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性能与药物性能的异同

食物的“性”

食物“气”或“性”与药性“四气”或“四性”说相一致。古人按寒、凉、(平)温、热基本上把食物分为三大类气质或性质。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载的食性很多,如大热、热、大温、温、微温、平、凉、微寒、大寒等,只是表明食物性能方面的差异程度,而无明显界限。以常见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从生活与临床应用食物经验看,寒凉性质食物多属于阴性,具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温热性质食物属于阳性,具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

食物的“味”

食物的“味”,即是指食物的主要味道,仍概括为“五味”,即:酸(涩)、苦、甘(淡)、辛、咸。五味的作用与药物“味”的作用相一致。为酸收、苦降、甘补、辛散、咸软等。以常见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来看,甘味(甘味食物具有补益和缓解疼痛、痉挛等作用,如蜂蜜、饴糖、桂圆肉、米面食品等。)食物最多,咸味(咸味食物具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虾、海蟹、海蜇、龟肉等。)与酸味(酸(涩)味食物具有敛汗、涩精、止泻、缩小便的作用,如乌梅、山楂、石榴、柿子等。)次之,辛味(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更次之,苦味(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降气等作用,如苦瓜、苦杏仁、橘皮、百合等。)较少。

此外,还有淡味,中医将之归于甘味范围,有渗利小便、祛除湿气等作用,如西瓜、冬瓜、茯苓、黄花菜、薏苡米等。

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概念,系指食物的特殊嗅味,芳香性食物以水果、蔬菜居多如橘、柑、佛手、芫荽、香椿、茴香等食物,芳香性食物一般具有醒脾开胃、行气化湿、化浊辟秽、爽神开窍、走窜等作用。

 不同于药物“味”的作用方面,尚有:辛味食物(如辣椒、胡椒),苦味食物(如苦瓜),尚有健脾作用;咸味食物(如鱼、虾、蟹),尚有补肾,养血分作用。各种食物所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兼有几种,这表明了食物作用的多样性。至于五味的阴阳属性,则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食物

食物的归经

食物的“归经”也是食物性能的一个主要方面,归经显示某种食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部位等的突出作用,它表明食物的重点选择性。实际上这是古人对食物作用选择性的认识,是食物作用的内在规律。中医还认为,食物的归经与“味”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物化之常也。” 。 一般情况下:

辛味食物归肺经,用辛味发散性食物(如葱、姜、芫荽等)治疗表证、肺气不宣咳嗽症状;

甘味食物归脾经,用甘味补虚性食物(如红枣、蜂王浆、山药等)治疗贫血、体弱症状;

酸味食物归肝经,用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等)治疗肝胆脏腑等方面疾患;

苦味食物归心经,用苦味食物(如苦瓜、绿茶等)治疗心火上炎或移热小肠证;

咸味食物归肾经,用咸味食物(如甲鱼、昆布、海藻等)治疗肝肾不足,消耗性疾患(如甲亢、糖尿病等疾患)。

食物的升降浮沉

食物的升浮沉降性能概念与食物的气与味有密切关系。食物的气味性质与其阴阳属性决定食物作用趋向。一般来说,质地轻薄、食性温热、食味辛甘淡的食物,其属性为阳,多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 (如姜、蒜、花椒等),具有发散、宣通开窍等功效,如香菜、薄荷能解表而治疗感冒,菊花、绿茶能清利头目而治疗头痛;反之,质地沉实,食性寒凉,食味酸苦咸的食物,其属性为阴,多具有沉降的作用趋向(如杏仁、梅子、莲子、冬瓜等),具有清热、平喘、止咳、利尿、敛汗、止泻、补益等功效,如西瓜清热而治热病烦渴,冬瓜利尿而治小便不通,乌梅收敛而止泻痢等。根据三百多种常用食物统计数字表明,具沉降趋向的食物多于升浮趋向的食物。

食物的补泻

食物性能的“补”与“泻”概念,—般是泛指食物的补虚与泻实两方面作用,这也是食物的两大特性。补性食物一般分别具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生津、填精等功效;泻性食物一般分别具有解表、散热、开窍、辟秽(防疫)、清热、泻火、燥湿、利尿、祛痰、祛风湿、泻下、解毒、行气、散风、活血化瘀、凉血等功效。根据常用的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分析泻性食物多于补性食物,由此看来,中医营养手段不仅为补虚扶正,更大程度是为了泻实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