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左(全本)

学术观点:祛邪热毒败,法必清解排。

一、扶正重气血,气血贵畅和

1.血----生命之本

血乃生命之源泉,周引畅通于五脏六腑,洒陈布散于四肢百骸。血之生成得恩于脾升胃降,燥湿相济,运水谷于腑阳之下,化津液于脏阴之中,终成营血之象;血之运行,更赖心肺合力,肺之朝向百脉,佐辅心君而发治节之功,心之主运血脉,还需肺气推行而冀畅运之力;肝藏血,得疏泄乃有条达之妙,肾藏精,赖心阳而有化血之奇。五脏阴阳相合有度,营血化生运行有节,此乃蓬勃生命之根本也。

2.气----元神之根

气者,生命活力之征,具物质、功能双重涵义。人之元气又谓真气,源于命门,假三焦之途,畅行五脏六腑;宗气发迹于上焦,贯血脉而司呼吸,固肌肤而御外邪,上荣脑府而神明静谧,下纳肾脏则滋养先天。人之元神,众神之主也,居脑府统领四骸,受诸气奉养方能灵性如常。元气、宗气亏损则元神不用,反之,清宫为邪所迫,元神不宁,则诸气不要。故欲元神所养,前提有二,一曰诸气发生,运行康健有度;二曰清窍安谧,无邪侵扰。固气之旺盛,决定元神生杀,故曰气为元神之根。

3.气畅血和----精神乃治

气畅血和的前提是气充血盈,而表现形式乃气机沉浮有节,血运流利无阻。气充血盈求之于脾胃燥湿相济,升降相因,土脏则惠及四方,下养先天而肾水充沛,上生肺金而宗气蓬勃;精血充则肝有藏,心有主;气机调则脏阴平,腑阳安。气为血帅,气充气畅则血润血行;血为气母,血充血濡则气生气长。气能生精,血可养神,故气畅血和,精神乃治为健康唯一表征。

4.气滞血瘀----百病由生

就本质而言,千疾百病皆由气机停滞、血行瘀阻而致。肝主一身气机,条达为顺,肝木郁滞,疏泄无权,表达一为气行速度减缓,甚或停止,临床谓之气滞抑或气结;二为气行方向异常,谓之气逆,诸如肺气上逆为咳,胃气上逆为之呕。气结、气滞久矣则蕴生邪热,“气有余便是火”,气火上冲,清宫不宁,则神昏、中风、眩晕诸症蜂起。有道是量变久而趋质变,气滞而气不化精,精不生气,则气虚显现。气血相密相关,气滞、气虚,血先其推动,固摄则见血瘀、血脱,停滞之血谓之阏,有血之形而非血之功,其存日久,必碍气耗血,故曰血脱,血脱乃昭然血虚之象也。气滞、气虚、血脱、血瘀,此正虚邪盛,百病由生之常景焉。

5.益气补血----扶正之调 调气活血----祛邪之要

气血不安即见病象。临床观之,当分二步,其一,病于常见气血量变之征,即气滞血瘀,当宜调气活血急治,调气重在疏肝,药如郁金、青皮、路路通、香附之流;活血勿忘养血,药如当归、川芎、桃仁、丹参之辈。其二,病久必见气血质变之象,当宜益气补血缓图,急养峻补,滋腻太过,反致气结血停,欲速而不达,慎之。益气中不忘行气,药如人参、黄芪之流,少佐陈皮、砂仁;补血中切记活血,药如当归、芍药、首乌之辈,酌加桃仁、三七。

二、祛邪热毒败,法必透解排

1.邪盛为毒 气血乃殃

(1)毒的特征与界定:毒者,害人之气也。毒由邪生,邪盛极而为毒。六淫侵袭,正不胜邪,久则为毒,而五志过极,肝郁化火,火盛生毒是内生之毒常见发生形式。据多年观察,归纳毒有十大特征,即:骤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内性、趋本性、兼挟性及顽固性。根据特征,毒的界定为:毒是一种与邪气关系密切的,以致病急骤、酷烈、广泛为特点的,以损伤气血,败坏脏腑为目的的病理因素。

