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荪(全本)

学术观点

一、治病求本 重血气肝肾病机学说

蔡师曾言:《素问·调气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语,言妇人之病理尤中肯綮也。然对气血失调的理解,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至全面过程。为医之初,受祖辈及前贤们影响,认为妇人病一科,所异于男子者,惟经、带、胎、产、乳耳。此五者,皆以血为基础,气为动力。女子在性格上有阴性偏执,多气多郁之特点;生理上有经带胎产,数伤其血之特点;故而病理上有“血常不足”、“气常有余”之特点;因此治疗上主张养血为主,理气为先,选方用药则四物汤不可无,而香附亦不可缺矣。待临证日久,渐渐领悟并确立了气血失调的另一基本形式--“血每有瘀”、“气亦常虚”。蔡师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妇人之生活环境已有了显著变化,因此在病理上也有了新的特点。古之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执,每不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每多怨尤”,故而多为“气常有余”。然今之妇人,外有事业之劳,内有持家之累、抱哺教养之辛,以此弱于男子之体,任强于男子之事,加之经带胎产数伤其血,数脱其气,元气焉能不乏?故特别是婚后产后妇女,其正气常处于相对不足状态。气滞和气虚二者,又能互相转化,互为因果。气虚者,可使气机升降出入乏力而致气滞加重;气滞者,也可因机能减退而使元气生存不足。且正气之盛衰,又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益气扶正应是妇人病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妇科的瘀血证型在历代医书中屡屡提及,然蔡师指出,由于妇人特殊生理乃至病理均是以气血为基础,故而不论血寒、血热、血虚、气滞、气虚、痰浊、湿邪等为患致病,其相伴症理或及最终病理结局总为不同程度之血瘀;瘀血形成后反过来变为一种致病因子使疾病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疾病谱的改变,许多疾病自其发病之初,即以明显的瘀血证出现,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肌腺症、子宫肌瘤等。因此蔡师认为,瘀血应列为目前妇科临床第一病理特点,故治疗上也应时时处处注意参入不同程度的活血祛瘀药物。

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疏泄,全身血液之贮芷和气血调节全赖于肝脏。人若愉悦舒畅,肝气冲和,则血脉流畅,血海宁静而无病。但女子性多忧郁,易伤肝气,致木郁不达而使气血失调,痰瘀内生。肝又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女子“血常不足”、“血每有瘀”之机体状态,极易导致肝体失养,而使其刚热之性暴现,造成各种病变。肾藏精系胞,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而女子在经带胎产之中颇多耗伤肾气,引起妇科诸疾。又冲任二脉导源于肝肾,肝肾二脏同居下焦,一开一阖,主持和调节着经带胎产乳的正常藏泻。由于肝肾在妇女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故前人有女子以“肝肾同为先天”之说。蔡师认为,在月经失调、崩漏、闭经、漏红、滑胎、产后病、不孕症、绝经前后诸症等许多妇科疾病发生、发展中,肝肾二脏功能失调起主导作用,因此注重调治肝肾,就能执简驭繁,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如治疗闭经,虽有肾虚、肝郁、痰浊、寒湿、湿热、瘀血诸别,但肾气不足当为其基本特征。故蔡师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即以育肾为总则,贯穿于整个经后期至经前期的调治中,经期则以疏肝理气调冲为主,定名为“育肾调冲周期调治法”。再根据患者具体症情,参以化瘀、通络、利湿、蠲痰、祛寒、抗痨、清热、消脂、驱虫诸法,常获较好疗效。

待诊左右,蔡师常告诫曰:治病必求其本,本着以气血为本,肝肾为纲原则,抓住血常不足、气常有余、血每有瘀、气亦常虚;肝病明虚实,肾虚辨阴阳之基本病理及辨证特征,则临床灼然,而治妇人之病,思过半矣。

二、详审因由 论四诊以问诊为最要

蔡师指出:望、闻、问、切,名曰四诊,乃中医医家诊察疾病之规矩准绳。盖望诊者,望人体之神、色、形、态、舌及经、带、恶露、阴部、乳房、腹部种种;闻诊者,闻声音、气息、分泌物之异味;问诊者、问主症、病史、兼证、月经、带下、婚产、旧疾、家属、其他等等;切诊者,切脉、切腹、触诊盆腔、扪诊乳房 诸处。惟四诊合参,方能“从外测内,见证推病,以常衡变”,认识疾病之属性、病位之深浅、病邪之进退、正邪之盛衰、标本之传变、预后之凶吉。犹匠之不能舍规矩而成器皿也。然此四诊之中,尤以问诊为最要和最难,为医者必当十分重视。盖妇人阴性偏执,每将经带胎产床第纬帐中事,视为隐私,不愿轻易吐露;勉强就诊,往往顾虑重重,羞怯难启;至诉又不肯尽言病情;故有谚云:“宁治十男人,莫治一妇人”。更有甚者,伸手就诊,欲试医者之术。岂不知切脉一道,不过辨其浮沉以定表里,迟数以定寒热,强弱以定虚实,其他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且有脉症相符之时,也有脉证不符需舍脉从症之时,故有医家谓据脉识病,实欺人之论也。惟细问情由则先知病之来历,详问近况则又知病之浅深,再参合其他三诊所得,才能明辨病源,症药相当,而病之可愈也。

因此蔡师临证,每于四诊合参同时,特别注重问诊。其问诊有三大特点,即巧问广问、细问是也。第一巧问。蔡师认为,患者芸芸,其“形态苦乐,病同治异,饮食起居,失时过节,忧愁恐惧,荡志离魂,所喜所恶,气味偏殊,所宜所忌,禀性迥异”,故而医者必须在就诊之初的瞬间,观察了解并初步掌握患者性格特点和疾病特点,以从其喜恶,得其信任,通过和蔼态度和语言技巧,解除其顾虑、羞涩、暴躁、自卑诸心理,获悉可靠病史,以利正确施治。如对一些重症绝经前后诸症患者,巧问是治病肯綮所在,不仅能全面了解症情,作出阴阳偏盛偏衰及痰瘀火诸邪的辨证分析,同时问诊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疏导和治疗的过程。第二广问。妇科疾病错综复杂,特别是一些疑难病,有时着意对问,不得其情,他事闲言,反见真面,若不广泛讯问,就可能遗漏疾病关键之处。蔡师曾治一男性不育病人,已遍投中药治疗不育诸法,均未见效,四诊所获,舌质偏红,令人茫然。后经蔡师广泛问诊,知其因久婚不育,夫妻反目,女方限期治愈,否则离婚。故其治病心切,除正常治疗药物外,还长期大量自服牛鞭,海狗肾、附子等温阳助热之品,反致时有阳萎现象。病因既明,蔡师反其道而行之,令服食滋阴补肾之甲鱼,不投他药,二月许女方怀孕。若非广泛问其饮食起居、素性喜恶,夫妻感情情况,则焉能知其真情。第三细问。有些患者,病已确诊,惟不知病源何在,是时当围绕其病进行详细问诊。有一不孕夫妇,结婚十余年,男女双方屡经各大医院检查,均无异常发现;遍请中医名家治疗,至今不孕。四诊亦无阳性症性、体证可获,蔡师即围绕着不孕主题,进行细仔,详尽的问诊,及问房事之详情,方得知夫妻分居两地,每月相遇1-2次,因夫妻和睦,故每次相遇,性生活频繁,每晚少则2次,多则3-4次,蔡师认为此乃精血初凝,再扰胞宫及肾气之过也,指导性生活,三月不药而孕。蔡师言:吾非有异人之目,洞见脏腑之变,亦非有异人之术,可愈不治之病,惟问及他医未问之症,以知之除之。医者,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已,问其所苦,自然无处不到,则病之根源,尽悉也。然后症药相当,乃能愈病。

三、彰古参今,崇辨证辨病表中参西

蔡师虽承家传,但早年私塾、学院、自学等学习,除奠定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外,还具有一定的西医理论基础。长期妇科临证,又使蔡师深悟中、西医在妇科诊治中的长短优劣所在。五十年代倡言中西医结合,蔡师曾屡为西医学中医之诸多沪上妇科名家执教,本着教学相长的宗旨,蔡师经常虚心求教西医知识,互相切磋诊治疾病之心得体会,得益颇多。蔡师常言,医学之用在于救疾苦,免夭折,荀有良法良说,当一律研究采用,不可存中医门户之见,望中医得西医之长更切实际,亦望西医得中医之法更有进步。四十余年,蔡师身先力行,在宏扬中医辨证思路与治疗方法的同时,善汲西医之密补中医之疏,临床融汇贯通,运用得心应手。蔡师很早在临证中汇入了盆腔内诊,基础体温测定,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内分泌激素测定、B型超声波检查、男子精液常规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等西医诊察手段,以弥补中医四诊之缺漏。七十年代初就借鉴西医周期理论和周期治疗法的基本思路,运用中医脏腑、气血、阴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较完整地从理论上提出了中医月经周期并四期阴阳、气血、脏腑的生理变化模式,并将其周期生理特点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特点有机结合,制定出不同疾病的不同周期调治法,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为中医中药之临床施治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孕症、闭经、崩漏等是中医治疗颇见优势的疾病,以往单纯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治疗,部分病人往往效果不佳或虽效而易于反复。蔡师受西医生殖功能及月经周期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调节,此轴的功能失调导致了本类疾病发生的西医理论启发,联系《难经》有:“肾气通于脑,下连冲任二脉而系胞宫”之论述,认识到其于中医理论应为脑--肾--冲任--胞宫之间调节制约失调相仿,其中肾虚是主要环节所在。因此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参入育肾调冲的周期调治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治效。由此而感,蔡师指出,中医妇科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其专于辨证施治的论治方法颇具特色和疗效。然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这种古老单一的辨证方法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如何将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病相结合,从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药物诸方面融合中西医不同点,以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提高临床疗效,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七十年代末,蔡师率先对西医疑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研究、探索和治疗。蔡师根据异位内膜在女性激素作用下,产生周期性局部病灶的出血、坏死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医谓之“离经之血”,瘀血逐月积聚形成症瘕,因此认为“瘀”是产生本病症状体征的关键。结合周期病理特点,蔡师以“化瘀散结”为总则,自拟专方套方(内异Ⅰ方、内异Ⅱ方、内异Ⅲ方),复取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周期调治,取得较好疗效。1982年临床小结43例,总有效率为88.2%。八十年代末,蔡师敏锐抓住长期大量治疗不孕症中发现每至春季治愈病人即会显著增加这一客观现象,即时进行研究探索,经过对照观察及对古老中医理论“春主生发”理论和现代时间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的分析论证之后,大胆提出了人类生育的年节律观点,并根据时间治疗学的原理,创拟了治疗不孕症的年度调治思路和方法。如今,蔡师已年逾古稀,其表中参西,力求中西汇通之举依然未辍,不孕症年度调治法的临床观察研究正在继续进行中。

四、心细智园 倡审时论治学说治法

《内经》、《伤寒论》在反复阐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年、月、昼夜阴阳气交规律密切相关的基础上,强调不论采取针灸或方药治病,均应顺乎时序更替的变化。蔡师遵循前圣教导,在长期临证治疗中探索、创立了一整套妇科审时论治的学说和方法,颇具特色。

1.倡导周期调治法。月经及生育的月节律早在战国时期已有认识。至明,《本草纲目.人部》对此有了更明确的论述:“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正常月经是女子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由此而出现经、带、胎、产、乳等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张景岳《妇人规.经脉诸脏病因》中曰:“女子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病,当以调经为先”。蔡师甚崇此说,认为妇科确当以调经为首重。而调经之道,在于明审月经周期节律,根据不同时期阴阳气交生理特点,进行适时适当治疗,方能获事半功倍之效。故早在70年代初,即在长期临证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月经周期的四期生理特点和调治思路。蔡师指出;在以肾气为主导,受天癸调节,又因肝藏血、调血,脾统血、化血,心主血,肺布血的协同作用下,冲任气血相产资胞宫由虚而盛而满而溢又虚的月经周期中,随着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而出现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的变化。月经期(经水来潮至净):胞宫气血由满溢泻渐至空虚,肾气、天癸作用相对消减。凡经期、经量、经色及经味异常均可在此期调治。常用疏调、通下、固摄诸法。经后期(经净至排卵前):胞宫气血由虚至盈,肾气渐复渐盛,从阴阳论是阴长阳消之时。此期是调经、种子、消症的基础阶段,当补则补,当泻则泻,随其从而治之。经间期(排卵期,即下次月经期前14天左右);此期肾气充盛,是阴阳转化,阴极生阳,阳气发动,阴精施泄的种子时期,若交接合时有受孕可能。治疗以促期阴阳转化为宗旨。经前期(排卵后到经潮前);此期肾气实而均衡,阳盛阴长,气血充盈,治疗以维持肾气均衡为原则,又是调治月经前后诸疾及经期诸疾的关键时期。在具体治疗中,蔡师又将四期生理和妇科诸疾的病理特点有机结合,制定出不同的周期调治法,并创立一系列自拟方剂。如治疗不孕症之“育肾助孕周期调治法”:即月经期以理气调经之“四物调冲汤”加减治疗;经后其以育肾通络之“孕Ⅰ方”加减治疗,经间期及经前期以育肾培元之“孕Ⅱ方”加减治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化瘀散结周期调治法”:即经前一周及经期,痛经型用化瘀止痛之“内异Ⅰ方”加减治疗、崩漏型用化瘀调摄之“内异Ⅱ方”加减治疗,经后期至经前期均用化瘀散结之“内异Ⅲ方”加减治疗。治疗子宫肌瘤之“化瘀消坚方”加减治疗;月经期用“化瘀调摄止崩方”或“化瘀调摄止漏方”加减治疗。其它如治疗闭经之周期 调治法: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之周期调治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之周期调治法等,均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2.开拓年度调治意识。蔡师在长期大量诊治不孕症过程中发现,每至春季,治愈病人即会显著增多,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此现象与古人“春主生发”理论颇相吻合。于是对两组资料进行了前瞻性统计分析:一组是蔡师1983年4月~1988年3月间治愈的167例不孕症病人;一组是1987年1~12月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3608例产妇;均以推算排卵日的方法进行分季归类。结果表明,两组资料的受孕最高季节均在春季,但这种春季受孕率高的现象在不孕症组显得十分突出,经气象敏感度(M值法)测定,春季治愈有增加倾向(M>2),其他三季均是减少倾血(M<1)。蔡师认为:尽管正常组的调查人数远远多于不孕症组,但正常人群由于对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学习、家庭、自身体质等情况以及对最佳分娩期的不同理解,有效控制和选择着适当的受孕期。因而受孕季节的人为性影响很大。而不孕症病人,在经过至少是两年的不孕忧虑后,希望早日受孕的心情非常迫切,病人一般均在医生指导下,十分认真注意着排卵期的交合,故而人为性影响甚少而更符合自然规律。此项调查分析提示,人类生育除有一个月节律外,确实还存在着年节律的变化。

蔡师指出:“春主生发”之论是基于前贤对阴阳观的认识上。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在这阴阳消长中,蕴育着万物的生生化化。其中阳气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一年之阳始于春,春天阳生则万物亦生;夏天阳盛则万物趋长;秋天阳减则万物为收;冬天阳衰则万物乃藏。故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以之喻之,则“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所以成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所以有二七、二八之变;四七、四八之壮;六七、六八之憔;七七、八八之谢,亦皆主归于肾阳之气的盛、实、衰、竭。而人生于天地之间,宇宙之阳必能助化、影响人体之阳。张介宾曾明确提出:“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的病理概念。时间生物学和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和发展使人们拥有大量事实证明:季节相代,昼夜交替所形成的光线变化,对哺乳类生殖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松果体活动来实现的。光线能抑制其分泌,黑暗则反之。因而昼长夜短的光照周期,能使性腺功能处于相对最佳,从而有促进受孕作用。这种新观点,不仅从一个侧面动摇了狭义的“自身稳定”在现代生理学乃至整个医学中的统治地位,也为古老的中医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蔡师言,虽然夏天乃昼最长夜最短季节,秋季和春季之昼夜长短相似,但是冬去春来,是一个由昼短变为昼长的过程,所谓“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对生殖功能来说,是从被松果体长时间抑制逐渐转为短时间抑制,性腺活动的“自由度”在增大。从阴阳论,则阴气适从盛极而衰,阳气则生而上升,可谓是阴实阳充,故而能使人类生育功能处于相对最佳。对不孕症病人来说,机体的自身条件基础差,当有效的治疗使她们体内的不孕因素逐渐减少时,良好的生殖环境,可使其不孕因素变得更小更弱,于是“两精相博,形神乃成”。春季治愈率高现象的实质即基于此。1989年,蔡师带着这一学说,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医妇科学术交流会,推荐大会发言后,引起较强反响,得到充分肯定。

蔡师在创言人类生育年节律学说的前提下,积极利用这一规律探索、开拓治疗不孕症的思路和方法。鉴于目前许多不孕症患者,在中药治疗中均有长期服药之累,少则几月,多则愈年,在治疗的同时,也因持续地看病,煎药、服药、测基础体温,择时交合等治疗措施,带来了颇多颇重的心理负担。且长期服药,也易产生耐受性。蔡师提出:如果我们运用时间治疗学适时治疗能提高疗效的定理,利用年节律规律,着重于冬、春两季进行治疗,对于中药治疗不孕症,或许能达到缩短治程,提高疗效的作用。近年来,蔡师正在对两组病人进行临床观察,一组是四季均长期用育肾助孕周期调治洁治疗的不孕症患者,一组是仅在冬、春两季用育肾助孕周期调治法治疗的不孕症患者,目前此项观察仍在进行中,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有待观察结果。

五、寓防于治 长调脾胃安未病之地

蔡师治病重视脾胃的观点,源于家传,并深受许叔微、李东垣、薛立斋等医家的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五脏六腑非脾胃之气不能滋养,气血津液非脾胃之气不能生化,故东垣奉“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立斋尊“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也。蔡师亦颇重脾胃对元气精血的滋生作用。认为元气精血虽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肾精所化生,但必须依赖后天脾胃之气的不断滋养,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二者之间,脾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精心培育,或可弥补先天之虚而强壮;而后天之不足,若不得重新恢复其运化、滋养之功,则非但脾胃之气日虚衰,即使先天强盛之元气精血,也会因失于后天精微的调养、滋生、充实而告匮乏。基于这种认识,蔡师在临证治病中颇长于运用健脾益气之法安未病之地,以保证气血之源不竭,从而达到截断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的目的。如治更年期综合症,目前中医界多从肾虚论治,而蔡师认为:是病之肾气衰退仍生理性转变的大势所趋,任何治法药方终不能逆转此种衰变,人力药物所能挽者,只是减慢肾气的衰退速度,将由此引发的脏腑、阴阳失调缓冲在最小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消除或减轻症状的目的。其间,补益肾气固然重要,但调理脾胃也至为关键,基于这种后天补先天的观点,蔡师治疗本病常冶调理脾胃与补肾填精于一炉,频收良效。

从女子异于男子的生理病理言,蔡师认为:妇人以气血为本,其经带胎产的过程往往数伤于血,数脱于气,使气血常处于相对不足状态。生理状态下,脾胃可代偿性加快运化功能以弥补气血之不足,然这种负荷运化时日渐久,就易损伤脾胃功能引起病理变化;若为病理性一时大量或长期失血耗气,便可削弱或影响气血对五脏六腑的推动滋养作用,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脾胃为生化之源,两虚相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故而凡病者,必有气血不足,也必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失调,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一也。妇人阴性偏执,易于抑郁伤肝,肝失疏泄,即可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即病之后,又多担扰、思虑、恐惧心理,而此又最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使本已紊乱或不足的脾胃和气血不能修复甚至进一步加剧,导致疾病向纵深发展。固此,如何截断疾病的发展变化,脾胃功能的复旧亦是关键所在。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二也。治疗疾病之药物通常首先入胃,除加重脾胃受纳运化负担外,其药物偏胜之性及副作用,首当其冲的影响脾胃。如苦寒之品易败伤胃气;滋补之品易粘滞胃气;香燥之品易却夺胃阴;温热之品易燥灼胃阴;许多西药也最易引起脾胃功能的紊乱等,故如何尽量避免治疗过程中,对脾胃的损伤,对疾病的转归具重要意义。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三也。药物入于胃中,必须通过脾胃之受纳、运化、转输才能作用于患处,从而发挥治疗效能。若脾胃运化不佳,则其转输药物功能必会减弱,就可影响药物发挥正常作用。故凡病兼胃失调者,不论是病初、病中、病末,均当在治本却病同时,及时正确地调理脾胃,保证药物最大限度发挥治疗作用。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此其四也。凡此种种,可以李中梓喻概之:“胃气犹兵家之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本着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的观点,蔡师在治病过程中,除了运用治疗疾病所需药物外,每多注重兼顾调治中州的运化功能。临床处方,部分药物习惯妙用。一则藉以改善药性之偏,一则使其焦香,增进健脾之力。而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石斛、谷芽、陈皮之属,为常用之品,旨在健脾和胃,以增生化之源。特别是茯苓一药,最喜用之,几乎每张处方中均遣用。蔡师言,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具健脾和中,利水渗湿之功,其药性缓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为防治脾胃之虚要药也。在蔡师自拟之“孕Ⅰ方”、“孕Ⅱ方”、“内异Ⅲ方”、“化瘀消坚方”等系列方中,均茯苓列为主药。此外,蔡师对腥臭烈气药物,如治瘀滞腹痛之五灵脂、治赤白带下之墓头回、破除症积之阿魏等药,认为有碍脾妨胃之弊,用时尤宜审慎,对脾胃失健者则应注意避免使用。

六、崇尚醇正 精药性方简量轻效验

沪上曾有一俚语曰:“九加一,蔡一贴”,称渭江湾蔡氏妇科用药精简,见效迅速。蔡师颇具家传遗风,用药以简、轻、验为准则,并参入晚清孟河四家之一费佰雄的醇正和缓思想,使蔡氏妇科用药特色有了新的升华。蔡师认为:醇正者,即精一不杂也,宗旨在于“义理之的当,而不在药物之新奇”,既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之举,亦非泥于古方而治今病者。“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治法虽多,对症则一。故凡治病之道,必确知为寒,则竞散其寒;确知为热,则竞散其热;一拨其正,诸症尽除矣。故《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景岳全书》)蔡师的醇正思想又和他主张的和缓治法紧密联系,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其平,即和法也,缓治也;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缓治也。观蔡师临证用药,以其扎实医理基础和临床以经验、用药经验,每临事不感,抓住疾病本质,审时度势,恰当调治。用药皆酌之又酌,不轻易滥用多用一药,力求药力适度直达病所,中病即止。处方随证取用10~12味药,剂量轻者1~3g 重者12~15g 每剂总量大多均在70~100g间,皆平常普通药物,然取效多捷,常令左右叹服。蔡师用药经验颇多灼见和特色,兹试举一二,以推全面。

1.调血以气药为枢,治气如羽非轻不举。蔡师认为:妇人以气血为本,气血不和则百病乃生。妇人阴性偏执,易使肝失疏泄而致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引起诸痰;而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不仅气之病变会影响及血之病变,血之病变也易引起气之病变。因此,疏肝理气之法,可谓是妇科常用之法,具调血诸法,皆当以调气为先导,为枢纽,使之补而不壅,涩而不滞,行而不散,清而不凝,温而不躁。气者,至灵、至捷而至活之物也,用药之灵、捷、活当与之相称,故而用药当注重个“轻”字,非轻不灵,非轻不捷,非轻不活。反对诸药堆彻或用大剂猛攻,免劫阴、耗气、伤肝、碍脾之弊。除治妇科诸痛症之乌药、玄胡、郁金、路路通、川楝诸品用量至10g外,调经之药如柴胡、青皮、枳壳均用5g 公丁香、降香、玫瑰花、木香、佛手类仅用1~3g。理气诸药中,蔡师甚重香附,谓其气中之血药也。不仅可用于气滞血瘀之实症,也可用于诸虚症,与补气药同用,非但无破气之虞,且有助于补气血、理气;与补血药同用,又有助于补血、调血,可称调经理血之要药。妇科用药除当归、川芎、熟地、生地外,香附之用也最广,然其用量均不过10g。

2.育肾以精血为本,阴阳互济不可偏补。妇科重补肾之法,补肾又当先别阴阳。蔡师指出:人体之生长、发育、衰老;妇人之经、带、胎、产,虽然都以阳气为主导,但必须有精血为基础,唯精血充而至盛,方能阴极转阳,出现各种生理之变。譬犹油灯之燃,必基于燃油之盈,而后火引之则燃。若无油之基础,则火之再诱终不能燃也。何况女子本为阴血不足之体。故以无形生有形,每在仓惶危急之日,而有形生无形,需于平常安适之时。蔡师临证重补精血的观点,颇受景岳影响。常用药物有熟地、生地、当归、白芍、枸杞、龟板、女贞子等,尤以熟地为首选。蔡师言:唐、宋以来,熟地之制法,每选地黄中个大沉水之优者,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晒多次,至中心纯黑极熟为度。故性味功效已非昔比,质越厚而力越充,故能直达下焦,滋津液,益精血。景岳赞其“以至静之性,以至甘至厚之味,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熟地与生地,前者味甘性微温,专于大补精血;后者味甘苦性凉,长于凉血滋阴。故临床崩中漏下,经多胎漏之际,宜取生地治之,他症则均当以熟地遣之。月经周期调治中,经后期当宜生地生血补精,奠其基础,经间期及经前期均当以味厚性温之熟地补精血助阳升而促其激化。阴虚明显者,可生地熟地并用,以增其滋阴补血之效。

蔡师在注重补精血的同时,又强调阴阳互济,不可偏补,阴阳互生,精气互生之理始终贯穿在育肾之中。效法景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精中生气”“气中生精”之治则,娴熟运用并取效于临床。如蔡师认为不孕症之主因乃肾气不足,其中肾阳之不充致使生育机能减弱或障碍是疾病根本所在。但在治疗中均取阴中求阳之法,既便在经间期由阴转阳,需助阳促变的关键之时,所制之基本方“孕Ⅱ方”,也以仙灵脾、巴戟肉、鹿角霜、紫石英、苁蓉诸助阳药,配熟地、女贞子、淮牛膝、制黄精、河车大造丸等滋阴药为方,旨在阴实而阳充。

