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例不孕症治验病例的年节律现象初探

摘要:蔡小荪老师擅用育肾法随其月经周期辨证治疗不孕症,临证中蔡师发现,春季治孕率明显高于其他三季,于是,我们对1981年4月~1988年3月之间治愈的167例不孕症进行受孕日的分季归类(以末次月经加14天计算)结果见表:春季和夏季、秋季、冬季之比分别是2:1、1.8:1、2.4:1。经气象敏感度统计(M值法),春季不孕症的治愈率有增加倾向(M>2),夏、秋、冬三季均见减少倾向(M<1)。这种春季治愈率明显增多的现象,不仅和祖国医学“春主生发”理论颇为相合,同时也启发我们:人类受孕除有一个月节律外,还存在着一个年节律,故此。

(一)“春主生发”的客观现象

我们知道造成季节交替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不同纬度所受的太阳照射条件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内经》称之为“四时阴阳”,并在“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植物界动物界在此年周期中生长生活的规律,提出“春主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的观点,认为人体阴阳之气在一年中随着季节的更易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季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春天,阳气生而上升,是“气潜发散,生育万物”的季节,它是飞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孵化之时,也是昆虫类从卵中钻出或从蛹壳中飞出之期。树枝上的小芽嫩叶,地面上的幼苗新枝,冬眠动物的苏醒,移栖动物的归来,使自然界一片生机。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上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类的繁衍是真也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亦然之”为此我们对167例不孕症痊愈病人进行统计,还对1987年1月~12月间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3608位产妇,用分娩日期减去孕周(包括天数)来推算妊娠日期的方法进行分类归类,以求进一步了解正常人群中的季节性受孕情况。结果是:受孕日在春季为965人;秋季945人;夏季813人;冬季885人。我们发现,两组资料受孕最高季节均在春季,其次是秋季,冬、夏季则再次之。这种春季受孕高的现象在不孕症组显得十分突出,而在正常组则不够明显。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5)。我们认为,随着对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学习情况,家族情况,自身情况及对最佳分娩期的不同理解,有效地控制和选择着适当的受孕期,对正常人群来说,受孕季节的人为性影响很大。而不孕症病人,在经过至少是两个春夏秋季的不孕忧虑后,希望早日受孕的心理非常迫切,据临床观察,病人一般均在蓄血养精,择时而为思想的指导下,十分认真和注意着交合之时,所以,尽管正常组的调查人数远远多于不孕症组,然而,从符合自然规律的可信度而言,却是不孕症组强。国外对婴儿出生率的调查结论,为我们提供了旁证。日本发现:1908~1939年,每月最高出生率和月最低出生率之比超过2.0,最高出生率出现在1月或3月(据以孕日加约9+-0.01朔望月或未次月经加约9+-0.5朔望月计算孕期的方法,则均于春季),然而兹后,季节变化率在逐渐减少,到1970年前后,其比率低于1.20,出生率最高出现在7月。国外学者认为,其变化取决于气候、文化素养、社会经济情况和机体活动能力。

我们的观点是:人类生殖确实存在着年节律变化,春天是受孕最高季节。近年来,随着自然因素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种节律在正常人群中有比例减缩,季节更移趋向,但是,这种“天气温,地气发”的基本形式依然存在,对于不孕病人来说,机体的自身条件基础差,当有效的治疗使他们的不孕因素逐渐减少,良好的生殖环境,就可使不孕因素变得更小更弱,于是“两精相搏,形神乃成”。

(二)“阳胜利孕”的科学依据

“春主生发”之论,是基于先圣阴阳观的认识上,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在这阴阳消长之中,蕴育着万物的生生化化,其间阳气则起着主导作用。一年之阳始于春,春天阳生则万物亦生,夏天阳盛则万物趋长,秋天阳减则万物为收,冬天阳衰则万物乃藏。故曰“天之大宝,只此丸红日”以之喻人,则“人之在宝,只此一息真阳”,“所以成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类经附翼》)。所以有二七、二八之变,四七、四八之壮,六七、六八之憔,八七、八八之谢,亦皆主归于肾阳之气的盛、实、衰、竭。而人生于天地之间,宇宙这阳必能助化、影响人体之阳,据此,张介宾指出“内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的病理概念,故在《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中告诫人们,“内种子交会之时,当择天日晴明之期”。