(2)发生与发展:毒自病邪生,其演化过程大致有三态:即初始态、中生态、极致态。初始态是毒在气分,痰热乃重要病理强化之象;中生态是为毒在血分,瘀热为显要病理强化之征;极致态为热毒炽盛,挟痰挟瘀,闭阻气血,内败脏腑,外灼经络之象。火热炎上,主升主动,火入气分,则气无常态;火侵血分,则血无常形。热极令气离位,火盛命血异形,故毒即“离经叛道”之气血,而邪乃毒发生之本由。

2.蠲毒要键 透解排法

(1)将成之毒----透之和之

无论外感六淫,抑或内伤七情,久之必邪郁而化热。热入气血分,使气血先其常态而蕴酿成毒。故将成之毒,当治病求本,在祛除原发病邪基础上,重视使用透热泻火,理气和血之品以绝毒源,此涵“上工治未病”之意。以银花、夏枯草、山栀、知母、黄芩、黄连、黄柏、荆芥、防风、羌活为君,臣扶以郁金、川厚朴、桃仁、参三七,冀火热透而毒源绝,气血畅则阴阳和。

(2)已成之毒----清之解之

毒损伤机体具有以下特征:起病急骤,迅速出现气血逆乱,邪毒上扰清窍之象,与一般邪热亢盛有异;病情酷烈,病变快捷,病情深重,以重要脏腑如心、肝、脑损伤为主;病情复杂,变化多端,诸证蜂起;毒邪迅速趋内攻击脏腑;毒邪涉及空间广阔,外而筋脉,内而脏腑,既损气血,又伤阴阳;常与瘀血、痰浊兼挟为病。故已成之毒,当速解之,同时根据病机,酌情加用行气活血化痰之品。以蚤休、半边莲、半枝莲、银花、连翘、野菊花为上品,常臣扶以枳壳,川厚朴、半夏、米仁、蔻仁、桃仁、海藻。

(3)极盛之毒----利之排之

毒邪发挥至极致,常显气血闭阻、阴阳先和脏腑败坏、经络不通之象,故宜重用排毒五脏之品,使毒邪迅速离开机体,气血阴阳方能无虞。药如大黄、芦荟、芒硝、番泻叶、黑丑、白丑、茵陈、车前子之流。因毒即“离位”之气血,故调气活血交通,阴阳为重要辅佐之法,药如桃仁、川芎、丹参、地龙、地鳖虫之属,排毒之后,扶正应引起重视,常以生地、熟地、天冬、麦冬、肉苁蓉、杜仲等善后。

证治经验

一、支气管哮喘

1.病因病机

支气管哮喘多属中医“哮证”范畴,患者先天禀赋之足,由外邪侵袭,饮食所伤或他病诱发发病。病机以痰气交阻、肺失宣降为主。病位在肺,与肝、心、脾、肾四脏皆相关。

2.从肺论治

2.1发作期: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痰闭气道,发为呼吸急促,喉中哮喘声诸证。此时肺、胆、肾诸脏或虚或实,痰壅于肺,标实甚急,急则治其标,故治肺为先,宜宣肺、束肺、清肺、泻肺。常用二三汤加减治之,即二陈汤、三拗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三方合用燥湿化痰,宣肺降气平喘。

发作期患者有喘、咳、痰、热主次症之不同,喘为主药,可选用银杏、地龙、葶苈子泻肺利水平喘;喘促持续不解,出现“喘脱”危候,加黑锡丹镇纳浮阳;痰涎多者,加川贝母、天竺黄化痰平喘;痰稠量多,难以咳出,壅塞气道,加礞石滚痰丸逐之;咳多者,加紫菀,款冬花、旋覆花、百部肃肺止咳平喘;热者,加黄芩、石膏、鱼腥草、野荞麦根、四季青清热利湿解毒。

2.2缓解期:哮喘日久,患者多性寒,背冷,鼻头清冷,易受外寒侵袭,究其原因,肺吸入自然界清气不足,宗气化生亏乏,无以走心脉以行气血,致肺阳虚衰,卫阳不固而发病。故缓解期治肺宜润法。擅长用参蛤散合坎(无灬)散加减治之,寒者加桂枝,干姜温肺,燥者加沙参、麦冬润肺,虚者加补骨脂,胡桃肉补肺。

