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蔚(全本)

学术观点

一、明医理 重实践 辨证精细

治病必须明理,医理不明,犹如盲人夜行。重视中医基本理论对眼科临床的指导,主要运用阴阳五行学论。脏家学说,经络学说在眼科上的应用和肝开窍于目的临床应用。五轮学说上阴阳五行,脏腑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眼的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及在辨证论治上提供参考与依据。八廓学说,结合现代微循环学说,证实本学说用于治病,识症,探求病机与治疗方法,判断病情与预后及早期诊断都有参考价值。但还需进一步探讨。眼病的辨证可从辨主病,探病因,论病性与分主次四个步骤进行。强调辨证要“证”与“病”紧密结合,要重视以往病史及可能发生的诱因,同时还得注意体质因素、精神因素、人事因素、生活起居、气候与环境因素等,以探求内、外致病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分别主治,作对症治疗。

二、厚古训、不薄今、中西汇通

始终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认为眼分阴阳,眼由脏腑精气聚结而成:眼内各组织与内脏相应,其所表现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内脏的情况,眼病的形成,全系阴阳失调,脏腑偏胜,要正确掌握治病求本原则,强调运用现代医学及科学检查仪器,来弥补中医眼科不足之处。运用现代仪器进行望诊,询问体征,结合检查,可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在药物运用上,对西医激素类的应用,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可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可用某些中药来抑制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指出长期服用激素,舌苔多见白腻,这是假象,不可作为主要辨证依据。

三、障治内 医治外 内外合治

《审视瑶函》提出“治内失外是为愚,治外失内是为痴,内外兼治是为良医”,对内障眼病的内治为主,外障眼病以外治为主,根据病情二者相互结合,采用壮水涵木、滋阴降火、育阴潜阳、滋肾益火等多种方法,同时亦重视脾胃对眼的作用,认为眼内真气,真血皆由脾胃所化,所以调理脾胃成为治疗上的一个主要方法,健脾、温中、运脾、升阳、理气、清胃、和胃、攻下等为临床常用。对于炎症、变性、创伤等原因引起的眼部充血、出血、肿胀、疼痛、疤痕形成的及变性,萎缩等病多由瘀滞,血瘀当祛,血滞当治,采用活血化瘀配合其他治则治疗。退行性眼底病变,属于难治或不治主症,多由气虚止瘀,络阻窍闭,经用益气治血,开窍通闭之剂取得疗效。通过研究,研制了很多外用药,都对临床取得一定疗效。

证治经验

一、葡萄膜炎辨证施治

葡萄膜包括虹膜、睫状体与脉络膜三个部分。血管不仅彼此有密切联系、且相互连接,所以当其中一部分发炎时,往往引起葡萄膜组织的炎症。

本症根据病情轻重与发病缓急而有急、慢性之分,急性与慢性仅在程度上的不同,它们间可以互相转化,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源性葡萄膜炎的辨证施治,大致可归纳以下几个类型。

1.肝经风热型:治以祛风清热,方选新制柴连汤加减。龙胆草、炒栀子、黄芩、柴胡、木通、川黄连、赤芍、生甘草、炒荆芥、防风。头痛较剧加川芎、白芷;充血较着加生地、丹皮。

2.肝胆火炽型:治以泻肝清热,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炒栀子、柴胡、黄芩、车前子(包)、木通、生地、泽泻、生甘草、知母、赤芍、丹皮。口干烦渴加石膏,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

3.脾胃热毒型:治以清热解毒,方选白虎汤加减。生石膏(先煎)、知母、米仁、生甘草、银花、连翘、赤芍、丹皮、生地、蒲公英。便秘加大黄。

4.风湿上扰型:治以驱风燥湿,方选羌独防己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防己、鸡血藤、赤芍、丹皮、苍术、甘草、黄芩、茺蔚子、茯苓。胸闷加藿香、川厚朴。

5.阴虚挟热型:治以养阴清热,方选瞳缺泻肝汤加减。生地、玄参、麦冬、知母、甘草、地骨皮、丹皮、赤芍、茺蔚子、黄芩。神疲乏力加当归、黄芪,虚烦不眠炒枣仁、夜交藤。

6.痰湿瘀阻型:治以祛痰化湿,方选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苍术、白术、知母、赤芍、丹皮、茺蔚子、川芎、夏枯草。气虚加党参、黄芪。

体会:

1.关于病因病机

葡萄膜炎的病因非常复杂,一般归纳为:外来的感染、内生的因素与邻近组织炎症的影响等三方面。

2.关于治疗

对前葡萄膜炎外治非常必要的,可用蔓陀罗眼药水滴眼以扩大瞳孔,防止虹膜后粘连此为治疗成败的关键。与此同时,还须滴以雷公藤眼药水。早期、急性病例,为实证、热证,可予清热泻火之剂;对久病、慢性病例,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以滋阴降火,气阴二虚,可分别予以补血、补血或益阴补气之剂。对陈旧病变,皆以补虚为主。气血瘀滞佐以理气活血之剂,若角膜后沉着物与眼底结节及斑块样渗出久不退,则佐以化痰软坚散结药。

3.关于中西药联合应用

西医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医用雷公藤、麝香、柴胡、水牛角与羚羊角、五味子、三七、附子、穿心莲、夏枯草、虎骨、秦艽、甘草、蒲黄、生地与熟地、蜂乳。中药与激素联合作用,既可增加疗效,可避免减少激素的副作用。

二、原发性青光眼的证治

原发性青光眼病因复杂,治疗棘手,采取辨证论治属必要,也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本病以老年女性为多,本病发病与七情有关。肝阳上亢也有由于其它脏腑之间的生化关系失调而引起。所以肝经阴阳失调是本症主要发病机理。肝病犯脾,脾失健运,使眼内水液神水排泄困难,为本症病理所在。

所以本症治疗应着眼于肝。结合所出现的不同体征,而予泻肝、清肝、平肝、疏肝与补肝等法。佐以理气行滞、渗湿利窍,导水下行以减少眼内积液。对本症可归纳以下几型论治:

1.肝经实热型:治以清肝散热。龙胆泻肝汤加减主之,龙胆草10g 炒栀子10g 黄芩10g 柴胡10g 车前子(包)24~30g 木通10g 生地24g 当归15g 甘草6g 茯苓24~30g 白蜜(分冲)100g。眼压极高、头痛、眼痛剧烈,加生大黄(后下)10g 玄明粉(分冲)12 加吞羚羊粉0.6g。

2.阴虚阳亢型:治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羚羊菊花饮加减主之,羚羊粉(后)0.6g 嫩钩藤尖(后下)10g 滁菊花10g 生石决(先煎)30g 赤芍、白芍各12g 麦冬15g 炙鳖甲(先煎)24g 夏枯草30g 茯苓24g 泽泻24g 生白术24g 苦参15g 白蜜(分冲)100g。

3.肝郁气逆型:治以疏肝解郁、养肝利气、疏肝和营汤加减主之。赤芍、白芍各12g 当归15g 川芎6g 生白术24g 茯苓24g 制香附10g 夏枯草30g 炙甘草6g 白芷10g 车前子(包)24g 柴胡10g。

4.土虚木郁型:治以疏肝降逆、温中散寒。加味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包)3g 党参12g 制半夏12g 茯苓24g 生姜3g 红枣14g 白蜜(分冲)100g。

5.肝肾阴虚型:治以滋阴和血、补益肝肾、滋水补肝饮加减主之,生地24g 熟地24g 山药15g 茯苓24g 泽泻24g 女贞子15g 丹皮12g 制香附10g 生白芍12g 炒栀子10g 车前子(包)24g 当归24g 夏枯夏24g。

三、眼底出血的证治

眼底出血是眼底中相当常见的症状之一,好发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视网膜静脉回流障碍,或者血管本身发生病理改变而引起。为致盲主要的病因之一。

病因病机

可以“血不循经流注”六字概括,原因中以寒、热二因最为多见,眼底出血属“目衄”范畴,凡诸脏腑病变而影响血行,皆有可能发生眼底出血,对本症发病机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2.肝经血热、肝阳偏亢 水亏不能涵木,肝阳上升,化风化火,风火扰动,不但影响肝藏血与调节血行的功能,且能直接阻塞清窍脉络,影响血行而发生眼底出血。

3.阳衰气虚 人身后天之气生于脾,五脏皆受气于脾,脾不但为生血之源,同时亦具有统摄血液的作用。脾为饮食、劳倦或者忧思所伤,无法胜任统血之能,就能引起起出血而发生本症。肾阴不足,肾阳虚衰不能摄血,亦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眼内血液之运行而发生本症。

从中明辨阴阳虚实,分别有火无火。阴阳互根、互用,稍有偏胜,都有可能使血错行而失血;阳症多由外伤引起,不因外伤引起的本症多数属于虚证,治疗方法,实者宜泻,虚者宜补。实证当以清热凉血为正治。热象减退,以滋阴补血善后;虚证,治疗以补阴补阳,出现火象,佐以清火以治其标。

止血为血证紧急处理,眼底所见血色鲜红为新鲜出血,可用凉血止血法。血虚,可用补血止血法。血瘀,可用活血止血法。出血不止、出血量多,反复出血用收敛止血法。眼底出血已止,但血留其中,形成瘀血,采用消瘀法,去瘀生新,促使行血归经。佐以凉血、清热、滋阴、调气、利水等法。本法应用二重性,如眼底见新生血管较多、视网膜前出血以及网膜血色暗红但又见鲜红,这些都提示有再生出血的可能,必须慎用或者禁用。血病治气也是治疗血证的一个主要方法,治气主要是调理气机,气实宜泻,气虚宜补,气郁宜疏,气结宜散,气陷宜升,气逆宜降。在调理气机的同时,还须注意治水。对肺肾阴虚,津液不足须要益气生津,对眼底血管阻塞、出血水肿又须利水而疏通气机。宁血是治疗血证的第三大法,对眼科血证尤为重要。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肝肾阴虚补益肝肾。宁血法是为了消除病原,用于本症治疗的全过程。后期,须佐以软坚散结之剂。应用补益之剂,对提高视力,可起到一定作用。眼为肝窍,眼底出血为瞳神之内疾患,属于肾经,因而选用药物最好能达肝肾二经而走空窍。其病由虚损引起的为多,药物不宜过分克伐,特别是破血去瘀药,宜选择轻浮上行,行中有补的性能。

四、视神经萎缩证治

根据久病必虚的理论,可采取培本补虚的治则,中医认为:视神经与心、肝、肾三经直接或间接相连,它的气血营养,通过脾的作用而获得,所以该病脏腑辨证,多从以上四脏着眼。

补益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1)调整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2)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3)调整机体抗应激的功能;(4)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5)增强机体解毒的功能;(6)补充机体维持正常的代谢,对激发视神经的功能将起到一定作用。

视神经萎缩既为多种眼病发展的后果,又与玄府闭塞有关,所以采取活血化瘀以疏通血气血,殊属必要。在早期的治疗,多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着手。后期,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理论,又当佐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之品。活血化瘀药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以和血行血为主,不用破血逐瘀药,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以免伤正。

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所取穴位以球后诸穴为主,采取强刺激。

辨证:(1)肝郁血虚型:治以疏肝养血、活血通窍,方用逍遥散加川芎、白芷、葛根、丹参;(2)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通窍,方选补阳还五汤加丹参、水蛭、白芷加减;(3)气滞血瘀型;治以理气活血。在外伤配合止血化瘀、在中毒配合清热解毒。方选桃红四物汤加郁金,外伤加三七,中毒加银花、连翘;(4)心脾气虚型:治以补益心脾气血,方选八珍汤、归脾汤、炙甘草汤等加减;(5)肝肾两亏型:治以补益肝肾,方选杞菊地黄汤、大补元煎、生脉六味汤等加减。伴阳虚体型,选用金匮肾气汤,右归丸等加减;(6)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方选:二甲生脉散、二甲复脉汤加减。

用药特色

治疗细菌性、病毒性结、角膜炎,用三黄眼药水,黄连鸡子清眼药水,黄连西瓜霜眼药水等以抑制细菌,病毒、控制感染。

治疗急性泪囊炎、外敷九一丹,内服全蝎陈皮合剂,以清热拔毒,疏通血脉。对已成漏管者,在疮口内,以补漏生肌散,外敷万应膏。疮口不收敛,为腐肉未尽,新肉不生,宜先去腐肉,然生肌,祛腐用黄色灵药插入泪囊部,溃烂之泪囊组织即被去除,再用补漏生肌散而获效。

海螵蛸棒摩擦与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滴眼治疗沙眼,由发病率95.7%下降到10%以下。

用复方熊胆流射液治疗老年性的内障,总的效率65.4%。

发现虎杖,丹参芎20余种中药炎有抗凝血,溶血与纤溶的作用,应用临床获得显著疗效。

同时还发现七叶一枝花,鱼腥草等多种中药具有抗单疮病毒的作用,证实冰片具有强力穿透眼球的作用,它对视网膜有特殊的亲和力,四蒲黄合剂对绿脓杆菌与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有效等等。

