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门(附论)(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指法一十四条

动者,如气不行,得针动伸提而已。伸提者,即非针出入引气也。摇者,凡行赤凤摇头之法,即摇之拨动其经以愈疾,详见本法。

进者,行泻法,进针至穴,得分寸,令病患呼气一口,即用针进至入一豆许,停针少时,得气即退,针行泻法。

退者,行补法之时,进针至穴,得分寸,令病患吸气一口,即用针退出一豆许,停针少时,得气却,行补法。

搓者,凡针要寒热者,以为搓之。或外或内,如搓线之貌,勿转之太紧,恐人肉缠针,难进退。左捻则热,右捻则寒,亦出入之理,慎当忌之。

弹者,凡泻时用指轻弹,使其气速行,则气至也,易至也。补则不用,气实自至者,不用此法。

努者,凡用大指次指捻针,名曰努针,引其气至也。如气不至,令病患闭气一口,着力努之,外以泻针引之,则气至矣。气自至者,不用此法。

掐者,凡下针于所部分经络,用手上下掐抹之,使气往来,推之则行,引之则止。

扪者,如痛处未除,即于痛之处扪摩,使痛散也,复以飞针引之,除其痛也。

摄者,如针下气涩滞,随经络上下,用爪甲摄之,其气自通。摄与捻者同。

按者,如补,出针时令病患吸气一口,急用手指按闭其穴上,此补法也;如泻,出针时,令病患呼气一口,则勿按针孔,此乃泻法也。

爪者,以手爪甲掐穴,令气血散也,方下其针刺入也。

切者,以手爪甲极掐其穴,气血散开,方下针,切与爪同。

捻者,以手大指次指捻针,来去上下,即飞针之法也。

行针法

黄帝金针法最奇,短长肥瘦在临时。

但将他手横纹指,分寸寻来审用之。

身体心胸或者短,身体心胸或者长。

求穴看纹还有理,医工此理要推详。

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

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

只在二三分内取,用之无失且收功。

大饥大饱宜避忌,大风大雨亦须容。

饥伤荣气饱伤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妙针之法世间稀,多少医工不得知。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胡疑。

有筋有骨旁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

见病行针宜子细,必明升降阖开时。

邪入五经随日过,祟侵六脉浪翻基。

乌乌稷稷空中堕,静意冥冥起发机。

未补真阳九气足,次泻余邪九度嘘。

同身遂穴歌中取,捷法昭然迳不迷。

百会三阳顶之中,五会天满字相同。

前顶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风。

灸后火燥冲双目,四畔刺血令宣通。

井泉要求原针穴,针刺无如灸自功。

前顶寸五三阳前,甄权曾云一寸言。

棱针出血头风愈,盐油楷根疾自痊。

囟会顶前寸五深,八岁儿童不可针。

囟门未合那堪灸,二者须当记在心。

上星会前一寸出,神庭星前发际寻。

诸风灸庭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针。

印堂穴并两眉攒,素面正鼻柱端。

动脉之中定禁火,若捻此穴鼻鼾酸。

水沟鼻下名人中,兑端张口上唇宫。

龈交二断中间取,承浆下唇腕内踪。

炷艾分半悬浆灸,大则阳明脉不隆。

廉泉脘上定结喉,一名舌本立重楼。

同身捷法须当记,他日声名播九州。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内经》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正其理。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秋冬各致一阳者,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春夏温,必致一阴,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外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则刺至心肺之部,得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阳也,《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也。

三才法

凡欲下针,先以左手大指,掐于穴上,掐令多时,令患人呼十息,然后用右手持针,用力之,取穴则有准,入穴既定,撒手停针十息,号曰天才,待少时再进针五分,根据前停针,住手十息,号曰地才,不可便起,少待一二时,方可出针,号曰人才,乃可泻也。