3.他脏分治

宗“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强调五脏的相互影响,肾为先天 ,肾阳虚损而不能固纳肺气,故治以温肾纳气为主,急者用黑锡 (黑锡、硫黄)缓者用蛤蚧一对合肉桂10g研末服之;亦有肾阴亏虚无以滋肺者,用金水六君煎(当归、茯苓、半夏、熟地、丹皮、炙甘草)治之。脾为生痰之源,脾胃不健,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凝聚为痰,故以治痰为先,治痰当治湿,健脾燥湿,二陈汤治之;缓解期,可用香砂六君丸调养。肝主升而肺主降,肝升太过则为火引动,心火亢,火旺则刑金,肺降无权,治在清肝降逆,常用《症因脉治》之柴胡清肝散(柴胡、黄芩、人参、山栀、连翘、桔梗、甘草)。

4.重视气血

哮喘日久,肺主气先伐,气机阻滞或肺气亏虚,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运血无力亦可致瘀,故强调哮喘各期必调气活血。发作期用《圣济总录》双仁丸(桃仁、杏仁)活血平喘,缓解期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补气活血。

5.综合施治

5.1调治体质

体质因素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不可忽视。体质由先天禀赋而得,治疗中要调治结合。在女子月经来潮前、孕产前和更年期为调治的三个重要时机,尤以前二者为要;在男子青春期,婚育期则是调治的最佳时机。抓住时机进行调治,可减少哮喘发作,甚可截断扭转,铲除痼疾。调治从冲、任、督、带入手,以《医方考》龟鹿二仙膏(鹿胶、龟版、枸杞子、人参)填阴补精,益气壮阳。

5.2中药为主,中西结合

中医脏腑概念虽与西医脏器无法等同,但肺脏功能在中西医学理论中有颇多相通之处,如肺司呼吸与肺的呼吸功能;肺“通调水道主治节”与肺呼吸中水分排泄及在酸碱平衡调节中的作用等。支气管哮喘,西医认为是机体对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一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常用抗过敏、解痉、平喘、祛痰、抗炎等治疗方法;中医认为哮证为痰气交阻,肺失宣降所致,以扶正祛邪为治则,有宣、肃、清、泻、温、润、补等方法,故西医可相互沟通,互为补充。重症支气管哮喘时,单纯中医药治疗或西药治疗均难以缓解,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但发作缓解后,应以补肾培元,健脾化痰为主,西药乃受体兴奋剂及激素药物应不用或少用。

二、休克

1.病因病机

休克多属中医“厥脱”、“气悸”、“神昏”范畴。原指邪毒内陷或内伤脏器,或亡津出血所致的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症。

2.急救处理

根据中医理论,本证以阴阳耗脱为气血逆乱主证,故治以养阴、回阳、救逆复脉,以静脉输液为主。①养阴:参麦或生脉注射液(含人参、麦冬、五味子)20ml加入25%GS20ml静脉推注或100ml加入5%GS500ml滴注,qd。②回阳: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20ml加25%GS20ml静脉推注,每15~30分钟1次,连续3~5次。③救逆:脉微欲绝者,立即用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青皮)20ml加入25%GS20ml静脉缓缓注射。

3.辨证施治

根据休克病情,临床有三阶段表现,早期常见气阴耗伤,中后期互见真阴衰竭,终末期则为阳气暴脱之象。循证分别有益气养阴,育阴潜阳及回阳救逆治法之异。

(1)气阴耗伤证:主证:神萎,面色(白光)白,气短,口渴,汗出;兼证:倦怠微烦,四肢欠温,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内外伤辨感论》生脉散加减;太子参30g 黄芪15g 麦冬15g 五味子9g。若大汗大渴者,太子参易人参15g

加山茱萸肉30g。若四肢厥冷者,人参易红参15g,另加附子15g,急煎频服。针剂:参麦注射液(人参、麦冬)或生脉注射液(人参、麦冬、五味子)20ml加入25%GS20ml静注,每隔10~15分钟1次,连续3~5次,或以50~100ml加入5%GS500ml静滴。

(2)真阴衰竭证:主证:神恍惊悸,面色潮红,汗出如油,口渴欲饮,饮不解渴;兼证:身热心烦,四肢温;舌光剥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治法:育阴潜阳。方药:《温病条辨》三甲复脉汤加减;牡蛎(先煎)30g 鳖甲30g 龟版30g 生地15g 麦冬15g 山茱萸肉30g 五味子9g 炙甘草9g。针剂:参麦或生脉注射液,剂量,用法同前。