医案

案一、张×× 女 32岁

主诉:患偏头痛已二年,多次发作,发作时,头痛,眼糊不清,时间长短不一,有时数秒钟,有时1~2分钟,有时更长些。近5天,连续发病,头痛,右眼视糊较甚,且不恢复。发病前,曾与邻居争吵,发病后经多次治疗,无好转。

检查:视力 右眼远0.1、近0.1,加镜片无进步。左眼远1.2、近1.0。右眼外眼阴性,瞳孔反应良。眼底:视乳头色泽偏淡,边缘不清,后极部呈乳白色混浊,视网膜动脉变细,睫状动脉存在,该处可见红色舌状区,黄斑中心反射隐约。左眼阴性。

体征:右侧偏头痛,胸闷,恶心,纳少,舌质红,边有瘀点,脉细弦。

诊断: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

处方:生白芍12g 赤芍12g 茯苓12g 当归12g 柴胡10g 炒白术12g 白芷10g 制半夏10g 丹皮12g 川芎10g 制香附10g 炙甘草3g 泽泻12g 3帖

另:舌下含麝香保心丸,每日3次,每次3粒。

同时配合针刺。

治疗经过:经用上法治疗3天后复诊,诉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明显好转。检查视力,右眼远0.2,近0.2。眼底:视网膜水肿明显减退。继续原方去半夏、香附,加丹参30克。停服麝香保心丸,因怕痛,亦停针刺。该方服1周后复诊,检查视力远0.4,近0.4,眼底水肿全退,黄斑反光见。诉头痛等症状全消失,乃继续原方加减,共服30剂,右眼视力恢复到远0.9,近1.0。眼底除视乳头色泽偏淡,血管偏细外,余无特殊。为巩固疗效,嘱服逍遥丸及杞菊地黄丸。三年随防,未见复发,偏头痛亦不发作。

按:本症是以视力突然丧失,视网膜动脉显著变细、网膜出血、水肿与黄斑部显樱桃红色为主症。鉴于发病骤急,视力突然消失,归属中医“暴盲”范畴。其发病主要由于阴阳乖乱,脉道郁闭,眼内组织失去气血营养。其病好发于忿怒暴悖、思虑郁结之中、老年人,多属情志所伤。情志所伤,最易伤肝,肝为生气之寓,藏血之所,而眼为肝之窍,得血而能视,肝伤则气逆,逆伤不能载血而行,气血郁闷,脉道阻塞,眼失去濡养,所以突然失明。现代医学认为本症主要由于动脉栓塞、血栓形成与血管痉挛等三方面引起。栓子多来自有损伤的心脏或附近大动脉病变;血栓形成多由于动脉管壁的损害,这二种原因在临床较为少见,比较多见的为血管痉挛,此在中老年患者多见于血管运动神经的不稳定,而在老年人则绝大多数与动脉硬化有关。由于以上原因,导致眼内动脉阻塞,突然间,眼内组织缺血缺氧,所以视力丧失。

治疗必须论时间,用药以疏通血管为首选。西医采用血管扩张剂,中医则以调气活血、开窍通络为主要治则,对有肝郁体征的,佐以疏肝解郁;肝阳偏亢的,佐以平肝潜阳;血虚补血,气虚的益气。

临床比较常用的方剂为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随证加减。这是因为这些方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主要作用。补阳还五汤,专治本症而伴有气虚的体征,方由补气与活血2个组成部分。现代研究,补气与活血药同用,可使气旺血行,络通瘀除,其效果优於单用活血化瘀药。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小板凝集、降低血胆固醇等作用。血府逐瘀汤专治本症伴有气滞血瘀体征,经研究该方具有血细胞解聚、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障碍和抗血栓等作用。以上二方是由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等药组成,这些中药经现代研究,既能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又能改善微循环,加速血流、开放毛细血管网,消除血流瘀滞,且能降低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度,而这些都是本症患者的主要病理所在。

在药物的选用上,除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等药作为首选外,麝香按理亦应作为治疗本症的首选药物,这是因为它具有活血散结、开窍通闭的作用。它的穿透强,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眼内,以解除眼内血管痉挛,增高眼内组织耐缺氧能力,同时还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消除网膜水肿。但该药药源紧张,所以代以麝香保心丸,该丸由麝香与其它多种活血化瘀药组成,专治冠心病,借用以治疗本症甚为对症。

丹参、葛根也为临床常用,丹参功能活血化瘀,作用较佳,同时,经研究,其扩张血管作用明显,且具有增加冠脉流量和抗缺氧等药理作用。葛根原为发表药,现代研究,认为同时具有明显的扩张脑血管与心血管的作用。能改善视网膜微循环,促进视网膜血氧的供应,使处於抑制状态的神经原重新兴奋起来,所以提高了视功能。

案二、周×× 男 28岁

主诉:左眼眼底出血2月余,曾住院治疗,用过尿激酶等无效。

检查:左眼视力0.1/0.1,加片无进步,外眼阴性,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视网膜动脉较细,静脉充盈,颞上、颞下枝动静脉交叉压迹、扭曲、断裂,伴大片火焰状出血,并夹杂灰白色絮状、团状渗出,黄斑亦受累而见小出血点与渗出,反光消失。右眼视力1.0/1.0。

体征:头痛、口干、咽干、舌红、脉弦数。血压、血脂皆在正常范围。

诊断:左眼 视网膜静脉阻塞(颞上、颞下枝)

辨证:心肝火旺

治则:清心凉肝,活血化淤

处方:水牛角(先煎)30g 生地24g 赤芍12g 丹皮12g 黄芩10g 川芎6g 泽泻12g 花蕊石15g 生蒲黄(包)15g 三七粉(吞)2g 7帖

治经过:经服药七剂后复诊,主诉头痛、口苦等症状减轻,于是继续原方加郁金,又服7帖后复诊,主诉头痛等症状消失,检查眼底,出血及渗出皆减少,再以原方去水牛角、黄芩,加当归、茜草,又服14帖,检查眼底出血及渗出又较前减少,于是继续原方加减,共服二月,眼底出血及渗出全部消失,视力升到0.8,乃终止治疗。

按: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以视网膜静脉高度怒张与广泛出血为主证。多突然发生,视力障碍的程度是随病变的的轻重而异。中央静脉阻塞的,视力下降严重,多为眼前指数,手动或光感。分枝静脉阻塞的,视力减退的程度较轻,所以根据以上视力改变,对本症的中医病名,应归并在“暴盲”与“视瞻昏渺”眼病。并因本症以眼底出血为主征,因而亦可归在“目衄”范畴。

本症系属血管性疾病,且是全身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中医“心主血脉”、“脉不通则血不流”的理论,可以体会其病在心、同时又鉴于“肝脏血”、“积淤凝滞,不问何经,总属于肝”(不居集),因之,本症又与肝经有关。结合临床所见,本症主要由于心肝二经功能异常,气血失调,脉道淤阻,致使血不循经流注,因而溢于络外,形成广泛性出血,并因“血不利则为水”,所以同时出现水肿淤阻的征象。

本症辨治,要找寻与解除发生出血的原因,看由于热,还是由于瘀。在于热,得分清是肝郁化火,心肝火旺,还是阴虚阳亢。在于淤,辨明是因气虚、气滞,还是痰浊淤阻等等。通过辨证,探求病因病症,要针对眼底出血的时间、形色、与因血管阻塞而伴发的水肿、渗出,及出血吸收后所形成的机化等作为选方。择药的又一依据。辨证必须结合辨病,二者不能偏废。证与病以何者为主,要视病情快定,如出现体征,切合本症发病原因,则以辨证为主,如与本症发病关系较少,则以辨病为主,如缺乏体证,则根据辨病拟订治则与方药。

止血为血证的紧急处理,本症初起,眼底所见新鲜出血,为防止继续出血,须用本法。结合本症发病多由于热,所以对本病早期,多采用消热凉血止血法。对本症发病时间较久,又见出血,以及反复出血不停的,也可应用本法。

化淤是针对淤血所采取的治则。离经之血为淤血,须要疏决通导,可采用本法。一般是本症得病2~3周后,所见眼底,血色暗红,未见继续出血时用之,可根据不同体征,而配以清热、凉血、滋阴、益气等法。

在治疗用药过程中,必须注意调气机,对本症见有气实者宜泻,虚者宜补,郁者宜舒,结者宜散,陷者宜升,逆者宜降。如出血与水肿并存,还须结合利水,以疏通气机。

对本症后期,出血吸收而形成机化,可用软坚法,并可配合补虚以改善局部营养而提高视力。

案三、何×× 28岁

主诉:二眼得病2年,眼底反复出血4~5次,每次出血,几乎失明。左眼于1年前在某某医院施行玻璃体切割术无效,左眼于近一周又出血。

检查:视力 右无光感,左0.02。右眼虹膜部分粘连,晶状体全混,指压眼球较软。左眼玻璃体混浊,眼底要见颞下方自乳头至周边部大片机化条索,伴新生血管,下方网膜稍隆起,在鼻下方静脉扭曲努胀,上见火焰状出血,颞上方静脉旁见白鞘,附近亦见片状鲜红色出血斑,并累及黄斑部。

体征:神疲乏力,胃呆纳少,脉细,舌苔薄腻。

诊断:二眼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治则:健脾益气、凉血止血

处方:党参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3g 制半夏10g 陈皮3g 藕节炭12g 白茅根30g 丹皮10g 7帖

告以右眼无法治疗。

治疗经过:经服上方,各种症状好转,眼底出血稳定,于是继续原方加侧柏炭10g,服14帖后,眼底出血略见吸收,嘱继续服原方,后因感冒,咳嗽较剧,眼底又见新鲜出血,及改方制半夏10g 陈皮3g 茯苓10g 生甘草3g 淡竹茹12g 炒枳壳6g 光杏仁10g 桔梗6g 炒荆芥10g 前胡6g 另吞白芨粉,每日3g,并以仙鹤草代茶叶,频频泡服。此方服7帖,咳止,乃改方:党参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3g 制半夏10g 陈皮3g 全当归10g 炒白芍10g 藕节12g 炒蒲黄(包)12g 以后并以该方加减内服。先后服药2个半月,眼底积血全部吸收,视力增进至0.2/0.6,乃终止治疗,2年后随访,告以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按:本症是以视网膜反复出血为特征。早期,由于病变在周边部,病人多无自觉症状,而当发展严重,出血大量,必然严重影响视力,归属中医“目衄”范畴。其发病在早期,以阴虚旺为多见,治疗主以滋阳降火,当分别是肝肾还是肺肾阴虚,而予以壮水涵木或清肺滋肾之剂,再根据眼底所见,结合病程长短,分早期出血、中期血瘀与后期增殖三个阶段,而分别佐以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与软坚散结。一般概念,突然发病,在2~3周内,所见眼底出血鲜红色为早期,嗣后,较长时间,眼底出血暗红色,或出血广泛而导致玻璃体积血的为中期,而当出血大部吸收,形成机化的为后期。由于本症是以反复出血为特征,很多病例虽在治疗,病情也有反复,所以不能匡于病程长短,而必须以眼底所见而灵活用药。

对反复出血的治疗,在出血阶段,还以凉血止血为宜,但血遇寒则凝,寒凉太过有留瘀之弊,所以不能用得太久,在止血药的应用上也是如此,特别是炭类药物,用得过久,也有留瘀之弊,何况炭药性燥,久服易于生燥伤阴化火。在活血化瘀药方面,同样不可应用过久,用得过久,或用得不当,皆能引起再出血。虽然,本症中期,血瘀宜化,也得适可而止。很多活血化瘀药如红花、桃仁之类慎用,破血药更不宜用。

血瘀与气滞同时存在,所以在治血时,必须调其气,对本症中,后期,须同时佐以理气药,对气虚者,更皆佐以益气之剂。

白芨治疗本症反复出血有一定疗效,方法是:将白芨研粉,每日2次,每次3克,用开水调服。白芨性涩,功能收敛止血,临床用于肺胃出血,是一味良好的止血药。现代研究:对人型结核杆茵有显著作用,同时具有逐瘀生新、去腐生肌的功效,用于本症,既能止血,且能祛瘀,虽久用,也不会发生瘀血。

对本症频繁发作的,可同时配合应用仙鹤草,方法是:每日煎服30克,或以仙鹤草代茶叶,频频饮服,仙鹤草性能收敛,止血作用较好,可用于身体各部分出血,经研究,其成分主要为仙鹤草素、鞣质等,具有促进小板生成,加速凝血等作用,并对人型结核杆茵有完全控制作用,因而有于本症,非常对症。

案四、朱×× 男 72岁

主诉:曾患中风,愈后,左侧半身不遂,近则左眼视物不明已三月。

检查:视力,右0.04,左眼前指数,二眼外阴性,晶状体前后皮质混浊,右眼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Ⅱ级,左眼玻璃体高度混浊,眼底较糊见到视网膜动静脉充盈,动脉细如银丝,动静脉比例失调,交叉压迫严重,在颞下支见火焰状出血,黄斑反光消失,四周伴有星芒状硬性渗出。

体证:口干、言语寒浊、神疲乏力,右侧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红、脉细。血压140/95毫米汞柱。

诊断:二眼 老年性白内障

右眼 视网膜性动脉硬化

左眼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辨证:气阴二虚、血瘀络阻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化瘀

