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1986年3期135~136页

摘要:(一)针刺补泻的操作手法

1.凉热补泻法

热补法:左手食指紧按穴位,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入。先浅后深,慢提紧按,务令气至。在酸胀感觉的基础上,将针下插1~2分,然后拇指向前捻转3~5次或9次,就有热胀感觉。

凉泻法:左手食指紧按穴位,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入。先深后浅,紧提慢按,务令气至,在麻胀感觉的基础上,将针向上提1~2分,然后拇指向后捻转2~4次或6次,就有凉麻感觉。

简便的热补凉泻法:热补法不分天、人、地三部,将针一次插入所需深度,得气后,紧按慢提,不计其数,以针下产生热感为度。出针后,疾闭其孔。一定要在得气较好的情况下突然提针。

2.凤凰展翅针补泻法

要求针刺穴位准,下针快,针刺不觉痛或疼痛很轻微。为了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运用相应的捻转补法,一般捻转角度小,刺激感应弱,捻转不超过180度,频率在60~80次/分。捻转泻法,捻转角度要大(约360度)。刺激感应强,频率120~160次/分。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180-360度,频率100次/分左右。提插补法,一般提插深浅度2~3分,频率60~80次/分左右,刺激感应弱。提插泻法,一般提插深浅度3~5分,频率120~160次/分左右,刺激感应强。提插平补平泻法,提插深浅度一般3分左右,频率100次/分左右。

出针快慢及颤指动作:将针刺入穴内,颤指(术者持手)动作要求轻重快慢均匀。如针下“气”来迟缓,以辅助手法(刮、弹、摇)催其气。如“经气已至,慎守勿失。”以相应的手法稳针“守气”, 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即可出针。

3. “提、呼、随、阖”“插、吸、迎、开”补泻法

提:先深而后浅。将针刺入一定深度(按针刺部位不同,体质各异)。得气后边捻转边上提,使之产生热觉为度,不热则反复操作,至热为止。捻转针体时不分大指向前、向后(或称左右),但以针肉相吸,不疾不离,如《内经》所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取其提针为热之意。

呼:在捻转时,使患者长呼出气,当呼气时要鼻吸口呼。

随:是顺经脉之行走而刺之。按经脉之走向,斜针刺之。

阖:出针时以押手急闭针孔。

泻法:

插:先浅后深。将针刺入皮下得气后,则边捻转边压插之,使产生逆经传导或凉感为度。

吸:在捻转针时,使患者深长吸气,要口吸鼻呼,当吸气时捻转针体,捻转时也不分左右,以产生逆经传导或产生凉感为标准。取“呼之为泻”之意。

迎:即逆经脉之来而斜针刺之。

开:出针时开大针孔,不以指扪按。

4. “烧山火”“透天凉”补泻法

“烧山火”针刺补法:透皮后,先进至天部(俞穴深度的1/3处)紧按慢提九次,次至人部(俞穴深度的中1/3处)紧按慢提九次,次至人部(俞穴深度的中1/3处)紧按慢提九次,再进至地部(俞穴深度下1/3处),紧按慢提九次,然后从地部一次至天部。分三部进针,一部退针(三进一退)称为一度。

“透天凉”针刺泻法:透皮后,可直达地部,在该处紧提慢按六次,退至人部,同样紧提慢按六次,再退至天部,亦施前法六次。

5.提插补泻法

“针下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先浅部后深部,反复重插轻提(急按慢提)为补;反之先深部后浅部,反复重提轻插(急提慢按)为泻。”

6.轻重刺激量补泻法

轻刺激量针刺(补法):进针得气后给以较弱的刺激,即使用“得气推而纳之”“徐入疾出”的手法,并可给以小角度的捻转或轻轻提插,轻轻刮针柄等柔和的刺激。

重刺激量针刺(泻法):进针得气后给以较强刺激,即使用“得气动而伸之”“疾入徐出”的手法,并给以弧度捻转或大幅度提插捣针等强烈刺激。

(二)体会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在针刺治疗过程中,有脏病与外经病之分,可辨证的以补泻手法治之;无辨证依据的,就不必强求辨证。总之,补泻手法治疗的基础是辨证论治,但手法操作要避免繁复,适合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