(3)阳气暴脱证:主证: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兼证:息微唇绀,体温不升;舌淡,脉微弱欲绝。治法:回阳救逆。方药《世医得效方》参附汤或《伤寒论》四逆汤化裁,红参15g,炮附子(先煎)15g,干姜12g,甘草9g。针剂:参附注射液50-100ml加入5%GS500ml静滴或参附青注射液100ml加入5%GS500ml静滴,初起滴速宜快,后酌情减慢,直至阳气回复。若肢冷息微,汗出如油,阴竭阳脱者,参附青或参附注射液与参麦或生脉注射液合用,用法、用量同前。

三、中风

中风病机以元精亏虚,痰火上逆,瘀血内阻,肝风旋动为要键。在元精亏少前提下,内伤七情,肝气不舒,疏泄无权,五志化火,火灼津液为痰,热煎营血成瘀,痰瘀互结,蕴而成毒,即可闭塞经脉,败坏脏腑清窍,亦可耗伤元精,元阴不足,无以制敛元阳,阳气挟痰瘀上亢,扰乱元神。毒伤经脉而瘈疭之征,毒损元神而现昏瞀之象,由此内风旋动图景明晰。“诸热瞀瘈,皆属于肝”,中风病机虽表达为肝风内动,但其源在于水不涵木,故认为其标在肝,其本在肾,滋补元精,育阴潜阳当为治本大法,鉴于痰、瘀、火、毒为病程中重要病机,故佐以相应祛邪方法亦属必要。

滋补元精常用生地、熟地、枸杞子、山茱萸肉、苁蓉、杜仲、黄芪、当归、芍药、龟版、鳖甲等,佐以化痰、祛瘀、泻火、解毒之品,药如地龙、胆星、钩藤、夏枯草、海藻、川芎、郁金、野菊花、蚤休、丹参、大黄、芦荟、三七片、桃仁、石决明、珍珠母等。

在病程中可根据病机适当选用中成药,早期可用华佗再造丸,1丸三次/天,15天为1疗程,连用2-3疗程;清开灵注射液20ml加入25%GS20ml静脉注射,2次/天,或40-60ml加入5%GS500ml中,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40ml加入5%GS500ml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GS500ml中静脉滴注。病程中如出现阴阳欲脱等中脏腑之征,可急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GS500ml静脉缓慢注射,或枳实注射液40ml加入5%GS500ml静脉注射。病程中配合以针刺阳明经穴位,鼓励及早活动,并执行中风康复锻炼计划,有利于早日康复。扶正重气血,气血贵畅和;

用药特色

一、黄芪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之产生总由正虚邪盛状态而致,然正虚乃枢机所在,故当首推扶正之举,益气和血为先。黄芪属益气之上品,治久喘不愈,肺气耗伤者,常伍以人参叶、焦白术、黄精、苏子、五味子、杏仁等;治中风偏瘫、失语、口眼歪斜常伍以桃仁、丹参、地龙、赤芍、白芍、地鳖虫等;治脾胃气虚、中阳下陷药常伍以陈皮、枳实、党参、柴胡等;治心悸、怔忡、心气阴两亏者常伍以麦冬、人参叶、丹参、五味子、枸杞子、川芎等;治体虚感冒常伍以荆芥、太子参、苏叶、生白术、防风等;治风水泛滥常伍以六月雪、赤小豆、炙麻黄、汉防己等。使用黄芪临床尤需注意:①方中佐以少量理气之品,使之补而不腻,行而不滞。②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重剂益气中不忘佐以补血之品如当归、枸杞子、首乌之流。

二、当归

当归为中药传统养血、活血之上品。血乃滋润人体之养料,血之盛衰为生命发陈与凋谢之根本。血的正常状态意味着量的充沛及运行速度如常,路径畅通,故和血之妙在于补其不足与通其瘀滞,有此双赢者,唯我当归耳。治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气血双亏,瘀阻脉络者,常以当归伍赤芍、白芍、人参叶、地龙、地鳖虫、桃仁、川芎、黄芪等;治胸痹,心血瘀阻者,常以当归伍薤白、桃仁、丹参、檀香、砂仁等;治小中风或中风先兆,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痰瘀互结者,常以当归伍白芍、钩藤、石决明、生地、海藻、地龙、川芎等;治心悸,血不养神者,常以当归伍枸杞子、龙眼肉、丹参、木香等;治肺胀,气、血、水互结者,常以当归伍葶苈子、川厚朴、陈皮、茯苓、桃仁、苏子、白芥子等。当归常用量为虚证15g 实证12g。