处方:干地龙12g 赤芍12g 当归12g 川芎6g 红花6g 桃仁10g 生黄芪30g 玄参15g 麦冬18g 花蕊石15g 竹节三七15g

治疗经过:上方服后,自觉口干减,精神略为好转,继续原方加党参12克、川石斛12克,又服十四剂,各种症状又较好转,血压135/90mmHg。视力0.05,眼底出血渗出略减,原方又服十四贴,眼底出血与渗出又较好转,视力增至0.1。以后原方加减共服二月,玻璃体混浊明显减退,眼底清晰,网膜出血全退,渗出少许,黄斑反光出现,视力0.5。乃终止治疗。

按:本症系高血压病并发,多见于老年人患高血压时间较长,血压持续升高,特别是舒张压较高的病例,早期多无自觉症状,视力可无明显影响,眼底所见,主要为视网膜动脉硬化,而当病变发展,则出现出血与渗出、水肿。此时,视力必受影响,当眼底病复严重,亦可致盲,根据以上症状,可合并在中医“视瞻昏眇”与“青盲”范畴。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总结古人经验,可归纳为风、火、痰、虚四方面,而其脏腑主病,则涉及心、肝、脾、肾四脏。四脏中以肾为主,并以肾水虚损为根本的原因。在本症既得之于高血压后,因而其病因亦离不开以上各方面。在辨证上:体征的表现,属于风的,多伴头痛晕眩、耳鸣。筋肉牵掣,或麻木不仁,舌淡脉弦;属于火的,则面红升火,鼻衄,口干咽燥,大便秘结,烦燥失眠,舌赤苔黄,脉弦硬有力;属于痰的,则头重晕眩,胃呆纳少,胸膈不舒,多痰,舌苔白腻,脉滑;属于虚的,则面色较苍,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四肢乏力,形寒,心悸,健忘,舌淡,脉细。

在治疗上,治本,水衰宜滋肾养阴,水衰而火盛,宜滋阴降火,木旺宜滋阴养肝,木郁宜疏肝解郁,阳亢宜滋阴潜阳,阳衰宜助阳,气虚宜补气,气滞宜理气,血虚宜补血,血瘀宜化瘀。治标:火旺宜平肝熄风,火盛宜泻火。痰湿宜去痰化湿。

药物的选择:平肝如石决明、珍珠母、生牡蛎、夏枯草、羚羊角之类。熄风如天麻、钩藤、滁菊花、白蒺藜、川芎之类。降火如川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山栀、连翘之类;滋阴如龟版、鳖甲之类;养肝如枣仁、白芍、首乌、桑寄生、杜仲之类;补血如当归、阿胶;补气如人参、黄芪;理气如柴胡、香附、郁金;祛痰如半夏,竹茹、远志之类。据此,可根据不同的体征选用之。

眼底所见,主要为出血、渗出与机化。早期,新鲜出血多由血热,治以凉血清热、止血化瘀,可予丹皮、赤芍、白茅根、茜草、蒲黄、槐花、三七、花蕊石之类。中期陈旧性出血,属于血淤,治以活血化淤,可予红花、桃仁、郁金、泽兰、牛膝之类;渗出由于气滞血瘀,可在应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佐以理气药;至于机化,则吸收较难,可试用软坚散结药,本症后期,为增进视力,防止复发,多以补益肝肾之剂善复。

案五、林×× 女 30岁

主诉:患糖尿病15年,一向服d860等,血糖仍高。并于3年前,二眼眼底出血,右眼已失明,左眼反复出血4次,此次出血已近3月,曾经治疗无效。

检查:视力:右眼无光感,右眼眼前指数。右眼晶状体后囊混浊,玻璃体高度混浊机化,眼底无法窥见,指测眼球较软。左眼,玻璃体混浊积血,眼底无法窥见。

体征:口干咽燥、神疲乏力、舌红少津、脉细数。血糖180毫米%,血压130/80mmHg,甘油三脂430mm%。

诊断:二眼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右眼 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左眼 玻璃体积血

辨证:气阴二虚

治则:益气生津,养阴化瘀。

处方:生地30g 玄参18g 麦冬24g 党参15g 生黄芪30g 五味子3g 知母12g 花粉15g 山楂12g 玉米须30g 三七粉2g(吞) 7帖

治疗经过:上方共服3周,口干等症状好转,左眼检查视力为0.06,玻璃体仍高度混浊,眼底无法窥见,防发生机化,原方加煅牡蛎30g 昆布24g,服14帖后再诊,玻璃体积血吸收,混浊减轻,眼底已隐约见到乳头血管等,惟诉头晕、腰酸,改方:党参12g 玄参15g 麦冬18g 生地24g 山药15g 茯苓12g 泽泻12g 山萸肉12g 丹皮12g 山楂12g 玉竹12tg 牡蛎30g 昆布24g,,此方又服2周,因胃病呕恶,改方:党参12g 麦冬18g 制半夏12g 米仁24g 炙甘草6g 延胡索10g 金铃子10g 红枣15g 服7帖,胃痛愈,再予壮水益肾之剂,处方:制首乌12g 生地24g 山药12g 女贞子12g 茯苓12g 泽泻12g 制狗脊12g 山楂12g 昆布24g。此方连服3周,检视力0.2,玻璃体混浊减轻,眼底较清晰见到较多之硬性渗出及机化,出血全吸收。于是再予:生地24g 山药12g 女贞子12g 茯苓12g 丹参15g 泽泻12g 制黄精12g 玉竹12g 山楂12 麦冬15g 夏枯草24g 昆布24g。服2周后查视力达0.3。眼底象同前,血糖110、血脂120、血压120/80mmHg,以后改服杞菊地黄丸数月以巩固疗效,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由糖尿病并发,其主要自觉症状,在早期可无感觉,随着病变发展而有不同的视力障碍,严重时,则完全失明。眼底主要表现出: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与静脉的特殊改变等。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由于阴虚与燥热,而本病得病于糖尿病后期,后期病例多见阴津不足,肾水亏耗之体征。由于阴虚水亏,不能制阳,致使虚阳上浮,犯于目窍而灼伤血络,同时也由于阴血久亏,必然伤及气分,使气虚不能摄血。所以由于虚火上炎,迫血妄行,也由于气不摄血,使眼内血不循经流注,溢于络外,因而出现视网膜出血与渗出等症状。

本症治疗,贵在辨证结合辨病。鉴于久病必虚、久虚必瘀以及血热妄行等本症病理特点,所以在辨证上须重点抓住是虚、是瘀、还是热,以及三者相互的关系。在辨证方面,凡伴有咽干口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无苔、少津、或苔薄白、脉细或细数者为阴虚、如耳鸣、耳聋、腰酸背痛或遗精为肾阴虚。兼烦渴、多饮为肺阴虚。兼呕恶、舌绛无苔或剥苔为胃阴虚。

本症而伴气短、乏力、自汗、舌淡或胖,边有齿痕、脉细弱无力为气虚。如兼语声低微、懒言短气为肺气虚,兼面色萎黄、胃呆、少腹胀、浮肿或便溏为脾气虚。

本症而伴气短乏力、肢冷畏寒、自汗、舌淡胖、脉沉细弱为阳虚,如果耳鸣耳聋、腰脊酸楚、小便失禁、尿清余沥或阳萎为肾阳虚。兼便溏、腹中雷鸣为脾阳虚。

本症如伴口苦、口渴、多饮、舌干少津为火旺。如兼口臭、消谷善饥、舌苔黄燥、黄腻为胃火。兼咳无痰或黄痰、烦渴、多饮为肺热。

本症如伴面有瘀斑、肢痛、肢麻、半身不遂、舌黯、舌有瘀斑、脉涩为血瘀。以上辨证所提各种体征,不必面面俱全,只要具备2~3项症状即可作为辨证依据,因为本症病例绝大多数长期应用胰岛素或降糖片,三多等体征多不明显,则可以舌苔与脉象作为主要依据。

在辨病方面,主要是看出血,早期新鲜出血,色鲜红,多由血热,陈旧出血色暗红,属于血瘀,出现反复发作频繁,新旧交织,按血热处理。微血管瘤,新生血管以及增殖性与渗出性病变,皆为变滞血瘀的结果。

鉴于本症阴虚燥热的病机,所以治疗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在养阴上,要分辨何脏之虚。滋养肾阴为本症首选治则。同是,本症患者,不惟阴伤,气亦暗耗,对伴有气虚体征者,必须养阴益气。严重病例,不仅阴虚,还能损及于阳,导致阴阳二虚,阳虚须要温阳,糖尿病肾病而同时伴发本症的,每多出现阳虚体征,而须治以温补脾肾。

此外,根据眼底病变,结合病理以及血液学等方面检查,对照中医病机,属于气滞血瘀范畴,因而同时予以活血化瘀之剂非常必要,这是因为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凝与溶解纤维蛋白等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上,如用得不当,有可能促使新的出血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应用时,必须结合体征、眼征,随机应变,灵活掌握。

经辨证,凡见阴虚体征,治以滋阴生津,药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沙参、石斛。气阴二虚者,治以益气养阴,药如党参、黄芪、麦冬、玄参、五味子、苍术、山药、茯苓、生地、熟地。阴阳二虚者,治以温阳育阴药如附子、生地、熟地、山茱萸肉、丹皮、泽泻、肉桂、桂枝、瘀血者,佐以行气活血,如当归、川芎、赤芍、丹参、葛根、郁金、红花。火旺者,佐以降火,药如知母、黄柏、对所见脏腑及眼底症状,随证加减用药。

案六、纪×× 男 18岁

家属代诉:9个月前,因发热腹泻,服氯霉素后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经某某医院抢救住院治疗,用过多种药物,包括激素及输血等,无明显好转,不久又发眼病,视物模糊了,未几,二眼先后失明。曾多次请院内及院外内科、眼科会诊,认为病情危笃,治疗已无希望,嘱出院休养以尽人事。

检查:视力 右眼光感,左眼眼前指数。二眼外眼阴性,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应良好,晶状体透明,玻璃体高度混浊,呈云雾状,并见机化及积血,眼底无法窥见。指压,右眼眼球软,左眼眼压正常。

体征:面脸浮肿,色苍白,唇淡、耳鸣,精神萎靡,懒言短气乏力,心悸、纳少,形寒,四肢酸软,舌胖质淡,脉细数。

血象检查:红细胞150万/mm3,白细胞1500/mm3,血红蛋白3克%。

诊断:二眼 贫血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

右眼 视网膜脱离。

辩证:脾肾阳虚。

治则:温补脾肾、止血化瘀。

处方:野山人参15g 鹿角15g 紫河车15g 甘草15g 陈皮15g 云南白药15g

上药各研细末,混合,分10包,每日2次,每次1包。

治疗经过:上方服10天后,自觉精神略为好转,头晕、形寒等症亦略有改善,嘱继续原方再服20天,自觉各种症状又见好转,左眼亦较前亮些。检查视力,左眼0.02,血象:全血细胞明显地增多。于是继续原方,连服2个月后,去人参,又服4个月,各种体征完全消失,眼部检查,右眼视力同前,左眼视力增至远0.04,近0.4,右眼晶状体后囊轻度混浊,玻璃体积血吸收,见大片混浊,机化,眼底隐约可见视网膜脱离,左眼玻璃体积血吸收,混浊明显减少,眼底较清晰见到视乳头较淡,网膜血管较细,下方见范围较广之灰白色机化陈旧病灶,黄斑中心反光消失,见陈旧性渗出。血象检查:各项指标正常。10年后随访,患者身体健康,眼部检查:视力,右眼光感,左眼远0.2,近1.0,右眼晶状体全部混浊,眼球偏向外斜。左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视乳头色淡,网膜血管细,部分闭塞,有白鞘,黄斑中心反光不明显,伴陈旧性病灶,下方网膜大片灰白色陈旧病灶。

按:本症在中医归属“亡血过多”之病,对视力的影响,是随贫血与眼底病变轻重而有较大差异,病情轻的视力影响少,可以“视瞻昏眇”命名,视力严重影响,则以“青盲”命名,急性贫血而视力突然丧失的,则以“暴盲”命名。鉴於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而血之生,在骨髓,肾主骨生髓,所以本症发病与心、肝、脾、肾四脏有关,通过辨证看何脏不足而予以补益。临床所见,在慢性贫血多由心、肝、脾三脏功能不足,且多由心脾二虚,或心肝脾三脏皆虚。前者多伴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汗出、胃呆纳少、神疲体倦、四肢乏力、大便稀溏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之体征,治以健脾益气、补心养血。后才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短气、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体征,治以养肝健脾、大补气血。在慢性再障,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亏损。在肝肾方面,多见阴虚体征、表现面色苍白、周身乏力、心悸气短、烦热盗汗、口干思饮及衄血、便结与舌质偏红、脉细数之体征,治以滋阴补肾、护肝养血。脾肾方面,多见阳虚体征,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虚肿、心悸气短、周身乏力,形寒喜暖、四肢发冷、腰酸便溏与舌体胖嫩薄白、脉沉细无力之体征,治以助阳益火、温补脾肾。且有阴阳二虚而伴有阴虚与阳虚的体征,治疗则以补阴益阳为主。