时间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使我们拥用大量事实证明,季节相代,昼夜交替所形成的光线变化,可影响哺乳的性腺功能,这种新观点,不仅从一侧面动摇了狭义的“自身稳定”在目前生理学和医学中的统治地位,也为古老的中医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们首先通过对生态学的许多观察,发现动、植物的生发具有十分准确的时间规律。1935年加拿大一动物学学首先明确指出:光线可以影响脊柱动物的性腺功能。他发现北美产的一种燕雀的性腺,因于春天光线的刺激,每天生长长度大于正常,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变化实际了是对光线明一暗交替时间长短的反亦。那么,这种光照期效应的实质是什么呢?据国外文献所述,季节、昼夜的光线变化,对哺乳类生殖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松果体活动来实现的。在低等动物中,松果体本身就有视感觉功能,在较高等动物中则有腺分泌作用,其分泌功能和光照周期,即与环境的明暗变化密切有关,光线能抑制其分泌,黑暗则反之,切除松果体的动物便不再具有性腺的季节变化节律,即使在冬季也能成功的繁殖,所以,松果体是动物冬眠和春季繁殖这个年周期节律,时钟样调节的主要器官。

人类的松果体约7mm×5mm×4mm,位于胼胝体后部的下面与上四叠体之间,其分泌的激素体对性腺功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人认为,松果体可能是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的一个调节者,妇女的生理过程如性成熟、初潮妊娠、绝经等,松果体都起着作用,组织学检查发现,冬天(昼短夜长)松果体功能活跃,睾丸有萎缩现象。可见,随着季节交替带来的昼夜长短变化,使松果体具有年周期节律性变化,人的性腺功能,必然也会伴随着松果体的变化产生相对强弱的改变。

(三)最佳光照周期控析

既然,影响性腺功能的松果体确实存在受明-暗变化(即昼夜时间长短)的不同而调节其分泌,从而形成明显的的自身节律性以致影响性腺功能,那么,在年周期的变化中,四季昼夜长短不一,其明-暗对松果体的调节也强弱不一,就必会定会有一个最佳的光照季节,据前所述,似乎已有定论,春季的尽夜变化所形成的光照周期,能使松果体激素分泌处于一种相对抑制状态,从而使性腺功能处于相对最佳,故而有促进受孕作用。

然而,如单纯从光照时间越长,则对性腺活动越有利的角度而论,其最佳光照周期当首推夏季,众所周知,这是个昼长夜短的季节,据天文学上统计,夏至日北京地区昼时间是15小时7分钟(冬至日为9小时20分钟)为全年昼长之最,王冰言“阳自春生,至夏洪盛,”也说明夏季阳所之盛,然而事实证明,夏离却是受孕的低谷期,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化学变化和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物理关系的集合体,许多外界因素都可影响生殖功能。一般认为,气温在25度以上就在可能抑制受孕,炎热环境(>30度)可使生长、泌乳排卵和精子植入减少,有报道在实验中证实,高温环境下实验动物早期胎儿会被再吸收。所以,尽管夏季这种昼夜变化能相对抑制松果体的激素分泌,然而这种对性腺功能有利的因素,却被更多、更显著的不利因素所吞没,客观上,这种光感效应并没起于积极作用。从中医阴阳互根观点说,在生发中起主导作用的阳气必然以阴气为基础,夏季乃线之阴,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阳虽洪盛然无阴气补助,则仍是无益。而春台始于冬,阴气从盛极而衰,阳气则生而上升,可谓是阴实阳充,故生意盎然。

有人会认为,春季和秋季的昼夜变化是相似的,春分日和秋分日都表现为昼夜各半,如果春季的光照周期为最佳,那么秋季亦当然之。我们认为春季和秋季各自和前提不同,从而造成了两者在光照周期上的相对优劣差别。冬去春来,是一个由昼短变为昼长的过程,所谓“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对生殖功能来说,是从被松果体长时间抑制逐变化为短时间的抑制,性腺活动的“自由度”在增大;而夏尽秋至,则是人昼长变为昼短的过程,此为“阴气渐长,阳气渐消”。当生殖功能正从炎热环境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中走出来时,松果体对它的抑制作用却从短时间逐渐转为长时间,生殖功能的活动仍未能得发很好的施展,或者说并无进展,所以春季的光照周期要优于秋季。

(四)结语

时间治疗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适时治疗能提高疗效。高血压患者易于下午11时至凌晨1时发生左心衰竭,在下午10时投以适量的扩张血管药物和小剂量利尿剂,便可有效地预防心衰。当人们发现癌细胞分裂最快时间和易受X线破坏的时间后,就为临床医生增加了治疗癌症的疗效。综前所述,明-暗对松果体通过下丘脑影响性腺功能有调节作用,而春季的昼夜变化能使松果体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而使人类生殖机能处于相对最佳时期,如果我们在治疗不孕症中,除了注意月周期节律的调节外,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增入适当的年周调治意识,即遵循《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治疗原则,冬季偏于阴药养血填精,以厚其基础,春季偏于用阳药温化促卵,以激其生发,对于中药治疗不孕症,或许再能提高一些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