3.崩漏辨阴阳为旨,善用附子生地塞流。崩漏为妇科常见之病,前人有“妇女崩漏,最为大病”之说,故历为医界所重。其病因多从气滞、气虚、血热、血瘀、肝旺、脾虚、肾亏论。而蔡师独重阴阳之辨。阳崩者,多由实热或虚热所致。阴崩者,多由阳虚所致,除素体阳虚外,大至缘于久崩,故一般病势颇急颇重,应予重视,多见于现代医学之青春期功血或更年期功血者,适值肾气应盛未盛或将衰未衰之际。对阳虚之阴崩,蔡师善长运用附子温阳止崩,颇见佳效。记侍诊之初,曾见蔡师治一青春期功血症,自初潮后便屡崩屡治,反复不愈。此次又阻三月许而崩,递服激素,中药及输血,崩势缓而又剧,迄今26天。面黄如蜡,神疲体倦至极,肢冷汗出,眩晕腰酸,语微气促,经水色清质稀,血色素5g 苔薄质淡,边有齿印,脉细。断为营血亏耗,气虚阳衰。血脱益气,宗斯为治,并参助阳调固。窃思圣愈汤加鹿角并止血药是也。及抄方至附子10g不免大惊,附子乃辛温大热之品,其性善走,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达皮毛,内行三焦,及此血脱阳衰之际,其刚燥之性若致再度动血则后果何堪,不禁疑笔望师,见蔡师如雄兵百万在胸,并谆谆教曰:治阴虚阳盛之崩漏,以龟版滋阴潜阳,临床习用,顾虑极少。然对阳虚阴盛之崩漏,大胆而正确使用附子,非常重要。因附子辛温大热有毒,用于体虚崩漏患者,恐其劫阴动血,故处方用药时不免顾虑。但阴虚阴崩,又属必用之品,非此附子不能挽暴崩虚脱之势,《金匮》用黄土汤治阴虚便血,亦取附子温阳之功,是为典范。此即醇正之法。然获效后即减量或除去,所谓毒药治病去其五也。三天后复诊,果然翌日崩止血净,精神亦振,即去姜、附及蒲黄陈棕,增治本这法。三诊血色素好转,随证调治三月后经水渐调,色量正常。随师三年,每遇此症,蔡师均以大剂附子治之,屡治屡验,确有奇效。

治阴虚之阳崩蔡师喜用生地炭为君,且每重其剂达30g 蔡师谓:生地炭能集凉血、养血止血诸功于一身,乃治阳崩之最佳药物,配合凉血止血诸药,每有桴鼓之效。但因多为寒凉之品,常易致残瘀内滞,造成再度出血。故蔡师临证常佐少量炒当归,取其养血温通之功,以避免瘀滞,并可制约寒凉诸药,达到理血之功。此与前人言当归“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荀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阳,实为大禁”之说有悖,但临床验之,确有利而无不合。对于兼瘀滞之崩漏,蔡师常以生地炭30g配炮姜炭3g同用,意在温凉并蓄,固本止血不留瘀也。

由此可见,蔡师主张醇正和缓,并非废弃峻猛之法,兼治之法,而是奉古人有是证,便用是法是方是药之训,当寒则寒,当热则热,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当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之际,亦当机立断而活泼洒脱取用之。总之,蔡师承家传之教,本经典之理,参后贤之法,运变化之机,治则方药以醇正和缓见长,此法此风,与目前医界盲目频用大方重剂,形成鲜明对照。

证治经验

一.不孕证治

1.调经是成孕致育的先决条件

古有“调经种子”之说,调经是孕育的先决条件。《女科要旨》云:“妇人无子,皆因经水不调。经水所以不调者,皆由内有七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感,或气血偏盛,阴阳相乘所致。种子之法,即在于调经之中”。但必须肾气旺盛,任脉通,冲脉充盈,月事才得以如期来潮,从而具备孕育的功能。

月经失调,有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过多过少、崩漏、经闭、痛经等。可根据各种致病原因,分别治疗,为孕育创造条件。有些病例,经事调准,随即怀孕。如子宫内膜异位症,部分患者常经来过多如注,或腹部剧痛,用化瘀活血调经法,症状好转后,遂即受孕。因该症多宿瘀内结,在盆腔内引起生殖器官粘连和输卵管阻塞,以致运卵通道不畅或不易受精,累及卵巢则引起卵巢功能失调。故一般不受孕的发病率较高,用活血化瘀法,能使上述情况改善,对受孕很有帮助。

2.益肾可促排卵,健黄体

经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圣济总录》又说:“妇人所以无子者,冲任不足,肾气虚寒也”。陈士铎云:“胞胎之脉,所以受物者,暖则生物,而冷则杀物矣”,诚为确论。基础体温的测量,可证明这一点。黄体功能不全者,基础体温双相曲线都不典型,月经后期每呈阶梯形上升,升亦不稳。因黄体产生之黄体酮,乃是一种致热源,黄体酮分泌不足,致使基础体温后期低于正常水平,而影响受孕。即或受孕,亦有堕胎之虞,甚且屡孕屡堕,形成滑胎。故临床运用益肾通络,益肾温煦法的实践证明,似分别能起促排卵、健黄体的作用。

3.父精母血之说欠当

经云:“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不通,可导致经闭而不孕。《内经》又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故冲任亦为胞脉。月事与胎孕冲任关系甚密。若冲任病,月事不来,亦不易受孕。朱丹溪云:“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这里所谓两歧,与系胞之脉相合,又类似于现代医学之输卵管。湿热瘀滞阻塞之胞络,当系指此。此说如能成立,则所谓输卵管阻塞、积水等症,可视为陈士铎论女子不孕十病之二,即任督病乃膀胱气化不行。他说:“任督之间,倘有疝瘕之证,则精不能施,因外有所障也。膀胱与胞胎相近,倘气化不行,则水湿之气,必渗于胞胎,而不能受妊矣”。文内所言之精,系指阴精。《内经》有阴阳两精之说。《灵枢.决气篇》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然后世有些医家却提出男女精血和合之论。清代医家中不少有识之士复倡《内经》两精说。如肖慎斋云:“男女交媾时,均有其精,何尝有血。褚氏、东垣、丹溪俱以精血混言,几见男女媾精,而妇人以血施也。前贤之论多谬”。故陈氏之意实指阴精自妇人体内而出,为外疝瘕之类所障,以致不能与自外人内之阳精相搏,合而成形,引起不孕。不言而喻,此阴精即今所言之卵子。对于瘀血、湿热、痰浊阻塞两岐,用理气活血,清热利湿,化痰除浊等法以通利络脉。

4.益肾通络,益肾温煦的周期疗法

不孕症之治疗,除各种月经失调随症治疗外,首要以益肾为主,设孕1、孕2为基本方,根据月经周期,每于月经净后开始服孕1方7剂。约至中期(排卵期)换服孕2方8剂,经行时,有必要可随证调治,下次经净后再重复使用前法。

孕1方组成

云茯苓12g 生地、熟地(各)9g 淮牛膝9g 路路通9g 炙山甲片9g 公丁香2.5g 仙灵脾12g 石楠叶9g 制黄精12g 桂枝2.5g

孕2方组方:

云茯苓12g 生地、熟地(各)9g 石楠叶9g 紫石英12g 熟女贞子9g 狗脊9g 仙灵脾12g 仙茅9g 胡芦巴9g 鹿角霜9g

肾阴虚者加入龟板、麦冬等。肾阳虚者可加入肉桂、附子等,并可酌情增入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血肉有情之品。肝郁气滞者,前方去滋腻及温阳之品,增柴胡、金铃子、白芍、青陈皮等。痰湿瘀滞者,前方去滋腻之品,增石菖蒲、白芥子、姜半夏、苍术、制南星、香附、枳壳等。寒湿瘀滞者,仍去滋腻之品,入苍术、吴茱萸、艾叶等。湿热瘀滞者,去滋腻温阳之品,入败酱草、红藤、鸭跖草、赤芍、薏苡仁等。胞络阻塞不通者,增皂角刺、地龙、川芎、月季花、留行子等。

二.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证治

妇女崩漏,最为大病,常互相转化,久漏致崩,或久崩成漏。本人对崩漏的诊治,总的来说,首先区分阴阳。通过月经的期量色质,辨明阴阳的偏盛偏衰。尤其在治疗方法上,强调“求因为主,止血为辅”。血得热则行,得寒即止,故崩漏功血,以血热所致较多见,大都出血量多,色鲜红或紫,经来先期,质较浓或稠,属阳崩范畴,治法以清热凉血为主,用炒当归9g 丹皮炭9g 侧柏叶9g 白芍12g 炒地榆12g 旱莲草15g 重用生地炭30g。热甚常出现阴虚现象,则可增用龟版9g 或固经丸12g吞服,则效果较显。此外阴虚伴肝旺时,有乳胀易怒等症状,可加柴胡4.5g 黑芥穗9g。崩漏日久,常导致气阴两虚,前方可加用太子参或党参12g 煅牡蛎30g 阿胶9g 疗效更佳。但阿胶的运用,须注意出血的色质,以血色鲜红或稍淡,质较稀薄而无瘀块者为宜,说明非瘀热证实。如血色紫黑,质稠厚成块而秽气的则不宜用。一般阴虚的崩漏用龟板胶尤佳,如无龟板胶,以龟板与阿胶同用,效果亦显。阴崩多久崩久漏,色较淡而稀薄。因失血过多而血伤阴,阴血大亏,气亦随耗,崩久不止,以致阳虚。这类崩漏,大多绵延日久,一般止血剂效果不显,我在临床上常用党参12g 生黄芪20g 炒当归9g 焦白芍9g 牛角鳃9g 陈艾炭3g 仙鹤草30g 熟附片9g 炮姜3g 阿胶9g 对久治不效的阴崩,如辨证正确,常可获得显著效果。如患者舌苔淡薄而舌质偏红的,上方可加生地炭、煅牡蛎各30g 以制约温阳药物的偏性,同时又可增加止血的作用。或用龟鹿二仙胶更佳,也可以龟板9g 鹿角霜9g 阿胶9g同用。一般血止以后,即去姜、附,因二药毕竟温燥,崩后失血,多用恐非所宜,故只须益气养血,自然阳生阴长,康复可期。如纯属气虚下陷,固摄无权的崩漏,可宗补中益气法重用黄芪30g 增生地炭至30g 炮姜3g 姜、地同用,可互制偏性,且又阴阳兼顾,止血效果较显。炭剂是治崩漏常用之品,在炮制方面,必须炒炭存性,否则变成焦炭,难免损耗药物作用。处方时也只须参用几味即可,以助固摄之力。如全部或大部用炭,则药力未必有原药显著。本人在临床上,对某些崩漏症并不用炭,特别是瘀血导致的崩漏,相反用化瘀调摄之剂,也同样取得预期效果。

三.闭经证治

对闭经的治疗,不能急切图功,妄事攻伐。原发闭经,以育肾养血为主,参血肉有情之品,冀肾气旺盛,冲任充盈,月事得以时下,方用:炒当归9g 生地、熟地(各)9g 川芎9g 熟女贞子9g 仙灵脾12g 苁蓉9g 狗脊9g 山茱萸肉9g 制黄精12g 河车大造丸9g(吞)。如大便不实可去生地、苁蓉。加炒淮山药9g 菟丝子9g 以健脾肾。每处1剂,1月为一疗程,通常观察3个月,最好能同时测量基础体温,以助诊断。这种闭经,多数基础体温单相。经过治疗后,如体温呈现双相,即预示症情已有好转,继用调经方:炒当归9g 大熟地9g 川芎4.5g 白芍9g 淮牛膝9g 丹参9g 制香附9g 桂枝3g 红花4.5g 泽兰叶9g。可望经水通行,但尚须继续治疗,直至停药3个月,经事仍能按时来,方称痊愈。继发闭经属肾虚不足,冲任失充者,大多基础体温也呈单相。我对这类病例,仍以育肾为主,首先用云茯苓12g 生地熟地各9g 仙灵脾12g 石楠叶9g 淮牛膝9g 制黄精12g 公丁香2.5g 路路通9g 桂枝2.5g 细辛1g 麦冬9g 乌鸡白凤丸(吞)1粒,服7帖,以育肾通络。继用云茯苓12g 大熟地9g 仙茅9g 仙灵脾12g 石楠叶9g 紫石英12g 狗脊9g 鹿角霜9g 熟女贞子9g 苁蓉9g 河车大造丸(吞)10g 约8剂,以育肾温煦。如大便不实的,可去苁蓉,改菟丝子9g。腰冷的加熟附子9g 艾叶2.5g。按周期反复服用后基础体温能呈现双相者,当属好转之象,然后用四物汤加理气活血剂催经,月事可下。一般短期内不易见功,须有一定过程。因环境改变,不能适应,或抑不快,影响情绪致闭经者,用四物汤加柴胡等疏肝理气药,有一定效果,炒当归9g 大生地9g 川芎4.5g 白芍9g 柴胡4.5g 制香附9g 乌药9g 丹参9g 广郁金9g 淮牛膝9g 红花4.5g。有烦燥不安,紧张易怒者,加淮小麦30g 生甘草3g 甘以缓急。如恢复原来生活习惯者,则效果更显,个别患者甚至勿药自愈,这类病例在闭经中,相对来说比较易治。

四.痛经证治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治疗目的以止痛为主。本人在临床上主张辨证求因,不尚单纯止痛。处方用药强调“求因为主,止痛为辅”。痛经多数是经血排出困难,瘀滞不畅,引起疼痛,治法以通为主。当归9g 川芎4.5g 牛膝9g 香附9g 元胡9g 丹参9g 红花4.5g 白芍9g 为基本方。如瘀滞较甚加没药4.5g 失笑散12g;对于膜样痛经,一般腹痛较剧,上方用川牛膝或土牛膝,加花蕊石15g 没药6g 失笑散15g 另加桂心2.5g 桃仁9g 使所下整块内膜分碎,对祛除疼痛,有一定效果;子宫内膜异位症腹部进行性剧痛,甚至难以忍受者,在膜样痛经方中去花蕊石,加血竭3g 苏木9g 大多能达到止痛目的。一般痛经用药后瘀下即痛减,惟子宫内膜异位症部分病例常兼经血过多如注,且愈多愈痛。缘该症宿瘀内结,随化随下,经血虽多,瘀仍未清,故腹痛不减。治疗原则,仍以化瘀为主,不能因下血过多而采用固涩法,否则下血更多,腹部更剧。可宗基本方去川芎、红花、加血竭3g 花蕊石15g 生蒲黄30g 震灵丹12g 缓下血过多并止痛,必要时可加三七末2g吞服。因气滞血瘀的痛经,临床上胀痛较甚,原方可随加乳香4.5g 乌药9g 苏木9g 金铃子9g;寒凝瘀滞者,往往形寒畏冷,小腹冷痛,或伴有便溏,甚则泛恶,原方去香附,加木香3g 小茴香3g 淡吴茱萸2.5g 肉桂3g 煨姜二片,也可用炮姜3g 效果较显。另如炎症引起腹痛,用当归9g 川芎4.5g 赤芍9g 牛膝9g 桂枝2.5g 丹皮9g 败酱草30g 柴胡梢4.5g 元胡9g 制香附9g 红藤30g 生甘草3g 行血清热止痛。至于禀体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经行腹痛者,当以八珍汤为主,加香附9g补气养血。香附有理气调经并止痛作用,配八珍汤效果更显。成药乌鸡白凤丸亦可采用。

一般痛经的服药时间,应在行经前三天即开始服用,特别是疼痛剧烈的膜样痛经,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否则较难取得预期结果。虚性痛经平时可常服八珍丸,或乌鸡白凤丸,经行时再改服汤剂。因体虚不足,临时服药,不可能立即奏功,故须经常调养,方能见效。

五.更年期综合征论治

更年期综合征属妇女绝经期前后,或因手术切除卵巢,或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丧失,所出现的症状及体征。祖国医学也可称为绝经期前后诸症。临床上以精神症状和月经变化较多见。对于情志方面的症状,首先注重精神治疗,如处理得当可勿药而见效。然后处方可望事半功倍。上述精神症状明显的患者,特别是悲伤欲哭,可先随症用药,宗甘麦大枣汤合逍遥散加减,淮小麦须用30g 否则不易见功:胸闷不快者,加广郁金9g 合欢皮9g;兼便秘者,加全瓜蒌12g 或用成药越鞠丸舒肝解郁;如紧张、激动较甚,不能自控者,前方加九节菖蒲4.5g 龙齿12g 朱远志4.5g 磁石30g 以镇惊安神;多痰涎者,添白金丸4.5g;如健忘不宁,夜不安眠,梦扰纷纭,可常服枕中丹9g 日2次,待症状缓解后,即用六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巩固之;有潮热汗出,甚至骤然烦热特甚,犹恐解衣不及,汗多淋漓,可以知柏地黄汤为主,加牡蛎30g 五味子2g;如失眠心悸,夜卧盗汗,用柏子仁丸宁心敛汗,每服9g 日2次;面赤轰热,性情急躁,血压偏高,大便秘结,脉弦,可用当归龙荟丸,每服9g 待症状减轻,改服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由于真阴亏损,阳失潜藏,甚至阴阳俱虚,故某些病例虽潮热汗出,用养阴滋肾法中须增温补肾阳之剂,如仙茅、仙灵脾、巴戟肉等,阴阳并顾。

用药特色

一、当归

1.主要治疗:月经失调,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症瘕,不孕症,及其他妇科杂病。

2.此药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各种疾病,临床见有血虚,血瘀症象者。产后诸痰大多要使用该药。

3.配伍

当归10g配 白芍10g 川芎6g 熟地10g 等主治月经不调

当归10g配 香附10g 延胡12g 等主治经行腹痛

当归10g配 桃仁10g 红花6g 等主治经闭不适

当归10g配 牛角鳃10g 仙鹤草20g 等主治崩漏

当归10g配 白芍10g 丹参10g 等主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当归身6-10g配 生地20g 白芍10g 等治胎漏

当归尾12g配 桂枝 茯苓丸 等治子宫症瘕

油当归10g 配苁蓉 首乌等主治产后血虚便秘

4.最大剂量12g 最小剂量6g

5.体会:

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在妇科中应用极其广泛。治疗崩漏,有人不主张用当归,认为其辛散动血,而实际上,当归辛散止血而不留瘀,可以理血,养血调经。祛瘀生新而无走窜之弊,亦可用当归尾。产后病必用当归配川芎补血润肠理气。

二、生蒲黄

1.主要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痛经、产后恶露不净

2.用药指征:临床见有瘀阻腹痛者,大多使用该药

3.孕妇不宜使用该药。因其有收缩子宫作用,用后影响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4.配伍

生蒲黄10~20g配 阿胶10g 丹参10g 震灵丹12g 治疗崩漏(阳崩)

生蒲黄10~60g配 赤芍10g 丹皮10g 熟大黄10g 等或配虫类药,主治内 异症,量多腹痛

生蒲黄30g配 花蕊石10g 等药主治子宫肌瘤经量过多

生蒲黄15~20g配 阿胶10g 仙鹤草30g 益母草12g 治疗产后恶露不绝

5.剂量:最大剂量60g 最小剂量10g

6.蒲黄具有活血化瘀,收敛止血的作用,一般止血常用炭药,但生蒲黄的止血作用,强于蒲黄炭,较小剂量(10~15g)偏重于祛瘀,偏重(30~60g)侧重于止血。临床上对月经量少有血块,腹痛者用10~12g;量中或偏多带有血块,腹痛者用12~15g;量多如注,块多且大,经量愈多愈痛者,用30~60g 配赤芍、丹皮、熟大黄祛瘀,凉血止血。而不需投以常用的止血,止痛之品。子宫肌瘤经行量多者,用花蕊石,生蒲黄,活血化瘀,消症,不宜单纯用炭药固涩止血。

三、芍药

1.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症瘕妊娠病、产后病、盆腔炎

2.用药指征:妇产科疾患者且有血虚肝旺,血热瘀滞症象者,均可使用该药

3.配伍:

赤芍10g配 当归9g 川芎9g 系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赤芍12g配 桂枝2.5g 茯苓10g 桃仁10g 丹皮12g 系主治子宫症瘕

赤芍10g配 丹皮10g 败酱草30g 红藤30g 等主治盆腔炎,产后感染发热

白芍10g配 当归10g 川芎10g 等主治产后血虚发热

白芍15g配 平肝潜阳之品,治先兆子痫

4.最大剂量15g 最小剂量6g

5.芍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一般凉性药物,大多有止血之弊,因血得寒则止,而赤芍正与其相反,为活血凉血,长于散瘀,临床多用于血热,瘀血之症,白芍养血平肝,长于敛阴,多用于血虚,阴虚之症。

四、败酱草

1.主要治疗:盆腔炎、带下病、产后腹痛等

2.

3.配伍:

败酱草20~30g 配红藤15~30g 等主治盆腔炎

败酱草30g 配红藤30g 银花30g 蒲公英15g 丹皮10g 等主治流产,产后发热,产后腹痛均为急性感染

4.最大剂量30g 最小剂量15g

5.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临床上不孕症患者如果兼有湿热瘀滞者,可用自拟清热化湿方(云茯苓12g 桂枝2.5g 柴g梢4.5g 赤芍9g败酱草20g 丹皮9g 鸭跖草20g 川楝子9g 红藤9g 延胡索9g 淮牛膝9g)参自拟孕Ⅰ 等Ⅱ方调治。

五、皂角刺

1.主要治疗:输卵管炎,生殖道结核,不孕症经前乳胀,乳癣,子宫内膜异位症

2.配伍

皂角刺12g 配丹参12g 百部12g 留行子9g 山海螺15g 鱼腥草12g功劳叶15g 夏枯草12g 淮牛膝9g 大生地9g 路路通9g 主治生殖道结核(抗痨方)

皂角刺15g 配留行子9g 月季花4.5g 广地龙6g 降香片4.5g 主治输卵管炎,输卵管欠畅,阻塞(通络方)

皂角刺20g 配甲片10g 必甲10g 丝瓜络10g 等主治经前乳胀乳癣等

皂角刺12g 配化瘀散结之品,主治内异症,经净后服

3.最大剂量20g 最小剂量12g

医案

案一、痛经(原发性) 胃窦炎、肠粘连、肠炎

虞×× 26岁 女 未婚 公安人员

初诊:1977年7月5日 十八岁癸水初潮,第二次经转即每行腹痛,甚且昏厥,下瘀块后较舒,临前二天腰酸乏力,75年左侧卵巢囊肿扭转曾施手术,右少腹时感吊痛,昨又值期(周期29天)量少不畅,近且外感寒热急诊后方退,余邪未清,腹部剧痛,又致昏厥纳呆泛恶,心悸便溏,脉细数,苔薄白质微红,寒凝瘀滞,法当温通

炒当归9g 丹参9g 赤芍9g 制香附9g 淡吴茱萸2.4g 木香4.5g 小茴香3g 延胡索9g 五灵脂9g 制没药4.5g 炮姜2.4g (3贴)

7月26日复诊 发热渐退,略有低热,经期将届脉弦,苔属薄白,预为温通。

炒当归9g 川芎9g 赤芍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川牛膝9g 红花4.5g 制没药4.5g 丹皮9g 淡吴茱萸2.4g 失笑散12g 6帖

8月1日又复诊 今经行准期,量适中,腹痛,较前轻减,略胀,腰酸,脉弦,苔薄,拟理气调治。

炒当归9g 白芍9g 丹参9g 川芎6g 制香附9g 川楝子9g 延胡索9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川牛膝9g 失笑散(包)12g 3帖

8月23日 四诊 上次经痛见减,量不多无块,又将届期,大便不畅,脉细,苔薄 质红,边有齿印,再为通调。

炒当归9g 川芎9g 赤芍9g 丹参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川牛膝9g 红花9g 桃仁泥9g 失笑散(包)15g 5帖

8月30日 五诊 经水将临,略有腰酸,近有胃痛,大便色深,脉细,苔薄白,质红,仍宗前法出入,嘱验大便隐血,如阳性则暂停服。

炒当归9g 川芎9g 赤芍9g 川牛膝9g 制香附9g 乌药9g 制没药3g 丹参9g 延胡索9g 川续断肉12g 失笑散(包)12g 4帖

9月24日 六诊 上月药后翌日经临,量较畅,下块色深且多,腹痛显减,兹感脘疼,通气较舒,脉细,苔薄白,又将临期,再当兼顾。

炒当归9g 川芎9g 川牛膝9g 赤芍9g 制香附9g 乌药9g 木香3g 延胡索9g 制没药6g 鸡血藤12g 失笑散12g 4帖

9月29日 七诊 调治以来,痛经月见好转,昨又临期,腹痛完全消失,纳食如常,便溏次多,显见轻减,临前腰酸乏力右腹吊痛均除,上月量畅下 块色紫,今犹未下,略感腰酸脉细弦,苔薄质红,方虽应手,未许根治再从原议,以冀全效。

炒当归9g 川芎9g 川牛膝9g 赤芍9g 制香附9g 木香4.5g 淡吴茱萸2.4g 延胡索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失笑散(包)12g 2帖

另八珍丸90g 分10日服

按:患原发性痛经已甫8年,初潮较迟,75年2月右侧卵巢囊肿扭转手术切除,并伴有肠粘连,肠炎,胃窦炎等症。体质虚赢,在所难免;经来瘀滞,排出困难,疼痛剧烈。体力不支,每致昏厥。加以脾阳不振,肠胃失健,平素易泻。经来辄溏,纳差泛恶,腰酸乏力,中气不足,诸症毕现,经期虽准,通运受阻,体虚症实,两者间杂,鉴于病员每次来诊,均在经期前后,主要矛盾属瘀滞,经痛,脾虚有寒,当予温通经脉。初诊因隔宵寒热达T38.5℃,急诊后方退,余邪未清,故于去瘀理气温中止痛方中,避川芎而用丹参;缘川芎下行血海,当时发热虽退未尽,恐引热入里,药后有所好转,复诊又值发热渐退已甫3天,略有低热是为体虚不足,营卫不和。经期将届,预为温通,拟四物法去地黄,增牛膝,红花下行通经,延胡没药失笑散化瘀止痛,香附理气调经,吴茱萸温中止吐泻,丹皮助赤芍清热行血,因便溏见减,此次未用炮姜,经痛见轻,量不多无块,四诊又凭经前,大便不通,宗前法增桃仁泥,以资通调,并润肠,五诊经犹未至,兼发胃痛,大便色深,恐有胃出血之变,故嘱注意大便,有隐血即暂停上药,诊后第2天即经转量畅,下块色深且多,腹痛显减,当从原法处理,调治后第3次经行,脾痛已完全消失,原每行纳差,泛*,及临前腰酸乏力,右腹吊痛均除,便溏次多亦显差改善。宗前议另处八珍丸常服以巩固之。8年痛经基本治愈,惟体质尚未恢复,仍当继续调理,以杜反复。

案二、腾×× 女 27岁 未婚 医务工作者(江湾医院)

初诊:1976年12月30日

患者18岁初潮,月经周期32天,约5天左右净,自1972年参加工作后,开始有痛经,初起可用针刺缓解,以后逐渐加重,1973年起每次需用可待因及杜冷丁,并必须休息2天,不能工作。

妇科检查:月经来第1天极少,暗红,第2天开始有2×1cm大小之膜样物排出后疼痛,才减轻,平时常较多,多黄不痒,以往无特殊疾患肢软,及色块,外阴发育正常,处女膜完整,肛查子宫前屈,正常大小,活动好,左附件(一)右侧宫旁颈体交界处有结节状增厚,如黄豆大小结节突起2个,轻度压痛,右侧卵巢约1.5cm大小活动。