案七、陈×× 男 35岁

主诉:二眼戴镜10余年,于3年前,二眼眼底先后出血,经治,出血吸收,但视力不如过去,此次于2个月前左眼又出血,治疗无效。

检查:视力,戴镜右眼-11.Ods=0.2,左眼-10.5DS=眼前指数。裸眼近视力,右眼0.6,左眼0.二眼玻璃体高度混浊,眼底呈高度近视象,黄斑部大片蒌缩斑,中心窝光反射消失,左眼伴出血,呈暗红色。

体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呆纳少,时而胃脘,疼痛,多痰,舌苔薄腻,脉细弱。

诊断:两眼 高度近视 玻璃体混浊 黄斑萎缩变性

左眼 黄斑出血。

辨证:肝脾二虚、痰湿阻滞。

治则:补益肝脾、燥湿化痰、和中化淤

处方:党参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甘草3g 制半夏10g 陈皮3g 藿香梗10g 砂仁2g(后下) 当归10g 生蒲黄15g (包) 花蕊石15g 参三七粉2g(吞)

治疗经过:服上方7帖,胃痛、胃呆等症状减轻,眼底病变无明显改变,嘱继续服七剂,胃痛止胃纳转佳,眼底出血色泽较淡。改方:归子六君汤(方17)加青皮6g 茜草15g 花蕊石15g 参三七粉2g(吞),又服14帖,眼底出血基本吸收。苔腻化,精神转佳,改方:五味异功散(方39)加当归10g 炒白芍10g 茜草12g 生蒲黄12g (包),又服14帖,黄斑积血全退,视力,戴镜0.2,裸眼近视力0.6。三年后随防,未见复发,并保持治后视力。

按:本症临床特征,在自觉症状方面,主要为:突然间眼前有暗红色或黑色影子遮住,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眼底除见高度近视象外,黄斑区可见鲜红色出血斑,多呈圆形,边界清楚,中心反光消失。随着病程进展,出血变为暗红色,并逐渐变淡,最后完全吸收,但代以灰白色之机化斑,使视力难以恢复。近视在中医称为“能近怯远症”,其引起出血是因近视度数高,眼球后段伸长,致使脉络膜视网膜受到被动的扩张,使脉络膜外层变薄,血管间的空隙增大,脉络膜血管层因受牵引而致破裂,因而发生出血。在中医则认为是由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迫血妄行而导致,所以治疗以补益肝肾为主,对部分由于肺脾气虚,统血无能的,则治以补肺健脾,并根据眼底出血症状,在早期,佐以止血,得病日久,血止成瘀的,佐以活血化瘀,对积血吸收,形成机化的,则治以软坚散结。

案八、沈×× 女 58岁

主诉:二眼视物模糊、变形已三月。

检查:视力,二眼皆为0.4,加镜片无进步,外眼(-),瞳孔反应良,晶体(-),玻璃体(-),眼底:乳头(-),网膜血管(-),黄斑区中心反光不见,色素分布紊乱,伴散在性玻璃膜疣,荧光血管造影透见荧光斑。

体征:头晕、时而耳鸣、腰酸、失眠、舌淡、脉细涩。

诊断:二眼 老年性黄斑变性,萎缩型早期。

辩证:肝肾不足,气血失调。

治则:补益肝肾、调理气血。

处方:生地24g 赤芍12g 当归12g 川芎6g 山药12g 茯苓10g 泽泻10g 山茱萸肉10g 丹皮10g 丹参15g 郁金15g 炒枣仁24g 炒杜仲12g 7帖

治疗经过:服上方7帖,自觉头晕、腰酸等症状减轻、睡眠亦香。继续原方去枣仁加枸杞子12g,又服14帖,主诉各种体征消失,视糊好转,检查视力0.6。于是继续原方去杜仲加炒白芍12克,再服十剂,主诉,视物又较清晰,变形亦有好转,检查视力0.7,眼底黄斑中心凹反光仍未出现,玻璃膜疣减少。嗣后以该方加减,共治3个月,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9,眼底玻璃膜疣消失,黄斑反光见,荧光造影正常。

按:本症病因不明,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可从体征与眼征结合辨治。在体征方面,着重分辨肝、脾、肾何脏不足,而予以养肝、健脾、补肾等法,在眼征方面,所见玻璃膜疣、渗出以及浆液性盘脱为痰湿,出血盘脱为血瘀,萎缩机化为痰积,对有以上症状的,当分别佐以化痰化湿、活血化瘀与软坚散结法。

(四)关于选方择药

在选方用药上,老年人多先肝血不足,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指甲不华,治以养肝补血,方选四物汤,药如当归、白芍、首乌、阿胶、菟丝子之类,在于肾为水火之脏,水亏即肾阴不足,表现为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面部升火,治以养阴滋肾,方选六味地黄汤,药如生地、熟地、山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桑椹子、黄精等,火亏即肾阳不足,表现为畏寒、手足清冷,治以温肾,方选金匮肾气汤,药如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等。在于脾,司中气,气虚不足则倦怠无力、懒言短气,治以益气健脾,方选四君子汤,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

本症“痰”的治疗,以化为主,其根据由于脾的运化不力,并因湿性凝滞,气能行湿,化湿痰不能离开理气,所以选用二陈汤,方中半夏化湿痰、配茯苓除湿、陈皮利气,甘草和中,气顺湿除,痰浊自蠲。

血瘀宜行,行血包括活血祛痰,药忌猛峻,并结合理气,使气行血行。药如当归、赤芍、川芎、郁金、丹参、蒲黄之类。

痰积由于痰浊瘀结,治以消痰软坚散结,药如海藻、昆布、僵蚕、半夏、夏枯草之类。

临床上,本症多伴眼底动脉硬化与高血压体征,可结合不同体征选加药物。

案九、陈×× 男 28岁

主诉:自幼夜盲,视力不良,曾经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无效。无家族史。

检查:二眼视力手动,眼球水平震颤,外眼(一),晶状体及玻璃体亦无异常。眼底:视乳头呈腊黄色调,视网膜血管高度狭窄,网膜污秽样,大批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中心窝反向消失。

视野:视网膜电流图:a、b波均熄灭。

体征:面色萎黄、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二眼 视网膜色素变性 眼球震颤

辨证:脾胃气虚型

治则:健脾益气、养血化瘀。

处方:党参12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3g 陈皮3g 赤芍12g 当归12g 川芎10g 生黄芪30g 丹参30g 枸杞子12g 夜明砂30g(包) 紫河车粉3g (吞) 葛根30g

同时,配合针刺,隔日1次

治疗经过:经用上法治疗1周后复查视力,右眼前一尺指数,左0.1,继续针刺及上法治疗,於3个月后复查视力,右眼0.06,左0.5,眼底象无明显改变,眼球震颤大为好转。视野:右眼仍检不出,左眼基本正常。

按:本症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眼底病,多于幼年或青春期发现,累及双眼,主要症状为夜盲、视野向心性收缩与眼底视网膜色素沉着。病情发展缓慢,预后不良,最终必至失明,中医称本症为“高风内障”,其主要病机为脾胃阳气下陷,因为脾胃为阳气之原,如果衰竭下陷,则当夜晚阴盛阳衰之时,阳气陷入阴中,不能自振,所以出现夜盲,同时本症发病也与肝肾亏损有关,是可能由于肾元亏损,无法温煦脾土,或者由于肾水亏,肝木横,木旺克土,使脾失去健运与吞噬能力,同时又失去生化之源,致使气血不足,不能禀受脏腑之精气而上达于目,因而出现眼底病变及夜盲等症状。

鉴于以上病机,调补脾肾是治疗本症的大法。在脾方面最多先於脾虚气弱,可采取健脾益气治则;在肾方面,有或为阴虚,或为阳虚,可分别予以滋阴、温阳之剂;如果由于脾肾二虚,则温补脾肾为主,与此同时,可配合应用活血化瘀法,这是因为“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能”(《内经》),“人之眼耳鼻舌...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河间六书》),同时亦为本症眼底所见血管细狭与乳头腊黄色而用药。

围绕辨证拟订方药,如肾阴不足用六味地黄汤、杞菊地黄汤、明目地黄汤、与大补阴丸、左归丸等。脾胃气虚之用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脾肾二虚之用杨氏还少丹、龟鹿二仙胶、河车大造丸等。以上方剂可根据不同体征而选用之。

在药物方面,如当归、黄芪、丹参、川芎、夜明砂、葛根、紫河车等为临床所常用。河车、当归、黄芪大补脾肾精气血,丹参、川芎、夜明砂活血行气、消瘀散积,并利用川芎、葛根载药上行头目,葛根善于升发阳气,直达病所,共同发挥改善局部营养与消散老废物的双重作用。现代研究,黄芪、当归、丹参、川芎、葛根皆能扩张血营,改善微循环。黄芪、河车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丹参、川芎又具抗血凝、抗血栓形成,而夜明砂含锌量特高。现代认为本症属于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与间脑垂体紊乱有关,因而应用以上药物有可能改善垂体机能障碍,抑制垂体中叶分泌促黑色素激素以作用于色素细胞,并提高血清与眼内锌的含量,激活醇脱氢酶而有利维生素A及视色素的代谢,也有可能增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使不断生长的杆体细胞外段物质减少,从而改善脉络膜供给杆体细胞的营养,延缓变性与萎缩病理变化的形成。

针刺治疗本症有肯定作用,取穴以球后穴为主,这是因为邻近取穴能更快的发生效应。效应能否发生,则取决于针刺手法,其中以烧山火手法为最佳。针时患者感觉眼部温热,针后视物明亮舒适,可持续较长时间。有人报导,针刺补法在行针时或出针的皮肤温度都比针前明显升高,毛细血管径也比针前有增宽倾向,又有人采用脑血流图观察针刺太阳穴前后的波幅、流入时间、流出时间、流入时间指数、流入容积指数及流出容积速度等6项指标,发现针后各指标皆有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针后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则是采取烧山火手法,更有可能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流量,加速血液循环,兴奋视神经纤维与视网膜的杆体与锥体细胞,从而使视力提高与视野扩大。

案十、章×× 男 72岁

主诉:左眼突然看不见已一月,无外伤史,有冠心病史

检查:右眼视力0.2/0.6,加片:-2.0DSPH=0.6,外眼阴性,瞳孔对光反应良,晶状体前后皮质轻度混浊,玻璃体亦轻度混浊,眼底:视乳头颞侧弧形斑,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明显,黄斑部中心反光存在。左眼视力眼前一尺指数,加片无进步,外眼阴性,瞳孔反应良,玻璃体混浊液化,眼底视乳头颞侧弧形斑,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动静脉交义叉压迫明显,黄斑区见一透缘整齐,形似凿孔之园形约1/3,乳头大小之深红色斑,内见较多的小而致密的暗红色颗粒状分布,斑外围之网膜呈青灰色微微隆起,其间且见较多的白色放射状皱襞。

体征:面色苍白、胸闷心慌、倦怠乏力、自汗、舌淡苔白、有齿痕、脉细缓。

诊断:二眼 屈光不正,老年性白内障,视网膜动脉硬化。

左眼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辨证:心脾二虚,水湿停滞

治则:养心健脾,益气利水

处方:党参15g 黄芪30g 炒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10g 麦冬15g 生地24g 桂枝6g 炒枣仁24g 浮小麦30g 阿胶10g(烊中) 红枣10g 生姜g

治疗经过:服上方5帖,自觉胸闷心慌症状好转,继续10帖,各种体征消失,但眼仍发糊,所见眼底病变未减,于是原方去浮小麦加车前子12g(包),嘱再服7帖,孰知服药3帖后,忽然腹痛下利,胸闷、气塞、形寒头重,察其舌苔白腻,是因感于寒湿,改方:藿香梗10g 川厚扑6g 生甘草3g 苍术10g 茯苓12g 泽泻12g 猪苓12g 桂枝6g 南木香6g 嘱服3帖,腹痛,胸闷,下利等症状减轻,继续原方五剂,诸恙消失,惟大便仍溏,考虑由于脾胃虚弱,改方:党参10g 炒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陈皮6g 山药12g 白扁豆6g 生米仁24g 砂仁1.5g(后下) 车前子12g(包) 。服7帖。大便正常,自觉眼底明亮,检眼底网脱范围缩小,继续7帖,自觉又见好转,于是原方加黄芪,以后又加白芨,共服1月,黄斑裂孔愈合,局部见轻微皱缩,伴少许灰白色斑及色素,四周网膜皱襞消失,中心窝反射未现,视力0.1/0.3,加片无进步,病人主诉:视物较前清晰,但物体皆显青兰色,考虑青为肝色,所以治以补肝,改方:熟地24g 炒白芍12g 当归12g 川芎6g 女贞子12g 早莲草15g 枸杞子12g 以后再加昆布15g 海藻15g。服药1月而青兰色消失,之后并以八珍汤加黄芪,并加海藻、昆布、牡蛎等软坚散结药,调治半年,最后检查,视力0.1/0.5,加片无进步,眼底:黄斑病变同前,并发现有新生血管伴随,中心反光仍未出现。

