒怯冷。脾阳式微。不能运布气机。非温通焉能宣达。(脾阳虚)
半夏 茯苓 广皮 干姜 浓朴 荜茇
周(四十)脉象窒塞。能食少运。便溏。当温通脾阳。
生白术(一钱半) 茯苓(三钱) 益智仁(一钱) 淡附子(一钱) 干姜(一钱) 荜茇(一钱)
又 温通脾阳颇适。脉象仍然窒塞。照前方再服二剂。如丸方。当以脾肾同治着想。
吴 酒多谷少。湿胜中虚。腹痛便溏。太阴脾阳少健。平胃合四苓加谷芽。
王(五十)素有痰饮。阳气已微。再加悒郁伤脾。脾胃运纳之阳愈惫。致食下不化。食已欲泻。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当升降法中求之。(脾胃阳虚)
人参 白术 羌活 防风 生益智 广皮 炙草 木瓜
张(十九)食加便溏。胃醒脾不运也。方药当以太阴阳明是调。异功散加甘松益智。
周(四二)脉缓弱。脘中痛胀。呕涌清涎。是脾胃阳微。得之积劳。午后病甚。阳不用事也。大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腻滞皆非。其通腑阳间佐用之。
人参 半夏 茯苓 生益智 生姜汁 淡干姜大便不爽。间用半硫丸。
朱(五四)阳微。食后吞酸。
茯苓(四两) 炒半夏(二两) 广皮(二两) 生于术(二两) 浓朴(一两) 淡干姜(一两)
荜澄茄(一两) 淡吴萸(一两) 公丁香(五钱) 水法丸。
某(二八)脉弦。食下 胀。大便不爽。水谷之湿内着。脾阳不主默运。胃腑不能宣达。疏脾降胃。令其升降为要。(湿伤脾胃)
金石斛(三钱) 浓朴(一钱) 枳实皮(一钱) 广皮白(一钱半) 苦参(一钱) 神曲(一钱半) 茯苓皮(三钱) 麦芽(一钱半)
不运。洞泄之后。而神倦食减。湿伤脾胃清气。用东垣清暑益气主之。
清暑益气法
洪(妪)脉虚涩弱。面乏淖泽。鼻冷肢冷。肌腠麻木。时如寒凛微热。欲溺大便有不化之形。谷食不纳。此阳气大衰。理进温补。用附子理中汤。(脾肾阳虚)
赵(三七)气分本虚。卫少外护。畏风怯冷。冬天大气主藏。夏季气泄外越。此天热烦倦一因也。是气分属阳。故桂附理阳颇投。考八味古称肾气。有通摄下焦之功。能使水液不致泛溢。其中阴药味浓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