经期尚准,每腹部剧痛,喜暖喜按,甚且呕吐,肢清,里急感,大便不实,下血块及膜后痛较缓,脉细,苔白,寒凝瘀滞,拟予温通。

炒当归9g 川芎9g 川牛膝9g 赤芍9g 桂心2.1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苏木9g 淡吴茱萸2.4g 煨姜2片 熟附子9g 制乳香、没药(各)4.5g 失笑散15g 经前4天左右即开始连服7帖

经净后服四物益母丸1周,每日9g 兹后由患者本院根据上法,断续处方治疗

77年5月19日二诊(经期4月23日)药后腹痛有所好转,已停用杜冷丁,由于过去腹痛剧烈,顾虑复发,仍自服可待因一片,腹冷显减呕吐亦瘥,脉细,苔薄质红,从前法出入。

炒当归9g 川芎9g 川牛膝9g 赤芍9g 桂心2.1g 煨姜二片 延胡索9g 苏木9g 制香附9g 桃仁泥9g 艾叶2.4g 失笑散15g 仍服7帖

77年6月10日 三诊(经期5月27日)此次经行第一天未痛,呕吐亦除,第二天痛势较前显减,下块及膜见少,脉细舌赤,再从前法进退。

炒当归9g 赤芍9g 川芎9g 川牛膝9g 延胡索9g 桂心2.1g  苏木9g 制香附9g 淡吴茱萸2.4g 制乳香、没药(各)4.5g 红花4.5g 失笑散15g 服7帖经后仍服四物益母丸10天每日9g

77年7月12日 四诊(经期7月2日)经行后期尚畅块少有膜,腹微痛极轻,症势显减,近有腰酸,掌心热脉微弦苔薄质红,边有齿印,肝肾不足,再拟调理,以资巩固。

炒当归9g 淮牛膝9g 大生地9g 赤芍9g 熟女贞子4.5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云茯苓12g 泽泻9g 丹皮9g 服4贴药后继服四物益母丸10天,每日9g

77年7月29日 五诊 经期将届,纳差,余无所苦,脉微弦,苔薄,拟理气调经,化瘀止痛。

炒当归9g 川芎9g 川牛膝9g 淡吴茱萸2.4g 赤芍9g 延胡索9g 制香附9g 制没药4.5g 川桂枝1.5g 真血竭1.8g 失笑散15g 5帖

按:经痛已甫5年,痛势逐月转剧,必须卧床休息,第2年起即每月需用杜冷丁及可待因。本症属瘀滞挟寒,故腹痛喜按喜暖,苔白,据一般规律,喜按属虚,拒按属实,上述喜按是有寒之故,不作虚痛论,因下块及膜后腹痛即缓,是为瘀滞现象,不通则痛,应予温宫逐残活血化瘀,加重失笑散剂量,药后痛势逐减,四诊有肝肾阴虚现象故暂拟养阴泻火并补肝肾,以后仍用四物益母丸巩固之,五诊根据妇检仍有结节故方中增血竭以散瘀消结,桂枝以温经通络去瘀,由于该病员住在郊区及工作关系,来院不便,故每次治疗均未值经期,只能预先处方备用,虽然症状显著好转,已停用杜冷丁及可待因,并不须休息,可照常工作,患者主观上,认为已经治愈,可以勿药,但据妇科检查结节犹未全消,且治疗过程中,不够密切配合,故效果尚欠满意。

案三、王×× 47岁 女 已婚 静安区教师红专学院教师

初诊:1977年9月20日,曾育四胎,经期尚可(最近经期9月8日)始则微黑,不多,每第2日起色鲜似崩,满腹进行性剧痛,腰酸,辄身热达T38℃,平素少腹二侧作胀,妇科检查:左侧卵巢囊肿大于乒乓球,两侧输卵管积水,宫颈管后壁有二结节大于黄豆,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并患冠心高血压,脉细微弦,苔薄质偏红,边有紫点,瘀结积水,姑先利水通络,清热化瘀。

川桂枝4.5g 云茯苓12g 赤芍9g 丹皮9g 桃仁泥9g 炒当归9g 制香附9g 败酱草30g 柴胡梢6g 皂角刺9g 失笑散(包)12g 7帖

10月5日复诊 经期略早,今甫4天,过多下膜及块,腹痛较前轻减,头晕乏力,原每行发热,此次未作,脉虚,苔薄气血较虚,再为两顾。

炒党参9g 炒当归9g 赤芍9g 丹皮9g 制香附9g 川桂枝4.5g 败酱草30g 云茯苓12g 生蒲黄9g 柴胡梢6g 生甘草3g 3帖

10月13日又复诊 昨行准期(最近经期10月2日,10月30日)量亦不多,腹痛显减,寒热未作,臂部酸痛,晨醒自汗,脉细,苔薄,微腻边有齿印,症势见减,仍宗原法增易。

炒当归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川桂枝2.4g 广木香9g 淮牛膝9g 赤芍9g 丹皮9g 败酱草15g 花蕊石9g 失笑散(包)12g 3帖

11月21日,近由妇科检查,囊肿及小结节均缩小经期将届,胸部压痛似虫爬感,须臾即瘥,腰酸且胀,小腹微胀,肛掣,脉细,苔薄边有齿印,预为活血通络。

炒当归9g 川芎9g 丹参12g 赤芍9g 广郁金9g 制香附9g 川牛膝9g 川桂枝4.5g 制乳香、没药(各)4.5g 莪术9g 延胡索9g 失笑散(包)15g 5帖

12月2日 经期已准(最近经期11月27日)量较前次略少,少腹两侧痛轻减,抽紧感显瘥,清晨自汗亦止,近左膝疼痛,脉细,苔薄边有齿印,再拟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炒当归9g 丹参9g 川牛膝9g 川桂枝4.5g 云茯苓12g 赤芍9g 丹皮9g 桃仁泥9g 莪术9g 槟榔9g 炙甲片9g 真血竭1.8g 7帖

12月21日 经期将届,腰酸肛掣,小腹隐痛,左膝酸楚,脉细,苔薄胖,边有齿印,症势见轻,当从原议

炒当归9g 川牛膝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干漆4.5g 川芎3g 花蕊石12g 生薄黄30g 五灵脂9g 白芍9g 鸡血藤12g 5帖

12月27日 经行准期(最近经期12月25日)量亦适中,第1天下膜状色黑较前次略多,腹痛显减。(原大便或矢气时痛剧,现亦轻减)渴不欲食,昨形寒,臀胀,腰酸,自觉两侧卵巢处痛似烧灼感,脉细,舌偏红边有齿印,症势虽减,仍难忽视,再从原法加减。

炒当归9g 川芎3g 丹参9g 荆芥穗9g 赤芍白芍各9g 川牛膝9g 花蕊石12g 生蒲黄30g 五灵脂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3帖

1978年1月21日 今值经行,量亦正常,下块及膜,呈棕色,腹痛续见轻可,(原满腹痛,现范围大为缩小仅小腹两侧微痛,喜按喜暖,烧灼感亦差)肛门抽痛虽轻未除,腰略酸,神疲近又心区阵痛日仍数次,脉细,苔薄质偏红边有齿印,症显好转,原法进退,(近妇检:左侧色块似乒乓球,宫颈管后壁小结节似小绿豆)

炒当归9g 丹参6g 川牛膝9g 广郁金9g 制香附9g 赤芍9g 延胡索9g 川桂枝2.4g 苏木9g 花蕊石12g 生蒲黄30g 五灵脂9g 3帖

按:经来过多似崩,按一般正治,自当止血塞源,惟每至下块及膜,腹部剧痛,逐月增烈,显系宿瘀蓄积,妇检:有结节,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由来多年,体质已虚,势颇纠缠,难许速效。症属虚中夹实,如按常规处理,则愈塞流,崩愈甚,痛更剧,且两侧输卵管积水,似是炎症引起,致平时少腹作痛,大便矢气则痛尤剧,辨症求因,法当从实论治,非活血化瘀,确难收效,经净后可略增调养,临前再为通络散结,治宗桂枝茯苓丸法,以桂枝之温经通络,通阳去瘀,辅茯苓以利水,赤芍、丹皮清热消炎,散瘀活血,桃仁破瘀化症。失笑散去瘀化症止痛,上述二方为主,余药随症加减,药后第1次经行量仍过多,腹痛见减原每行第2天辄发热达38度,此后从未复发,按发热为血瘀化热,瘀去则营卫调和,发热自退,桂枝茯苓法可兼顾并蓄,故不须另增方药,逐月调治,症势日见轻减,妇检囊肿及结节均缩小,未次检查宫颈管后壁处小结节已小于绿豆(原大于黄豆)左侧包块消退较慢,似小于乒乓球(原大于乒乓球)总计治疗4月,经转5次,症状显著好转,经期经量完全正常。腹部剧痛亦除,范围缩小,仅余小腹两侧轻微疼痛,每行发热立愈,惟体质尚虚,且兼冠心高血压,自当继续调治,援“大积小聚,衰其大半而止”旨,扶正去邪,冀收全功。

案四、郑×× 女 29岁 已婚 职员 上海提琴厂

75年5月16日初诊 婚2年许未育,经期尚准临前沉闷急躁,每行第2日起腹冷痛吐泻畏寒肢清自汗,由来7年,服止痛片及注阿托品均失效,兹月事方净,脉细,苔薄白,肝郁气滞,寒湿凝阻,拟先疏肝舒郁后再温调冲任。

炒当归9g 大熟地9g 川芎4.5g 白芍9g 柴胡4.5g 广郁金9g 陈皮4.5g 合欢皮9g 泽泻9g 清炙甘草2.4g 5帖

7月26日复诊 药后见舒,经期将届,神差微畏寒,脉细,苔薄白,拟温调冲任。

炒当归9g 姜半夏4.5g 煨木香3g 川桂枝2.4g 白芍9g 淡吴茱萸2.4g 川芎4.5g 延胡索9g 淡干姜2.4g 失笑散12g 4帖

8月28日 又复诊 经行准期,量已减少,腹痛吐泻显见好转,惟头晕未除,动则心慌,脉细,苔薄白质淡红,心血不足,再以和养。

炒党参12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大熟地9g 远志4.5g 枸杞子12g 白芍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9g 红枣15g 4帖

9月2日 腰酸乏力,带下间赤,脉细,苔薄白,质红,拟健固脾肾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焦白芍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海螵蛸9g 鸡血藤12g 乌鸡丸1粒 4帖

9月10日 诸症显减,胃纳较差,脉细,苔薄质红,从前法出入。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焦白芍9g 川续断9g 狗脊9g 陈皮4.5g 香谷芽15g 乌鸡丸1粒 4帖

9月20日 治疗后腹泻基本已愈,吐减痛轻,平素晨间腹痛亦止,经事值期,脉细,舌质红苔薄,根微白,下焦寒象尚未根除,再拟温调。

炒当归9g 淡吴茱萸2.4g 炒白术9g 炮姜3g 川芎4.5g 焦白芍9g 木香3g 延胡索9g 五灵脂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3帖

10月24日 近妇科检查仍有附件炎,少腹酸胀,下坠感,会阴痛,甚达半夜方止,脉细,苔薄满白,拟疏肝理气消炎止痛。

炒当归9g 柴胡梢6g 赤芍9g 丹皮9g 川桂枝2.4g 败酱草15g 川楝子9g 延胡索9g 制香附9g 生甘草2.4g 3帖

11月4日 神志恍惚 烦躁易怒,悲伤欲哭,胸闷乳痕,下腹及会阴两侧掣住感,劳累则觉阴坠,肝郁气滞,上扰下迫,脉细微弦,苔白尖红,拟疏肝宽胸,甘以缓急

炒当归9g 柴胡4.5g 白芍9g 淮小麦30g 广郁金9g 青皮、陈皮(各)4.5g 云茯苓9g 姜半夏4.5g 川楝子9g 生甘草3g 4帖

11月8日 药后胸闷乳胀均减,烦躁欲哭显除,神志稍定,性情宽缓,经期将届,脉弦,苔薄边红,预为温调。

炒当归9g 川芎4.5g 赤芍9g 桂心2.1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淡吴茱萸2.4g 熟附子9g 制没药4.5g 艾叶2.4g 4帖

11月8日 此次经行准期 腹痛显减亦将净,左少腹酸胀似刺,脉细微弦,苔薄质红,宗前法参疏肝理气。

炒当归9g 川芎4.5g 赤芍9g 柴胡索6g 川楝子9g 川桂枝3g 丹皮9g 延胡索9g 桑寄生9g 川续断肉9g 炒白术9g 3帖

1976年12月6日 月事逾期周许未行,腰微酸,腹微胀,近纳呆畏寒,脉细弦,苔薄白,拟先和理,待查(最近经期10月28日)

炒当归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姜半夏4.5g 川续断肉9g 桑寄生9g木香3g 陈皮4.5g 远志3g 香谷芽15g 3帖

1977年1月15日 据云妊二月半,上月腹剧痛由妇科急诊怀疑子宫外孕,作后穹隆穿刺,并服破瘀药多剂及三七末六瓶,未获端倪,近验尿妊娠反应阳性,超声波检查有胎心,兹胸闷脘腹作胀,腰微酸,带下色兼粉红,溲频,脉细弦微滑,苔白略腻,前半微青,胎元受损唯恐难免,姑拟和养安固,尚待详察。

炒杜仲9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炒白术9g 白芍9g 桑寄生9g 复盆子9g 木香3g 砂仁3g 苏梗9g 南瓜蒂3个 3帖

按:痛经7年。服止痛片及注阿托品均失效,症属寒湿凝滞,以致不孕,且有经前紧张症、附件炎、粘连、包块。宫颈糜烂等症,势颇复杂,难许速痊。因分期随症处理,经前用疏肝舒郁,宽胸缓急,拟逍遥散并甘麦大枣法出入,经期以温宫逐寒,调经止痛为重,初用四物佐吴茱萸,姜桂等加减,虽效不显,继从原法增附子,艾叶,没药等增损,效果方著,缘有慢性附件炎,吐泻现象,消除较速,腹痛缠绵较久,故经净后着重疏肝理气,消炎止痛,以败酱,柴胡梢,赤芍,丹皮及金铃,延胡为主,佐桂枝辛散温宣,通利经络,诸症逐步好转,然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饮食起居,心情寒温等不同影响,症状有所反复,惟较前轻可,经过不断治疗,达1年又3月之久,于76年10月28日末次经行即怀孕,伴不孕约3年许。上述病案举典型十二诊为例,余从略,但于妊娠将2月时,突感腹部剧痛,由妇科急诊怀疑为子宫外孕,作后穹隆穿刺,并服破瘀中药多剂,及三七末六瓶未获端倪,仍来本院治疗,当时腰微酸,带下色兼粉红,小便频数,苔白略腻,前半微青,鉴于月前波拆胎元受胎,惟恐难免,然脉象细弦尚有滑意,妊娠反应仍为阳性,加以超声波测到胎心,因此,未作死胎处理,仍拟和养安固为主,几经调治,于1977年7月中旬得一男,早产18天,完好无损。

案五、严×× 40岁 女 已婚 教师

1977年9月8日 初诊 曾育二胎,妇科检查有慢性附件炎宫颈糜烂Ⅱ度,屡经中西法治疗未效。致眩晕不能看书工作,据云自68年产后贫血迄今,血色素8.5g 过去曾接触X射线及磷与毒气多年,经期尚准,量多如注,次日下血块,第三天起淋漓约一周始止,临前烦燥,兹净后疲惫行方歇,带多黄臭口气较重,脉微弦,苔白略厚边赤,血虚肝旺,湿热下注,姑先利湿泻火后再议补(最近经期8月28日)

云茯苓12g 姜半夏4.5g 炒白术9g 黄芩9g 泽泻9g 生米仁30g 椿根皮12g 白槿花12g 白蒺藜9g 白芷3g 黑山栀9g 4帖

9月12日复诊 药后口气显差,舌苔亦淡,带多黄臭大减,症见好转,惟平素夜间溲频,受凉即易腹泻,脾肾不足,由此可见脉细微弦,苔薄白边红,宗前法参缩尿。

云茯苓12g 炒白术9g 黄芩9g 生米仁12g 泽泻9g 复盆子9g 椿根皮12g 白蒺藜9g 熟女贞子9g 海螵梢9g 3帖

9月15日又复诊 带下续减,色白极少无臭,夜间溲频亦差,原每宵4次,现如寐安则1次,满腹隐痛,由来已久,受寒即发,日来又作,脉微弦,苔薄白微腻尖光赤,再拟兼理肝肾佐温中。

云茯苓12g 大生地9g 枸杞子15g 炒淮山药9g 熟女贞子9g 泽泻9g 复盆子9g 益智仁4.5g 生米仁12g 淡吴茱萸2.4g 木香3g 5帖

9月20日 四诊 精神显振,体力亦增带下不多,近劳累少寐,昨夜半送客车站,不免受凉,腹又隐痛,脉细,苔腻边尖赤,经水将临,当温中调经。

炒当归9g 丹参9g 赤芍、白芍(各)9g 木香4.5g 小茴香3g 熟女贞子9g 云茯苓12g 朱远志4.5g 夜交藤12g 姜半夏4.5g 生蒲黄9g 3帖

9月23日 五诊 过去变换工作或环境,经即先期,兹行超前一周,今甫三天(最近经期8月28日 9月20日)原过多如注,此次大减,血块亦少且小,第一天色微黑,旋红,脉细苔白边红,情况显见好转,仍宗前法进退。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丹参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9g 制香附9g 云茯苓12g 姜半夏4.5g 远志4.5g 陈皮4.5g 2帖

9月26日 六诊 经今净,量及血块显著减少,原经净疲惫似大病后,目前已无此感觉,寐欠安,看书即作,脉尚少力。苔薄微黄边略红,诸症虽差体虚未复,再予和养。

孩儿参9g 炒党参9g 炒当归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9g 白芍9g 制黄精12g 枸杞子15g 云茯苓12g 朱远志4.5g 夜交藤15g 7帖

10月5日 七诊 经净辄头晕,此次未作,夜寐已安,精神较振,并感有力,白带亦少,二年前挫伤腰部,近劳累后又痛,脉略虚,苔薄白腻质红,原法加减。

炒党参12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姜半夏9g 焦米仁15g 远志4.5g 夜交藤12g 枸杞子12g 熟女贞子9g 陈皮4.5g 健腰丸各9g 5帖

10月10日 八诊 以往俯身洗涤过久,腰部即不能直起昨晨大量洗衣,但觉微酸俯仰自如,惟接待宾朋,劳神逾常,致夜寐多梦,脉细苔薄边尖赤,宿恙俱息拟宁神益肾以资巩固。

云茯苓12g 大熟地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桑寄生9g 远志4.5g 磁石30g 北五味子2.1g 麦冬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9g 5帖

按:目为肝之外候,肝藏血,血不充,两目眩晕。缘患者产后调摄失宜,贫血将甫10年,屡治未效。且曾接触X射线,及磷与毒气多年,益见亏损。血不养肝,脾肾交虚,由是藏统失司经来始而过多如注,继则淋漓。肝阴不足,怒火内盛,经前烦躁,净后血海空虚,脾肾两亏,疲倦不堪,一如大病初愈,且素任教学职务,不免阅读过多,久视则致伤血,上述种种交互影响,缠绵年久,竟不能看书工作。血虚之体养血为先,似无不当,惟初诊适经行不净,带多黄臭。口气较重,当时矛盾,湿热下注为主,急则治标,因先利湿泻火,投剂后显效。由于平素夜间溲频,受凉即易腹泻及满腹隐痛,是以复诊宗前法参健固脾肾。并佐以温中理气,症续轻减,精神显振,体力亦增。惟经期将届,过多堪虞,当预为调固,防患未然,鉴于每行有块,似不宜专事固摄故用当归、丹参养血调经,去瘀生新。赤芍白芍平肝敛阴行血止血,女贞子养阴补肝肾。生蒲黄活血止血,药后经量大减,血块少而且小,5天即止,情况显著好转。净后亦无头晕疲惫等现象,处方遂即着于和养补益,但腰部曾于2年前挫伤,劳累则痛,不能直起,原法增健腰丸,五剂而腰痛显瘥,且洗涤大量衣服,但觉微酸俯仰自如,综观治疗过程,症势日见轻可每方均效,然仍不能久阅书报,因在外地工作,急须离沪治疗中辍,嘱仍须继续调理,以期全愈。

案六、胡×× 41岁 女 已婚 上海美术公司

1977年5月25日初诊 曾育二胎,今春三月七日人工流产后,恶露淋漓二旬余始净,继而经行过多(最近经期4月8日 5月3日)色鲜且稠,每入晡阵下如注,迄今将月,屡注各种针剂及服中西药十余剂均未效,头晕腰酸肢软,有时腹痛,脉象细软,苔薄微腻质红,阻虚血热,冲任失调,法当清营调固。

炒当归9g 丹参9g 生地炭30g 侧柏叶9g 炒蒲黄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丹皮炭9g 白芍9g 地榆炭9g 固经丸各9g 3帖

5月28日 复诊 药后经量已减,色红似冻,腰酸肢软,小腹微痛,脉细软,苔属中尖赋边赤,症势见差,体虚未复,治宗原法,略参扶正。

炒当归9g 丹参9g 炒党参12g 生地炭30g 侧柏叶9g 炒蒲黄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丹参炭9g 白芍9g 地榆炭9g 固经丸后9g 3帖

5月31日 又复诊 淋漓已净,头晕腰酸,肢软乏力略有黄带,脉虚,苔薄质红尖腻,再予和养调理以资巩固。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炒当归9g 大生地9g 白芍9g 炒杜仲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枸杞子12g 桑寄生12g 泽泻9g 5帖

按:正产如瓜熟蒂落,小产则生采硬摘,故前人有小产后之将养当10倍于正产之说,可见对小产重视之一斑,通常正产以后恶露持续20天左右净。小产则不然特别是人流,往往术后未几即上。该病员恶露淋漓达2旬余,大致均由调摄失宜,瘀露未清,冲任不固所起,拖延日久体虚尤甚,净未数天,即满月经转。一般术后首次行经量难免,以后即趋正常,不期此次来潮,甚于前月,20余天不止,屡用催产素,安络血,红孩儿,维生素K,仙鹤草素片,肌肉及静脉注射各种针剂并中药10余贴均未效。且每值傍晚阵下如注,色鲜而稠。综上所述,显系阴虚血热,迫而下行,如枉事温补或单纯固涩,恐均难取效。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止,热者清之当逆其病而施治,故拟养血育阴,清热固经。鉴于有时腹痛,防其尚有残瘀,因于生地、白芍、侧柏叶、丹皮、地榆、固经丸清热养阴止血而外,参当归、丹参以去瘀生新。川续断、狗脊补肾健腰,蒲黄去瘀止血。药后经量即见减少,由于流产不免体虚,复诊从原方加党参以益气扶正,不三剂而完全净止,症状虽除,气血已耗,脾肾不足,且略有黄带,可见余热未净,再宗八珍汤加减。增杜仲、川续断、狗脊、杞子、桑寄生等,气血双疗,脾肾兼顾,参泽泻助茯苓以渗湿泻火,投剂后续趋康复。

案七、李×× 43岁 女 已婚 农民 江湾公社镇南大队

1977年11月14日 初诊 曾育四胎。64年施直肠及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左侧输卵受卵巢切除,(病理:良性畸胎瘤积脓,慢性输卵管炎)75年因腹部不适经妇科检查诊断为右侧输卵管卵巢炎性肿块约7×6×5cm,不活动,经期尚准,(最近经期10月15日,11月11日)此次突狂行如注,有块且大,色红或黑,腰酸腹痛,用中西药均未效,脉略虚,苔薄质偏红,气虚挟瘀,冲任不固,拟益气调固,参去瘀生新。

炒党参15g 炙黄芪15g 炒当归9g 生地炭30g 炮姜炭3g 生蒲黄15g花蕊石12g 焦白芍9g 地榆炭9g 大黄炭9g 陈棕炭9g 三七未吞3g 3帖

11月17日复诊 药后崩势立缓,未下块,今已净,腹痛亦止,惟目花乏力,腰腿酸软,肢冷,脉细,苔薄白,症势显减,体虚受损,拟和养调摄。

炒党参12g 炙黄芪12g 炒当归9g 炒杜仲9g 白芍9g 川续断肉12g 桑寄生9g 制黄精12g 仙鹤草15g 陈皮4.5g 大枣30g 4帖

11月21日 又复诊 腰酸见减,曾自服三七伤药片幸血崩未见反复,纳呆乏力,大便易溏,脉濡,苔薄白,边有齿印,气虚不足,脾肾两亏,再当补气养血,健因脾肾。

炒党参12g 炒黄芪12g 炒当归9g 制黄精12g 炒杜仲9g 川续断肉12g炒白术9g 补肾脂9g 陈皮4.5g 炙谷芽15g 大枣15g 7帖

按:治疗血崩,以塞流,澄源,复旧为3个主要步骤,前人并有暴崩宜止,久崩宜补之说,阐明突然血崩,以止血为先,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补气止血,以防虚脱,患者突然大量出血,当属暴崩急症,由于在农村工作辛劳过甚,难免气虚不足,劳伤冲任,不能约制经血,以致大下不止,但间有血块且大,并伴腹痛,显见兼挟血瘀,症属虚中夹实,是以单纯止血塞流症势依然,未能收效,因拟益气调固,参去瘀生新,用参芪补气摄血,当归、白芍养血调经,生地炭、炮姜炭,温凉并蓄,互制偏胜,止血固崩。陈棕、地榆、熟大黄炭凉血止血并寓去瘀,蒲黄、花蕊石、三七去瘀生新止血,主要治则,寓攻于补,药后崩势立缓,血块即除,3天全止,症势显著好转,惟究因曾经手术,冲任不免受损,加以平素操劳过度,脾肾交虚,故目花乏力,腰腿酸软,大便易溏,复诊除去瘀止血药,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治本复原,以资巩固,在治疗过程中不能拘于一法,必须辨别证因,按实际情况,温凉并用,攻补兼施,方可取得预期效果。

案八、崩漏

黄×× 女 31岁 未婚 医务工作者(油脂四厂)

1977年2月25日初诊 经每先期(月经周期3-8/22-23)兹行过多如注,屡注各种止血剂未效,迄已二旬,色淡质稀,眩晕乏力,面色萎黄,有肾炎史,妇科肛检无异常,近自服益母膏,脉细,苔薄,边光,略红,气血两亏,冲任失调,拟益气养血调固为治。

炒党参15g 炙黄芪9g 炒当归9g 白芍9g 生地炭30g 炮姜炭4.5g 熟附子9g 炒蒲黄9g 仙鹤草30g 陈棕炭9g 阿胶珠9g 3帖

2月28日复诊 药后次日下午经量即少,第二日净,症势显减,惟仍有呕吐,昨起轻可,脉细重按微弱,苔薄边尖淡红,再拟益气养血,以固冲任。

炒党参15g 炙黄芪9g 炒当归9g 白芍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15g 仙鹤草15g 炒白术9g 木香3g 陈皮4.5g 阿胶珠9g 3帖

3月4日三诊 气血大亏,体虚未复,腰酸乏力,面黄少华,脉细略数,苔淡薄,再拟益气养营。

炒党参15g 炙黄芪15g 炒当归9g 白芍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15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大枣30g 陈阿胶9g 5帖