按:本症最多见於21~50岁的男性,常单眼发病,而伴有中度以上的近视。发病前,患眼多有闪光幻觉与眼前出现火花症状,随着本症的发生而视力突然下降,而当病变发展严重,则视力全部丧失。根据这一症状,归属中医“暴盲”范畴。现代研究,视网膜脱离的形成,必须具备裂孔与玻璃体变性萎缩二个条件。而裂孔的产生又与网膜本身及玻璃体变性有关,由于网膜变性溶解,或者玻璃体变性收缩,牵拉视网膜,所以形成了裂孔,于是液化的玻璃体进入网膜裂孔,因而产生了网膜脱离。

在中医,称玻璃体为神膏,认为是胆中精汁渗润精华而成,并依靠气血的濡养而发挥作用,而当气血不足,就可发生退行性病变,并影响邻近的视网膜组织。视网膜因在瞳孔之内而属肾,并因目为肝窍,肝经系目系(视神经),而视网膜又为目系的感光系统,所以也与肝有关。其发生退行性病变,则多由失去肝气血之濡养而引起。至于发生本症则又与脾肺功能失调,特别是与脾的运化不力关系最大。这是因为网膜脱离是因组织积液,而水液的调节依靠脾的功能健全。在脾方面,由于负责转输运化,所以关系较大。

本症既已发生,采取积极措施殊属必要,临床所见,网脱发生上方的,发展较快,并能迅速波及黄斑,严重影响视力;发生在下方及鼻侧的,发展虽较缓慢,但如拖延不治,预后不良。

治疗方法,对有裂孔的,应采取手术或激光封闭裂孔,并发放出网膜下积液,使网膜与脉络膜紧密接触。对找不到裂孔的,可采取中药或中西医药结合治疗。对已经手术而效果不佳,如尚见积液,以及为提高视力等,也可采用中医药调治,有一定作用。

中医治疗原则,重点放在利水,促使积液吸收,但同时,也得从体征中探求发病原因,看何脏不足,而予以调补。

根据临床资料,对本症所采取治则,一般可纳为:益气利水,温阳利水,益阴利水与清热利水等四方面,益气主要针对脾气虚,患者多伴纳少脘胀,短气乏力,舌淡,脉虚之体征;温阳主要针对脾肾阳虚,患者多伴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大便不实,舌淡白,脉沉细之体征;益阴主要针对肝肾阴虚,而伴眩晕、腰酸、口干少津,舌红,脉细等体征,清热主要针对湿热蕴蒸,而伴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数之体征。

在方药的应用上,利水之剂以五苓散、四苓散为常用,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药组成,具有健脾渗湿、温化膀胱、通利水道的功能,实验证实,服该方,能使尿量增加112%;所以利水作用明显,如有热象,舌质较红,可去桂枝,即四苓散,二方加入车前子,利水作用更强。益气方以四君子汤与生脉散为常用。但前方以补脾为主,后者则以补肺为主。补脾可以加强运化作用,补肺则能增加通调水道的功能,二者结合,对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有一定作用,为了加强益气作用,可以在方中加入黄芪,配合利水药治疗,对消退积液的作用尤佳,温阳方以真武汤为常用、方由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等药组成,具有温肾祛寒、健脾利水的作用。方中附子辛热,白术、生姜性湿,茯苓性平,白芍微寒,所以属于热之剂,对本症具有舌淡苔白,脉沉迟等虚寒体征者用之,合五苓散效果尤佳。益阴方以六味地黄汤为常用,功能滋补肝肾之阴,并利用山药健脾,茯苓,泽泻利水、丹皮化瘀以通畅血行,因而对本症由于肝肾阴虚者用之有效,加车前子为尤佳。清热药以二妙丸为常用,方由苍术、黄柏、牛膝等药组成,功能清热燥湿,对用于本症而伴湿热体征,但其作用较弱,在临床应用上,可合四苓散以利水,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或再加车前子,则利水作用较强。

本症网膜下积液原属津液一类,由于代谢与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所以出现以上病变,这与气化功能发生障碍有密切关系,因而在治疗用药上,必须注意脏腑的功能,气机的升降与气血的流注等。如在气的方面,益气能促进利水,同时也能增高眼压;理气也有以上作用,特别与活血药同用,可改善血行,对解除局部气血瘀滞与积液都有作用。

黄斑裂孔位于黄斑部,对视力影响较大,但有些老年与近视患者,由于囊变而发生本症,多先出现层向裂孔而保持一定视力,对这些病例,如施行激光或电烙,视力必然遭到严重影响,总之,可先采用中医药治疗,有可能促使愈合。在无特殊体征的前题下,可结合本症发病机理而选用益阴补气,活血利水法。这是因为采用这些治则,不仅能解除局部积滞水肿,且能改善其血气供应,对促使裂孔愈合有一定作用。可选用黄芪、阿胶、白芨等药。黄芪功能益气生肌,善治气血不足,疮疡内陷,或溃后久不收口,而有托疮生肌之功。同时黄芪与阿胶配合,可增强益气补血的作用,对改善局部血行,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阿胶补血,能加速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长,同时又能改善钙的平衡,促进钙的吸收,保持血清中钙的存留。加白芨用于生肌,又能促进病灶钙化,可治疮疡已溃,久不收口,与滋阴益气配合,既能起到滋养强壮的作用,又能补充钙质,促进病灶纤维化,因而对本症治疗,有一定针对性。

视网膜脱离手术种类较多,亦较复杂,有些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亦较为常见,它包括积水、再脱离、葡萄膜炎、眼内出血、斜视、眼内感染、青光眼与视神经萎缩等,有的须要再手术,有的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积水,原因较多,如术时,水未放干,孔未对好等,对大量积水与尚见裂的,就要再次手术,对积水较少,可用利水之剂,促使水液吸收。对由葡萄膜反应引起的,也可发生积水,多发生于术后3~14天,且多在条带上积水,可予清热利水活血法治疗,配合激素为尤佳。葡萄膜炎,多发生于术后3~14天,当发现瞳孔放不大,玻璃体混浊突然加重,条带突然看不清时,说明已发生葡萄膜炎,可予清热活血之剂,配合激素治疗,对所见症状较重,表现为结膜、巩膜坏死溶解,角膜水肿深层皱折、虹膜后粘连、前房混浊、出血,眼底看不清与眼压低等,为眼前部缺血,是因环扎带紧压眼球,使局部供血困难,发生缺血,导致坏死,必须放松环扎带,同时服活血益气、凉血清热之剂,联合激素、抗菌素治疗,眼内出血:可发生在后极部,如大量出血,可引起玻璃全体积血,早期采用凉血止血法,日久者,则采用活血化瘀法。眼内感染:一般发生在术后2~3天,可见眼睑肿胀,球结膜水肿,并迅速出现玻璃体黄白色积脓,本病由于术后感染,或者手术前原有感染灶引起细茵感染,治宜投以大量清热解毒之剂,联合抗菌素治疗为尤佳。如果发病迟缓,角膜后壁出现大量粉末状沉着物,前房并见颗粒状、絮状混浊,玻璃体亦见棉絮状混浊,以致眼底无法窥见,这种症状系为真菌感染,通过化验而予证实,可予清热利湿之剂治疗,青光眼:可见角膜水肿、瞳孔散大与眼胀痛及眼压高的症状,多由球后组织充血、水肿或脉络膜下腔出血等因素而导致,可予凉血清热、活血利水之剂,其中利水药之剂量宜大,对降低眼压有一定作用。视神经萎缩:多见于近乳头旁之裂孔由于过多、过重的进行电凝,可导致视乳头苍白,视力不降,宜予益气养血活血之剂,对提高视力有一定作用。

案十一、张×× 男 36岁

主诉:左眼得病半月,眼前如有纱遮住,视物发糊变小,曾用多种西药治疗无效。

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4,加镜片无进步。右眼(-),左眼外眼(-),眼底:黄斑部中心窝反光消失,局部水肿,并见约2个乳头在小直径的反射轮,无明显渗出。

体征:头重、胸闷、胃呆纳少、溲短、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细。

诊断:左眼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辨证:水湿上泛

治则:理气化湿

处方:藿香10g 川厚朴3g 陈皮3g 生甘草3g 苍术10g 生白术10g 猪苓10g 茯苓10g 泽泻10g 桂枝3g

治疗经过:服药7帖,主诉头重、胸闷等症状减轻,检查左眼视力0.6,眼底黄斑水肿略退,嘱原方再服7帖,诉头重等症状全除,视物较为清晰,检左眼视力0.8,眼底黄斑水肿续减,反射轮缩小。改方:茯苓12g 生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桂枝3g 丹参18g 车前子18g(包),此方服7帖后再诊,检查左眼视力1.2,眼底黄斑水肿退,反光出现,苔腻化,仍改方:党参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3g 陈皮3g 枸杞子12g 嘱服10帖以巩固效果。

按:本症是以眼底黄斑部出现圆盘状水肿为特征,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单眼为患,有自限性,但常反复发病。临床所见,在初发病时,即感觉眼前有灰暗色圆形或椭圆形暗形遮住,致使视物模糊,随而所见物体变小或变形,根据这一症状,在古代中医眼科书籍有较多病名,诸如:“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视小反大”、“视正反斜”、“视直如曲”等都是根据所出现的不同自觉症状而定名。《清·黄庭坚·目经大成》将这些病名归并在“视惑”一症,提起本症主要症状为:“自视物色颠倒紊乱,失却本来面目”。

近代认为本症是眼底后极部的局限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是由多种原因如情绪波动、脑力、体力过度疲劳等引起脉络膜毛细血管透性亢进,使渗出液通过色素上皮的受损部位而达于视网膜下的结果。

根据这一机理,联系中医病机,鉴于水肿在瞳神内之视网膜黄斑部,瞳神属肾,而黄斑色黄,为肝之本色,与脾有关,所以多由脾肾功能失调。

结合临床辨证,本症五脏皆能主病,如肺气不调、肾阳虚衰、肝气郁结、肝肾阴虚、心脾二亏、脾肾阳虚等等,都能引起本症,但比较多见的为肝脾肾,特别是脾肾功能失调。一般认为:本症早期黄斑水肿是因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转输津液,致使水、湿内停,形成水肿,水肿停滞日久,聚而成“痰”,所以出现渗出,水湿痰浊积聚眼内,致使脉络瘀阻,影响脏腑精阳之气的升发,黄斑失去气血之营养,所以视力下降。

本症治疗,要根据体征及眼底所出现症状用药,一般早期治脾,后期治肾,结合局部脉络瘀结、水湿停聚的病症改变而佐以活血化瘀,渗湿利水。后期,渗出日久不退,佐以软坚散结。

案十二、张×× 男 32岁

主诉:右眼眼前有黑影遮住,视物不清已半月

检查:右眼视力0.1,加镜片无进步。外眼(-),瞳孔反应良,晶状体及玻璃体皆透明,眼底,乳头及网膜血管皆正常,黄斑部约有1/4PD大小的黄白色圆形较为隆起的病灶,其间有新月样出血灶,周围网膜轻度水肿,黄斑中心窝反光消失。左眼视力1.2,眼内外皆正常。右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于动脉期,在渗出灶内出现斑点状荧光,扩大观察,可见斑点状荧光呈网眼状形态。

全身体征:人软乏力、胃呆纳少、舌苔白腻、脉濡细。

诊断:右眼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辩证:脾虚气弱、痰湿瘀阻。

治则:补气活血、化痰利水。

处方:党参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猪苓10g 炙甘草3g 生蒲黄15g(包) 茜草15g 花蕊石15g 三七粉2g(吞) 半夏10g 陈皮3g

治疗经过:服上方7帖,自觉眼前黑影变淡,检查视力与眼底无明显好转,嘱原方续服7帖,诉黑影又淡,检查右眼视力0.3,眼底出血略退,网膜水肿吸收。改方:党参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3g 制半夏10g 陈皮3g 丹参15g 夏枯草15g 赤芍10g 当归10g 川芎6g。此方共服3周,渗出吸收,中心反光复见,视力恢复至1.0,乃终止治疗。

按:本症是以眼底黄斑部出现渗出,出血为主症,发病时,视力急剧下降,并出现中心暗点与视物变形,根据这一自觉症状,当归纳在“视惑”范畴,发病原因不明。

在中医,通过临床辩证,认为本症发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从病因探询中发现本症患者多数有情绪波动、过分劳累或房事失节等诱因,这些诱因不是一触即发,而是通过较长时间,然后突然引起视力严重减退。情绪波动最易伤肝,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上炎,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所以引起出血。而劳累伤脾,脾虚气弱,统摄无权。所以血溢络外。至于房室伤肾,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同能灼烁血络,导致出血。并因血不利则为水,所以同时伴有水肿与渗出。

治疗用药,对肝郁者主以疏肝,脾虚者主以健脾,肾阴不足者主以益肾,考虑由于以上病因,致使虚火上炎,导致眼内脉络膜瘀阻,从而发生出血与水肿,因而在采用以上治则的同时,还得佐以凉血止血,活血利水之剂。临床应用,本症早期出血,应佐止血之品,以防继续出血,中期,血已留瘀,则佐化瘀之品,以促使积血及渗出的吸收。但本症出血由于新生血管破裂,新生血管管壁脆弱,应用活血化瘀药不宜过重,以免促进出血。至于后期,出血吸收而形成瘢痕,又当佐以软坚散结、活血理气之品促进吸收,并配补益肝肾气之剂,对提高视力,防止复发,有一定作用。