赤凤摇头

凡下针待气,要上行闭其下,要下行闭其上,进针从辰至巳,退针巳至午未,进针则左捻,退针则右捻动也。

敬曰下水船中之橹,独如赤凤摇头,别辩迎随逆顺,休时慢法徒求。

苍龙摆尾

凡下针飞气,至关要去处回拨者,将针散漫伏之,如船中之舵,左右随其气,轻而拨,其气自交,周身遍体夺流,不失其所矣。如气不行,将针动伸动提。

敬曰苍龙摆尾气交流,血气夺流遍体周。任他身上千般病,一插教他即便瘳。

龙虎交战

夫用针时,先行龙,左行右捻,凡得九数,却行虎,右行左捻,得六数,乃先龙后虎而转之,得气补之,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乃得反之道,使邪气和其正。

龙虎升腾

夫用针法,以手大指自前捻入,左大指向后捻入,经得气向前推转,以大指弹其针,引其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不应,根据前再施。

子午捣臼

夫下针时,调气得匀,以针上下九入六出之数,按阴阳,其病自愈矣。

阳中隐阴

夫用针之时,先入五分之中,乃得九阳之数。如觉热,便进入一寸,行六阴之数,以得气为应,夫如是可治先寒后热之病。

阴中隐阳

夫用针之时,先进入一寸之中,行六阴之数,如患人自觉微凉,即退针渐出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故得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病。

烧山火

夫用针时,先行九阳之数,入于五分中,得气便进之,渐进一寸之内,三慢出,三紧入。如觉热,紧闭其穴,实时热气复生,其冷病自除。如不效,根据前再施。

透天凉

夫用针时,先进入分寸之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便进伸,渐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三紧出,其针自紧,徐徐举之,得冷气渐至,其热自愈,不效再施。

留气法

夫用针之时,先进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微伸提之,却退之至原处,又得气,根据前法,可治癖症瘕之病。

进气法

夫用针之时,先行纯阳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卧其针,令患人吸气五口,其针气上行,此乃进针之法也。可治肘臂腰腿身疼走注之病。

提针法

夫用针之时,先行阴数,自觉气来,捻转轻提,其气即行,可治冷麻之病。

针解法

凡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针头按住少时,其气自然行也,此即赤凤摇头之法。

盘针法

盘针法,且如针中脘关元之穴,先刺入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内,盘之,且如要取上焦胞中之病,用针头迎向上,刺入二分,补之,使气攻上,若脐下有病,退出二分。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

足大鼻柱手小指,外踝发际外踝求。

股内牙齿肝及足,五口遍身足阳明。

六手胸中在胸游,内踝气冲七膝上。

在腕股内八阴收,九尻足趺及膝胫。

腰背内踝足趺休。

尻神

一岁叉踝坤,二震齿牙。三巽头口乳,四中肩尾尻。五干背面耳,六手膊腕肘,七艮要项上,八膝肋离边。九坎肘脚肚,尻神上下传。

且如人年十岁,除九不算零,一岁便起叉踝坤,余皆仿此。

人身血忌不宜针灸出血

正丑二未三在寅,四申五卯酉六亲。

七辰八戌九巳上,十亥一子二午真。

凡医者若不能知此诸般禁忌,趋吉避凶,妄乱针灸,非惟不能愈疾,甚者或致患人伤生丧命,为害非轻。若逢病患年命厄会处,男女气怯,下手致难,通人达士,若遇卒急暴患,何取选择避忌,即不可拘此,若是误犯禁穴,诸般医疗不瘥,以意详之。

针灸瘟KT神

正羊二戌三居辰,四寅五午六蛇行。

七酉八猴九在亥,十子十一丑中存。

十二月当居卯位,犯着瘟KT必杀人。

午时补泻歌曰

每日午前皮上揭,有似烧汤前涌热。

若要寒时皮底寻,不枉交人皮破裂。

午时前后歌曰

午前要知寒与热,左捻为补右为泻。

提针是热插针寒,此是先贤真妙诀。

午后右补左为泻,怎生此法寒与热。(妇人反此)插针为热提针寒,女人反此要分别。

顺入为左逆为右,不是知人休与说。

补法凡用九阳数,行四九三十六也。

泻法行六阴数也,行三六一十八也。

补泻提针此法用之大有验。

补法

假令此穴合针五分,先针入二分,候得气,再入二分,至四分,候得气,更针一分,撞五分止,然后急出其针,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勿令出血,是为补法。