3月11日四诊 头晕较减,面黄少华,血常规有所好转,脉细,苔淡薄,再宗前法出入。

炒党参15g 炙黄芪15g 炒当归9g 白芍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9g 大生地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制香精12g 陈阿胶9g 5帖

按:经崩二旬,血色素5g 屡用各种止血药,及注射针剂均未效,面黄似,血色全无,气血大耗,显见一斑,缘去血过多,气亦随亏,统摄无权,冲任失固,顾经色淡而质稀,说明并无瘀积之象,断为虚症,似无异议,且缔延日久,中气更趋衰陷,肾阳难免不充,若再贻误,虚脱堪虞,鉴于当时病势较重,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因用参芪佐附子炮姜,以益气助阳为主,辅四物去川芎、陈阿胶、仙鹤草、陈棕炭、蒲黄以养血固冲任,一诊即应笠取效,复诊从原法去姜附及陈棕、蒲黄,增二至丸法并和中理气药以巩固之,三诊后血常规亦趋好转,此后届期又转月经,血量如常,按一般崩症,面热较多,虚寒较少,本病例初起冲任失固,继致气血大亏,崩久肾阳不充而成虚寒之象,如单纯益气止血,而忽视助阳,则疗效自当改观,待血止之后即去姜附,因该药毕竟温燥,崩后失血,多用恐非所宜,故只须益气养血,自然阳生阴长,康复可期。

案九、藏×× 22岁 未婚 杭州工作 段外273323

1976年6月25日初诊 经阻三有月而崩,(最近经期2月25日 5月31日)屡经治疗,服激素及中药并输血后,崩势较缓,犹未净止,迄今二十五天,色淡质稀,接触凉水即下血量多,面色萎黄(血色素6.2g 红血球249万)脉细苔淡白,边有齿印,营血亏耗,气虚不摄,血脱益气。宗斯为治,参助阳*。

炒党参12g 炙黄芪15g 当归炭9g 熟附子9g 牛角腮9g 炮姜炭3g 生地炭12g 焦白芍9g 煅牡蛎30g 仙鹤草30g 蒲黄炒阿胶9g 3帖

6月28日复诊 药后经漏翌日即止,脉细,苔淡气血大亏,再予补益,慎防反复。

炒党参12g 炙黄芪12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大熟地9g 焦白芍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15g 仙鹤草15g 陈皮4.5g 阿胶9g 大枣15g 4帖

7月13日 又复诊 症势续减体虚未复(血色素7.8g 红血球275万 白血球5.400 血小板13.7000)脉虚,苔淡白略润,气血仍亏,还须善为调补,以杜再崩。

移山人参9g 炒党参9g 炒黄芪9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制黄精12g 焦白芍9g 枸杞子12g 旱莲草9g 陈皮4.5g 阿胶珠9g 大枣15g 7帖

7月22日 今经行期尚可,量适中,腰酸不甚,腹微胀痛,脉微弦,苔薄腻,再予调补兼施。

炒党参12g 炒黄芪9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川芎3g 白芍9g 云茯苓12g 川续断肉9g 桑寄生9g 制香附9g 乌药9g 3帖

按:始则经闭,继而血崩,虽由中西法治疗,服激素输血及中药后崩势较缓仍拖延将月未止,因此由浙来沪就医,当时面萎黄,血色素已增至6.2g 红血球249万,经色淡而质稀,脉细苔淡白,气血大亏,显见无疑,且时值炎夏,如接触冷水即下血更多,血得热则行得寒即止,是为常理,今一反常态,脱血亡阳,特徵可据,谅无异议,按一般规律际此霉雨季节,适当湿令,温热滋腻之剂,在所避用,但症因已然明确,上述药品,势所必需,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有病则病当之。是以药后非但无碍胃助湿,热迫血崩之弊。反而漏止症瘥。复诊去温热助阳之剂仍以滋补为主,病体缓见康复,惟较为缓慢,故三诊加移山人参以增疗效,旋经水又转,期尚准量亦适中,然体质尚虚,短期内恐难复原仍须调补兼施,尤待今后善为摄养,冀收全效。

案十、周×× 女 52岁 已婚 教师 交通路小学

1976年7月19日 初诊 曾育五胎,58年结扎输卵管,去秋十月起经行过多,绵延至春节后住院治疗始净,越三月。今夏6月1日又行过多如注,再经原医院检治未效,认为子宫内膜增生过多,须截除子宫,目前已甫四十八天,腰酸似折,右少腹绷开感酸痛迄将五月,脉细弦略*,苔薄紫暗,冲任失固,瘀滞未清,治当调固冲任,参去瘀生新。

炒当归9g 丹参9g 生地炭30g 炮姜炭2.4g 焦白芍9g 炒蒲黄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香附炭9g 熟大黄炭9g 仙鹤叶30g 三七末吞1.5g 3帖

7月22日 复诊 据云药后量见减少三分之一,腰酸亦差,脉细,苔薄略紫暗,再从原法出入。

炒当归9g 生地炭30g 炮姜炭2.4g 焦白芍9g 炒蒲黄9g 焦丹参9g 牛膝炭9g 仙鹤草30g 柴胡炭4.5g 川续断肉12g 丹皮炭9g 荆芥穗9g 三七末吞1.5g 3帖

7月26日 三诊 症势续见轻可,经量又减大半,脉微弦,苔薄白微青,再拟前方加减。

炒当归9g 生地炭30g 炮姜炭2.4g 焦白芍9g 蒲黄炭9g 香附炭9g 丹皮炭9g 仙鹤草30g 牛膝炭9g 震灵丹包9g 三七末吞1.5g 3帖

7月29日四诊 症显减,十去八九,色鲜,脉细微弦,苔薄微暗,中略腻仍宗前法增易,以冀全效。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焦白芍9g 薄黄炭9g 香附炭9g 丹皮炭9g 怀膝炭9g 仙鹤草15g 震灵丹包9g 三七末吞1.5g 3帖

8月7日五诊 淋漓已止,头晕乏力,主症虽除体虚难免,脉细微弦,苔薄边有齿印,拟予和养调理,慎防反复。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白芍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9g 枸杞子12g 大生地9g 云茯苓12g 陈皮4.5g 4帖

另二至丸4.5g 服5日

按:年逾五旬,过去多产,又兼结扎输卵管,冲任受损不言可喻,际此期届绝经,月事本易紊乱,75年10月起经行过多,缠绵达四月之久,住院治疗后虽止,冲任仍然欠固,兼宿瘀未清,因之舌现瘀斑,症减暂息,决口难免,果然越3月又崩达48天,再由原医院检查治疗,未能奏效,认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需截除子宫患者俱怕手术,来本院求治,根据上述症因,瘀象显然。恶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徒止何益,故予调固冲任,参去瘀生新,取当归、丹参、养血活血,三七、熟大黄炭蒲黄止血化瘀,川续断、狗脊、补肝肾止崩漏,生地炭、炮姜炭二味相辅,温凉并蓄,止血固崩,白芍、仙鹤草养血止血,香附炭理气止血,一诊而症减1/3,再诊又减大半,三诊病去十分八九,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假期关系,未停止工作,所以效果较慢,因嘱卧床休息,四诊崩漏全止,缘缠绵月久,气血必然亏耗,旋用和养调理,兼益肝肾之剂,以资巩固,并于汤药之后,给二至丸以缓治之,20天后经转,量不多,6天即净,第2次经转,周期28天,量较多,8天净,舌部瘀斑消失。

案十一、崩漏

张×× 31岁 女 已婚 福建漳州酒厂 职工

1977年11月2日 初诊 婚八年未育,经素不准,今夏5月27日狂行如注,继而淋漓不止,7月11日,刮宫后较缓,但小便后下红少些,约两周又行,迄今未净,用g罗米酚三疗程未效,10月13日至18日大崩,目前下血色黑有小块,头晕心悸,乏力懒言,腰酸肢麻,脉细软苔薄,崩漏缠绵逾5月之久,屡治不愈(妇检子宫内膜严重增生,复检系子宫内膜腺型增生过长,无排卵型功血)气血损耗,冲任失固,非补益不为功,治当益气滋血,固涩冲任,略寓理血化瘀,效否待证。

炒党参15g 炒黄芪24g 炒当归9g 生地炭30g 炮姜炭3g 焦白芍9g 炒蒲黄9g 煅牡蛎30g 赤石脂9g 阿胶9g 3帖

11月5日复诊 药后好转,量少减半,余症亦差,脉细软,苔薄边红有齿印,宗前法增易。

炒党参15g 炒黄芪24g 炒当归9g 生地炭30g 焦白芍9g 炒蒲黄9g 花蕊石12g 煅牡蛎30g 赤石脂9g 阿胶9g 三七未1.5g 3帖

11月9日三诊 淋漓已止二天,昨妇科检查后又下淡红微黄色液极少,情况显见好转,惟尚未根除,仍须善为调治,以期全效,脉细,苔薄质微红,边有齿印,再从原议进退。

炒党参15g 炒黄芪24g 炒当归9g 大生地12g 焦白芍9g 生蒲黄12g 煅牡蛎30g 赤石脂9g 阿胶9g 三七未1.5g 3帖

按:崩漏反复不止逾5月之久,气血损耗,势所必然,冲任失固,似关隘之开而不闭,无力自主,非益气以复其能,滋血以增其质,固摄以锢其隘,恐难取效,虽然兼有头晕心悸,乏力懒言,腰酸肢麻等证。要皆病久体虚所致,当时矛盾崩漏为主塞流为先,主症蠲除,余恙当不治自解,至血色黑而有块,似是瘀象,但并无腹痛等徵,故虽滞不显,处方时略寓理血化瘀之意即可,务使漏下速止,再予调治,一诊而漏减其半,复诊即基本已净,三诊诸症俱瘥,综观三次方药,大致相同,第2方增花蕊石,三七未以加强化瘀止血之力,藉防残瘀滞留,而贻后患,尚未根治,还待善为调理,以冀全愈。

案十二、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77年5月4日初诊 曾育三胎,过去有青光眼,肝炎胆囊炎,肾炎史,结扎输卵管16年,72年起经每过多,继则淋漓辄4旬余,注丙酸睾丸素等方止,平素常服安宫黄体酮,近均失效,此次3月20日经转初色黑有块,迄今未净,甫1月半,头晕目干,烦燥易怒,腰微酸痛,有时便稀,脉沉细微弦,苔薄白,边有齿印,肝肾不足,脾虚失统,姑拟先理肝脾,以资统摄。

炒党参12g 炙黄芪9g 炒当归9g 柴胡4.5g 白芍9g 炒白术9g 生地炭15g 炮姜炭4.5g 荆芥穗9g 炒蒲黄9g 枸杞子12g 仙鹤草30g 3帖

77年5月2日二诊 投剂后,第2天淋漓即净,头晕目花,心烦易怒,腰酸,脉细软,苔薄边有齿印,症势见瘥,从前法出入。

炒党参12g 炙黄芪9g 炒当归9g 白芍9g 柴胡4.5g 荆芥穗9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枸杞子12g 淮小麦30g 二至丸包9g 5帖

5月12日三诊 诸症均见差减脉细缓少力,苔淡边有齿印,方即应手,原法续进。

前方去荆芥穗 5帖

5月18日四诊 头晕较轻,精神见振,过去尿路感染史,近二年情况尚可,但每次经后咳呛用力辄小便失禁,脉细,苔薄,边有齿印,仍宗前法参益肾固摄。

炒党参12g 炙黄芪9g 炒当归9g 炒白术9g 覆盆子9g 枸杞子12g 大生地9g 熟女贞子9g 炒淮山药9g 云茯苓12g 益智仁4.5g 5帖

5月28日五诊 小便失禁减,近感疲乏,脉虚苔薄,尖微红,再予和养,经期将届当为兼顾。

炒党参12g 炙黄芪9g 炒当归9g 炒白术9g 大生地9g 白芍9g 云茯苓12g 炒淮山药9g 枸杞12g 覆盆子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15g 5帖

6月3日六诊 据云症减大半,目花溲频,脉虚苔薄白质红边有齿印,原法进退。

炒党参12g 炙黄芪9g 炒当归9g 炒白术9g 大生地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15g 覆盆子9g 益智仁4.5g 枸杞子12g 炒淮山药9g 5帖

另杞菊地黄丸180g 缩泉丸180g 每日各服9g

7月22日七诊 六月十日经行不多二天即净,此次亦少,惟迄今八天,淋漓未止,小便失禁已愈,足微肿,余无所苦,脉细少神,苔薄再予益气健脾。

炒党参12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炒当归9g 白芍9g 炒淮山药9g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木香4.5g 赤小豆15g 大枣15g 5帖

7月27日八诊 足肿较退,经犹未净,近三天过多如注,有黑块,头晕目干,腰酸足软,脉细软,苔薄边有齿印,脾肾不足,冲任失调,治拟和养调固。

炒党参15g 炙黄芪15g 炒当归9g 焦白芍9g 焦丹参9g 生地炭30g 炮姜炭3g 川续断肉12g 桑寄生12g 炒蒲黄9g 枸杞子15g 仙鹤草30g 3帖

7月30日九诊 药后经量略减,腰酸足软,脉细软,苔薄质红,症兼血热,当参清理固经。

炒党参15g 炙黄芪15g 炒当归9g 焦白芍9g 生地炭30g 枸杞子15g 川续断肉12g 桑寄生12g 炒蒲黄12g 熟大黄炭9g 丹参炭9g 固经丸吞9g 3帖

8月11日十诊 上次药后翌日即净,头晕目花且干均减,小便失禁约甫三年亦告痊愈,脉细,苔淡薄,尖略红,症虽好转,尚未根治,再拟益气养血,兼顾肝肾以冀全效。

炒党参12g 炒黄芪9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大生地9g 白芍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9g 枸杞子15g 覆盆子9g 益智仁4.5g 5帖

另二至丸90g 药后每日服9g

按:经来过多先崩后漏,屡次每须四五旬方止由来5年,血色素8g 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初用丙睾等,并常服安宫黄体酮,尚能控制,旋即失效,按过去病史,曾患青光眼,肝炎,胆囊炎,肾炎等症,肝肾不足,昭然若揭,再兼年近绝经,肾气衰退。脾虚失健,肝木独旺,因之除出血而外,兼见头晕目干,烦燥易怒,腰酸乏力,大便不实等症,冲任之脉导源于肝肾,肝芷血,脾统血,肾司二阴,三者同病,藏统失职,冲任失固势所难免,致崩漏之症,多年不愈,由于苔脉虚象较显,故初诊处方,以补气健脾为主,疏肝益肾为辅,药后崩漏即止,旋从原方去止血药增川续断、狗脊、淮小麦二至丸以益肝肾,并兼缓急,诸症续见轻减,此后佐覆盆子,益智仁等益肝肾缩小便,平时予杞菊地黄丸缩泉丸以资巩固。症势更趋好转,越月许经转,期尚准量亦少,但经行期间,因故未治,致不能为下次经行打好基础,且第2次经行之前,亦未预为调治,直至经来8天淋漓不净,方始就诊,宗原法,经量略减,效果不显,且色黑有块,舌质转红,有血热之象,因去炮姜增丹皮炭,熟大黄炭,固经丸以清热固摄,三剂而漏止,眩晕见减,小便失禁全愈,本症初诊如只注意眩晕目干,烦燥易怒等现象,而作肝肾阴虚阳亢论治,则难免隔靴搔痒,主要矛盾在于脉象沉细微弦,舌苔薄白,边有齿印,便稀乏力,气血两亏,脾虚失统,故而投剂即效,此后,第2次经漏不净,转显热象,处方急去炮姜而增清热固摄,漏下遂止,目前功血近期疗效虽显犹未完全介决,尚待今后继续治疗,观乎同一病证,前后情况各异,如能善为应变,庶可奏手取效。

案十三、×× 37岁 女 已婚 医务工作者

1976年8月12日初诊 据云曾育三胎,流产及人流各一,自1957年怀孕时饮冰牛乳致腹泻以后每啖冷食约半小时左右即作,始则脘疼,继而满腹俱痛,大便溏薄,日三数次,甚至十次不等,平素从不成形,日二三次完谷不化,且似泡沫,经来尤甚,11年前结扎输卵管后经期虽准,辄淋漓2周许始净,色鲜,昨又临期,俯仰眩晕。加以腰酸,脉细,苔薄,根腻,质微红,脾肾两亏,冲任失固,拟益气,健脾固肾,以理冲任。

炒党参15g 炒白术9g 炒黄芪9g 淡吴茱萸2.4g 炮姜炭4.5g 姜半夏4.5g 云茯苓12g 炒当归9g 川续断肉12g 焦白芍9g 菟丝子9g 熟女贞子9g 旱莲草15g 5贴 另附子理中丸90g 分10日服

8月19日复诊 此次经行四天即止,大便日二次欠实,得食不化,脉细微弦,苔薄质红,再拟健脾胃助消化。

炒党参12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淡吴茱萸2.4g 炮姜炭3g 菟丝子9g 炒淮山药9g 焦米仁15g 桔梗4.5g 山楂炭9g 焦六曲9g 大枣15g 7帖

8月26日三诊 大便情况好转,日一次,脉细苔薄,从前法出入。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炒淮山药9g 炒扁豆9g 莲肉9g 兔丝9g 焦米仁12g 陈皮4.5g 查炭9g 焦六曲9g 大枣15g 7帖

9月2日四诊 十数年来大便从未正常,药后成形,四天前纳食不慎,啖炒面等又致腹泻,惟一天即瘥,头重足软,溲频脉细,苔薄根白质红,再拟益气健脾为主。

炒党参12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炒淮山药9g 煨木香3g 炒扁豆9g 淡吴茱萸2.4g 炮姜炭3g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焦查曲各9g 4帖

9月9日五诊 腰酸带多 色白而稠,大便成形,今略软,经期将届,脉细苔薄,宗前议,参调经。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丹参9g 川芎4.5g 白芍9g 炒淮山药9g 煨木香3g 补骨脂9g 菟丝子9g 炙诃子4.5g 5帖

10月14日六诊 经行准期,六天即净,腰酸疲惫形寒喜暖,脉虚,苔薄,脾肾不足,再当温调。

炒杜仲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炒牛膝9g 桑寄生9g 鹿角霜9g 川桂枝2.4g 炒淮山药9g 补骨脂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焦六曲9g 7帖

10月12日七诊 一周来大便成形,日1次,余无所苦,症续好转,脉略虚,苔薄中微腻,予健脾和中。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淡吴茱萸2.4g 炒淮山药9g 炒扁豆9g焦米仁12g 陈皮4.5g 炙甘草2.4g 大枣15g 5帖

10月28日 经期将临,大便正常,略感腰酸,脉细,左微弦苔薄,预为调理冲任。

炒党参9在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焦白芍9g 川续断12g 狗脊12g 云茯苓12g 炒淮山药9g 木香3g 菟丝子9g 大枣15g 7帖

11月28日 经行准期,一周方净,大便成形,时或间日,近夜班劳累,足跟疼痛,且有口疮,脉细苔薄,质微红,脾胃尚欠健固,加以虚火上炎,仍当兼顾脾肾,并佐育阴泻火,另拟丸剂,以资巩固。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大生地9g 熟女贞子9g 泽泻9g 炒淮山药9g 炒扁豆9g 陈皮3g 黄精丹吞2粒 5帖 另参苓白术丸90g 分10天服

按:曾育3胎,加以流产及人工流产,体质难免亏耗,且于1963年春人流后患盆腔炎,64及65二年最为严重,每3月必发高热达40度,平时体温亦在37.5度以上,腰酸腹痛时作,经中西医治疗好转,65年春产后检查盆腔静腔曲张,同时结扎输卵管后,经来周期尚准,必2周许始净,临期前后三数天,腹胀痛甚,时发热,75年后发热已瘥,经期仍延长,在1957年怀孕时饮冰牛奶致腹泻兹后每食冷物及肉类,一般约过20-30分钟即泻,日3至10次不等,初拟水样,四五次后即感里急后重,有粘液和脓样便,经化验脱落肠粘膜内含红血球+++,每发始则胃疼,继而满腹均痛,渐致平素从不成形,似泡沫状不消化大便,日二三次,经来时次数尤多,曾验多次阿米巴未找到,肾孟造影:肾下垂,胃肠道拍片:胃下垂,慢性结肠炎。直肠镜检查:肠中度水肿充血,过敏性肠炎,上述2种症候绵延10余年,屡治未效,鉴于多产,并扎输卵管,难免气血两虚,冲任受损,加以盆腔炎时发高热,更见亏耗后虽炎症及发热均瘥,冲任仍然欠固,且兼腹泻年久,初则脾虚,久必伤肾,脾肾不足,健固失职病愈久,损愈甚,气血更耗,运化无权,久必中气下陷,脾肾阳虚,徒增营养,仍然于事无济,故初诊,即以参术芪补气健脾,半夏、茯苓、吴茱萸、炮姜,化湿温中,川续断、菟丝子,温补肾经,当归、白芍、女贞子、旱莲养血调经,防漏,并另处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止泻,药后经来4天即止,症势显见好转,惟大便仍然欠实,复诊去归芍、女贞子等。增淮山药米仁、山楂六曲、大枣,并上述丸剂同服,大便日1次,情况转佳,三诊后大便成形,为十数年来未有现象,但因纳食不慎,啖炒面等又泻,惟1天即瘥,续予益气,健脾固肾,五诊将值经期,缘当时便虽成形,但较软,且临经每大便次数增多,恐当归、女贞子对腹泻不妥,故易丹参、川芎以调经,增诃子补骨脂以固摄,投剂后经仍准期,6天即净,大便正常,因感腰酸疲倦,形寒喜暖,肾虚较显,故拟补肾助阳为主,以杜仲、川续断、狗脊、淮牛膝补骨脂,桑寄生补肾健腰,鹿角霜温补肾督,桂枝温散通络,症势续见瘥可,八诊后经来1周净,大便成形,由于夜班劳累致足跟痛,并发口疮,舌质微红,显然肾虚尚存,虚火上炎,因慢性肠炎已愈多时,可从前方略参育阴泻火,故增生地女贞子泽泻三味,服后诸恙俱息,另处参苓白术丸三两常服以巩固之,经过3月许治疗经漏腹泻均告痊愈,今受冷饮且啖肥肉,大便仍然正常,每次经行不超过八天,原不断增加营养,体重104斤,现增至114斤,十数 年宿疾,一举咸除。盖上述二症均缘气虚不摄,脾肾失健,症虽不同,其论则一,治病求源,当可事半功倍。

案十四、虫积经阻

徐× 女 15岁 未婚 学生

1976年8月19日初诊 去春癸水初潮,先后不定常闭,上月曾狂行,兹又逾期半月未至,面黄少华,色素沉着,目有虫斑,纳食差减,情绪沉闷,脉略迟少力,苔薄白中微腻边有齿印,脾虚不足,胃亦违和,生化之源既乖,营卫有以交虚,冲任失调,虫积堪虞,姑先和养,调经后再健脾驱虫。

炒当归9g 炒白术9g 川芎4.5g 白芍9g 丹参9g 广郁金9g 制香附9g 合欢皮9g 淮牛膝9g 玫瑰花0.9g 4帖

8月25日复诊 症如前述,虫积经闭堪虑,脉细,苔薄中略腻,边有齿印,拟健脾杀虫。

炒当归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花槟榔9g 炒枳实4.5g 使君肉9g雷丸4.5g 贯仲9g 胡黄连4.5g 木香4.5g 乌梅3g 3帖

9月1日又复诊 药后下虫约百条,长二寸许,细似线状经水已通,脉细,苔白,边有齿即,效虽事半功倍,状恐余虫未尽,再拟健脾调理,以杜反复。

炒当归9g 炒白术9g 云茯苓12g 炒淮山药9g 槟榔9g 使君肉9g 贯仲9g 胡黄连4.5g 木香3g 乌梅3g 2帖

9月3日四诊 经犹未净,纳呆乏力,脉细,苔白,边有齿印气血不足,脾虚失统,再拟健脾和养。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姜半夏4.5g 云茯苓12g 川芎4.5g 白芍9g 炒淮山药9g 玫瑰花0.9g 香谷芽15g 大枣15g 5帖

9月11日五诊 经行10天,药后始净,纳呆乏力,大便间日,气营交虚,脾胃不和,脉细,苔淡白边有齿印,再拟和养调中

炒党参9g 炙黄芪9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云茯苓12g 玫瑰花0.9g陈皮4.5g 香谷芽15g 大枣15g 5帖

按:患者正当发育之期,如经期偶有先后,原无大碍,但时常闭阻,形体瘦小,面黄少华,色素沉着,目有虫斑,纳食差减,情绪沉闷胃纳呆滞,生化之源匮乏,加以虫迹显然,益见消蚀,兼之,前月经来狂行,气血更见亏耗,灌溉无权,脏腑失养,脾虚不司运化,冲任犹难充盈,是以经水逾期不至,若不及时调治,入损堪虞,初诊鉴于体质赢瘦,不敢擅用攻伐,故先和养调经以冀略有补充而适应药性,复诊鉴于虫积之象较显,虫积不去,枉投补益,不但耗费药物,于事无补,更兼拖延时日对病躯不利,故拟健脾杀虫,期虫去则经水自调,药后果然应手,下虫约百条,经事即通,症虽显著好转,但体质仍然虚乏,一时尚难恢复,且经上述周折,脾虚失统,冲任不固,因之经来绵延十天方净,虫患已除,当可议补,脾胃健运正常,今后还须继续调治,慎防复病成痨。

案十五、经来头痛

张× 女 34岁 已婚 黄浦糖糕合作商店

1977年5月26日初诊 经每后期1周左右(3月28日 5月4日)临前乳胀,行则头痛,偏于两侧由来10年,眩晕呕吐,烦躁不安,平素大便干结,脉细,苔薄边紫暗,又将届期,肝阳上扰,气滞不畅,拟平肝潜阳理气行血。

炒当归9g 柴胡4.5g 嫩钩藤9g 石决明30g 川楝子9g 全瓜蒌打12g淮小麦30g 泽泻9g 赤芍9g 丹参15g 白蒺藜9g 生甘草2.4g 5帖

6月7日复诊 投剂后经行准期(6月3日)头痛欲吐显减,今大便不实,脉细,苔薄边有紫点,拟前法出入。

炒当归9g 丹参9g 赤芍9g 熟女贞子9g 云茯苓12g 炒白术9g 白蒺藜9g 谷精草9g 焦六曲9g 3帖 另消郁丸60g 分6天服

6月28日又复诊 经期将届,乳胀显减,近有齿衄(去年齿衄血小板减少)口腔碎痛,夜寐欠安,脉细苔薄,边有紫点,再拟调理冲任参清泄。

炒当归9g 丹参12g 赤芍9g 大生地9g 丹皮9g 制香附9g 白蒺藜9g 远志4.5g 泽泻9g 熟大黄9g 5帖

按:经行期间或经期前后头痛伴眩晕呕吐,已有10年,发作时面色苍白目难启不能食,必须休息不能工作,屡经治疗未效。常自服麦角咖啡因,后转市级医院神经科检治注葡萄糖及维生素B6及维丙等当时略好,给苯噻啶后,发作次数稍减。继即失效。1977年5月26日于经期前一因来院治疗,根据经前每有乳胀烦躁等现象,可见系肝郁气滞之故。肝阳上扰则头痛眩晕,横逆犯胃而呕吐不能食,因予平肝潜阳理气行血,宗逍遥散及甘麦大枣汤加减,取石决明,钩藤,蒺藜,平肝潜阳,柴胡、金铃,疏肝理气,淮小麦、甘草,甘以缓急,当归、丹参,养血调经,泽泻、全瓜蒌、赤芍,泻火通幽,药后第1次经期即准(周期30天)乳胀见减,头痛欲吐显著好转,并不须休息,照常工作,复诊因大便不实,从原方加减,经净后服消郁丸,第2次经期略后(周期34天)临前乳胀极轻,关痛未作,微晕,症疾基本痊愈。