三、参三七

参三七属五加科植物,其所含有效成分与人参类似,为临床补气活血、化瘀通络良药。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相关,气行则血行,气虚则瘀停。然众多纯补气分之品,多有滞气停瘀弊病,而有益气化瘀双赢者,唯此三七焉。中风偏瘫,失语,口眼歪斜者,常伍以桃仁、赤芍、白芍、地龙、黄芪、人参叶;胸痹胸痛、心悸、乏力、不寐者,常伍以丹参、檀香、桃仁、枣仁、川芎、太子参、麦冬;呕血、黑便、口干舌燥、嘈杂泛酸者,常伍以熟大黄、川楝子、白芨、川黄连、夏枯草、乌贼骨;尿血、腰酸膝软、耳鸣者,常伍以生地、山茱萸肉、琥珀粉、侧柏叶、侧黄柏、泽泻、丹皮等;咳嗽,胸闷,痰中带血或咯血者,常伍以川厚朴、杏仁、鱼腥草、车前子、全瓜蒌、侧柏叶、半夏、胆星等。参三七以三七片效佳,常用6~9g,必要时可用至12g。

四、大黄

本品为荡涤邪毒,泻火祛瘀之上品,为历代医家推崇。毒为邪之盛,无论外感六淫抑或内伤七情,日久均可邪郁为火,火盛酿毒,毒邪即成,外而损伤筋脉,内而败坏气血,上可侵扰清宫,下可壅阻五脏,筋脉损则肢体不用,清宫扰而神明不宁,五脏塞致毒邪蕴结,气血败见百病丛生。大黄性寒凉,擅通府下行,又兼祛瘀之功,故荡涤邪毒,泻热祛瘀之力甚强,使邪毒去而气血安,阴阳和。治中风初起,火盛毒壅,腑气不通者常伍以丹参、夏枯草、海藻、蚤休、地龙、麦冬等;治中风后遗症之气血亏虚、瘀血内阻、余毒未清者,常伍以黄芪、生地、枸杞子、当归、地龙、桃仁等;治便血,呕血,胃热炽盛者,常以熟大黄伍以三七片、黄连、白芨、紫珠草、童便;治中焦热毒炽盛,正气受损,腑气不通,热深厥深者,常伍以芒硝、枳壳、人参叶、生地、川厚朴、芦荟等;治湿热蕴毒,熏蒸肝之黄疸者,常伍以茵陈、山栀、郁金、金钱草、海金砂、青皮等。大黄常用量为6-9g,必要时可用至15-20g。

科研成果

一、参附青对邪毒所致厥脱证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甲等奖)

休克属中医“厥脱证”范畴。参附青注射液具有明显抗邪毒内陷所致厥脱症的作用。研究表明,该药能抑制内毒素所致的肠系膜微血管痉挛,提高受损心肌细胞的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及糖元,并对心肌具有正性肌力和负性频率的作用,还能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粘滞度,纠正机体缺氧和酸碱平衡失调,而且对内毒素所致的心、肝、肺组织细胞,特点是内皮细胞损害有

保护作用,能抑制血小板变形、释放反应和中性粒细胞的脱粒,并对内毒素血症的大鼠,可显著地提高PGI2含量,同时抑制TXA2的升高。

结论:感染性休克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参附青仅仅是综合治疗中的一个组成部位;感染性休克是血液粘滞综合征,处于低灌流状态,参附青具有强心和扩血管作用,致使血液流变学得以改善;内毒素和重症失血性休克均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下降。参附青有明确的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可能是附子的有效成份去甲乌头碱所起效应;休克时细胞功能的早期损伤主要是细胞膜受损,而参附青中人参、附子均有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起到稳定细胞膜,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

二、平喘液治疗急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医案

案一、厥脱

张××,男,87岁。门诊号82-15484。

原有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因高热三天,咳嗽痰稠,胸闷气急来本院急诊。测体温,39.9℃,神志欠清,烦躁,面色(白光)白,四肢欠温,两肺底有多量湿罗音,右下肺尤甚,血压70/50mmHg、白血球计数8600/mm3中性粒细胞88%,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中毒性休克。