泻法

假令此穴合针五分,便针入五分,候得气,便起针二分,少停又起二分,少停候得气,又起针慢出,不用左手闭针孔,令其气出,是为泻法。

禁针穴法

禁针穴俞古今留,囟会神庭脑户由。

神道灵台膻中穴,石门神阙水分休。

气穴阴会手五里,阳络青灵承泣收。

横骨承筋若有病,禁针用灸疾须瘳。

孕妇休针合谷穴,三阴若针堕胎忧。

关元胎死不能下,子母俱亡切莫投。

禁灸穴法

门风府及承光,攒竹睛明与少商。

天牖头维下关穴,系堂天府及迎香。

叶鸠尾阳关定,心俞经渠阴市当。

渊液白环并五会,当阳伏兔脊中藏。

禁灸人迎条口穴,乳中殷门髀关乡。

避灸穴中二十九,用针补泻即安康。

荣备回避八法

风凡用针刺,天气风盛,令病患避风之处刺之,无伤也。

寒凡用针刺,天气寒冷,令病患向温暖处,先饮汤液醴。

暑凡用针,夏月热盛血淖,而多脱其血,以新水洗其面,于风凉处坐,而然后刺。

湿凡用针刺,令病患致于高原之处,先服辛燥之物,然后刺。

阴凡用针刺,遇阴气重,气血不行,先服温补之药,然后刺。

燥凡用针刺,遇夏月烦躁,令病患于风凉处,先服宣通气血之药,然后刺之。

车凡用针刺,若病患乘车而来,其人经络解,不可便刺,气血定,然后刺之。

马凡用针刺,若病患乘马而来,必血气乱而困于身,候气定然后刺之。

八证勿刺针之无功

便黑不拘伤寒杂病,若大便黑色,皆是真气已失,俗云换肠死证,勿刺之。

吐异其病临食之间,吐出异色之物,后日必死,勿刺之。

失听不拘伤寒杂病,暴然耳聋,失音不语,乃肾气绝也,必死,勿刺之。

失明其目暴然而不见者,乃是肝气绝也,必死,慎勿刺之。

失志经云∶使志安宁。诗云∶在心为志,心无所存,俗言改志,后日必死,慎勿刺之。

失便病患不觉,大小便自出者,乃是大小肠无气也,后日必死,慎勿刺之。

失神老子云∶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谓不离其身,自遗其咎,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失溺病患不觉,小便自出者,乃是小肠经无气也,后日必死,慎勿刺之。