案十六、原发不孕(月经后期转先期失调附件炎)

闻×× 30岁 女 已婚 市房地局 职员

1976年9月24日初诊 婚三年未育,经素后期,每45-70天始行,7天净,近乃先愆,约10天左右(最近经期7月27, 8月15日,9月5日有痛经史,临前乳胀兹腰酸溲频,量少偏红,白带多,大便间日(昨由西妇科检查,宫体前位稍小,附件右侧增厚,压痛+)脉细,苔薄边红,肝郁气滞,化火下迫,姑先疏理肝脾,清热泻火。(爱人在外地工作)

云茯苓12g 炒白术9g 赤芍、白芍(各)9g 丹皮9g 败酱草15g 海螵蛸9g 泽泻9g 生米仁12g川楝子9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4帖

10月4日复诊 药后诸症均见差减,月事值期,未至,脉微弦,苔薄边尖红,再拟调理冲任。

炒当归9g 大生地9g 川芎4.5g 赤芍9g 制香附9g 乌药9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瓜蒌皮9g 4帖

10月8日经行准期,(最近经期10月5日)量少色紫而稠,咽痒咳嗽痰黄,余症均差,脉细微弦,苔薄,肝阴不足,肺火内盛,宜调经泻火,清肺化痰。

炒当归9g 大生地9g 川芎4.5g 赤芍9g 丹皮9g 丹参9g 淮牛膝9g 制香附9g 泽泻9g 全瓜蒌12g 4帖

11月8日 经期尚准(最近经期11月6日)量亦显增,且多血块,腹仍痛坠,腰酸脉细,苔薄,再拟理气调经。

炒当归9g 川芎4.5g 赤芍9g 丹参9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木香3g 乌药9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3帖

12月21日 经期尚可(最近经期12月10日)量亦正常,7天净,腹痛显减腰酸带下亦瘥,脉细,苔薄质红,再予益肾舒络,参理气疏通。

炒当归9g 大生地9g 赤芍9g 云茯苓12g 炒白术9g 熟女贞子9g 制香附9g 乌药9g 仙灵脾12g 路路通9g 炙鳖甲片9g 6帖

1977年1月17日 药后基础体温续见改善,经量尚畅(最近经期1月14日)腹痛日益轻可,大便不爽,夜间溲频,脉细,苔薄腻,再拟调经,兼顾二便。

炒当归9g 云茯苓12g 姜半夏4.5g 川芎4.5g 淮牛膝9g 焦米仁15g 制香附9g 全瓜蒌12g 元明粉4.5g 覆盆子9g 3帖

1月27日 大便欠爽余无所苦,脉细,苔薄质红,时届月经中期,当益肾助阳。

炒当归9g 熟女贞子9g 白芍9g 覆盆子9g 仙灵脾12g 紫石英12g 石楠叶9g 制香附9g 瓜蒌皮9g 陈皮4.5g 5帖

3月1日 月事逾期半月许未至(爱人1月28日返沪)微微泛恶,乳胀略大,脉微弦滑,苔薄白,姑先和理,防孕待察(验尿)。

云茯苓9g 姜半夏4.5g 姜竹茹4.5g 炒白术9g 川续断肉9g 桑寄生9g苏梗9g 陈皮4.5g 3帖

(妊娠反应阳性)

按:经素逾期,每行须45至70天不等,缘对象在外地工作,分居日久,难免肝郁气滞,血行受阻,以致月事不准,经前乳胀,郁久化火。转为先期而行,辄超前10天左右,色紫稠不多,盖血得热则行,但气滞依然,故虽临不畅,并伴有附件炎,初诊适逢经前旬许,拟疏理肝脾,清热泻火诸症均见差减,临诊兼调冲任,经期即准,挟咽痒咳痰色黄,处调经方参清肺化痰,逐经调治,经期基本尚准,量亦显增,腹痛大减。余症亦瘥,月经中期予理气通络,基础体温续见改善,经前约2周拟益肾助阳,末次经行为1月14日,爱人于1月28日返沪,适当排卵期间,3月1日来诊,虽然经停1月半左右,然实际受孕不过月又3天,当时微有泛恶,乳胀略大,脉稍弦滑,孕象初现,因时间尚少,暂予和理,以待观察,并验尿,结果妊娠反应阳性,于1977年10月25日育1女。部分方案从略,本例参照现代医学理论运用中医中药诊断治疗,不5月而经调孕育,显见成效,由此一端,更证明中西结合之重要与迫切。

案十七、原发不孕 输卵管阻塞 慢性盆腔炎 肾结核 肾下垂,肾孟肾炎

颜×× 28岁 女 已婚 普陀县人民医院 护士

1974年11月29日初诊 婚4年未育,71年患乙型脑炎而抽脊髓,兹后每触及腰脊即休g 记忆力差,原有慢性盆腔炎,73年急性肾炎,在工作单位住院治疗,3月后转为慢性,且有肾孟肾炎,肾结核,输卵管结核并阻塞等症,虽经刮宫通液治疗2月许未效,致经期紊乱,月三四至,曾作碘油造影,认为已失去生育能力,因来沪就医,由某区中心医院妇产科检查,结论同前,后经某妇产科医院复检造影,两侧输卵管阻塞是否由结核引起尚未肯定,肾下垂12公分,无结核家史,目前经期尚可,(最近经期11月13日)每腹痛里急临前乳胀,烦躁,平时少腹两侧胀痛,形寒,大便间二三日1次,脉细弦,苔薄白边微红,肾督不足,肝郁气滞经隧受阻,络道不通,拟疏通为洽。

炒当归9g 赤芍9g 川芎4.5g 柴胡梢6g 川楝子9g 制香附9g 乌药9g 炙鳖甲片9g 皂角刺9g 川桂枝3g 全瓜蒌12g 7帖

12月16日 日前经行,期尚准,腹未痛,里急感见减,胃纳亦增,腰酸未除,(尿常规蛋白)脉细苔薄白,边微红,拟调经参益肾。

炒当归9g 大熟地9g 川芎4.5g 赤芍9g 云茯苓12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炒淮山药9g 泽泻9g 制香附9g 3帖

另处理气通络方,经净后服

炒当归9g 赤芍9g 柴胡梢6g 川桂枝4.5g 路路通9g 留行子9g 制香附9g 乌药9在 鳖甲片9g 皂角刺9g 生大黄4.5g 10帖

75年3月7日 近自服阿胶,致经来量少, 2天即止,乳胀瘥而复作,烦躁反甚,纳呆腰背酸,原拟疏通,今反腻滞,有以诸症杂出,转方仍从前议,(最近经期2月13日)

炒当归9g 川芎4.5g 大生地9g 赤芍9g 炒白术9g 红花4.5g 淮牛膝9g 川续断肉12g 制香附9g 乌药9g 5帖

另处理气通络方,10帖 同前 经净后服

6月27日 起居不慎,情绪不快,平素少腹,两侧吊痛,经前乳痛,烦躁腰背酸楚,临则量少色淡,腹痛如绞,又将届期拟理气去瘀调经止痛。

炒当归9g 川芎4.5g 赤芍9g 制香附9g 乌药9g 丹参9g  延胡索9g 川桂枝2.4g 制乳香没药各4.5g 五灵脂9g 5帖

另处理气消炎方

炒当归9g 炒白术4.5g 柴胡梢6g 败酱草15g 赤芍9g 丹皮9g 川楝子9g 延胡索9g 广郁金9g 淮小麦30g 路路通9g 生甘草2.4g 10帖

另消郁丸90g 分十日服

按:肝旺气郁,经前乳部胀痛,烦躁欠安,输卵管不通,往往有此现象,惟经前乳胀,并非均系输卵管不通,要皆配合妇科检查,方可确切定论,患者在外地医院任护士,原有慢性盆腔炎,由单位妇产科检查,并作碘油造影,发现输卵管结核,阻塞不通,屡经刮宫通液等治疗,2月许未效,经反紊乱不准,月三四至,继来本市某区中心医院妇产科检查拍片,结论同前,均认为失去生育能力,原以婚后四年未孕,抑郁不快,由是情绪更受影响,郁结尤甚,加以71年乙型脑炎曾抽脊髓,73年又得急性肾炎,后转为慢性,肾孟肾炎,泌尿科诊断为肾结核肾下垂12公分。缘脑为髓海,肾主骨髓,脑肾俱伤,督受损,更兼肝郁气滞,络道不通,症势复杂,颇为棘手,后经某妇产科医院复查,重作碘油造影,输卵管阻塞是否系结核所引起未肯定,根据上述情况,输卵管阻塞确实无疑,故拟疏肝通络为主。药后情况有所好转,旋以工作关系,返回外地继续通信治疗,承症处方,经后上旬以理气通络为要,患者求愈心切自服阿胶,致经来量少,2天即止,纳呆乳胀烦躁反剧,原本气滞血郁,由此更甚,嘱速停服,仍本前法处理,中间因情绪变化,起居不慎,引起痛经及盆腔炎反复发作,予理气活血化瘀消炎法渐趋平复,经过9个月调治,于1976年6月14日育一女。

案十八、宫冷不孕 月经失调

钱×× 女 24岁 已婚复旦大学员工

1976年10月21日初诊 婚九年未育,妇科检查无排卵,经素不准,先后无定,兹且阻二胖而行,今甫三天每至腰酸,小腹酸痛冷感,脉细弦,苔淡薄,边有齿印,塞入胞宫,气滞失畅,拟温宫理气,以调冲任。

炒当归9g 川芎4.5g 白芍9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木香3g 桑寄生9g 乌药9g 艾叶2.4g 4帖

10月26日复诊 药后腰酸腹冷均瘥,小腹仍感胀痛,脉细,苔薄边有齿印,宗前法出入。

炒当归9g 川芎4.5g 乌药9g 桑寄生9g 艾叶2.4g 白芍9g 制香附9g 木香3g 3帖

11月11日 经期将届,小腹冷微胀,近曾下虫一条,脉细,苔薄边有齿印,予为温宫调理。

炒当归9g 川芎4.5g 白芍9g 制香附9g 乌药9g 木香3g 仙灵脾12g 淡吴茱萸2.4g 艾叶2.4g 4帖 另艾叶暖宫丸4.5g 分5日服

12月7日 经常愆期,又逾半月许,昨行量多有块,腰酸小腹胀痛且冷,脉细弦,苔薄边有齿印,再拟温调冲任。

炒当归9g 丹参9g 白芍9g 川续断肉9g 狗脊9g 木香3g 乌药9g 淡吴茱萸2.4g 川桂枝2.4g 艾叶2.4g 5帖

12月14日 经来四天即净,腰酸腹诊俱减,脉细弦,苔薄白边有齿印,再予温宫调理,拟丸剂缓治之。

另附缓宫丸60g分7日服

77年1月11日 逾期六天,经尚未行,脘腹微痛,脉微弦,苔薄边有齿印,当调冲任,并和胃理气。

炒当归9g 白芍9g 丹参9g 木香3g 砂仁3g 淡吴茱萸2.4g 陈皮4.5g 4帖

1月18日 十三日经行,期较以往略准,量尚畅,三天净,诸症均除,脉细,苔薄边有齿印,势见好转,再拟温肾通络。

炒当归9g 制香附9g 仙灵脾12g 仙茅9g 炒淮山药9g 淮牛膝9g 紫石英12g 石楠叶9g 路路通9g 炙鳖甲片9g 皂角刺9g 7帖

1月25日脉细弦,苔薄边有齿印,时届月经中期,拟益肾调理。

炒当归9g 熟女贞子9g 白芍9g 仙灵脾12g 仙茅9g 石楠叶9g 炒淮山药9g 紫石英12g 淮牛膝9g 陈皮4.5g 7帖

3月1日 月事逾期未行,迄今五旬,乳胀形寒溲频,便溏脉微弦滑,苔薄略淡有齿印,姑先和理,尚待观察。

云茯苓12g 川续断肉9g 桑寄生9g 炒白术9g 煨木香3g 苏梗9g 陈皮4.5g 3帖

3月15日 妊甫二月,小便妊娠反应二次均阳性,泛恶已减,纳差,近小腹微痛,脉弦滑欠弱,苔薄边有齿印,拟和中安固,防漏红。

云茯苓9g 炒白术9g 炒黄芩4.5g 桑寄生9g 川续断肉9g 白芍9g 木香9g 苏梗9g 陈皮4.5g 谷芽15g 南瓜蒂3个 4帖

按:结婚9年,从未生育,曾由妇科检查,认为无排卵,月经素来先后不准,但逾期较多,甚者阻2月半始引,每临腰酸,小腹疼痛且冷,足见气滞不畅,胞宫受寒,气引血行,气滞血凝,是以经期不调,先后无实,寒凝则行受阻,宫冷则有碍孕育,缠绵年久,导致肾阳不充,经前之象虽不严重,月经失调,颇为明显,治当调经为主,理气温宫为先,以冀气得疏通,宫冷蠲除,冲任调和,经来如期,初诊适值经行,故拟四物法去地黄以调经,佐木香,乌药以理气,川续断,狗脊,桑寄生,以补肤健肾,黄叶温宫逐寒,药后腹冷腰酸均瘥,复诊从原方加减,增吴萸以温中,仙灵脾以温肾,并予艾附暖宫丸以缓治,治疗后第1次经转逾期18天,量多有块。腹疼冷痛肤酸又作,前法增丹参以去瘀生新,桂枝以温通经络,此后症势有所好转,仍以汤剂及丸剂交替使用,第2次经期较前略准,后期1周,量畅,3天即净,痛冷均差,经净后即予温肾通络法,以当归,香附养血理气,仙灵脾,仙茅,石楠叶温肾助阳,淮山药健脾补肾紫石类,温经暖宫,淮牛膝入肝肾下行滑窍,路路通,鳖甲片,皂角刺,通得经络,复诊已值月经中期,宗原方去通络之剂,增女贞白芍助当归以养血益肝肾,以期能促使排卵助孕,果然投剂即效,于77年1月13日未次经行,继即逾期不至妊娠反应两次均阳性脉象虽呈弦滑,惟尺部较弱,恐胎无元之足,当予和中安固,9天后漏红少些,曾由另医就治。

案十九、于×× 女 40岁 已婚 医务工作者干部 浙江普陀中心医院

1976年3月8日 初诊 曾育三胎,2孩于5年前因建筑物塌下压死,另一孩压成瘫痪,2年前怀孕4月,因每日负抱瘫孩而致流产,此后经行闭止,每需注射黄体酮始行,兹又阻10月,头晕健忘,目花且干,心悸烦躁,胸闷痛,肤楚,带下有周期,脉细软苔薄略腻,边红微紫,郁怒伤肝,气滞失畅,心阴不足,胞脉闭塞,症势纠缠难许速效,姑先解郁宁神,调理冲任。

炒当归9g 川芎4.5g 白芍9g 广郁金9g 朱远志4.5g 合欢皮9g 淮小麦30g 枸杞子12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枕中丹9g 4帖

3月12日复诊 药后情绪较见舒畅,原喜冷饮冷浩,近渐喜暖,余症如前,脉细苔薄白,质红边微紫,症势有所好转,仍宗前法出入。

炒当归9g 川芎4.5g 白芍9g 丹参9g 大生地9g 广郁金9g 朱远志4.5g 炒白术9g 合欢皮9g 淮小麦30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枸杞子12g 枕中丹9g 4帖

3月17日三诊 诸症均见差减,日前经事已通,今带下间赤,脉细,苔薄边暗,再拟理肝肾调冲任。

炒当归9g 大生地9g 川芎4.5g 白芍9g 广郁金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枸杞子12g 丹参9g 熟女贞子9g 枕中丹9g 3帖

3月22日四诊 此次经量较以往略多,5天净,左小腹时痛,妇科检查右侧附件增厚带下不多,余症均瘥,脉濡,苔薄边微紫,症势虽减,犹未全愈,再拟清热活血理气通络。

炒当归9g 丹参9g 大生地9g 赤芍9g 丹皮9g 败酱草15g 路路通9g 炙穿山甲片9g 广郁金9g 制香附9g 生甘草2.4g 10帖

另枕中丹180g 分20日服

另预为处方于下次月经将临时煎服

炒当归9g 丹参9g 赤芍9g 大生地9g 川芎6g 淮牛漆9g 制香附9g 乌药9g 延胡索9g 茺蔚子9g 5帖

5月3日五诊 兹事右腹及腰骶痛显,二便正常,过去里急感,必须立便,否则右腰骶压迫痛,近亦瘥,惟月事未行,基础体温欠佳,曲线较平,脉濡苔薄,边微紫,拟调冲任为主参理气通络。

炒当归9g 丹参9g 大生地9g 赤芍9g 丹皮9g 广郁金9g 路路通9g 制香附9g 乌药9g 枸杞子12g 炙穿山甲片9g 生甘草2.4g 15帖

另枕中丹300g 每日9g常服

消郁丸150g 经前服每日9g

6月10日六诊 据云经事已转,色紫量中等,近两乳先后起块硬痛,兹左侧仍有囊性块压痛,头晕乏力,目花且干,右腹背胀疼,咳则遗尿,带下红白,大便时阴道前后壁组织突出,会阴部肌肉收缩力差,松驰现象较重,惟心胸较舒畅,来涵要求转方,拟健固脾肾兼疏肝消核。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炒当归9g 柴胡4.5g 枸杞子12g 广郁金9g 炙穿山甲片9g 皂角刺9g 桔叶核各9g 夏枯叶15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复盆子9g 赤芍白芍各9g 10帖

另缩泉丸90g 鹿角粉21g 沉香未9g

经净后各分10天吞服

9月10日七诊 经停五旬许,妊娠反应二次均阳性微哑,腰酸偏右且冷脉细右滑苔薄腻,边略有紫点,恶阻之象,始予安和。

炒党参9g 炒白术9g 炒杜仲9g 川续断肉12g 狗脊12g 桑寄生9g 苏梗9g 姜竹茹4.5g 云茯苓9g 陈皮4.5g 葶麻根9g 10帖

另杜仲9g 川续断肉9g 桑寄生9g 南瓜蒂三个 大枣9g 10帖 平时常服

按:患者年已4旬,曾育3胎,5年前因建筑物突然崩塌当场将三孩压死,另一孩压成瘫痪,刺激严重,非比一般,经过病员本院治疗,3年后再次怀孕,已甫4月,由于瘫孩体重达6、70斤,每日须照顾抱负,连累过甚,导致流产,精神体质,益见亏耗,肝气郁结,心气不得下通,胞脉受阻,月经因此闭止,诸症有以杂出,致病原因虽然明显,急切图功非易,故先拟解郁宁神,调理冲任,以求郁舒气畅,神情安定,月经通调,再顾孕育,药后情绪较畅,原喜冷饮冷浴亦差,且略感喜暖,心肝郁火较平,营卫调和渐现,复诊宗原方增丹参、生地以去瘀生新,养阴益血,旋即月经应至,量虽不多,但较以往好转,诸症均见差减,病势初见起色,继由妇科检查,右侧附件有炎症,右少腹时痛,舌边紫点未消,经行已净,转拟清热活血,理气通络,取当归、丹参、生地以养血和营,赤芍、丹皮、败酱草清热散瘀,郁金、香附理气舒郁,路路通、穿山甲片通利经络,生甘草,消热解毒,由于患者住在浙江某医院担任领导工作,急须返回,因另处枕中丹常服,以健脑安神,补益心肾,并调经方备用,兹后症续轻可,原法增消郁丸以疏肝解郁,旋轩乳房结块,并尿失禁,会阴肌肉松驰,来涵求治,根据上述症状,可能系脾肾两亏,兼肝郁气滞之象,故从前法增党参、白术、川续断、狗脊、复盆缩泉丸以健固脾肾,穿山甲片、皂角刺、夏枯草、桔叶核、鹿角粉、沉香末以散坚消核,汤剂与丸散并用,七诊已怀孕5旬许于1977年4月得一男。

验方

一、逍遥散

1.柴胡5g 当归10g 白芍10g 茯苓10g 白术10g 炙甘草3g 薄荷5g 生姜3片

2.主治:月经失调、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等

3.本方应用广泛,临床上凡属肝郁血虚,脾虚胃气不和者,使用本方效果较佳

4.加减:尤以经行前后诸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有情绪抑郁及潮热者,加山栀、丹皮及郁金隆淮小麦、柏子仁、磁石等,效果较显。

二、加味顺经汤

1.当归10g 大生地10g 白芍10g 丹皮12g 黄芩12g 沙参10g 荆芥穗10g 牛膝 茜草10g 山茶花10g 泽泻10g

2.主治:经行吐衄

3.加减:①鼻衄:加茅根、芦根、枯芩。茅根清肺止血,有奇效。

②吐血:加旱莲草、茜草、黄芩。

③治倒经不用川芎,因其性上冲巅顶,走而不守,于倒经不利。

④治倒经,不能单纯止血,否则经血非但不得畅行,甚至吐血更甚,结果适得其反。

三、桂枝茯苓丸

1.桂枝3g 茯苓12g 赤芍12g 丹皮12g 桃仁10g

2.主治:血瘀经闭或痛经,子宫肌瘤,盆腔炎。产后恶露不尽,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

3.

4.本方属活血化瘀之剂,可治小产子死腹中,或胎腐烂腹中,虚甚者立可取出,产无安胎作用,故对妊娠兼用子宫肌瘤,出现下红流产者,虽有“有故无殒”之说,亦当慎重考虑。

四、化瘀定痛方

1.炒当归10g 丹参12g 川芎5g 川牛膝10g 制香附子10g 延胡索10g 赤芍10g 血竭3g 制没药6g 苏木10g 失笑散15g

2.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3.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行腹痛剧烈者,在经行前3天即服,大多有效。

4.本方为自拟方,以化瘀为主,因内异症病理实质是血瘀内结所致,故瘀除病自愈,服用本方须在经行前3天开始,过晚则瘀积既成,难收预期功效,如果患者腹痛剧烈,伴有肛门抽痛,大小便失畅者,可加用虫类药剂,以增强化瘀搜剔止痛之效。

五、化瘀摄血方

1.炒当归10g 赤芍、白芍(各)10g 生蒲黄30~60g 花蕊石15~20g 血竭3g炒牛膝10g 丹参6g 三七粉2g 制香附10g 震灵丹12g

2.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3.子宫内异症,经行腹痛,经量过多者,连服七天能见效。

4.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行腹痛,经量过多者,治以求因为主,止血为辅,一般不需按以常规的单纯固涩止血方药,而应活血止血,祛瘀止痛,用生蒲黄、花蕊石、血竭、三七末等,生蒲黄的剂量根据症情而定,较小剂量(10~15g),偏重于祛瘀,较大剂量(30~60g)则侧重于止血。临床上对量少而不畅者用10~12g 量中或偏多带有块者用12~15g 量多如注,块下且大者用30~60g。

论文

99例慢性盆腔炎的初步观察

摘要:盆腔炎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无此名称,因此缺乏有系统的治疗法规,但从其主要症状方面观察,却与痛经及症瘕等症大致相似,同时也伴有很多其他全身症状。由于本病系慢性疾病,大都经年累月,一时不易治愈,因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兹就对临床观察的99例慢性盆腔炎的病理机制及病因分类和治疗法规,加以简单的分析,以供控讨。

(一)病理机制

妇科疾病都在带脉以下,与冲任二脉有直接的关系,盆腔炎自亦不能例外,因冲任二脉起于胞内,冲脉夹脐上行,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而盆腔的部位适当冲任二脉过之处,且本病的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腰酸、白带等,腹检有肿块、增厚、压痛等体征。同时腹痛、腰酸等症大都有周期性发作,在行经期间更甚,如《素问·骨空论》所谓: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此即冲脉发病时气从少腹上冲,不能至胸中而散,留聚腹内,以致腹中胀急疼痛。任脉有病时,在女子易患赤白带下及月经病,与少腹结块如症瘕积聚等症。从上面这些情况看来,慢性盆腔炎所具有的主要症状,与冲任二脉的病变密切相关。

(二)病因分类

本病的致病原因,总的说来,不外乎三因,即内因外因与不内外因,三因之邪影响五脏,病及冲任二脉,以致引起腹痛与瘕聚等症,其中尤以肝脾肾三经与本病关系密切。本病的发作多与月经有关,而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兼司二阴,冲任二脉既为经络之海,又导源于肝肾,因此这些脏腑经脉如一旦受到外界或内在的刺激,都直接影响着月经的正常,从而引起盆腔炎的可能。

根据本病临床症状观察,总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肝郁、脾虚、肾虚。而以肝郁为最多,在99例患者中达61例。故部分病例少腹胀痛之外,大都痛在腹侧,相当于肝脏经脉循行的部位。导致肝郁的原因,在七情方面,忿怒抑郁,最易引起肝郁气滞。古人认为女子多郁,因经常来潮的月经和白带,以及怀孕生育与产后的喂乳等等,对妇女的性情方面,不无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多见易怒及抑郁不欢,经来前尤甚。常有胸胀满疼痛,牵引少腹,乳房胀痛,甚则起块,常于经来前3、5天,有周期性的发作。如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则兼有脘腹疼痛,呕吐酸水;若肝气上逆则可发生气塞喘咳;木郁生火则兼有潮热。上述这些全身症状在盆腔炎的病例中颇为常见。慢性盆腔炎因于郁血所造成,郁血是导致血凝的原因,除直接由于寒入胞络之外,大多因气滞所致,故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之说,而肝郁则为气滞的主要因素。本病为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精神上刺激很大,故每多抑郁寡欢,郁则气滞愈甚,这样交互循环,更致缠绵不愈,因此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原因,我们认为以肝郁气滞之主。

其次是偏重于脾虚的有22例,因此本脏经脉如发生病变,则常见胃脘痛,腹部胀满,噫气,解大便及矢气后即感舒畅,并在临床上常出现面黄消瘦,时或浮肿,四肢清冷无力,纳食不化,腹部喜按,大便溏薄,神疲嗜卧,带下增多等见症。廖仲淳说“白带多是脾虚,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营血,而下白滑之物”。说明出现带下症是由于脾虚有湿,带下也是慢性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的常见症状之一。