中医辨证:痰饮咳喘宿痰,复感外邪,邪毒壅肺,肺失清肃,发热3天,咳嗽痰稠,刻下热毒炽盛,气阴耗伤,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阻塞心窍、肺络,神糊烦躁,气促面(白光),四肢欠温,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清肺解毒,益气养阴。给予参附青皮针10g加入葡萄糖水静滴(20滴/min),血压在5min内上升至100/60mmHg,同时静滴复方银翘针(银花、连翘、大青叶、鱼腥草、蒲公英)、鹿蹄草素针、生地针、肌注人参针,并灌服麻杏白虎煎,4小时后患者神清肢温,次日身热退,症情改善,脉转小弦,血压稳定,二肺罗音减少,白血球6950/mm3,中性粒细胞74%,厥脱已复,热毒渐彻,续用清热解毒之剂,以清余热,症情稳定而出院。

按:祖国医学有关寒厥,阳脱证,早有较为精辟的论述。《素问·厥论篇》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伤寒明理论·厥》曰:“厥有阴阳之气不相承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本案例宿有痰饮咳喘之痰,复感外邪,邪毒壅盛,气机逆乱,清窍阻塞,阳气衰脱,属厥脱之证,现代医学归于中毒性休克。治疗上,遵循虚者补之,实者破之,热者清之原则,通补清兼施,在给予回阳救逆固脱的参附青针同时,给予清热解毒的复方银翘针、鹿蹄草素针等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中药应用显示两大特点,其一休克纠正较快;其二对药物无依赖性,毋需药量递减后停药,未见不良副作用。

案二、哮喘(哮证)

徐××,男,58岁。

反复咳嗽,咯痰,胸闷,气促十余年,加重周余。测体温38.5℃,神清,口唇轻度紫绀,呼吸急促,桶状胸,两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95次/分,律齐,双下肢轻度浮肿,血压110/70mmHg,血白细胞9700/mm3,中性粒细胞90%,西医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素有咳、喘、痰宿痰多年。肺失宣肃,通调水道之功日减,肺气壅塞胸中,气不化水,液聚成痰,痰闭气道,发为哮喘。刻下咳喘频作,痰稠难咯,胸闷气促,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滑,证属痰湿郁肺之哮证。治宜开肺平喘,健脾祛痰,予二三汤化裁。

陈皮12g 半夏12g 茯苓15g 炙麻黄9g 杏仁12g 米仁12g 莱菔子12g 白芥子9g 地龙12g 7剂

复诊:服药后,诸证稍减,舌淡肿,苍白薄腻,脉滑。继宗前法,原方加太子参12g、桃仁12g、川厚朴12g,再进7剂。

按:患者以上方出入治疗4周,咳、喘痰诸证消失,下肢水肿退,舌脉基本复常。哮证乃邪气引发伏痰,闭拒气道而致,故发作期治疗重在肺脾。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与贮痰之器。”在宣肃肺气,通调水道前提下,强调使用健脾燥湿化痰之品。气滞痰阻日久必致血行不畅,故适当加用活血之品佐助疗效。

验方

一、二三汤

[组成] 陈皮12g 清半夏12g 茯苓15g 炙麻黄9g 生石膏20g 杏仁12g 苏子12 白芥子9g 莱菔子12g

[主治] 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均属于中医“哮证”之痰气壅塞,肺气不宣。

[按] 肺者,华盖之脏,其性娇柔,易受邪气侵扰而肺气不宣,壅塞于上焦,未降无能而上逆为喘不通,骤液为痰,痰闭气道,搏出有声为哮。当宣肺止咳,肃肺平喘,药如杏仁、麻黄、白芥子、莱菔子、苏子之属。“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化痰中不忘健脾燥湿之品,如陈皮、半夏、茯苓。麻黄得石膏,相反相成,寒热相激,利水平喘功尤著,苏子配杏仁,宣肃相固,肺气壅塞之弊立除,故甚方效良焉。

二、还元汤

[组成] 生地30g 黄芪15g 牛膝12g

[主治] 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按] 内风旋起之因源于元精亏耗,水不涵木,肝阴虚少,肝阳亢奋,挟痰挟瘀,亢火并走于上,内扰清宫,外灼筋脉,故曰“诸热瞀?

