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疸

中医传统认为,“黄”色多与“热”相关,如《灵枢·五色》篇云:“黄赤为热”,《素问·痿论》云:“脾热者色黄”,《金匮·黄疸病》篇云:“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在临床望诊中见到“黄”色,亦往往归属于“阳证”、“热证”。我认为,“黄”与“热”有一定联系,其临床指导意义无可非议,但是在某些病症中见到“黄”色,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辨别,不能贸然地单凭“黄”就视为“热证”。

黄疸病由于胆汁不循常道而侵入血分,外溢体表,患者大便反呈灰白,目、皮肤、舌苔、小便均呈黄色。一般临床多从“湿热”论治。本人体会,黄疸病患者虽目、身皆黄,其发黄只是属于标症。多数黄疸病者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纳呆,泛恶,口不渴,脉濡或沉细,伴发热者亦不多。其发病机理与湿的关系密切,属于寒湿者临床并不少见。对此等病症,我强调用温燥祛湿之剂治疗,收效较快。抓住神倦,体软,口不渴,脉濡或沉细等寒湿之症即可应用温燥祛湿法。若拘泥于一般辨证时认为“黄为热象”、“黄疸属湿热”说,专事清热,忌用温燥之品,则往往贻误病机,每致迁延不愈。

应用方药以费氏《医醇腾义》和中茵陈汤(茵陈、茅术、白术、厚朴、砂仁、陈皮、木香、山栀、赤茯苓、车前子、萆(艹解)、当归、生熟谷芽、生熟米仁)为主。常选用茅术白术、厚朴燥湿健脾,砂仁、陈皮、木香、谷芽理气和中,茵陈、赤茯苓、车前子、萆(艹解)、米仁利水渗湿,山栀清热解毒,当归入肝和血。寒湿征象明显者则加附子温散寒湿,效更显著;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通便。该方功能燥湿利湿,调畅气机,一般服用10帖左右黄疸即可消退。必须指出,应用该方后,患者往往由不喜饮水转为多饮水,这并非坏事,亦不必虑其伤阴,因为患者饮水量增多,尿量亦可随之增加,则有利于黄疸的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