案十三、蒋×× 男 31岁

主诉:右眼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遮住已二周

检查:视力,右眼0.3/0.4,左眼1.0/1.0右眼外眼(-),眼底黄斑部中心反光消失,可见2簇暗灰色渗出点,周围绕以淡黄色晕环。荧火血管造影可见簇状荧光斑。左眼(-)。

体征:头重,胸闷、气窒、纳呆,舌苔白腻,脉濡细。

诊断:右眼 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

辨证:水湿上泛。

处方:藿香梗10g 川厚朴3g 陈皮6g 生甘草3g 苍术10g 猪苓10g 泽泻10g 茯苓10g 桂枝3g 7帖

治疗经过:服上方,自觉头重纳少等症状减轻,眼糊仍旧,嘱继续原方七剂,服后头重胸闷等症状全除,右眼眼前黑影变淡,视物较前清晰,检查右眼视力0.5/0.5。眼底黄斑渗出尚见。改方:猪苓10g 生白术10g 泽泻10g 茯苓10g 桂枝3g 川芎6g 丹参15g。服7帖后再诊,查右眼视力0.7。原方加赤芍10g,服14帖后查视力为0.8,眼底黄斑渗出部分吸收,因舌质转红,苔腻化,改方:猪苓10g 茯苓10g 白术10g 泽泻10g 赤芍10g 当归10g 川芎6g 丹参15g。服14帖后,查视力0.9,眼底黄斑渗出吸收,中心窝反光隐约见到,乃终止治疗。

按:本症多见于青壮年,单眼或双眼先后发病。病时,每月视物变形、变小、视力下降与眼前黑影自觉症状。眼底所见,在黄斑区及其附近可见数簇暗灰色渗出点,周围绕以淡黄色晕环,中心反射消失,晚期可无痕迹或留有色素沉着。荧光血管造影可见簇状荧光斑点或中黑外亮环状灶。根据症状,归属中医“视惑”范畴。原因不明,在中医,则认为其病与肺脾肾肝四脏的功能失调有关。在于肺、多因肺气不失调;在于脾,多因脾虚湿胜;在于肾,多因肾水亏虚;在于肝,多因肝气郁热。由于以上病机,导致眼内水湿停留,气血瘀滞,而形成“痰浊”。中医认为渗出是痰的表现,是由水湿转化。而眼内组织水液的新陈代谢,与全身一样,依靠脾肺肾三脏的功能健全。如果三脏的功能失调,则其代谢障碍,于是停留而为水肿,并进而转化为痰。临床所见,本症患者伴有发热等外感症状,多责之于肺,因为肺主表,外邪必须通过表而后达到眼内,但这些病例在临床较少见。比较多见的,得之于过度劳累,房室不节与忿怒郁抑等。劳累伤脾,脾虚不能制水;房室伤肾,肾虚关门不利,忿怒郁抑伤肝,肝郁犯脾,因而脾之运化失职,所以聚水为痰,而发生眼底黄斑渗出病变。

鉴于本症眼底所见渗出,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水湿停滞,并进一步转化为“痰”,因而治疗在着眼于渗湿利水、化痰散结的同时,得结合体征,探求肺、脾、肾与肝的何脏功能异常而图治,一般是:病于肺,可见发热、头痛,是因风热射肺,当予解表以宣肺行水;病在脾,或为本身之虚,当以健脾为主佐以燥温;如为湿困而致不能健运,则以燥湿为主,佐以健脾;病于肾,当分辨是阳虚还是阴虚,阳虚者治以温阳,阴虚者予以滋阴;病于肝,多由于郁,当予疏肝理气,如为虚,多见肝肾二亏,而予补益肝肾。

理气活血也是治疗本症主要治则,这是因为水湿停留与气血瘀滞有密切关系,而且互为因果。

对本症病例特殊体征的,在早期,多以脾论治,后期则以肾论治,后期,渗出不退,则多主以化痰软坚、活血行气法;为预防复发,多用滋补肝肾或脾肾法,可获较好疗效。

案十四、戴×× 男 57岁

主诉:三个月前因车祸,头部外伤,硬脑膜血肿,昏迷,抢救苏醒,但二眼视物不清,经眼底荧光造影等检查,诊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治疗无效。

检查:视力 右0.04、左0.03、外眼(-),眼底:视乳头明显苍白,无水肿,视网膜血管较细,黄斑不见。视野检查:二眼避开注视区颞下方象限偏盲。

体征:面色萎黄、头晕、脉细弱、舌淡。

诊断:二眼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辩证:气血二亏。

治则:益气养血。

处方:党参15g 炒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熟地24g 炒白芍12g 全当归12g 生黄芪30g 丹参20g 川芎10g 7帖

治疗经过:上方服1月,头晕症状消失,查视力:右0.1,左0.1,继续原方加阿胶,又服1月,查视力:二眼皆为0.2,改方:党参15g 炒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熟地24g 炒白芍12g 当归12g 川芎6g 黄芪30g 陈皮6g 阿胶10g(烊冲) 丹参24g。并以此方加减,共服5月,视力检查:右0.7,左0.3。加镜片:右-1.5DSPh=0.9,左-1.5DSPh=1.5。视野:颞下侧偏盲消失。眼底:视乳头色泽仍白,黄斑反光仍未出现,伴有色素。以后继续调治一月,因视力未见进步,乃终止治疗。

按:本症是以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为主征,根据这一自觉症状,归属中医“视瞻昏眇”与“青盲”范畴。发病原因是因视乳头缺血而引起,在中医,鉴于视神经(中医称目系)与厥阴肝经相系,所以其发病与肝有关,多从肝论治,结合临床所见,由于肝血(阴)不足,主以补肝,此多由于外伤,产后大出血及严重贫血等;由于肝阳偏亢的,主以平肝,多见于高血压、血管硬化之病例;由于肝气郁结,主以疏肝,多见于偏头痛及眼压偏高者。由于精神因素者。补肝、平肝、疏肝之本症治疗的三大治则,在具体运用上,得注意与气、瘀及水的关系而佐以补气,理气、活血、利水等治则。

案十五、崔×× 女 23岁

主诉:近半月来发现右眼视力模糊,发病前,曾因细碎小事与邻居争吵过。

眼部检查:视力 右眼0.8,左眼1.2。右眼外眼阴性,屈光填间清晰,眼底:视乳头充血微隆,边缘较模糊,在颞下方乳头内外处有片状出血,视网膜静脉迂曲,在颞下,鼻下血管旁亦见较多之点状及片状出血,黄斑部中心反光存在,未见明显出血与水肿;左眼外眼阴性,眼底未发生有明显病变。

体征:右侧偏头痛、神疲、纳少、舌质红、脉弦细数。

诊断:右眼 视盘血管炎(型Ⅱ)。

辨证:肝郁火旺。

治则:疏肝清热、凉血散淤。

处方:赤芍12g 生白芍12g 茯苓12g 当归12g 柴胡10g 炒白术12g 生地24g 丹皮12g 炒栀子10g 川芎6g 生蒲黄15g(包) 竹节三七15g 7帖

治疗经过:服上方7帖,头痛消失,精神好转,眼底网膜出血及乳头充血等减退,视力增至0.9,改方:生地24g 赤芍12g 当归12g 川芎6g 丹皮12g 茯苓12g 泽泻12g 竹节三七15g。此方又服1周后再诊,检查视力已达1.0,眼底乳头充血、水肿退、边缘清晰,网膜出血大部吸收,于是原方去茯苓、泽泻,又服2周,右眼眼底出血吸收,视力增至1.2而终止治疗。

按:本症是由视神经血管发炎而引起的眼底病,其主要特征表现在视乳头及其附近网膜水肿、出血与静脉怒张等,对视力有一定影响,归属中医“视瞻昏眇”与“青盲”范畴,鉴于视神经与肝经相连,提示其病在肝,且多表现为肝阳亢、肝阴虚与肝气郁等方面,并由于这些病机导致火热上扰,迫使营养目系之气血淤滞,所以出现出血与水肿等病理变化。根据这一机理,在治疗用药上,在采取平肝阳、滋肝阴与疏肝气等治则的同时,还得佐以凉血清热、行血利水等法,其中视网膜阻塞型,因以出血为主征,宜佐以行血散淤法;在乳头水肿型则佐以利水渗湿法。

案十六、纪×× 女 40岁

主诉:右眼得病40天,初起,自觉眼前有膜遮住,视物如在云雾中,当至某医院诊治,检查视野为偏盲,疑为颅内肿瘤,经CT检查无异常,给予激素治疗至今,病情日趋严重,目下已几乎失明。

检查:视力:右眼眼前指数,左眼1.5,右外眼阴性,瞳孔对光反应迟钝,

眼底视乳头边缘模糊,水肿明显。约4D,后极部网膜水肿,视网膜静脉高度怒张,迂曲,动脉较细,乳头附近并见点状出血,黄斑区出现星芒状渗出。

体征:右侧偏头痛,胸中不舒,失眠,舌质赤,脉细弦。

诊断:右眼,视神经乳头水肿。

辨证:肝郁气滞,水湿瘀阻。

治则:疏肝理气,渗湿利水。

处方:赤芍12g 白芍12g 茯苓18g 泽泻18g 当归12g 柴胡10g 炒白术12g 生甘草12g 车前子24g(包) 知母12g 川芎10g 炒枣仁24g 景天三七30g 白芷10g

治疗经过:初诊时,嘱激素每2周减1片,至停服,同时内服中药,7帖后复诊,主诉头痛,胸闷及失眠等症均有好转,嘱继续服7帖,头痛,失眠皆愈,眼底检查,乳头及网膜水肿消退,视力为0.01。改方:赤芍12g 白芍12g 茯苓15g 泽泻15g 猪苓15g 白术15g 车前子20g(包) 当归12g 柴胡10g 甘草12g 川芎10g 丹参30g 丹皮12g。7帖后再诊,查视力为0.1,眼底出血水肿明显减退,嘱原方再服14剂,以后又服14帖,眼底水肿大部分消退,视力增至0.4,以后原方加减,连服二月,视力恢复1.0/1.0,视野正常,眼底病变消失。

按:本症是以视神经乳头肿胀为特征的眼底病变,它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眼底表现,最多见于颅内肿瘤,早期,视力不受影响,当病情发展到视力逐渐下降,视野改变乃生理盲点进行性扩大为特征,此外,并多伴眼球凸出,眼外肌麻痹或瞳孔散大,且可因颅内压增高而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体征,治疗必须及早去除病因,如为脑瘤引起,应及早摘出,之后配合中药调治,对病因不明,以及难以对症治疗的,可更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症中医药治疗,须根据不同体征而采取辨证施治。鉴于肿瘤之形成,多由热毒内结,气血瘀阻,所以治疗用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佐渗湿利水之剂,以减少颅内压力。对已经手术,或同时进行化疗、放疗者,则又当佐以培本补元之剂,使已经消耗之气血,逐步得到恢复。选用药物,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半枝莲、半边莲、蜀羊泉、白毛藤等;活血化瘀药如三棱、莪术、桃仁、地鳖虫等;渗湿利水药如猪苓、茯苓、车前子等;至于培本补元方面,须辨别是阴虚、阳虚,还是气虚、血虚,而对症予以补益阴阳气血之剂;对放疗患者多见阴虚液燥之体征,当予滋阴生津之剂,如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可以选用。

本症由高血压引起的亦不少见,高血压后期,眼底除血管病变外,还有视神经乳头充血水肿等病变,提示病情严重,必须积极治疗,恶性高血压的眼底改变亦以视乳头水肿为特征,乳头水肿可高达几个屈光度,其附近并出现黄白色棉絮状渗出斑,视网膜动脉普遍狭窄,粗细不匀,同时后极部网膜并出现点状、片状等各种不规则状出血。黄斑部且出现星芒状硬性渗出,逐渐向乳头方向扩展。晚期,并可发生网脱。此症多见于青、中年,发病急速而严重。由于血压特别是舒张压持续升高,难以下降,1~2年内多出现肾、心、脑等病变而导致死亡。早期多现阴虚阳亢体征,表现在:头痛、晕眩、面部升火,手足心热、耳鸣心悸,口苦、虚烦失眠,舌红、脉弦细数,治以平肝潜阳、益阴利水。后期多为阴阳二虚体征,表现在头痛晕眩、耳鸣失聪、心悸气促、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舌淡、脉细弦,治以育阴助阳。由于本症病情严重,同时所出现体征变化多端,治疗要善于应变。

对无特殊病因而发生视乳头水肿的,多为局部因素,多见于颈动脉炎。局部动脉硬化等,是由供应视乳头血管的内短睫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视乳头急性缺血。临床特征为突然视力减退,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体征,多二眼发病,来势较速。中医辨证,多与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强脾弱,运化失调有关,可根据不同体征,选用补益肝肾、平肝潜阳,抑肝扶脾,健脾化湿等法,同时佐以活血化瘀之剂,以改善局部血行,并促使堆积在筛板区的大量轴浆物质得到缓解。