论文

标题:休克的中医救治与研究

出处: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全·卷六内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7年52页

摘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移时苏醒,四肢厥冷为主要特征,实者居多,脱证兼见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之症,虚多实少。厥为脱之轻症,脱为厥之变证,即厥轻脱重,两者在临床上往往互相转化,较难截分割,故以厥脱并合论治为宜。脱证相当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以回阳救逆之古方“参附汤”与“回阳汤”的主要组成,取红参、附子、青皮三味药,用薄层扫描法控制其人参皂甙、乌药总碱、对羟福林的含量,制成参附青注射液,用来治疗邪毒内陷所致的厥脱证(相当于感染性休克),设立西药多巴胺和阿拉明对照组。结果表明:该注射液对中重度的病症疗效优于西药;对阳气暴脱者疗效明显高于真阴耗竭者。

标题:复方葶苈注射液对体外新生水牛肺主动脉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出处: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9年2期79页

摘要:复方葶苈注射液为治疗急性肺水肿的有效药物,肺水肿的病理变化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复方葶苈注射液在体外有明显降低小牛肺主动脉内皮单层通透性的作用,内皮细胞经药物作用后,可能变得更加致密,使细胞间隙减小,从而阻止水分及大分子物质的渗出,减轻肺水肿的程度。

标题:还元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家兔颅内压的影响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1998年4期182页

摘要:还元注射液药性平和,组方合理,所用药物长期使用,未见中毒病例报道,因而安全可靠。该方用药精炼,标本兼治,作用广泛,有别于甘露醇的单纯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作用,效果稳定而持久,充分显示中药组方的优势。该方由黄芪、生地、牛膝等配伍组成。

标题:秦皮合剂治疗急性菌痢30例临床观察

出处:中成药研究 1985年11期21页

标题:双青煎剂治疗肺炎30例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6年4期33页

标题:“参附青”注射液治疗厥脱证26例疗效分析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6年9期23页

标题:中成药治疗厥脱证三例

出处:中成药研究 1986年3期20~21页

标题:外感发热的中成药辨证治疗

出处:中成药研究 1986年9期21~23页

标题:厥脱证的研究述评

出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8年3期1~4页

摘要:本文从厥脱证的文献整理、方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四个方面,对近年来的厥脱证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充实辨证指标,掌握辨证论治规律;加强医与药、临床与基础理论以及多学科的紧密结合;开展祖国医学传统疗法对本证的综合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厥脱证的研究水平。

标题:“参附青”对邪毒内陷所致厥脱证的临床观察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1988年1期24~26页

摘要:本文运用回阳救逆之古方参附汤与回阳汤主要药物制成参附青注射液,治疗邪毒内陷所致的厥脱证104例,总有效率84.6%,与多巴胺、阿拉明组(31例)治疗总有效率67.7%对比,有显著意义。从统计资料表明,“参附青”注射液有升压,减慢心率、呼吸,改善脉图,提高末梢趾温的作用,使患者神志转清,汗出而止,四肢转温。对阳气暴脱者疗效优于真阴耗竭者;对中、重度病证疗效高于西药多巴胺、阿拉明。一旦厥脱纠正,即可停药,不需逐步减量,无药物依赖性。

标题:参附青注射液抗内毒素性休克的研究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年4期46~48页

摘要:采用动脉血压和血液流变学作为指标,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内毒素性休克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参、附子与青皮三味药合用具有明显的抗内毒素引起的低血压、改善血液粘滞和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的作用,从而起到抗休克作用。

标题:参附青注射液抗内毒素性休克的实验观察

出处:中草药 1989年5期219~220,230页

摘要:采用动脉血压和血气分析作为指标,观察参附青注射液抗大鼠内毒素性休克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参、附子与青皮三味药合用能抗内毒素引起的低血压,改善机体缺氧以及体内酸碱失衡的作用,从而起到抗休克作用。

标题:人参皂甙对内毒素性休克大白鼠肝跨膜电位及细胞内Na+、K+离子活度的影响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1993年4期173~175页