此外偏重于肾虚的有16例,如本脏经脉发生病变,则有脊至股内后廉痛,故临床上常见腰脊酸痛牵引腿部的现象,而腰酸也属慢性盆腔炎的常见症状。

综观上述种种原因和症状,将其归类如下:

肝郁:少腹胀痛,头胀痛,乳房胀痛,胁痛,胸闷,多郁,易怒。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

脾虚:白带多,纳呆、便溏,腹胀满,嗜卧,浮肿,面黄消瘦,四肢无力,多虑。脉虚缓滑,苔薄白润或腻。

肾虚:腰酸,内热,头晕,目眩,盗汗,小便黄赤,耳鸣,足心热,跟痛。脉细数或尺弱,舌质红少苔。

心阴虚:失眠,多梦、心悸、易惊、健忘、善忧悉,心烦。脉细弱,舌质淡红。

(三)主要症状的辨证

1.腹痛:腹痛的疼痛部位在少腹中间或两侧,有掣痛、肿痛、酸痛、下坠痛、刺痛、绞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情况。或同时痛引胁背和腰腿,如张景岳说“实痛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自减,虚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腹痛拒按的属实属热,喜按的属虚属寒。《医宗金鉴》说“经前痛当气滞血凝,若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故在腹胀时如矢气后腹部比较松舒的大都属于气滞。如痛连两胁为肝郁大舒。当脐作痛,或绕脐拘挛疼痛,按之缓解,行温则舒,是寒气客于腹中。当脐而下,硬满疼痛,小便利者为蓄血,不利者为蓄水。少腹两侧经常作痛,时缓时急,月信愆期,多为血瘀。小便黄者,属血瘀郁热,小便清者,为寒凝血滞,阵阵作痛,痛如针刺,属气滞血瘀。

2.腰痛:腰部疼痛,以肾虚最为常见。症为腰痛悠悠不止,乏力酸软。如痛连及脊,四肢倦怠者为气。冷痛沉重,逢阴雨即发者为湿。足部位,腰脊拘急者为寒。无形作痛,胀痛连腹者为气滞。

3.带下:带下分呈五色,但常见为白带、黄带和赤带。临床可分五个类型,即肝郁、脾阳虚、肾阴虚以及实热证与虚寒证。怒气伤肝的带下,可见胸闷、两胁胀痛、乳胀、头眩、暖气、泛恶、白带时多时少。脾阳虚的具有饮食减少、消化不良、中气不舒、四肢无力、倦怠嗜卧、面色浮黄、大便溏薄、两足浮肿、带多时黄等症。肾虚的则见面色苍白、精力疲乏、头目眩晕、腰酸如折白带清稀久而不止。

偏于实热的带下多粘稠黄赤、臭秽如,阴痒刺痛,伴小便不利、口干面赤,喜凉恶热。舌苔黄腻,脉数。偏于虚寒的则带下色白清稀,伴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形寒肢冷脐腹绵绵作痛喜暖畏冷、精力疲乏。舌苔薄白,脉象沉散而迟。

(四)症瘕的成因及疗效统计

如经行期间盆浴或性交,及爱人致病后的传染,或生殖道手术、结核与产后疾病病等因素可直接引起盆腔内部的感染,以致出现许多局的如肿块增厚等症瘕体征。明代王肯堂《六科证治准绳》谓“妇人症瘕并属血病”,又说“恶血停凝,结为痞块。”因此症瘕的形成,大都由月经痞塞不能,或产后恶血未净,外感风冷,或内伤七情,或受劳伤,或产后和经期多食生冷,或经行期间不避房帏,凡此种种,皆能妨碍血行,而致留滞经络,外则成块,牢固不移。在古代文献中,症瘕的种类很多,但一般以气滞与血凝为别。如血凝则成症即有形可征,推之不移,坚硬而有定处。气滞而成瘕,瘕者假也,聚则成形,推之移动,忽聚忽散。所以在民局部体征方面,可见四种不同的情况,如肌瘤系实质性肿块,囊肿系水肿,增厚系发炎,脓肿系炎症化脓。因此我们根据全身症状分类加以立方治疗外,也同时结合局部体征兼顾并治。99例患者疗效方面观察,包括自觉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或减轻,经过复查的80例。

(五)治疗原则及方药

治疗原则以标本兼顾为主,但必要时亦可舍本治标或舍标治本,视疾病的趋而定。如全身症状不多,而检查时发现肿块等体征,则参照症瘕的原理加以治疗。症病以破血为主,症病以理气为主,同时还须衡量患者体质的强弱与病势的深浅,在攻坚破积之中,兼养正气。调营卫,补脾胃,扶正亦所以祛邪,如张洁古所说“养正积自除”。虽然在短期的治疗过程中,一时很难使正气立即恢复充实,但对整体来说,也不无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又如《内经》所谓“大积大聚,衰其立半而止。”故在症瘕已消减至一定程度时,即停止攻伐,而给予补剂,使脾胃健运,则残余之积不攻自除。

(六)精神治疗

此处在心理治疗方面,也属颇为重要的一环。鉴于过去数十例患者很多情绪不快,顾虑重重,这就是祖国医学所谓七情内伤的表现。如喜怒伤肝,思虑伤脾,忧愁思虑伤心,以及悲哀伤肺等。由于这些诱因,使患者在病理过程中产生不良的作用,以致对治疗进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运用各种方法治疗的同时,也在思想上加以启发鼓动,用和蔼的态度,耐心的解说,真诚恳切的帮助,体贴入微和关怀,消除其顾虑,增强其信心,使其能精神振作,心情舒畅地按照医生的指标,配合治疗工作,这一点在加速疗效方面,也起有很大的作用。

(七)药物治疗

处方用药方面,每种病因以一方为主,再据寒热虚实的随症加减。如肝郁以疏理气为主,方用逍遥散(当归 柴胡 白芍 白术 茯苓 甘草 煨姜 薄荷)。热甚加山栀、丹皮(即加味逍遥散)。兼有症块者,白芍改赤芍,加延胡索、鳖甲、桃仁、甲片、昆片。便秘用桃仁、瓜蒌。腹胀加金铃子、青皮、陈皮香附、乌药。痛甚加乳香、没药、三七。胸闷加郁金。本方一般以白芍改赤芍,加丹皮、金铃子、延胡索似乎疗效更佳。

如脾虚的以四君子汤(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为主,兼脘腹疼痛的加木香砂仁、半夏、陈皮(即香砂六君子汤)。兼便秘的加麻仁。腹痛便溏的加煨木香、山药。纳呆的加谷芽。带多加白芍、米仁、山药、海螵蛸、白芷。

如心脾两虚的用归脾汤(人参 白术 茯神 枣仁 龙眼肉 黄芪 当归 远志 木香 甘草 干姜 大枣)。胁痛身热加柴胡、山栀。

肾虚的以六味地黄汤(熟地 山茱萸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为主。阳虚有寒加附子、肉桂(即八味地黄丸)。阴虚内热加知母、黄柏(即知柏地黄丸)。头晕目眩加栀子、白蒺藜。腰酸加杜仲、川断、狗脊。盗汗加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心悸失眠加茯神、远志、柏子仁、枣仁、夜交藤。

症块以阿魏痞散(阿魏 川芎 当归 白术 茯苓 红花 鳖甲 大黄)为主。加香附、桃仁、没药甲片昆布、琥珀。外贴狗皮膏。

症块以正气天香散(香附 乌药 陈皮 苏叶 干姜)为主。

增厚以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黄苓 山栀 泽泻 木通 车前 当归 生地 柴胡 生甘草)为主。

脓肿以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 附子 败酱草)为主。加赤芍、丹皮、红藤。

囊肿以桂枝茯苓丸(桂枝 茯苓 芍药 丹皮 桃仁)为主。

(八)几种配伍药物的用义

上述方剂我们在临床使用时,经常配合赤芍、丹皮、金铃子、延胡索等同用,在主观的看法上,认为有一定的疗效。从药物方面来看,如赤芍、丹皮既能止痛,又能凉血祛瘀,由于一般凉性药物,大都有止血之弊,因血得寒则止,惟独此二味相反。如赤芍的功用为泻肝清热,散瘀活血止痛,李时珍说“散邪,能引血中之滞。”缪希雍说“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本草备要》说“泻肝火,散恶血,治腹痛坚积,血痹疝瘕,经闭”。综上所述,对于由瘀血凝滞的腹痛胁痛经闭、症瘕及痈肿等症,均本品的治疗苍范围以内。丹皮亦是清血热、散瘀血的要药,能治劳热骨蒸,经闭症瘕,肠痈疮疡等症。在时逸人的《中国药物学》是认为是凉血解热之品,能清透血分伏热,疏通血脉瘀结,延用于各种热性病亢进期而与血液有关者,有凉血消炎、清热活血通经等主要作用。金铃子即苦楝子,能除湿热止痛,专治胁痛、腹痛及疝气,并有杀虫作用。延胡索具有活血散瘀、利气止痛之用,《中国药物学》认为该品为痛调经剂,并能收缩子宫,专治月经不调,瘀积腹痛、腰痛、疝痛,症瘕积聚等症。由于慢性盆腔炎我们以肝郁气滞为主,而上述药物都能药物来配合主方治本病,无论从中西学识方面来看,是不难理解的。

(九)慢性盆腔炎病例介绍

1.施×× 22岁 工人 门诊号277791

每次经前乳房胀痛,少腹胀痛尤剧,腰酸较轻,有下垂感,头晕目花,口苦胸闷,心悸乏力,低热日久。脉象细数,舌苔薄白。经诊断为肝郁气滞,拟疏肝理气法,予丹栀逍遥散加减(软柴胡 炒当归 大白芍 云茯苓 炒白术 黑山栀 粉丹皮 制香附 台乌药 金铃子 青皮 陈皮 清炙草)。服3剂后低热即退,腹部胀痛亦减,但头晕、心悸、乏力未除,当再拟原法出入,予4剂后症状消失。

2.陈×× 39岁 职工 门诊号7882

发病年龄19岁,迄今已有20年病史,屡次多种治疗未愈。平时纳呆不思食,大便时觉溏薄,腹部胀痛,腰酸尤甚,下垂感,带多黄白,四肢酸软无力,头晕目眩,抑畏寒胸闷。脉细,苔腻。证属脾虚,当拟扶土为主,予四君子汤加减(炒潞党参炒白术 炙甘草 怀山药 广木香 大白芍 淡远志 青皮 陈皮 赤丹参 川断肉 大枣 软柴胡)。计2诊。共服药7剂,症状减退。

3.朱×× 33岁 职员 门诊号362433

患者腹部胀痛喜按,腰酸下垂感颇甚,经常头晕失眠,耳鸣盗汗,形寒低热,面赤长火,大便大畅,四肢无力。脉细,舌赤少苔。证属肾虚,当拟养阴滋肾。服药后症状陆续轻减,继用六味地黄汤加知母、远志、白芍。连前方共服10剂,症状均见减退。

以上所述,不过是对慢性盆腔炎的初步看法,但凭主观的论断,当然是不够全面的,而且牵强附会、错误之处亦所难免。今后当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便更深入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抛砖引玉之举,还望高明批评指正。

子宫内膜位症辨证施治43例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是子宫内膜样组织生长于子宫腔以外异常部位的病症。临床上一般表现为:经期进行性加剧腹痛,月经量多、月经异常、或兼肛坠,腰痛、性交痛、不孕等。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认识,大多依照临床主症而归属于“痛经”,“崩漏”,“血瘕”等范畴。我们自79年10月起对43例内异症患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症求因,分型论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多数病例均有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88.4%,现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一、资料来源:

1.全部病例均系西医妇科确诊或拟诊,其中病理确诊17例,占39.5%;临床诊断26例,占60.5%。

2.均为因故中止或未经西药治疗者。

3.均经中医专科治疗,疗程达6个月周期以上的本市患者。

二、年龄特点:

发病年令多数在35岁左右,本方43例中25岁~30岁8例,占18.6%;30岁~45岁34例,占79.1%;45岁以上1例,占2.3%。未婚者11例;已婚原发不孕者12例,继发不孕7例。

临床症状及体征

一、经痛:临床症状以痛经为最突出,本文资料中90%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经痛,其中剧痛者34例,占79.1%。这种经痛大多在经前发作,临经加剧,持续到经净后逐减。痛的性质以经前胀痛刺痛、临经时痉挛性剧痛,继而持续性掣痛,坠痛为多见。

二、经多:这是内异症又一突出症状,本文资料中典型血崩者9例,占20.9%。一般未经中西医治疗的初期患者病员都具有经行过多如崩,时挟瘀块,崩后常淋漓不止的症候,甚者可致严重贫血。

三、兼症:除了经痛,经多的临床特点外,还可兼见腰痛,肛坠乳胀、带多、经前头痛、烦躁、性交痛,不孕等症。

四、体征:本方43例患者均由西医妇科检查,作出诊断。(包括剖腹手术后病理诊断;盆腔双重造影;B型超声检查及妇科三合诊检查等)其中外在型内异症20例,占46.5%;内在型7例,占16.3%;混合型16例,占37.2%,各型可发现有附件肿块;宫体后壁或韧带处结节等征。

治疗措施

对内异症的治疗,我们主要依照历代医学治疗“血瘕”“症结”的经验,以理气通滞,活血化瘀为大法,并注意到整体辨症,结合对因治疗,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

一、对症治疗:按临床主症设立三个基本方。

1.经痛方

炒当归9g 川芎4.5g 丹参9g 川牛膝9g 赤芍9g 桂枝4.5g 香附9g 延胡索9g 血竭3g 没药4.5g 失笑散15g

2.血崩方

炒当归9g 生蒲黄30g 淮牛膝9g 丹参6g 制香附9g 花蕊石15g 熟军炭9g 血竭3g 震灵丹12g 赤白芍各9g

3.散结节方

炒当归9g 丹参12g 川牛膝9g 干漆4.5g 血竭3g 炙甲片9g 皂角刺12g 莪术12g 制香附9g 桂枝3g 赤芍9g 海藻9g

二、辨症求因,分型加减

1.气滞型:月经异常,小腹胀痛引及腰部,肛门掣痛,胸闷纳少。苔薄白脉弦细涩。选加乌药,木香、苏木、青陈皮。

2.肝郁型:气滞症兼见经前乳胀烦躁,头痛胁胀或伴有不孕。苔薄腻脉弦略涩。选加柴胡、丹皮、留行子、川楝子、逍遥丸。头痛甚者酌加白蒺藜、钩藤、石决明等。

3.气虚型:血崩暴下或经漏日久,神萎眩晕。面浮肢肿,纳少便溏,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边有齿印,脉虚细涩。选加党参、白术、黄芪、茯苓、淮山药。

4.寒凝型:经痛剧烈,形寒肢冷,面色青白,泛恶便溏,或宫寒不孕,苔薄白脉沉紧。选加吴茱萸、炮姜、艾叶等。

5.湿热型:经期紊乱,经行量多淋漓不止,少腹刺痛,胀痛。或中期出血,平日带多间赤,阴痒溲频,纳呆口苦,苔薄腻脉弦滑。选加椿根皮、鸡冠花、白槿花、米仁等。

6.热结型:月经过多,经色深红,质稠多块,面赤口干,便燥溲黄,平素带多色黄,苔薄腻脉弦数,去桂枝选加败酱草、鸭跖草、大黄、黄芩等。

7.阴虚型:月经异常,经前后少腹疼痛,心悸少寐,午后潮热口干便燥,或有不孕,腰腿酸软等。苔少质红脉细数,去桂枝,选加生地、麦冬、女贞子、黄精、远志、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等。

四、治疗结果:

本文43例中显效13例,占30.2%,其中肿块,结节明显缩小者6例,受孕4例;有效25例,占58.2%;无效(包括反复)5例,占11.6%。总有效率达88.4%。

疗效判断参照《医学情况交流》75年8月号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制订标准。

有效疗程需3-12个月经周期。

讨论

一、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参阅祖国医学文献,其中《巢氏病源》对“血瘕”的描绘说:“瘕聚令人腰痛人不可俯仰。横骨下有积气,坚硬如石,少腹里急苦痛北膂疼痛,深达腰腹,下挛阴里,若生风冷,子门癖,月水不时,乍来乍不来,此病令人无子”。这些症象与内异症部分症状相似。

目前一般认为内异症的病理实质是血瘀,而造成血瘀的原因及血瘀形成后的病理变化又较复杂。明代张景岳曾对此作了简要的概括:“瘀血留滞作症,唯妇人有之。其证则由经前或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感怒伤肝,气逆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不行,总之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成症矣--妇人久症宿痞,脾肾必亏,邪正相搏,牢固不动,气联于子脏则不孕”。“气滞阴寒则为痛为痹”。《景岳全书》薛立斋也认为恚瘕“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滞乖违而致,气主胸之,血主濡之,脾统血、肝藏血、故郁结伤脾,恚怒伤肝多患之,腹胁作痛,正肝脾两经证”。引自《女科经论》月经多亦正是肝脾统藏失司,循行无度所致。

我们根据内异症的病理转归和临床表现,认为血瘀多由气滞,肝郁,热结,寒凝,湿热,气虚,阴虚等因所致。气为血肿,气滞则血运不畅,肝郁则气结血留为瘀:“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医林改错》湿热内蕴与血相搏,则胶结为瘀;“阴足则火不动”(《血证论》)阴虚是阳火易动,气逆火盛而煎熬成瘀。同时瘀血壅滞,又易生他变。如血瘀则气滞不畅;血瘀则水湿不化;久瘀化热;久瘀伤气;久瘀则血枯阴虚。血瘀能与多种病理机制发生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治疗上必须随症应变。

二、治疗体会:

从表中可见,内异症中表现为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者占较大比例(计23例,占53.5%)正如《血证论》中指出:“瘀之为病,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须破血行气以推除之”。三个基本方即是根据此义而立。但基本方不能通治所有内异症。还须按患者的秉赋差异。受邪性质。病机转归症状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对体虚邪实者。如气虚,阴亏者,可以攻补兼施。扶正散结。加用滋阴和补气之剂。以宗前人“养正积自除”之法。

寒凝血瘀者,临床特证常表现为剧烈腹痛,用经痛方加重温经散寒之剂,痛势多能缓解。因此,温经化瘀之剂可能具有对抗前列腺素影响子宫肌的作用,从而解除了子宫肌的痉挛。(有待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从本文所据的资料分析中可体会到:影响本病例疗效和疗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中除了病位、病程、卵巢功能、并发症外,还包括病员的情志、饮食、生活和工作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中医学很重视病员自身的调养。始终注意保持内外环境的统一和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倘若内伤七情,气机郁结,或房事不节;或受寒嗜冷势必加重瘀血的凝滞。饮食不节,则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食与瘀浊交阻,症势选加。本资料中,部分病例有因恚怒愤郁,以造成症状反复加剧者,有因啖蟹数斤而经行腹痛加重者,有暑天贪嗜冷而致症势反复纠缠者。同时,季节气候的变化对患者也有较大的影响。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特别是内分泌的功能活动,具有较强的季节倾向,气候剧变常可使部分病例同时出现症状反复。大多数内异症经患者对寒冷特别敏感,冬季症状发作较频而剧,而血崩患者对热的反应较明显每于夏季则症势加重,这正是中医所谓的“寒则凝滞”“热则流散”之故。总之,影响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况且,在病情的变化过程中,症型也是错杂互见的,因而在治疗上不能黑守成方,必须“同中辨异”“动中应变”才能提高疗效。

活血祛瘀对崩漏的临床应用

摘要:崩漏及月经过多是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子宫出血,在妇科中属常见病之一。治疗目的以达到止血为主,但由于致病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亦各异。如补气摄血、健脾统血、温肾止血、养阴止血、清热止血,逐瘀止血等等。方药虽多,要求则一。按一般常规出血症用止血药似无异议,即治疗崩漏所谓首当“塞流”在一般病例中诚可取效。然对于血瘀所引起之出血常感效果不显或无效。甚至症势反而增剧,缘出血由于瘀滞未清,瘀血不出则新血不生,血不归经,致出血不止。如果不辨症因,妄自单纯止血,往往愈是塞流,而出血愈甚,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

血以通为用,无论由何种原因所造成崩漏或月经过多症,除用各种方法达到止血目的外,在体内务使血液流畅,而无瘀滞,藉以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灌溉全身,使脏腑经脉能得到血的灌溉濡养,发挥各自应有的正常功能。如血液运行正常,脏腑功能健全,冲任二脉巩固,通过子宫就可避免出血之弊。

血瘀自当活血化瘀,但必需兼顾气分,盖气为血帅,血为气配,行血必先行气。血为质,气为能,血无气的推动,就不能运行周流,以致气滞血凝,治当活血化瘀之中,参理气疏通,血瘀果属实症,然亦有气虚不足,血流不畅,则必须补气活血,两相兼顾,如产后及大量出血时气血两虚,挟瘀不化,更应攻补兼施。寒凝每致瘀滞,故活血去瘀中用药常偏温性,即血得寒则滞,得热则行之意。然亦有不少病例系血热而致瘀结是为热结,则当用凉血活血之剂。

有瘀的症状如瘀斑,脉涩,面色紫黯或暗黄,渴不欲饮,腹痛拒按,月经紫黑或间瘀块,皮肤干粗等都是有瘀的见症,临床上可藉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典型的常同时出现几个症状,结合苔脉,加以确诊,但有时苔脉与症状不一定完全相符,有时只出现一种症状,即可据为凭证,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审因论治。

对于崩漏及月经过多的处方用药,并不一定全部活血化瘀。通常是在各种方剂中参用活血化瘀药品,药味之多寡和剂量之轻重随症加减。在临床上遇到一些用其它止血方法屡治不效的病例如:崩漏、功血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异位、恶性葡萄胎出血不止等症。在不同程度上参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大都获得较好的效果。

110例不孕症治验分析

摘要:近三年来,在临床治愈的不孕症有记录者118例,其中资料完整者110例。现就此作一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

一、症例选择:本组病例均为结婚3年以上,配偶健康,性生活正常,排除男性不育,夫妇同居不避孕而未能受孕者,或流产后3年以上继而不孕者。

二、一般资料:年龄均在25~43岁之间,其中30岁以下28例,31~35岁68例。不孕3~5年者94例,6~8年者14例,9~10年者2例。原发不孕93例,继发不孕17例。

妇科检查有器质性病变者59例,其中包括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畸形、输卵管阻塞等。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者51例,其中包括排卵功能障碍、黄体功能不全、免疫功能异常等。

以1个月经周期作为1个疗程。从服药到受孕,时间最少为1个疗程,最长为24个疗程,平均为5.98个疗程。30岁以内平均为5.1个疗程,大于40岁者平均为13个疗程。不孕时间在5年以内者,平均为5.6个疗程,9~10年者平均为8个疗程。有器质性病变者平均为6.75个疗程(其中输卵管完全阻塞者平均为8.38个疗程)。中医辨证为肾虚者平均为4.7个疗程,肝郁者平均为5.65个疗程,瘀滞者平均为7.41个疗程。

三、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表现可分为:

(一)肾虚型(43例):

1.肾阴虚,经每先期,行则量少或淋漓不止,腰酸肢软,内热口干,头晕耳鸣。脉细略数,舌红苔少。

2.肾阳虚:月经稀行,甚则闭阻,或月经淋漓不绝,间或量多,色淡质稀。腰酸肢冷,腹冷便溏,性欲淡漠。脉细,苔薄质淡或胖。

(二)肝郁型(23例):月经愆期,先后无定,或有崩漏,色红质稠。平时可有少腹疼痛,临前乳房胀痛,烦燥不安,且常伴有痛经。脉弦,苔薄黄腻。

(三)瘀滞型(44例):

1.痰湿瘀滞型:月经稀行或闭阻。躯体肥胖,喉间痰多,神倦困重,腰酸,带下色稠,或见毛发稠密。脉滑,苔腻。

2.寒湿瘀滞型:月经后期或闭阻。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脉沉迟,苔薄质淡或胖。

3.湿热瘀滞型:经期尚准或超前,量较多,色红。平时少腹两侧隐痛,腰酸带下,色黄气秽。脉弦,苔薄黄腻质偏红。

4.经血瘀滞型:内有血瘕微积之患。经期尚可,行则量多,杂有瘀块,经痛剧烈,或经后疼痛不止。平时可有肛门坠痛,腰酸症。脉弦细或涩苔薄边尖或有紫紫斑瘀点。

治疗方法

以育肾为主,设孕1、孕2为基本方,每于月经净后,即服孕1方7剂,至中期(排卵期)换服孕2方8剂,经行时可随症调治,肾阴虚者于两方中加入麦冬、龟版、枸杞,肾阳虚者酌加肉桂、附子,及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

肝郁型可守前法,酌减温阳之品,加柴胡、白芍、香附、川楝子、逍遥丸,四制香附丸等疏理肝气。

痰湿瘀滞型可用苍莎导痰方加减,如守前法,去黄精、熟地等腻滞之品,选加石菖蒲、白芥子、制南星、制半夏、苍白术、海藻、夏枯草、指迷茯苓丸等燥湿化痰。

寒湿瘀滞型于前法去生地、女贞子之类,加苍术、艾叶、吴茱萸、艾附暖宫丸等温宫散寒。

湿热瘀滞型轻症尚可宗前法,去熟地、黄精等,加败酱草、红藤、鸭跖草等清热化湿;湿热重症则用清热化湿方,以清下焦湿热,凉血行瘀。待症状减轻或消除后,复用孕1、孕2方加减调理。

经血瘀滞型,每因经血瘀滞,留络不去,假血成形,逐成血瘕、微积之患,与西医所称子宫内膜异位症相类。故另设内异1、内异2、内异3三方。内异1方用于经痛剧烈者,内异2方用于月经过多者,随症选用其一,于临经前3天起连服7剂,净后改服内异3方10剂。以化瘀散结。病情好转后,可按需选用孕1、孕2方育肾调理。

对于临床诊断患者有内生殖系统结核者,经净后可服用抗痨方[7]10剂。然后再行辨证,分型论治。

凡发现患者平时少腹拘急掣痛,带多色黄气秽,妇检附件增厚,或经输卵管通畅试验,提示输卵巢管阻塞或不完全阻塞或积水者,可用通络方[8]参入各型方中,以通利胞络,但在月经中期以后不宜服用。

讨论

1.从本文110例资料分析,不孕以肾虚为首,故治疗当以补肾为主。孕1方阴阳并调,兼有通利胞络之功,冀使阳施阴化,阴精充盈而利于外泄。孕2方则侧重于育肾温煦,以期暖宫摄精,有助一胞胎受孕。经临床观察,此两方似乎可分别起到促排卵、健黄体的作用。本文病例多数是在孕1、孕2方的基础上取得成功的。