案十七、张×× 女 38岁

主诉:二天前,因细碎琐事与邻居争吵,二眼视物突然模糊。

检查:二眼视力0.02/0. 二眼外眼阴性,眼底:视乳头充血肿胀,约2层光度。边缘不清,视网膜静脉怒胀迂曲,其间并伴渗出及出血。

体征:胸闷嗳气,胃纳不香,舌质红,脉细。

诊断:二眼视神经乳头炎。

辨证:肝郁气滞血瘀。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赤芍、白芍各12g 茯苓12g 当归12g 柴胡10g 炒白术12g 炙甘草6g 川芎10g 丹参30g 生蒲黄15g(包) 丹皮12g 炒栀子10g 白芷10g 7帖

治疗经过:服上方7帖,自觉胸口舒适,胃纳转佳,嘱原方再服14帖,检视力,二眼皆为0.2,眼底所见,乳头充血水肿减退,渗出与出血亦略为好转。原方加葛根,再服14帖,查视力,二眼皆为0.8,眼底炎症续退。嗣后再以上方加减,服二周,眼底炎症全退,视力恢复1.0/1.0(二眼),乃终止治疗。

按:视神经乳头炎是指视神经炎而其病变主要发生在球内视神经乳头,多突然发病,视力突然模糊,严重的可导致失明,归属中医“青盲”范畴。病因复杂,很多原因不明,在中医认为任何脏腑病变皆可引起本症,发病因原为肝郁,这些病例多数有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史,这些诱因,归属情志一类,情志所伤,最易伤肝,肝伤则失去调达之性,因而导致气滞络阻,血行障碍,表现在眼底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血管迂曲蛇行与出血渗出等,治疗着眼于疏肝理气、活血通窍。

肝经血热,也是本症好发病因之一,症见烦闷、口干、小便黄赤等,此可由外感温邪传变,或者外邪传肝,以及肝气郁而化热等,其症类肝火,仅程度不同而已,因出现眼底症状较重,病情较急,影响视力较大,所以治以清肝泻火,凉血泄热。

肝藏血,血虚生内热,其特征为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汗出等,常见于热性病愈后而伴有本症,治以滋阴清热,对肝脏郁热,日子久长,由于暗伤营血,导致血虚,与肝虚内热的病机,虽然不同,但治则类同,同属虚证,可以从虚论治。

案十八、汪×× 男 14岁

主诉(其父代述):得病已三月,当时因感冒发热,愈后发现二眼视物不清,当至××医院住院治疗,诊为急性视神经炎,经CT及X光颅内拍片检查皆阴性。用大剂量激素静脉滴注,无效,目下已改为强的松每日50mg一次服,并服维生素B1等。

检查:视力,右眼0.02/0.1,左眼0.04/0.2,加片无进步,二眼外眼阴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良,眼底:视乳头色泽尚可,乳头上静脉搏动,视网膜血管无异常,黄斑反光不清,视野:二眼有10度大小中心暗点。

体征:头昏、舌苔厚腻、脉弦细。

诊断:二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后期)。

辨证:肝郁血虚、痰湿瘀阻。

处方:赤芍10g 白芍10g 茯苓10g 当归10g 柴胡6g 生白术10g 甘草10g 川芎6g 制半夏10g 陈皮6g 7帖

嘱强的松片每周减5mg,及至停服。

治疗经过:服上方1周后复诊,查视力,右0.1/0.1,左0.2/0.3,继续原方加丹参,以后又加葛根,2周后查视力,右0.4/0.6,左0.5/0.4。继续原方2周,查视力,右1.0/0.8,左0.8/0.7,眼底检查,二眼乳头颞侧色偏淡,改方:党参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3g 制半夏10g 陈皮6g 赤芍10g 丹参20g 当归10g 川芎10g。此方先服2周,查视力,二眼皆为1.0/1.0,以后又服二周,二眼视力增至1.2/1.2,眼底所见,视乳头颞侧明显苍白,因苔腻化,改用: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3g 当归10g 黄芪24g 陈皮6g。此方连服2周,因视力未再进步,乃终止治疗,当时再检查视野,中心暗点消失。

按:本症是视神经炎而病变主要在球后,因而眼底抽见其基本正常,但视力严重减退,临床分急性与慢性二种,急性者,病情急,视力突然急剧下降,甚至完全失明,属中医“暴盲”范畴。慢性的,病情较慢,视力逐渐下降,是属中医:视瞻昏渺一类,但至后期,出现视神经萎缩,视力严重减退,则归并在“青盲”一症中。

本症病因,在国外认为主要由于多发性硬化,但在我国则罕见,近代通过研究,认为其原因多种多样,比较多见的,由于感染,此或由局部,或全身。局部方面,如眼部、眶部炎症病灶感染等。由于病灶接近视神经,可以通过蔓延或血行而发生本症。全身方面,如某些急、慢性传染病,新陈代谢失调以及脱髓鞘病等,通过血液、淋巴或脑脊髓等途径而导致本症。但是,多数病例虽经各种检查,未能发现可疑病灶,因而至今对本症病因尚难十分明了。

在中医认为目系(视神经)长于脑,因而脑部感染性病变都有可能影响目系而发生本症。同时,心、肝、肾三经直接或间接与目系发生联系,而其营养又依靠脏腑精、气、血的输送,因而脏腑病变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目系而发生本症。临床所见,以肝经血热与气郁为本症好发病因,其机理与视神经乳头炎基本相同,是因肝用太强,气甚化火,血虚生热、生风等导致。

本症中医治疗,必须遵循“治病求本”的法则,运用四诊,并通过各种检验手段,探求可能发生之病因,予对症治疗,在无特殊可疑病因时,则按照本症好发病因病机而采取从肝论治。

案十九、周×× 女56岁

主诉:右眼失明年余,左眼近4个月来亦较模糊,半年前发现患垂体瘤而经手术,因瘤较大,未彻底根除,目下仍在继续化疗,自觉人软乏力。

检查:视力,右眼、眼前指数,左眼0.2/0,加片无进步。二眼外眼阴性,眼底:视乳头色泽偏淡,以右眼为甚。视网膜血管较细,黄斑光反射不明显。

体征:头晕、胃呆纳少、神疲体倦,动则短气,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脉细弱。

诊断:二眼 视神经萎缩。

辩证:心脾气虚。

治则: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佐以化瘀消肿。

处方:党参15g 炒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陈皮6g 当归12g 黄芪30g 砂仁2g(服下) 炒枣仁24g 蜀羊泉30g 七叶一枝花30g 7帖

同时配合针刺

治疗经过:上方服7帖,自觉精神好转,胃纳转佳,继续原方增损,共服1月,头晕等体征基本消失,检查视力,右0.08,左0.4,于是再予中药并针刺,又治1月,视力,右0.1,左0.8。此后,单服中药调治2月,视力,右0.1,左1.0。乃终止治疗,随访3年,视力稳定。

按:本症是因为多种原因和疾病所产生的后果,由于这些因素导致视神经纤维的退行性变,使视神经传导发生障碍,在眼底显示视神经乳头苍白,视力严重减退,甚至失明,归属中医“青盲”范畴。

本症病因复杂,归纳起来,有感染、压迫、外伤、中毒、营养不良与先天遗传等。在中医认为视神经内通于脑,又与心、肝、肾三经直接或间接相连,受五脏六腑气血营养,当脏腑气血不足,心肝肾二经受邪,以及脑部病变,皆能影响视神经之功能而发生本症。

本症治疗,必须探求病因,在病因治疗的前题下,根据久病必虚的理论,探求何脏之虚而予以补益。结合局部脉络、瘀塞,玄府郁闭的病机而佐以通窍活血之品。治疗细菌性、病毒性结、角膜炎,用三黄眼药水,黄连鸡子清眼药水,黄连西瓜霜眼药水等以抑制细菌,病毒、控制感染。

治疗急性泪囊炎、外敷九一丹,内服全蝎陈皮合剂,以清热拔毒,疏通血脉。对已成漏管者,在疮口内,以补漏生肌散,外敷万应膏。疮口不收敛,为腐肉未尽,新肉不生,宜先去腐肉,然后生肌,祛腐用黄色灵药插入泪囊部,溃烂之泪囊组织即被去除,再用补漏生肌散而获效。

海螵蛸棒摩擦与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滴眼治疗沙眼,由发病率95.7%下降到10%以下。

用复方熊胆注射液治疗老年性的内障,总的效率65.4%。

发现虎杖,丹参芎20余种中药炎有抗凝血,溶血与纤溶的作用,应用临床获得显著疗效。

同时还发现七叶一枝花,鱼腥草等多种中药具有抗单疮病毒的作用,证实冰片具有强力穿透眼球的作用,它对视网膜有特殊的亲和力,四蒲黄合剂对绿脓杆菌与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有效等等。

验方

一、消肿排毒饮

[方药组成]

银花15~30g 蒲公英15~30g 紫花地丁15~30g 野菊花15~30g 鱼腥草15~30g 连翘12~15g 白芷6~10g 赤芍11~15g 丹皮12~15g

[适应范围]

眼睑疮疡,眼内脓疡

[组方原理]

眼部疮疡是由于热毒壅盛、气血瘀滞而引起,治宜清热解毒,活血行滞,本方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药皆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而为疮疡所必用;连翘、鱼腥草亦治上焦诸热,善于解毒消痈;白芷亦治疮疡,疮疡初起用之能使之消散,溃后别促进排队;加赤芍、丹皮二药,既能加强凉血清热作用,又利用其具有活血散瘀的功能,以达到消肿排毒的目的。

[应用体会]

脑睑疮疡包括针眼与眼丹,相当于西医之麦粒肿与眼睑脓疡;眼内脓病的中医病名为青黄牒出,相当于西医之化脓性眼内关炎。其病因,中医认为是热毒,西医认为是感染化脓性细菌,其中以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因而选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特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较为敏感的清热解毒与凉血化瘀组成本方。病情轻的,可用小剂量,病情重的,须用大剂量,必要时可将蒲公英、银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加大剂量至45g或60g。对麦粒肿肿退而留有硬结,眼球内后炎炎症消退勿遗留机化,以及眼睑溃疡眼病,则非本方主治范围,须用行气活血、软坚散结之剂。而眼睑溃疡属于阴证症症,本方专治阳证实症,所以不能应用。

二、灵脂散血饮

[方药组成]

五灵脂(包)3g 蒲黄(包)15g 茜草15g 赤芍10g 丹皮10g

[适应范围]

血贯瞳神

[组方原理]

血贯瞳神是因黄仁(虹膜)血管破裂,血液溢于神水(房水)之中,此属离经之血为瘀血,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方中五灵脂功能散瘀止痈,蒲黄功能收敛止血、活血祛瘀,茜草善于凉血止血、行血祛瘀、赤芍、丹皮皆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各药配合,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并通过活血以达到消散瘀血之目的。

[应用体会]

血贯瞳神相当于西医之前房积血,是因外伤或血热等原因导致虹膜血管破裂而引起。由于血溢络外,血之妄行,多由于热,所以选用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中药组成本方。方中五灵脂在《本草纲目》上提起,“专治血贯瞳神”,其它各药也为血证所常用,特别是这些药物皆入肝经,目为肝之窍,前房在五轮中为风轮属肝,所以用之甚为对症,疗效亦较明显。临床应用,对本症初起,为防止继续出血,五灵脂、蒲黄、茜草三药应用炒了,或炒黑成炭;病程2天以上的,因不再继续出血,以上三种药物应用生者,以能活血。少数病例由于前房积血量多,病患较久,可发生高眼压,并形成角膜血染时为难治,可试用本方加红花10g 桃仁10g 苏木6g 车前子(包)24g 茯苓24g 白蜜80g(分冲)。车前子、白蜜之味经研究,皆有降低眼压的作用。

三、蝎蜈解痉散

[方药组成]

全蝎、蜈蚣、蝉衣(去头足)各等分。

各研细末,混和,每日2~3次,每次1g 吞服。

[适应范围]

老年性眼轮振跳

[组方原理]

眼轮振跳是以眼睑不自主的频频振跳为之证,好发于老年人,多因血虚生风,筋脉失荣而引起,治疗主以除风解痉,调和气血,方中全蝎辛温,功能熄风解痉;蜈蚣辛温,善于祛风镇痉;蝉衣甘寒,亦能熄风定凉。三者配合,则熄风镇痉作用加强,风除痉止,眼睑振跳因而缓解。

[应用体会]

眼轮振跳相当于西医之眼睑痉挛,分症状性与自发性二种,本方主要适应于无其它眼病引起的老年性自发性眼睑痉挛。其原因多与眼睑轮压肌和三叉神经纤维兴奋性增强有关,中医则认为老年气血不和,血虚生风,客于胞睑筋脉,因而出现筋惕肉跳的症状,所以治以除风,而选用全蝎等熄风解痉药。这三种药皆入肝经,眼为肝窍,眼睑筋脉由肝所主,所以服后能直达病所而发挥除风解痉的作用,现代研究,蜈蚣与全蝎皆有抗惊厥作用,蝉衣经动物实验亦证明能阻断神经节而起到镇静,降低横纹肌紧张与肌肉颤动等作用。对本症伴有血虚或气虚症状时,用时可同时服养血益气药。效果尤为明显。