医与病者作用

悦愉乐也和也,病者发其信心,所刺之处。

祝白自言已病之过,从今针后,再不敢犯也。

正己医流临病之处,目无邪视,心无邪念。

敦神医与病者,各自正己之神。

视股视妇人室女之病,度其穴俞方寸,然后隔衣而刺之。

严礼凡请命医流,志诚信意,如侍宾客。

正目医凡用针之时,必专务一目无他视,静意想适之变。

咒语凡用针之时,医须默默诵其咒语曰∶大哉干元,成就成天,神针到处,万病如拈,急急如律令敕摄。

停针待气病患作用

起居停针待气之间,令病患平直坐卧而已。

存想凡用针刺病患,心无邪念,其邪气易除耳。取穴之时,令病患坐卧平直,其用针顺快矣。

调嗔凡停针待气之间,令病患忘忧绝虑,勿暴喜怒动其心。

绝虑若停针待气之间,令病患忘其忧,绝其虑者也。

针毕病患禁忌八法

喜凡病患针毕数日,切忌暴喜。喜则伤神,神既有伤,旧疾不除,新病又生矣。

怒凡病患针毕数日,勿令暴怒。怒则伤肝,其魂无定,血无所归,何疾不生。

忧凡病患针毕数日,勿令暴忧。忧则伤心,心既有伤,则劳倦损于脾,脾损则糟粕不化,真气日衰,荣卫之道涩矣。

恐凡病患针毕数日,勿令暴恐。恐则伤肾,肾既伤,则损其志,志损则无养生之道矣。

思凡病患针毕数日,勿令苦思。思则伤气,气竭血泣,则肌肉不滑泽矣。

劳凡病患针毕数日,勿令劳役。劳役则伤气,气耗则旧疾不除,新病又生矣。

醉凡病患针毕数日,忌大醉。醉则血气盛,卫气竭,气竭则荣血必脱矣。

饱凡病患针毕数日,忌大饱。饱则伤筋脉,横解血溢满也。

定尺寸法

岐伯《明堂经》云∶以八寸为一尺,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

扁鹊《明堂》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为一寸,为缘人有身长手短,身短手长,取穴不准。孙思邈《明堂》云∶取患人男左女右,手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在人,亦有差互。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自根据此寸法,与人着灸,疗病已来,其病多得获愈,此法有准,今以为定。

定灸多少法

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缘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若灸多,令人头旋目眩,远视不明,缘头与四肢肌肉薄,若并灸则气血滞绝于注下,宜歇火气少时,令气血遂通,再使火气流行,候炷数足,自然除病,宜详察之。

点灸法

凡点灸时,须要身体平直,四肢勿令拳缩,坐点勿令俯仰,立点勿令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烧好肉,虚忍痛楚之苦。有病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宜详审之。

发灸疮法

凡着灸疗病,历春夏秋冬不较者,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故履底灸,今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糖灰中煨熟,拍破,热熨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立坏脓出,疾愈。

奇穴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恶血,效。

鼻准一穴,在鼻柱尖上。是穴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立效。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宜灸七壮,不宜灸多。

聚泉一次,在舌上,当舌中,吐舌出直者,有缝陷中是穴。治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则不过七壮,灸法用生姜薄切一片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如热嗽,用雄黄末少许,和于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为末,和于艾炷中灸之,灸毕,以茶清连生姜细嚼咽下。又治舌胎舌强,亦可治用小针出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舌出有直缝陷中是穴也。

左金津右玉液二穴,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脉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

鱼腰二穴,在眉中间。是穴治眼生垂帘翳膜,针入一分,沿皮向两傍是也。

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宜用三棱针出血。出血之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紫脉即见,刺见血立愈。又法以手紧扭其领,令紫脉见,却于紫脉上刺见血,立愈。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中节上,屈指当骨尖陷中。是穴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内障,可灸七壮。

中魁二穴,在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壮,宜泻之。

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无名指本节歧骨间,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背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八风八穴,在足五指歧骨间。两足共八穴,故名八风。治脚背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

十宣十穴,在手十指头上,去爪甲角一分,每一指各一穴,两手指共十穴,故名十宣。

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则大效矣。

五虎四穴,在手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挛,可灸五壮,两手共四穴也。

肘尖二穴,在手肘骨尖上,是穴屈肘得之。治瘰,可灸七壮。

肩柱骨二穴,在肩端超骨尖上。是穴大治瘰,及治手不能举动,可灸七壮。

二白四穴,即门也,在掌后横纹中,直上四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内两筋间,即间使后一寸;一穴在筋外,与筋内之穴相并。治久痔脱肛。

独阴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横纹中。是穴治小肠疝气,又治死胎,胎衣不下,可灸五壮。

又治女人干哕呕吐。又治经血不时。

内踝尖二穴,在足内踝骨尖上。是穴可灸七壮,治下片牙疼,及脚内廉转筋。

外踝尖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是穴可灸七壮,治脚外廉转筋,及治寒热香港脚,宜用三棱针出血。

囊底一穴,在阴囊十字纹中。治肾脏风疮,及小肠疝气,肾家一切证候,悉皆治之。可灸七壮,艾炷如鼠矢大。

鬼眼四穴,在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叶,两指并起,用帛缚之,当两指歧绕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治五痫等证,当正发时灸之,大效矣。

体骨四穴,在梁丘两傍,各开一寸五分,两足共四穴。治腿疼,可灸二七壮。

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用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劳等证。

中泉二穴,在手背腕中,在阳溪阳池中间陷中。是穴可灸二七壮,治心痛,及腹中诸气痛不可忍者。

四开四穴,合谷并行间,是穴手足共四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