2.关于胞络(又名胞脉)一词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胞络泛指分布于胞宫上之脉络,其中主要是指冲、任两脉。狭义之胞络如丹溪所云“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二歧,一达于左,一达在右。”拙见拟指此两歧而言,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输卵管。文中论及湿热瘀滞阻塞之胞络,当系指此,即西医所称之输卵管阻塞、积水等症。明辨胞络之义。不仅在中医理论上,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也具有指导意义。如痰湿瘀滞,阴寒胞络致闭经者,以导痰汤、指迷茯苓丸、白芥子、丝瓜络等化痰通络,旨在温化阻滞在任脉中之痰湿,待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即以时下,便可摄精受孕。而通络方等通利之胞络,即狭义之胞络,多为瘀血及湿热外邪所踞,故通络方中用活血利气通络之剂,并常与清热化湿方、抗痨方及内异。方等合用。然而仍须兼顾及肾。《素问.奇病论篇》云“胞络者系于肾”。只有在肾气的作用下,才能有助于胞络通调,以利孕育。

3.本文110病例中,59例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占53.64%,这对于某些认为中医中药只能治疗功能性不孕症的观点,是一个较为客观的反证。但患有器质性病的不孕症,治疗确实比较困难,治愈时间比无器质性病变者平均要延长2个疗程左右,其中输卵管阻塞的治愈时间则需更长些。此外,临床资料还提示,40岁以上的不孕患者,治愈时间明显地高于其他年龄组。不孕时间越长,治愈所需时间亦越长。继发不孕治愈时间,较原发者则明显减少。从中医证型来看,瘀滞型患者治愈时间最长,依次为肝郁型和肾虚型。

蔡小荪老中医诊治崩漏经验

摘要:医理

崩漏是指女科疾病中的二种症候,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来势猛急,量多如冲的谓之为血崩,亦名崩中;来势缓慢,淋漓不绝的谓之经漏,亦称漏下。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实则都属反常的出血,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即“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互为因果,关系密切,耗血损气,对妇女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历来文献中对于崩漏的辨证论治有不少阐述。在病因方面,大致都认为由气虚不摄、脾胃虚损、肝旺血热、肾虚失固、劳伤冲任、气郁血瘀等所引起。蔡师认为:引起崩漏的原因虽多,总不外乎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盛衰偏胜,都影响着妇女月经的期量色质、枯润通闭,一方偏盛,相应另一方就偏衰,阴阳失去平衡。必然导致疾病。并且阴阳偏胜也包括寒热虚实等各方面。因阳亢而伤阴的多实,阴虚致阳盛的多虚;阴虚而遏阳的多实,阳衰致阴盛的多虚。女子属阴,以血为主。由于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阴血易耗。肝藏血,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更易引起阳亢,阴虚阳盛,则迫血妄行,由于血得热则行,所以崩漏症属热者为多。先辨阴阳,这是临床辨证的大纲,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这对崩漏症之属于功能性病变的出血尤为重要。

治法

崩漏的治法,对于一般的崩漏有暴崩宜止,久崩宜补之说,塞流、澄源、复旧是治疗崩漏的三个步骤。蔡师认为:塞流的用意是急则治标,似乎是用单纯的止血方法,待症势转缓,再行澄源,就是分因调治。单纯的止血而不辨证症因,往往是不能取效的。崩止后再行调补,恢复健康予以根本治疗。治疗崩漏,除单纯的注重某一方面之外,有时还须虚实两顾,温凉并用,攻补兼施。在崩漏时期汤剂与丸剂并用,血止后可用丸剂巩固。治疗本症以达到止血为目的。崩漏属于血症,血以通为用,无论崩症或漏症,治疗强调“求因为主,止血为辅”,虽然出血症应当止血,但不主张一味固涩。实践证明,治疗崩漏从阴阳为主辨证施治,则疗效更显。

蔡师经验:在一般止血方剂中,常参用少量养血调经之品,藉以避免崩漏虽然暂止,而残瘀滞留,一时不能吸收,造成反复出血。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去,血不归经,崩漏何由而止。然用养血调经之品。除纯属气滞瘀阻之崩漏外,应有所选择。如川芎应谨慎使用,因其药性上行巅顶,下通血海,旁及四肢,走而不守,为血中之气药,也属血药中之阳性活动强的药物。如使用不当就不易达到止血的目的。特别是血热妄行的崩症,不如用当归、丹参似较稳妥。二者都具有去瘀生新、养血调经的作用,而无走窜之弊。此外在用滋补气血药的同时,也可参用少量理气药,一方面使气血调和,另一方面可防止气滞之弊。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止,是以崩漏以血热妄行较多,虚寒症较少。止血药物也以凉性较多,温性较少。但凉性药物中也有去瘀作用的,如赤芍、丹皮等;温性药物中也有止血作用的,如牛角鳃、伏龙肝等。故在临床上对阴虚阳亢的崩症与漏症(阴虚内热、心肾不足);或阳虚阴盛的崩症与漏症(气不摄血、血脱气虚阳衰),都可选用双重作用的药物来治疗,也可兼用不同性质的药物来配伍使用,以达到兼顾的目的。如阴虚而兼便溏,生地炭与炮姜炭同用;量多而有腹痛,仙鹤草与益母草同用,既能兼顾上述症候,又可互相制约各自的偏胜,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治疗阴虚阳盛的崩漏,用龟版等滋阴潜阳,临床应用顾忌极少。然对阳虚阴盛的崩漏,大胆而正确地使用附子,非常重要。久崩气血两亏,血色淡红质稀的可用阿胶、鹿角胶、麋角胶等,血色鲜红或紫的可用龟版胶;如须阴阳兼顾的可用龟鹿胶,藉以增强滋补凝血止血的作用。但血色浓赤黑、质稠而挟瘀块、腹痛拒按一般不适用胶剂。凡有瘀滞的用参三七、延胡索、花蕊石、益母草等效果较显。中成药震灵丹、失笑散也在常用之例。崩漏属重的以补气为主,人参、黄芪是必用之药,必要时黄芪的用量可增至一两。其他如生地炭、仙鹤草、藕节炭等视病情需要也可增至一两,效果方显。久崩久漏,气血两亏而无瘀滞的才可用固涩之剂,如龙骨、牡蛎、赤石脂、禹余粮等。一般崩漏都不主张偏用单纯固涩止血,以免急切图功,求救于一时而达不到根本治疗的目的。

方药

暴崩宜止,久崩宜补。因崩之初起,来势凶猛,当塞其流,以救一时之急,先与自制的“止崩散”煎服,以暂缓崩势,其效颇显。(当归炭30g 蒲黄炭60g 陈棕炭60g 血余炭30g 莲房炭30g 炒白芍30g 荆芥炭60g 侧柏炭90g 桑草炭30g。上药共研细末,吞服每次5~10g 煎服每次20~30g)。

塞流固属急救,但崩势尚轻者,亦不可一味固涩,当详分寒热虚实,审慎用药。如崩漏去血虽多,而瘀滞未尽,恶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崩漏何由而止,致有腹痛腰酸等症,且色黑有块,脉沉涩,舌紫黯。当在固涩之中,参去瘀生新之品。当归炭10g 牛膝炭10g 丹皮炭6g 香附炭10g 五灵脂10g 生蒲黄10g 益母草10g 仙鹤草10g 焦丹参6g 参三七2g(研吞)。

久崩则营血亏耗,元气大损,非大补气血,无以为功。如面色苍白,气短肢软,神疲乏力,脉虚细,舌淡。宜益气养营固摄。吉林参10g 炙黄芪15g 炒白术10g 当归炭10g 蒲黄炒阿胶10g 生地炭30g 焦白芍10g 陈棕炭10g 血余炭10g 香附炭10g 藕节炭30g。血热用侧柏炭、丹皮炭、地榆炭、荆芥炭;肝旺用黄芩炭、柴胡炭;虚寒用别直参、附子、炮姜炭、陈艾炭;固涩用煅龙牡、赤石脂;气虚下陷用升麻炭、柴胡炭。

上述方药经验是蔡氏女科治疗崩漏的准则

蔡师治疗崩漏常用止血药物分类用量如下:

1.凉血止血:生地炭10~30g 白芍10~15g 侧柏叶10g 黄柏炭5~10g 丹皮炭6~10g 地榆炭10g 小蓟10~15g 贯仲炭10g 黄芩炭5~10g 槐花炭10g 茜草炭10~15g 鸡冠花10~15g 墓头回10~15g 龟版10~24g 龟版胶10g。

2.温经止血:鹿角胶10g 麋角胶10g 牛角腮6~12g 伏龙肝15~30g 陈艾炭3~10g 炮姜炭2.5~5g。

3.去瘀止血:参三七1.5~6g 花蕊石10~30g 益母草10g 延胡索醋炒5~10g 蒲黄炭10g 牛膝炭10g 血余炭10g 山楂炭10g 熟军炭5~10g。

4.补血止血:阿胶10~30g 当归炭10g 仙鹤草10~30g 旱莲草10~15g 熟地炭6~12g。

5.升提止血:升麻炭2.5~5g 柴胡炭2.5~5g。

6.祛风止血:荆芥炭5~10g 防风炭5~10g.

7.固涩止血:龙骨10~30g 牡蛎10~30g 赤石脂10~12g 禹余粮10~15g 石榴皮2.5~5g 诃子5~10g 藕节炭10~30g 莲房炭10~15g 陈棕炭10g。

8.理气止血:香附炭10g 乌药炭10g。

蔡师治疗崩漏根据症因常用丸剂。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丸;气血不足用八珍丸;气血两虚用党参养荣丸;肝肾不足用二至丸;心脾两虚用归脾丸;肾阴不足用左归丸;肾阳不足用归丸;阴虚血热用固经丸;肾虚血热用大补阴丸;阴虚内热用知柏地黄丸;肝旺实热用龙胆泻肝丸;肝郁气滞用逍遥丸;血瘀用四物益母丸;气滞用四制香附丸;血热崩漏用十灰丸。以上用量都是每日10~20g 吞服或包煎。血瘀崩漏用震灵丹,每日6~12g 吞服或包煎。

不孕症证治经验

摘要:不孕症(指婚后同居三年以上未孕)的诊治,是计划生育的一个部分,随着人们求孕心切,临床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不孕患者为数不少。笔者近年来以育肾为主,随症加减,治愈不孕症百数十例,获得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古有“调经种子”之说,要求孕育,调经是一个先决条件,《女科要旨》云:“妇人无子,皆有经水不调,经水所以不调者,皆由内有七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感,或气血偏盛,阴阳相乘所致。种子之法,即在于调经之中”。但必须肾气旺盛,任脉充盈,月事才得以如期来潮,从而具备孕育的功能。

月经失调,有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过多、过少、崩漏、经闭、痛经等,可根据各种致病原因,分别治疗,为孕育创造条件。有些病例,经事调准,随即怀孕。如子宫内膜异位症,部分患者常经来过多如注,或腹部剧痛,用化瘀调经法,症状好转后随即受孕。缘该症系宿瘀内结,在盆腔内常引起生殖器官粘连和输卵管阻塞,以致运卵通道不畅或不易受精,累及卵巢则引起卵巢功能失调,故一般不孕的发病率较高,用活血化瘀法能使上述情况改善,对受孕很有帮助。

不孕症的调治,除调经外,笔者在以往的验案中,主要以育肾为大法。经云:“肾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圣济总录》又说:“妇人所以无子,由于冲任不足,肾气虚寒故也”。故设孕1、孕2两方。孕1方阴阳并调,兼具通络作用;孕2方育肾温煦,暖宫摄精,以利胞宫受胎。陈士铎云:“胞胎之脉,所以受物者,暖者行物,而冷则杀物矣”。诚为确论。基础体温的测量,可证明这一点。黄体功能不全者,基础体温双相者曲线都不典型,月经后期每呈阶梯形上升,升亦不稳。因黄体产生之黄体酮,乃是一种致热源,可使体温升高,排卵后期基础体温上升,即有赖于此。黄体功能不全则黄体酮分泌不足,以致基础体温后期低于正常水平,而影响受孕。即或受孕亦有堕胎之虞,甚且屡孕屡堕,形成滑胎。故中、西学说,虽所论若异,然其机理亦有相通处。育肾通络,育肾温煦法通过临床实践,客观上似已分别起到了促排卵、健黄体的作用。

虽然育肾为治不孕症的大法,但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不孕,当根据主症分型论治。如肝郁气滞的以逍遥散为主,痰湿阻滞的以苍附导痰汤为主,宫寒的以艾附暖宫丸为主,输卵管阻塞的则化瘀通络,均有一定效果,往往主症消除,继即受孕。有些闭经患者,基础体温常不典型或呈单相,用孕1、孕2方,可使基础体温改善,或出现双相,从而有助孕育。

“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这是朱丹溪对子宫的描绘。所谓“两岐”,似相当于输卵管,也可认为即胞脉。经云:“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不通,可导致经闭。相应来说,输卵管阻塞,也引起不孕。能阻塞两岐。多为瘀血、湿热、痰浊之类,临床上通常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化除痰浊等法以通利络脉,可改善输卵管阻塞。笔者过去治愈的不孕症病例中,生殖器系统器质性病变的比例略大于无器质性病变者,这对于某些认为中医中药只能治疗功能性不孕症的看法,是一个较为客观的反证。

情志方面,对不孕症来说,有一定影响。不少病例,因婚后多年未育,或自身年龄较大,加以家庭环境及周围舆论压力、焦急、忧虑等因素,这样势必导致肝郁气滞,引起阴阳失去平衡,气血不调,脏腑经脉功能失常,甚且络道受阻,对治疗带来不利因素。反观某些不育者螟蛉子女后,未经治疗,不久即孕育。此由心情舒畅,忧急缓解,气血调和,脏腑经脉功能恢复正常,络道畅通,为受孕创造有利条件。明.万全《广嗣纪要》寡欲篇云:“女子贵平心定意”。强调心情的怡养也是重要的一环。

交接合时,至为重要,还须有所节制,《广嗣纪要》有“交之以时,不可纵也”之说。从现代医学来看,测量基础体温,可以得知每个人的准确排卵期,在此期间合房,是受孕的最好机会。但须注意应有节制,如求子心切或性欲旺盛,纵欲无度,则反而导致不良后果。隋.巢元方说:“故凡初交之后,最宜将息,勿复交接,以扰子宫”。明.张景岳也说:“方其初受,亦不过一滴之元精耳,巩之则固,决之则流,故凡受胎之后,极宜节欲,以防泛滥。”可见前人交接合时和节制性欲的重视。

有些求医者自称不孕,实则并非,相反是有生育能力,而且是曾多次受孕,屡孕屡堕的习惯性流产患者,即所谓“一月堕胎”。前人云:“惟一月堕胎,人皆不知也,一月属肝,怒则多堕,洗下体则窍开亦堕,一次既堕,肝脉受伤,下次亦堕,今之无子者,大半是一月随胎,非尽不孕也。”一月堕胎,因时日尚少,一般不易被人发觉,医者也极易忽略,笔者在临床上时常可以遇到这类病例。主要在于详细观察,及时处理。若早期诊断,预先防范,还是能收到满意效果的。测量基础体温,有很大帮助,如平素不够典型,近期明显双相,即须加以注意。有些妇女,未及经期,即在二十四五天左右,突然下红,色淡或棕褐色,数量不多,不能即视为已近月经周期而贸然活血调经,这种现象与往常经来情况不同,应考虑是否早期漏红,务须多方观察,以防误治。现代作血HCG检验,可帮助早期妊娠的诊断。故某些所谓不孕患者,正如明.王肯堂所说:“但知其不受妊,不知其受而堕也。”

不孕症不能单独责之女方,男子不育,占相当比例,唐.孙思邈《千金方》求子论即有:“凡人无子,当为无妻俱有五劳七伤,虚赢百病所致,故有绝嗣之患。”《石室秘录》也说:“人生子嗣.....有男子不能生子者,有女子不能生子者。”说明除生理缺陷外,双方都可因病理影响造成不孕。至于男子不孕,一般病家求子心切,常擅自滥服壮阳药剂。按肾虚不足,当补肾益精,即使阳痿亦然。肾阴充足,精气旺盛,自然就具备生育能力。如一味壮阳,则兴奋过甚,本力不足,譬犹灯油已稠,不添油而燃火,则愈燃愈涸,反而事与愿违。故笔者对男子不育的治疗,有一个概念,分三个步骤,即“清心寡欲,养阴填精,补肾助阳。”《广嗣纪要》云:“故求子之道,男子贵清心寡欲,所以养其精。”首先使精气充盈,然后只须略有助阳,星星之火,即可燎原。故男子双方,除药物治疗外,还须多方注意,如协期篇所说“此言种子之后,男子别寝不可再交,盖精血初凝,恐再冲击也。故古者妇人有娠,即居侧室,以养其胎气也。”总之情志安宁,交媾合时,性欲当有节制,是成孕致育的重要因素。

崩漏的阴阳辨证论治

摘要:“妇女崩漏,最为大病”(《古今医统》),明徐春甫对崩漏之症寄予重视,于此具见一斑。崩漏为妇女常见病之一,包括血崩和经漏两症。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妇人月经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症状虽然有轻重缓急之剧,如前人认为“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实则都属于反常的出血。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即“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互为因果,关系密切,耗血损气,对妇女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历来文献中对于崩漏的辨证论治有不少阐述,在病因方面,大致都认为由气虚不摄、脾胃虚损、肝旺血热、肾虚失固、劳伤冲任、气郁血瘀等所引起。总的来说,离不开阴阳两个方面。陈自明《妇人良方》认为:“经有常候也,皆因阴阳盛衰所致”。《素问.阴阳别论篇》又说:“阴虚阳搏谓之崩”。女子属阴,以血为主,由于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阴血易耗,且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更易引起阳亢,阴虚阳盛,则迫血妄行,由于血得热则行,所以崩证属热者为多。因此临床诊断区分阴阳,首先区别阴证和阳证,是辨证的大纲。“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这对崩漏证之属于功能性病变的出血尤为重要。

崩漏可简单地归纳为两种类型,即阴崩与阳崩。阴崩多寒证;阳崩多热证。从出血的色质来看,大致黯淡、质稀的属阴,赤紫、稠厚的属阳。故而阴崩是指出现阴性的症状,阳崩是指出现阳性的症状。阳亢者为阳崩,阴盛者为阴崩。阴崩大多阳虚,阳崩大多阴虚。所以,结合舌脉及全身症状,先别阴阳,就能执简驭繁,掌握疾病的本质,从而区分崩漏属于阴证、阳证、寒证、热证。

治疗崩证,文献所载有三个步骤:塞流、澄源、复旧。崩证来势较猛,前人有“先止血以塞其流”之说,这是应急措施,唯恐 失血过多,以防虚脱,而采取单纯固涩止血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崩证,诚可取效一时,但在子宫功能性出血的患者,如果不辨证因,而采用单纯止血的方药,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本病病程常年累月,缠绵不愈,除有实质性病变外(如症瘕等)。先辨阴阳,非常必要,这样就能确立治疗方针,便于对证用药。

根据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止原理,临床上以阳崩较为多见,齐仲甫《女科百问》说“受热而色赤者,谓之阳崩”。造成阳盛阴虚而致崩者有多方面的原因,由七情所引起的,如张洁古认为“悲哀忧思太甚,阳气内动,真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是以治疗崩证的大法,多数以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补阴泻阳而崩自止”。但也有部分是属于阳虚暴崩,或崩久而致阳虚的病例,如萧慎斋《女科经纶》说“崩本为血病而有阳气之虚者,血脱亦脱也”。血为气的物质基础,失血过多则亡血伤阴,阴血大亏,则气无所附,阳气不足,统摄无权,则致崩之不止,故阳虚致崩的病例,除素体阳虚以外,大致均由久崩所引起的为多。虽然在临床上,阳虚血崩相对来说为数较少,但也并不鲜见,且症势较为严重,必须予以重视。涉及阴虚或阳虚的崩漏之症,以青年及中年后期的妇女较为多见,大致均值肾气应盛未盛或将衰未衰之际,阴阳每多偏虚,故虚证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青春期及更年期之有排卵或无排卵型功血。是以崩漏初起,须别阴阳,久崩久漏,更必然涉及阴阳,故治崩漏如能从阴阳为主辨证论治,则疗效更显。

为了辨证分型,提高疗效,在具体处方用药时我们强调“求因为主,止血为辅”。虽然出血症应当止血,但不主张一味固涩止血,实践证明,两者的效果,有明显的差别,兹举崩证从阴阳辨证论治验案。

更年期综合征辨治

摘要:妇女在五十岁左右,即经绝期前后,或因手术切除卵巢和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丧失所出现症状的体征,称更年期综合征。祖国医学称为绝经前后诸证。

由于妇女年至绝经,肾气衰退,冲任虚损,精血不足,心阴内亏,肝阳独旺,除出现月经异常,周期不准,出血量改变,过多如注,或淋漓不断外,情志方面的症状,较为突出。一般情绪急躁,紧张激动,易烦易怒,记忆力差,忧思抑郁,常兼烘热汗出,甚至无故悲泣,形同脏躁,类似癔病,亦称“歇斯底里”。对本症的辨证论治,原则上,宜以肾为主,并重心肝。

对于情志方面的证治,首先须注意精神治疗,使其定心宽慰,缓和紧张情绪,如处理得当,常可勿药而先见效果,然后处方事半功倍,这一点至为重要。

精神症状明显的患者,特别是悲伤欲哭,可先随症用药,笔者常用甘麦大枣汤合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中淮小麦须用30g 否则不易见功。对于兼有潮热者也有一定效果。胸闷不快,大便失畅者,可增广郁金9g 全瓜蒌12g尤妙,藉以宽胸解郁,兼通腑道;或用成药越鞠丸以舒肝解郁。部分紧张激动较甚,不能自控,前方可选加九节菖蒲4.5g 龙齿12g 朱远志4.5g 磁石30g 珍珠母30g 柏子仁9g 以镇惊宁神。多痰涎者添白金丸4.5g吞服。如记忆力差,健忘不宁,夜不安眠,梦扰纷纭,可常服枕中丹,每服9g 日2次。待上述症状缓解后,即用六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巩固之,或六味地黄丸随症加减。

有些病例,常骤然烦热特甚,犹恐解衣不及,汗多淋漓,衣襟尽湿,一般用知柏地黄汤为主,增煅牡蛎30g 五味子3g 煅龙骨12g 有一定效果,但须较长过程。如不效,则当引火归源,前方增少量肉桂亦可。至面赤烘热,性情急躁,血压偏高,大便秘结,脉弦或紧,可先用当归龙荟丸,每服9g 日1或2次,视症情而定。待症状减轻,改用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随症酌减。如夜间盗汗,失眠心悸,用柏子仁丸9g 日1或2次,以宁神敛汗。有时单纯用养阴滋肾泻火剂治烘热等往往欠效,此由真阴亏损,阳失潜藏,甚至阴阳俱虚,故虽然潮热汗出,在养阴滋肾法中,还可增入温补肾阳之剂,如仙茅9g 仙灵脾9g 巴戟肉9g等,以阴阳并顾,如二仙,较为妥善。若气血不足,潮热时作,盗汗,用当归六黄汤较佳,黄芪用量宜可增疗效。总之,本症病程较长,治愈有一定过程。

绝经期肾气衰退,天癸将竭,脏腑功能紊乱,冲任二脉失调,以致月经异常;如经期不准,出血量少,无其它症状者,是行将绝经,原可不予处理。倘月经过多,出现崩漏,则须对症治疗。主要治法,首先区分阴阳;阴症或崩或漏,色暗淡,质稀薄,面色苍白,头晕面浮,神疲畏冷,足软欠温,大便不实,或黎明便泄,溲频失禁,舌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而软,系肾阳不足,或脾肾阳虚,可用四物汤去川芎增熟附子9g 炮姜3g 旱莲草20g 牛角粉9g 煅牡蛎30g。平时畏以右归丸或归脾丸,量情酌用。阳症经多先期,或崩或漏,色鲜或紫,烦躁不宁,紧张激动,潮热汗出,面赤升火,口干便结,溲频灼热,舌质红,苔薄或腻,脉弦细或细数,系肾阴不足,宜龟板9g 生地12g(也可用炭,视需要增量至30g)、白芍12g 女贞子子9g 旱莲草20g 煅牡蛎30g等,随症加减。或吞服固经丸,平时可用大补阴丸,以资巩固。特别是二至丸可常服。

标题:蔡小荪老师治疗不孕症的经验

摘要:蔡小荪老师世业妇科,相传已历七世。蔡师幼承庭训,专攻岐黄,医学之理采自《素》、《灵》,旁及《千金》、《外台》、金元各家。熟谙妇科专着,吸取名医之长,通古汇今,博采众方,宗古法而不泥古方,存旧说而又有创新,对不孕症更有研究,据近年不完全统计,治愈已逾百例。

蔡师常谓:治疗不孕之症,补肾是基础,调经是关键。妇人以阴血为本,丹溪曾说:“今妇人之无子者,率由少不足以摄精也。血之少也,固非一端,然欲得子者,必须调补阴血,使无亏欠,乃可推其有余以成胎孕”。阴血的盈亏,以观月经情况为最确,所以蔡师有补肾调经之说。

蔡师临症,细致认真。每经期先后、经量多少、质地稀稠、色泽荣枯;观察舌脉,参合全身辨证分析,并结合天时地理处方用药。临床上又把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作为辨证的借鉴。常以测量基础体温,辨别肾所盈亏的参考指标,并把妇科检查及输卵管造影等充实辨证的内容。虚者以肾气不足为主,但尚须分辨阴虚与阳弱孰轻孰重;至于实证更应分辨气滞、血瘀、痰凝、瘀热等不同病因。临症之时,虚中挟实、实中挟虚,并不少见。现把蔡师常用的几种分型略述如下:

一、肾气不足

这类患者,结婚多年不孕,经期尚准。有的无明显自觉症状,有的可能有头晕耳鸣,腰酸等症。基础体温大多单相,或双相欠佳,舌脉变化并不甚显著,辨证以肾虚为主,治当以育肾为先。两次月经中期以前服育肾一方,中期以后服育肾二方。

育肾一方:云茯苓、生地熟地、仙灵脾、石楠叶、淮牛膝、路路通、炙甲片、公丁香、制黄精、川桂枝。

育肾二方:云茯苓、生地熟地、仙灵脾、石楠叶、紫石英、熟女贞子、金狗脊、仙茅、胡芦巴、鹿角霜。

二、气滞血瘀

以经前腹痛,腹内有症淤积聚为主。妇检大多有器质性病变,如输卵管阻塞不通或有卵巢肿块;有部分为子宫内膜异位,停经时有的有剧烈腹痛,经下有块或膜样之物;有的为经量过多。治疗以活血化瘀,消坚散结为主,以调经为急务。

具体方药:

调经一方:炒当归、丹参、川芎、牛膝、香附、延胡索、赤芍、血竭、苏木、失笑散。

调经二方:当归、桃红、干漆、川牛膝、莪术、血竭、皂角刺、制香附、地鳖虫、丹参、桂枝、炙甲片。

三、虚实夹杂

虚实夹杂是指既有气滞血淤见症又有肾气不足之表现。此患者往往结婚多年不孕,有月经失调、经行疼痛或小腹有块,又有腰膝酸软、带下绵绵。西医检查既有输卵管的器质性病变,又有基础体温不佳之象,呈现错综复杂的病理现象。中医治疗综合“育肾”“调经”二法

