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伤科手法与导引是相辅相成

跌打损伤,人体组织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紊乱,如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半脱位、骨错缝、筋翻筋挛,筋出槽等。或内伤气滞血凝,均须依赖手法正骨理筋,理气活血,以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愈伤起废目的。

魏氏伤科手法秘诀中有:“能摸触其外,测治其内;能拨乱反正,正骨入穴;能使经筋归复常度;能开气窍引血归经。”指出手法不仅用于治疗,更用于摸触检查诊断。魏氏非常重视“摸诊”在秘传中有:“轻摸皮,重摸骨,不轻不重摸筋肌”的教诲。同时要求摸诊时应根据部位,先后有序,轻重恰当,耐心细致,以防疏漏。《医宗金鉴·正骨手法要旨》中,手法论述颇详:“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罹列序篇,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这里指出:人体各部骨节结构不同,筋经罗列亦各有序属,故要熟悉解剖,选择相应手法。魏氏伤科十分重视人体筋骨结构与功能,临床辨证中患侧与健侧反复作对比,做到心中有数,力求施法正确。

魏氏秘传中要求: “手触于外,测知其内,法随病至,细析症状;心灵手巧,全赖功夫。”《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讲: “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其法也。”又云“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临床实践深知当前虽处于科学仪器发达时代,自有其优越性,但损伤之症手摸检查仍不可缺少,仪器尚不能完全代替。摸其外而知其内须依赖功夫。所谓功夫,一是要积累经验熟练应用;二是要有练功基础。有了基本功腕指即能灵活有力,感应灵敏。施法时部位准确,深达病源,迅速敏捷,恰到好处。

手法摸诊要贯注每一疾病整个疗程,随时检查痛点变化,功能恢复程度,全身脏腑气血的盛衰,在常规手法上要注意变法,辨证施治。

手法的种类从古代文献上和近代各名家著述中种类颇多,较有代表性的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拔伸·捺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伤科八法。李教授秉承古代医学家和魏师讲授,同时吸取近代各家之长,详加分类。骨折复位手法有:摸、拔、捺、抖、提、接、晃、按、挤、拳砸、掌击、折屈、旋转、捧挤。按压、提端等十六法。关节脱位复位手法有:拔拉、屈曲、旋转、揿压、晃动、橇正、迂迥、拔正、外展内收、杠棒推动等十法。软组织损伤手法种类较多,可分为单式手法(单一动作手法)和复式手法(几种动作组合)两部分。单式手法有:推、拿、按、摩、揉、点、挤、拉、摇、抖、扣、背、捻、搓等十四种。复式手法有:叩击、叠挤、分臂、扩胸、提阳、对拉、提拉、和腰、转腰、双侧拉肩、压掌掏肩、压掌推背、双手抱肩,悬足压膝、直膝屈腰、屈膝分腿挤压胯线,提腿点按揉等十八种。内伤手法有按揉、抚摩、指擦、捧晃、抹捋、指压、掌摩、推抖等八种。有些手法名称虽然相同,却因疾病不同而在内涵和要求上存在差别。

手法应用时经根据疾病,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有深有浅,有顺有逆,从而起到补虚泻实,正骨理筋,活血通络,调和气血,驱风散邪,消肿散结,松解关节粘连,解除肌肉痉挛与关节交锁的妙用。手法治疗中尚有病在上取之下,痛在下取之上;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以达到上下,左右的平衡。随着医疗科学不断研究发展,伤科手法内容必将进一步丰富和提高。

导引疗法,是由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或两者分开各自运动的治疗和康复保健疗法。溯源很早,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应用。《灵枢·病传第四十二》“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已将导引列为疗法之一。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乔…….”唐·王冰注释云:“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清·张志聪注释云:“导引者,擎手而引欠也.”《素问·血气形志篇》讲:“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张志聪注释云:“劳苦其形则伤筋,志然而乐,则血脉未尝受病,故治之一熨烙导,引使血脉荣养于筋则就安矣。”由此观之,导引,是一种通过躯体和四肢的运动而达到治病目的。肢体损伤或劳损,导引可使血脉营养于筋而康复。

导引疗法方法可归纳为:活动肢体,动摇筋骨,自身按摩,擎手引气等多种形式。古今医家对此有许多著述,不仅用于伤科疾病,对其它疾病也有较高的疗效。

魏氏伤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和几代人的实践,对人体不同部位,不同损伤设制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导引。其中有刚有柔或刚柔相济,姿势齐全,疗效确切。我们认为:手法是一种被动正骨理筋方法,而导引是一种自动正骨理筋方法,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发挥了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