摘要:应用细胞内微电极及离子选择性微电(ISM)技术观察人参皂甙对内毒素性休克大白鼠肝跨膜电位及细胞Na+、K+离子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休克时肝跨膜电位振幅降低、细胞内Na+活度升高及伴有K+活度的下降;而人参皂甙能够防止休克时的肝跨膜电位的降低,纠正细胞内Na+活度升高及K+活度的下降,提示人参皂甙能够改善休克时膜对离子的运转功能。

标题: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重新建构

出处:医学与哲学 1993年4期24~26页

标题:参附青注射液治疗邪毒内陷所致厥脱证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出处:陕西中医 1994年11期525页

摘要:观察证明参附青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休克症状,提高SBP、DBP,降低HR,血液流变学诸多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标题:回阳救逆法治疗效邪毒内陷所致厥脱症

出处:中成药 1994年1期28页

摘要:应用参附注射液及参附青注射液治疗邪毒内陷所致厥脱症64例,获得满意疗效。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压、减慢呼吸与心率,并使神志转清,汗出而止,四肢转温,脉转有力。其中参附青注射液治疗43例中,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7%。参附注射液治疗21例中,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48%。

标题:地龙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1996年1期3~4页

摘要:采用地龙为主药的生化提取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组),并与舒喘灵组随机对照(对照组)。临床观察治疗组100例,对照组30例。结果表明,地龙液能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和肺功能(FEVC)(FEV1),总有效率77%,有效病例平均起效时间(X±δb)为8.1039±4.4709分,与西药对照组疗效相近。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治疗组未发现过敏反应。

标题:《伤寒论》厥证辨治观探析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1996年4期181~184页

摘要:厥证总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病因有阳气衰微、热邪深伏、血虚失荣、蛔虫内扰、脏气衰竭、冷结关元、气机郁滞、痰食阻滞、水停中焦、上热下寒及浊阴泛上等。厥证范围广泛,不具备统一的病证特征,是区别证型的重要方法;同时问病史是厥证诊断的一大特色;并多用排除鉴别法。其治法有回阳救逆、清泄里热、养血散寒、泄浊通阳、安蛔止痛、清上温下、舒肝解郁、涌吐痰食及散水布阳等法。治疗特点包括有前驱期先兆时,应果断立法处方;证治对应时,方药宜急煎;病势紧急宜先灸后药。并提出寒厥禁下、血虚厥禁攻及热厥禁汗等禁例。辨预后方法有六:以厥、热辨进退;投食以察顺逆;诊脉以决死生;察神志以别良恶;观呼吸以判安危及测肢温以断转归。本书对厥证论述甚详,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指导价值。

标题:感染性休克的当今研究与中医药治疗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1996年4期188~190页

标题:复方葶苈注射液对野百合碱诱发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动脉血气影响

出处:陕西中医 1996年12期563~564页

摘要:野百合碱制成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大鼠50只,用复方葶苈注射液肌肉注射,具有提高PaO2,O2AST,降低PaCO2作用,对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治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标题:《伤寒论》太阳病里证论

出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年1期20~21页

摘要:《伤寒论》之太阳病,早被古今医家奉为表证经典,遇之施汗,金科玉律,并广泛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各科。验之临床,效者固多,偾事者亦时时间出,其理安在?是文就此问题,以《伤寒论》原文为据,推出仲景所述之太阳病,本即非尽表证,里证尤多,治法亦非单一发汗,内容丰富,进举其一隅加以分析,阐释了太阳病里证的主要机理、辨识要点及治疗原则,以期纠正以往错误认识,澄清理论是非,返仲景之真,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标题:中医药为主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研究进展

出处: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7年1期61~62页

标题:活血解毒对野百合碱诱发大鼠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SOD、LPO作用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1997年1期42页

摘要:本研究选用SD种大鼠40只,用2%野百合碱制成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动物模型,采用丹参注射液合并穿琥宁注射液肌肉注射,用药一周采血,治疗组SO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PO降低,说明丹参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具有刺激机体产生大量SOD,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标题:王左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经验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1997年3期116~117页

标题: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近况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1997年4期184~187页

标题:参附注射液治疗厥脱证临床验证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1997年5期196~198页

标题:复方葶苈注射液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衰60例

出处:陕西中医 1997年12期531页

摘要:复方葶苈注射液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衰60例,设对照组观察,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复方葶苈注射液对本病具有降低PAMP、PVR和增加CO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