体会

上述例证,可见蔡师治疗不孕症的一斑。当然不孕症的原因颇多,诚如《千金》所记:“凡人无子,当为夫妻俱有五劳七伤虚赢百病所至”。《女科撮要》叙述更详,“妇人之不孕有因六淫七情邪有伤冲任,或宿疾淹留,遗传脏腑,或子宫虚冷,或气旺血衰或血中伏热,又有脾胃虚损不能营养冲任。审此更当察其男子形质虚实如何,有肾虚精弱,不能融育成胎者;有禀赋元弱,气血虚损者;有嗜欲无度,阴精衰惫者,各当求其源而治之”,凡此均须审察精详,如若男方精气或活动力低,均须进行治疗。要求男方做到清心寡欲,性欲节制而交接入时(待女方基温升高时)。阳强者服知柏地黄丸;若乃精气,宜养阴填精,须血肉有情之品,可用龟鹿二仙膏,也可辅食甲鱼。甲鱼助精有良好效能。

此外,尚有一些不孕症患者,依照现代免疫检查,可能属男女双方免疫拮抗而造成的。此种不孕大多无明显症状,一般检查亦正常。蔡师谓:男女精血不合,亦乃肾气不足,其病机相似于肾虚堕胎,此乃发生于孕胎之前,彼则发生于孕胎之后,即现代所谓排异反应。对此类不孕证,女方用补肾养胎法治疗,男方暂作避孕,以保养精气,亦能取得良效。

在不孕症的治程中,不宜中途改弦易辙,一定要坚持守法守方,这亦是蔡师的经验之谈。因为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不免易出现一些兼挟病证,如若于损大局者,决勿轻易改弦更张。治本病尚要求患者坚持服药,不能急求速效。蔡师之急。以半年作为一个疗程,治一至二个疗程受孕者为数不少。病情复杂者,则需要长时间。

在治程中时刻注意早期妊娠,当参考基础体温。如若半个月基温持续升而不降。即使无怀孕征象,亦须提高警惕,防止一月堕胎。

蔡师谆谆告诫我们说:初孕,切忌滥用补涩,以防益气助火而致动胎,饮食只宜清淡,桂圆之类亦不宜食。总方,治疗不孕症并非易事,既要细心认真,又要有信心与恒心,才能收到良到的效果。

167例不孕症治验病例的年节律现象初探

摘要:蔡小荪老师擅用育肾法随其月经周期辨证治疗不孕症,临证中蔡师发现,春季治孕率明显高于其他三季,于是,我们对1981年4月~1988年3月之间治愈的167例不孕症进行受孕日的分季归类(以末次月经加14天计算)结果见表:春季和夏季、秋季、冬季之比分别是2:1、1.8:1、2.4:1。经气象敏感度统计(M值法),春季不孕症的治愈率有增加倾向(M>2),夏、秋、冬三季均见减少倾向(M<1)。这种春季治愈率明显增多的现象,不仅和祖国医学“春主生发”理论颇为相合,同时也启发我们:人类受孕除有一个月节律外,还存在着一个年节律,故此。

(一)“春主生发”的客观现象

我们知道造成季节交替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不同纬度所受的太阳照射条件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内经》称之为“四时阴阳”,并在“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植物界动物界在此年周期中生长生活的规律,提出“春主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的观点,认为人体阴阳之气在一年中随着季节的更易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季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春天,阳气生而上升,是“气潜发散,生育万物”的季节,它是飞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孵化之时,也是昆虫类从卵中钻出或从蛹壳中飞出之期。树枝上的小芽嫩叶,地面上的幼苗新枝,冬眠动物的苏醒,移栖动物的归来,使自然界一片生机。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上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类的繁衍是真也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亦然之”为此我们对167例不孕症痊愈病人进行统计,还对1987年1月~12月间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3608位产妇,用分娩日期减去孕周(包括天数)来推算妊娠日期的方法进行分类归类,以求进一步了解正常人群中的季节性受孕情况。结果是:受孕日在春季为965人;秋季945人;夏季813人;冬季885人。我们发现,两组资料受孕最高季节均在春季,其次是秋季,冬、夏季则再次之。这种春季受孕高的现象在不孕症组显得十分突出,而在正常组则不够明显。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5)。我们认为,随着对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学习情况,家族情况,自身情况及对最佳分娩期的不同理解,有效地控制和选择着适当的受孕期,对正常人群来说,受孕季节的人为性影响很大。而不孕症病人,在经过至少是两个春夏秋季的不孕忧虑后,希望早日受孕的心理非常迫切,据临床观察,病人一般均在蓄血养精,择时而为思想的指导下,十分认真和注意着交合之时,所以,尽管正常组的调查人数远远多于不孕症组,然而,从符合自然规律的可信度而言,却是不孕症组强。国外对婴儿出生率的调查结论,为我们提供了旁证。日本发现:1908~1939年,每月最高出生率和月最低出生率之比超过2.0,最高出生率出现在1月或3月(据以孕日加约9+-0.01朔望月或未次月经加约9+-0.5朔望月计算孕期的方法,则均于春季),然而兹后,季节变化率在逐渐减少,到1970年前后,其比率低于1.20,出生率最高出现在7月。国外学者认为,其变化取决于气候、文化素养、社会经济情况和机体活动能力。

我们的观点是:人类生殖确实存在着年节律变化,春天是受孕最高季节。近年来,随着自然因素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种节律在正常人群中有比例减缩,季节更移趋向,但是,这种“天气温,地气发”的基本形式依然存在,对于不孕病人来说,机体的自身条件基础差,当有效的治疗使他们的不孕因素逐渐减少,良好的生殖环境,就可使不孕因素变得更小更弱,于是“两精相搏,形神乃成”。

(二)“阳胜利孕”的科学依据

“春主生发”之论,是基于先圣阴阳观的认识上,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在这阴阳消长之中,蕴育着万物的生生化化,其间阳气则起着主导作用。一年之阳始于春,春天阳生则万物亦生,夏天阳盛则万物趋长,秋天阳减则万物为收,冬天阳衰则万物乃藏。故曰“天之大宝,只此丸红日”以之喻人,则“人之在宝,只此一息真阳”,“所以成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类经附翼》)。所以有二七、二八之变,四七、四八之壮,六七、六八之憔,八七、八八之谢,亦皆主归于肾阳之气的盛、实、衰、竭。而人生于天地之间,宇宙这阳必能助化、影响人体之阳,据此,张介宾指出“内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的病理概念,故在《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中告诫人们,“内种子交会之时,当择天日晴明之期”。

时间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使我们拥用大量事实证明,季节相代,昼夜交替所形成的光线变化,可影响哺乳的性腺功能,这种新观点,不仅从一侧面动摇了狭义的“自身稳定”在目前生理学和医学中的统治地位,也为古老的中医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们首先通过对生态学的许多观察,发现动、植物的生发具有十分准确的时间规律。1935年加拿大一动物学学首先明确指出:光线可以影响脊柱动物的性腺功能。他发现北美产的一种燕雀的性腺,因于春天光线的刺激,每天生长长度大于正常,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变化实际了是对光线明一暗交替时间长短的反亦。那么,这种光照期效应的实质是什么呢?据国外文献所述,季节、昼夜的光线变化,对哺乳类生殖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松果体活动来实现的。在低等动物中,松果体本身就有视感觉功能,在较高等动物中则有腺分泌作用,其分泌功能和光照周期,即与环境的明暗变化密切有关,光线能抑制其分泌,黑暗则反之,切除松果体的动物便不再具有性腺的季节变化节律,即使在冬季也能成功的繁殖,所以,松果体是动物冬眠和春季繁殖这个年周期节律,时钟样调节的主要器官。

人类的松果体约7mm×5mm×4mm,位于胼胝体后部的下面与上四叠体之间,其分泌的激素体对性腺功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人认为,松果体可能是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的一个调节者,妇女的生理过程如性成熟、初潮妊娠、绝经等,松果体都起着作用,组织学检查发现,冬天(昼短夜长)松果体功能活跃,睾丸有萎缩现象。可见,随着季节交替带来的昼夜长短变化,使松果体具有年周期节律性变化,人的性腺功能,必然也会伴随着松果体的变化产生相对强弱的改变。

(三)最佳光照周期控析

既然,影响性腺功能的松果体确实存在受明-暗变化(即昼夜时间长短)的不同而调节其分泌,从而形成明显的的自身节律性以致影响性腺功能,那么,在年周期的变化中,四季昼夜长短不一,其明-暗对松果体的调节也强弱不一,就必会定会有一个最佳的光照季节,据前所述,似乎已有定论,春季的尽夜变化所形成的光照周期,能使松果体激素分泌处于一种相对抑制状态,从而使性腺功能处于相对最佳,故而有促进受孕作用。

然而,如单纯从光照时间越长,则对性腺活动越有利的角度而论,其最佳光照周期当首推夏季,众所周知,这是个昼长夜短的季节,据天文学上统计,夏至日北京地区昼时间是15小时7分钟(冬至日为9小时20分钟)为全年昼长之最,王冰言“阳自春生,至夏洪盛,”也说明夏季阳所之盛,然而事实证明,夏离却是受孕的低谷期,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化学变化和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物理关系的集合体,许多外界因素都可影响生殖功能。一般认为,气温在25度以上就在可能抑制受孕,炎热环境(>30度)可使生长、泌乳排卵和精子植入减少,有报道在实验中证实,高温环境下实验动物早期胎儿会被再吸收。所以,尽管夏季这种昼夜变化能相对抑制松果体的激素分泌,然而这种对性腺功能有利的因素,却被更多、更显著的不利因素所吞没,客观上,这种光感效应并没起于积极作用。从中医阴阳互根观点说,在生发中起主导作用的阳气必然以阴气为基础,夏季乃线之阴,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阳虽洪盛然无阴气补助,则仍是无益。而春台始于冬,阴气从盛极而衰,阳气则生而上升,可谓是阴实阳充,故生意盎然。

有人会认为,春季和秋季的昼夜变化是相似的,春分日和秋分日都表现为昼夜各半,如果春季的光照周期为最佳,那么秋季亦当然之。我们认为春季和秋季各自和前提不同,从而造成了两者在光照周期上的相对优劣差别。冬去春来,是一个由昼短变为昼长的过程,所谓“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对生殖功能来说,是从被松果体长时间抑制逐变化为短时间的抑制,性腺活动的“自由度”在增大;而夏尽秋至,则是人昼长变为昼短的过程,此为“阴气渐长,阳气渐消”。当生殖功能正从炎热环境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中走出来时,松果体对它的抑制作用却从短时间逐渐转为长时间,生殖功能的活动仍未能得发很好的施展,或者说并无进展,所以春季的光照周期要优于秋季。

(四)结语

时间治疗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适时治疗能提高疗效。高血压患者易于下午11时至凌晨1时发生左心衰竭,在下午10时投以适量的扩张血管药物和小剂量利尿剂,便可有效地预防心衰。当人们发现癌细胞分裂最快时间和易受X线破坏的时间后,就为临床医生增加了治疗癌症的疗效。综前所述,明-暗对松果体通过下丘脑影响性腺功能有调节作用,而春季的昼夜变化能使松果体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而使人类生殖机能处于相对最佳时期,如果我们在治疗不孕症中,除了注意月周期节律的调节外,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增入适当的年周调治意识,即遵循《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治疗原则,冬季偏于阴药养血填精,以厚其基础,春季偏于用阳药温化促卵,以激其生发,对于中药治疗不孕症,或许再能提高一些疗效。

闭经证治

摘要:闭经属妇科病中的一个常见症状,一般以经停三月以上谓之闭经,原因复杂,较为难治。现代医学认为由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各个环节功能障碍均可引起闭经,不下三十余种。中医对闭经的辨证,总的来说,不外虚实两大类;包括气虚、血虚、脾虚、肾虚、心气不足、不得下行、以及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症状繁多、旷日持久,不易取效。因此对本症的治疗,笔者同意多数医家的看法,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师古而不泥古,融会中西学说,各取所长,互为应用,相对来说,较易奏功。

对于闭经的治疗,不能急切图功、妄事攻伐。一般以调为主,养血为先、理气为要。尤其对年轻女性原发闭经、大致以育肾养血为主、参血肉有情之品,以冀肾气旺盛、冲任充盈、月事得以时下。通常用炒当归9g 生地、熟地(各)9g 川芎9g 熟女贞子9g 制黄精12g 仙灵脾12g 苁蓉9g 枸杞子12g 狗脊9g 巴戟肉9g 加河车大造丸9g(吞)。如大便不实者、可去生地、苁蓉。加炒淮山药、菟丝子、每味9g 以健脾肾。前方每处10剂,1个月为一疗程、须观察3个月。最好能同时测量基础体温、以助诊断。此类闭经、大多基础体温单相。经过治疗后,如体温呈现双相者,即预示症情已有好转。继用调经方理气行血、通调冲任。方用:炒当归9g 大熟地9g 川芎9g 白芍9g 淮牛膝9g 丹参9g 制香附9g 桂枝3g 泽兰叶9g 红花4.5g。可望经水通行。但尚须继续治疗,直至停药3个月,经水仍能自行按时来潮,方称痊愈。

继发闭经属于肾虚不足、冲任失充者,大多基础体温也呈单相、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周期疗法、首先予以育肾通络。方用:云茯苓12g 生地、熟地各9g 仙灵脾12g 石楠叶9g 淮牛膝9g 丁香2.5g 制黄精12g 路路通9g 桂枝2.5g 麦冬9g 细辛1g 乌鸡白凤丸1粒(吞)。每服7帖。继用:云茯苓12g 生地、熟地各9g 仙茅9g 仙灵脾12g 石楠叶9g 紫石英12g 鹿角霜9g 熟女贞子9g 苁蓉9g 胡芦巴9g 河车大造丸10g(吞)。约8帖。以育肾培元。如大便不实者、可去生地、苁蓉、加菟丝子9g。腰腹冷者、加熟附子9g 艾叶3g。按周期反复服用、如基础体温也现双相者、当属好转之象。然后用四物汤加理气活血催经剂、月事如下。一般短期内不易见功、须有一定过程、方能奏效。

上述疗法、均属虚证中之肾气不足、冲任欠盈者。都以育肾为主、随症情变化而进退、先滋养、后通调。另有因情志抑郁、或环境改变、不能适应、以致肝气郁结、影响冲任而致闭经者、自当疏肝解肝、理气调经。方用:炒当归9g 大生地9g 川芎4.5g 白芍9g 柴胡4.5g 广郁金9g 丹参12g 制香附9g 淮牛膝9g 青皮、陈皮(各)4.5g 红花4.5g。如烦躁不安、紧张易怒者,增淮小麦30g 合欢皮9g 生甘草3g 甘以缓急。笔者曾治一妇女,年逾40,原有二子一女、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二子当场被水泥平台压死、一女瘫痪。遭此突然严重打击、致成经闭。即宗前方调治、同时着重精神上安慰、善为开导、务使神志安定、鼓励振作情绪,化除消极配合治疗。经过一段时期、经事逐渐通畅、继而应时而行。再用育肾法巩固、基础体温出现双相、竟一举得男。该病例如单凭药物、而不注重精神治疗、则效果恐无如此显著。同时其女瘫痪、卧床不起、生活大小便均须照料,即劳累、又不忍,对治疗上也有影响。后来病孩亡故。虽然精神上又受刺激,但实际上却免去一大累赘。

至于痰湿瘀滞、络道受阻而闭经者、大多形躯肥胖、体重日增。而且愈胖愈闭、愈闭则愈胖,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上不为鲜见。对于此类闭经、用二陈汤。苍附导痰汤、启宫丸等有一定疗效,指迷茯苓丸笔者也常用。主要用于化痰通络、利气祛瘀,方用:炒当归9g 川芎9g 云茯苓12g。制香附9g 姜半夏4.5g 陈皮4.5g 焦枳壳4.5g 白芥子3g 丝瓜络9g 生山楂15g 制南星4.5g 焦六曲9g。药后咯痰较爽,继而逐渐减少,体重亦逐步减轻、当属好转之象。以上所述、在闭经中,还属比较单纯疗法。临床上某些病例、相当复杂、常虚实相间,变化丛生。在治疗上,也须阴阳并顾、寒热并用、气血双疗、攻补并施。

至于因环境改变、不能适应,而影响情绪以致经闭者、用疏肝理气之剂、有一定疗效。往往在回归原地,恢复原来生活习惯者,则效果更显、个别患者甚至勿药自愈。这类病例,在闭经中,相对来说,比较易治。

蔡小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

摘要:蔡小荪老师系上海蔡氏妇科七世传人。十余年来,蔡师以化瘀散结为宗旨自拟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较好疗效。1981年总结43例,有效率占88.4%。本文重点介绍蔡师治疗本症常见五大类型-痛经、崩漏、发热、不孕、症瘕的经验。

一、本症痛经,化瘀止痛

蔡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和其他瘀血性痛经有别,后者多由各种原因引起经血排出困难所致,若瘀血畅行或块膜排出,则腹痛立见减轻或消失。而本症这痛经往往是经下愈多愈痛,此乃子宫内膜异位于宫腔之外,中医所谓“离经之血”,因而造成新血无以归经而瘀血不能排出的局面。治疗固当遵“通则不痛”之则,以化瘀治本为主。然而在用药上应依据其病理特点,不能专事祛瘀通下,应采取促使瘀血溶化内消之法,以达通畅之目的。自拟“内异”Ⅰ方:当归9g 丹参9g 牛膝12g 赤芍12g 香附9g 川芎6g 桂枝4.5g 没药6g 失笑散12g 血竭3g。其旨在理气活血诸药中,配散寒破血见长之没药、血竭、失笑散,破散症积宿血,兼具定痛理血之功。服药当于经前或痛前3~7天之内,过晚则瘀血既成,日渐增加,难收预期功效。

二、本症血崩,以通求固

治崩中漏下,常法有塞流,澄源、复旧三者。暴崩久漏之际,总先取治标止血之法。本症之崩漏,因是宿瘀内结,阻滞经脉,新血不守,血不循经所致,故纯用炭剂止血,犹如扬汤止沸,往往难以应手。治此须谨守病机,仿“通因通用”之法,重在化瘀澄源。用“内异”Ⅱ方:当归9g 牛膝12g 赤芍12g 香附9g 熟军炭12g 生蒲黄9~60g 丹参12g 花蕊石15g 血竭3g 震灵丹(包)15g。于经前3~5天开始服。蔡师用药每喜轻简,唯蒲黄此药,常据崩漏症情,超量用之,多则可达30~60g。蒲黄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对本症经量多而兼痛经者尤为适者。方中还常佐山羊血、三七、茜草等,以加强化瘀止血之功。经净之后,遂取复旧之法,重在益气生血之品调理,以固其本。

三、本症发热,祛瘀为要

经前发热,在本症患者中也占相当比例。经期发热素有外感、内伤之分。本症发热系瘀血内结,郁而化热之故,治疗理当专于活血化瘀之法。主用“内异”Ⅲ方:云茯苓12g 桂枝4.5g 桃仁10g 赤芍10g 丹皮10g 皂角刺20g 鬼箭羽20g 石见穿15g。往往在1~2周期内发热即见消失。

四、本症不孕,攻补兼顾

本症之不孕率为22~66%。对于这类病人,治分三期:月经净后至排卵期,以育肾通络之“孕”Ⅰ方(云茯苓12g 石楠叶10g 熟地15g 桂枝2.4g 仙茅10g 仙灵脾12g 路路通10g 公丁香2.4g 川牛膝10g)合“内异”Ⅲ方治之;排卵后至经前3~7天用育肾湿煦之“孕”Ⅱ方(生地熟地各15g 云茯苓12g 石楠叶10g 鹿角霜10g 仙灵脾12g 巴戟10g 肉苁蓉10g 旱莲草12g 女贞子子10g 淮牛膝12g)合并“内异”Ⅲ方治之;经前数天至经净或痛止,选用“内异”Ⅰ方或“内异”Ⅱ方化瘀、调经、止痛。对基础体温转为典型双相,并示相对高温者,则化瘀之品须在经来后使用,慎防坠胎。

五、本症症瘕,消症治本

症瘕是本症患者共有症状,兼存于各种类型中,此为疾病之根本。蔡师按“血实宜决之”治则,于经净后以“内异”Ⅲ方消症散结。疗程一般较长,往往在三个月以上方能见其病灶有缩小现象,故坚持服药十分重要。

蔡小荪疏肝补肾法治疗消化功能障碍的经验

摘要:吾师蔡小荪先生系蔡氏妇科的第7代传人,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其精湛的中医妇科技艺早已饮誉海内外。然其近50年的临诊中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却鲜为人知。兹介绍如下。

1.用药轻灵,随拨随应

蔡师用药素有“九加一”之美誉,其意为一则单味药量微其剂,二则组方配伍以10味为准:处方用药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调兵遣将常精而又精,以单刀直入,切中要害。蔡师认为脾胃二脏贵在“运动”,故治之药不宜多,量不宜重,贵乎其精其轻。精则一当十,轻则可助运动,收效益佳。故每随诊之余拜读其方,用药以10g居多,30g以上者鲜。

2.注重气机,以动为要

蔡师认为:五脏之中,脾胃主宰着消化系统功能的运化正常与否。而二者之中,脾宜升,胃宜降,皆宜动宜运。动则纳谷生化散发输布,静则呆滞升发不能。蔡师在诊之中、每遇消化系统疾病,不论其病脾、病胃、病肝、病胆,均以此法为纲。在指导用药中,又善用枳壳、公丁香、木香、香附、柴胡、青皮、陈皮等气药,以使脾胃二脏各守其职,共奏升降之功。在诸多气药之中,又十分偏爱枳棋子一味。枳棋子,其富含葡萄糖、苹果酸钙、入心脾二经,性味甘;原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滇南本草图》说其“补中益气”。蔡师认为其不但补中益气,且能醒脾和胃助运,故每每在脾胃诸病中倚重之。

3.甲已化土,脾胃互补

举目妇科,无不以肝肾为首要,而蔡师以此思想阐而发之,引用到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疾病中。提出:“消化疾病,脾胃显其象,肝者为其本”的观点。因肝主疏泄,以气为用。当肝气疏泄正常,可助脾升清阳之气,助胃下降浊阴之气,则胃不受侮而胃通降;当肝气郁结,脾胃呆滞、运化失常,胃失和降之时,每舒肝解郁和胃则验;当肝气犯胃,乘g脾土时,又宜疏之达之以和胃则效。肝为刚脏,一旦失于濡养,则刚性难驯并伤及胃阴、濡润和降失司。故常于养胃之中加以滋养肝阴如枸杞子、地黄之品,一可平肝旺之虞,二可济胃阴之亏、古:“甲已化土”者,此之谓也。

明《医家奥妙》中去“补脾不若补肾之说,其中更有玄妙,夫既脾肾两虚矣而又用补肾润剂,不使脾气更湿乎?要知此乃补肾中之火,非补水也”。蔡师认为此言中不能统论治脾胃之法,但也是一个值得挖掘和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特别是针对某些慢性的脾胃疾病,若虚、若寒,诸如现代医学中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等,如用清、消、疏、降诸法效果不佳者,不妨以补肾入手,或得奇效。因此,临诊每用淮山药、地黄、巴戟肉、女贞子子、干姜之类。经方之中亦有六味回阳饮、四神丸等例。

蔡小荪治血崩证的经验

摘要:蔡师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甚多,病情变化较多复杂,临诊时务必详细病机,首辨阴阳,即阴崩与阳崩之别。主张“求因为主,止血为辅”,补益不恋邪,止血勿留瘀,以冀全效。

阳盛崩证 善治其阴

《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显见阳崩之因乃阴虚阳盛所致。强调阳崩证以阴虚为本,火热为标。蔡师认为,女子属阴,以血为荣。由于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阴血易耗。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更易引起阳亢。此外又可因阳盛之体,邪热易伤冲任,损及肝肾而致阴虚阳盛,迫血妄行。所以,临床上阳崩证较为多见。对于阳崩的治疗,蔡病常用养阴止崩法取效。临床上经来先期,量多如注,色鲜或紫,质较浓稠,脉细数,舌质红或绛等阳性征象,为运用养阴止崩法的辨治要点。蔡师曾治疗一位阳崩症患者,年41岁,1993年5月29日初诊。5月3日经来临,量多如注,将月不止,日来尤甚,色鲜且稠,头晕腰酸,肢软乏力,时有腹疼,口干欲饮,屡注催产素及服中西药均不效。脉细数、苔薄质红。此乃阳虚血热,冲任失固。当拟养阴止崩。选用自拟育阴止崩汤加减:当归10g 生地炭30g 炒蒲黄10g 炙龟版10g 白芍10g 旱莲草12g 熟女贞子10g 煅牡蛎30g 丹皮炭10g。药后经量即减,3剂而完全净止。本着“热者清之,虚者补之”的原则,方中炙龟版、生地炭益肾滋阴、牡蛎滋阴潜阳,固涩止血。鉴于时有腹疼、防其尚有残瘀,参当归、蒲黄以祛痰止痛,旱莲草、白芍养阴柔肝育肾。方药着重于养阴止崩,养阴即所以抑阳,阴阳平衡,冲任乃固,血崩自止。这是蔡师治疗阳崩证常用经验方,善治其阴,而取得满意效果。

阴盛崩证 善治其阳

《女科百问》齐仲甫说:“受冷而色白者,谓之阴崩。”蔡师认为,阴崩证多寒症,大多由于素体阳虚或崩久而致阳虚。盖血为气的物质,阴血与阳气,阴血之化全赖阳气以温运摄纳,阳气之用全赖于阴血以营养。若阴血大亏,气无所附,气随血衰,统摄无权,以致久崩不止。故阳虚而崩的病例以久崩引起较多。阳虚血崩虽为数较少,但亦不鲜见。临床上多见经来似崩,色较淡而稀为特点,面色苍白少华,畏冷肢清,出现阴亡而阳亦随之症脱的险证。临证时当恪守“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训。蔡师常喜投用参附汤,益气温阳摄血,每能化险为夷。如蔡师曾治疗一位年逾半百的阴崩证患者。1993年10月13日初诊。10月6日月经来临,始则淋漓,昨上午因劳累而致狂行不止,色淡红,质稀,顺腿下流,头眩目花,肢清心慌,血色素6.5g 面色苍白,注止血针未效。脉细数,苔淡薄质嫩红,边有齿印。显见气血大亏,血去阴伤,阴损及阳,冲任失固之象,急当益气温阳止崩。处以炒党参15g 炙黄芪15g 白芍10g 炒当归10g 熟附子10g 生地炭30g 炮姜炭3g 仙鹤草30g 生蒲黄15g 阿胶珠(烊冲)9g。投剂2贴后,经即净止。唯心悸寐差,神疲乏力,复诊拟益气养血,以杜反复。上方去附子、炮姜;增生杞子15g 制黄精15g 以澄其源复其旧。门诊随访3月,血崩未见复发。蔡师指出,临床上阴虚阳盛的血崩,以龟版滋阴凉血之剂,顾忌较少。然对阳虚阴盛的崩症,大胆而正确使用附子,温阳止崩,非常重要。因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