论文

五轮学说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

摘要:五轮学说是中医眼医基本理论学说之一,它是为了阐明眼与内脏的关联,来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1、五轮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轮是指肉轮、血轮、气轮、风轮与水轮,是构成眼的5个部分,肉轮包括上下胞睑与内睑:血轮包括内外二眦与位于该部位的分泌与排泄泪液的组织:气轮包括白睛与与之紧贴的白仁:风轮包括黑睛、神膏与黄仁;水轮包括瞳神与瞳神里面组织-黄精,神水,神光与目系等。如果对照现代医学解剖名称,则肉轮包括上下眼睑皮肤、肌肉、睑板与睑结膜;血轮包括内外二眦部位的球结膜与泪器;气轮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前部;风轮包括角膜、前房与虹膜;水轮包括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脉络膜、视网膜与视神经等。

五轮的形成:肉轮由脾土、血轮由心火、气轮由肺金、风轮由肝木、水轮由肾水之精腾结而成。五轮与五脏的关系:为眼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

五轮学说之应用于眼科临床,主要可归纳以下几方面:

2.1 生理方面:根据五脏的功能结合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轮的生理功能。由于阴阳相互配合,正由于阴阳配合、调合、水火相济,所以发挥视物的功能。

2.2 .病理方面:五轮阴阳必须保持平衡,不可太亢不及,太亢不及都是发生眼病的根源。由于五轮与五脏相应,所以可以从五轮所出现的症状中探求是何脏发生一些病理变化。眼为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而成,它的生长发育完全依靠脏腑精气的不断灌输,所以它所表现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都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内脏的情况,奠定了眼与脏腑整体统一的观点。

结合脏象学说,对五轮所出现的症状,可以从局部与整体的体征中,探求发病机制。

2.3 辨证论治方面:五轮学说之应用于眼科临床辨证论治,是通过眼的自觉与他觉症状及全身体征,来探求内脏的病理变化。对眼病必须明确的辨别病变所在部位、病情以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中探求何脏主病、它的发病机制,然后拟订治疗方法。

五轮学说虽然提到了轮脏相应的观点,应用它进行辨证,是以全身体征以主要依据,特别在脏腑主病方面,如果与轮脏相应的观点不符合时,则可以通过五行生克的关系加以联系。兹将个人通过实践对常见的眼病五轮辨证作如下的概括。

(1)肉轮,眼睑病:眼睑属脾胃,所以其病多与脾胃有关。

(2)血轮,二眦病:二眦属心,其病多与心经有关。

(3)气轮,结膜、巩膜病:结膜与巩膜属肺,其病多与肺经有关。

(4)风轮,角膜、虹膜病:角膜、虹膜属肝、其病多与肝经有关。

(5)水轮,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及眼底病:瞳孔以及瞳孔以内组织属肾,所以其病多与肾有关。

至于眼底组织所出现的萎缩、变性,是由于脏腑气血不足,不能营养于目的结果。

总的体会,眼病是整体的局部病变,特别的五轮学说,它本源于五行,而以藏象为指导,因而应用本学说于临床,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紧密的结合阴阳五行脏象等学说,否则是违背学说的根本原则的。

八廓学说的存废与实用性探讨

摘要:八廓学说为中医眼科理论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以白睛之四正四隅作为方位,以与脏腑建立关联,并根据局部血脉丝络的改变,作为辨证依据。“验廓辨证”为本学说的精髓。其与脏腑相配,各有其说,非常混乱,因而应用者分歧较大,从而产生存废之争。

近代科学家对这一学说的看法基本上与历代相同。认为,八廓有位有形,血脉病变明见于外,八廓辨证能较客观的反映机体对疾病的应激指标及眼与脏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具有一定临床使用价值。

观眼识病(证)首先见于《内经》,近代有新的发展。

近十年来,有关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已引起国内外医学家们的重视而加以研究。应用测微计检查高血压结膜微血管的管径,发现小动脉的管径明显地小于健康人,在低血压则静脉的管径大于健康人。同时动脉硬化时,结膜的静脉弯曲,小动脉变直、变细、毛细血管数减少,血管内红细胞常出现聚集现象。

从研究中发现很多疾病与微循环障碍有关。由于衰老或其它原因,红细胞变形性下降,不易通过毛细管,则就形成微循环障碍。必致组织缺氧而发生种种病因病理变化。并因微循环障碍与血液成分流速的改变等有关。可进一步造成微循环障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因之,研究微循环对进一步了解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探讨治疗用药与预后等都有积极意义。从气血观点探讨疾病根源主要由于气血不和。气血不和则微循环障碍。因而球结膜微循环改变不仅反映了血管性疾病,同时也有可能反映了其它疾病的病理变化。

八廓验病是以球结膜微血管的改变为依据,是有一定理论与科学依据。八廓配位与脏腑相应的论点是根据八卦理论而用于眼科。八卦学说是古代哲学家观察宇宙变化现象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并立,而且相互为用。可用于医学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

“肝窍于目”理论的临床应用

摘要:脏腑与眼的关系密切,认为肝经与眼之目系相连,眼之能视物辨色都与肝有关

1、肝对眼的生理病理上的意义

眼之营养、是依赖于神膏、神水与真血、真气、真精等。书中指出:“神膏为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真血为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真精为先后二天元气所化之精汁,先起于肾,次施于胆。”肝胆相为表里,所以眼内营养物质亦与肝有关。

眼的视物辨色功能,眼之视物唯赖神光与目系,而神光与胆相通,且系又与肝经相连,提示了眼的视觉以及所以具有辨别色泽的功能是与肝的作用分不开的。

现代医学认为视觉的产生,主要依赖视网膜细胞,其中锥体细胞接受强光刺激管白昼视觉,杆状细胞接受极微弱光的刺激而司黄昏视觉。因之黄昏视觉的产生与肝的作用有密切有关系。

在病理方面,归纳肝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气血情志。

中医所提到肝的作用,除肝脏本身外,还包括神经方面的,是它对眼的关系的就显得更加密切。

2、“肝开窍于目”理论的临床应用

“肝开窍于目”理论主要用以探求发病机理、辨别证状与提供治方法。

2.1 肝虚血少

可发生于结角膜干燥软化症、慢性葡萄膜炎后期以及很多属于退行性变的眼底病,治疗以养肝补血为主。肝肾二亏,治当肝肾双补。

肝肾二虚体征如同时伴有咽干口燥、面部升火、舌质偏红、脉细数等为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为主。

2.2 肝阳上亢

可发生于急、慢性青光眼、视网膜动脉硬化、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血栓、视网膜动脉栓塞、视网膜视神经炎、面神经麻痹、痉挛、眼肌麻痹、眼睑痉挛等。治以平肝熄风。

2.3 肝火上炎

可发生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急慢性虹睫炎、急性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等。治以清肝泻火。

2.4 肝经湿热

可发生于睑缘炎、巩膜黄疸、角膜炎、虹睫炎等。治以清泄肝胆、利湿清热。

2.5 肝经风热

可发生于角膜炎、虹睫炎等。治以祛风散热。

2.6肝气郁结

可发生于眶神经痛、慢性青光眼、急性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等。治以疏肝理气。

眼科辨证经验

摘要:1、辨证思想

要求在认识疾病与处理疾病的过程中,处处从病人出发,绝对不可以脱离整体而单独的只见眼病而治疗眼病。从这点出发,通过辨证,探求病因,推理立法、处方择药,这样才符合正确的唯物辨证的观点。

1.1整体观念:祖国医学对眼的构造及其生理功能特别强调与脏腑的关系,是统一的整体,眼病是由于脏腑病理变化在眼部的反映。提出“肝开窍于目”的论点、同时又创立五轮学说,来探求眼病的脏腑受病。

古人是以阴阳与经络等学说,特别是五行学说来进行解释,以五行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来概括脏腑之间与体表、五官间的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用这个学说分析眼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1.2审证求因:眼病原因虽然不外内因、外因与不内外因三种,但其致病因子却是多样性的,从中找寻发病原因,探求病理机制,所以中医所掌握论治既要重视病的共同性,又要重视个体特殊性,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

2、辨证内容

眼科辨证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是为“辨主病”、“探病因”、“论属性”与“分主次”等四方面。

2.1辨主病:辨眼病的五脏主病,从以下几方面来探求:

(1)从五脏与眼的关系来辨;

(2)从五脏的生理功能来探求;

(3)从五脏病因病机特点来看;

(4)从五脏主病的体征来看;

(5)从经络在眼的分布来探求。

2.2探病因:探求病因病机是眼病辨证的第二步,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五脏与六淫七情等方面的关系来探求。再就眼的局部症状分析:再就上睑下垂而论,虽然多数由于脾虚气陷引起,但也要考虑其他因素。

2.3 论属性:属性主要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是属于八纲范畴。从阴阳观点来看,一般认为外障归属阳证,内障归属阴证。

八纳辨证是以局部与全身体征相结合,而且主要是以全身体征作为指征,虚实二纲最有意义,在治疗上起着重的指导意义。

2.4 分主次:眼科辨证,对五脏主病,找到主要方面,针对性的进行原因治疗,这样才符合辨证三几点看法论治的目的。

(1)关于无证可辨的问题:对无证可辨的病例,我们要扩大四诊,广开思路,则就不难发现而加以辨识。至于确实无证可辨的病例,可运用五轮、藏象以及经络等学说,结合八纲进行归类。

(2)关于中西医结合问题:在中西医结合的前题下,扩大四诊,这不仅丰富了辨证的内容,同时亦为探求中医病因病机、探讨治疗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这是结合的目的。所以在辨证的中西医结合上,要以中医为主,西医的有关资料要加以分析综合。

(3)关于局部与全身辨证问题:辨证目的在于探求病因病机,局部症状可以反映出病理变化的一个侧面。所以局部与全身辨证必须结合,如何结合?何者就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眼科临床证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局部与全身体征一致;

局部与全身体征不一致;

有全身体征而无局部症状,或者有局部症状而无全身体征。

4、小结

辨病辨证必须具有整体性与审证求因二个观点,辨证内容主要为辨脏腑主病,探病因病机八纲属性与分矛盾主次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必须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绝对不可分隔,在中西医结合上,必须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它可从证与病、发病原因与病因病机等方面加以结合,要把现代医学有关资料综合起来为中医辨证服务,辨证要以中医为主,在整体观念的前题下,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这样才符合辨证论治的法则。

活血化瘀疗法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

摘要:1、眼科血瘀症

1.1 血瘀症含义

"瘀、积血也。”“瘀、积血之病也。”瘀血指瘀斑、瘀块、皮下紫癜、血肿等出血性病理变化。瘀血证同时包括血管、血液功能异常以致血流缓慢而引起的血循环障碍的各种病变。包括有形的肿块、增生、组织变性等。

血瘀症有关指标:“内积为血瘀”。总的趋向:血液处于高度浓稠、粘滞、聚集性与凝固性增加的状态(浓粘凝聚化)。

现代解释:血瘀症的基本环节机体心脏、血管、血液发生组织学、生理化学、生物物理学上的改变,使血液缓慢或停滞,血液离开血管,产生瘀积,血液由动态变为静态。在病理生理上表现为血液循环障碍和受累组织的损害,以及组织细胞炎症、水肿、变性、糜烂、坏死、硬化、增生等继发性改变。

中医对血瘀的含义较广,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

1.2 眼科血瘀症

提示眼病炎症性、出血性、变性性、外伤性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内外障很多与血瘀有关。

症状:(1)疼痛;(2)局部色泽改变;(3)局部形态改变;(4)出血:

体征:全身体征对诊断眼血瘀证有一定参考意义。只要具有瘀血为患的特征,就可考虑是否有血行郁滞、瘀血内停的可能。

病因:凡能引起全身血瘀证的病因,都可能引起眼血瘀证。

(1)感受外邪;(2)内伤七情;(3)外伤;(4)饮食劳倦;(5)冲任不调;(6)气血失调

治则血瘀当祛,血滞当活。血瘀证治以活血祛瘀。

2、活血化瘀治则的应用

2.1 作用机理

(1)性能分类:按性能强弱,分和血、行血、破血三类。划分为四级:

第一级:主要通过补血、养血作用而达到活血化瘀目的。

第二级:具有一般所指的祛瘀生新、活血化瘀作用。

第三级:具有攻瘀、散血作用。

第四级:具有较强烈的破(疒徵)祛瘀作用。

作用机理:1、改善血循环,增加局部代谢。

(2)改善血液粘稠度:血栓形成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有关,血液粘度增大,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变慢、红细胞表面电荷下降而丧失,致使血液浓稠、粘滞。

(3)抗血凝:有些单位以活血化瘀药对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内环磷腺甙cAMP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等方面进行观察,发现可以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时还能增加人体血液内纤维蛋白溶解酶系统的活性,而且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对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降低表面活性。

(4)增加血流量:

(5)抗感染:抑制某些病毒而具有抗感染作用。

(6)促使增生性病变的转化或吸收:很多活血药对结核性肉芽肿、麻风样结节、慢性肝脾肿大及粘连性病变与疤痕疙瘩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7)调节代谢失调:某些活血化瘀药对代谢、特别对内分泌的代谢有调正作用。

(8)影响机体免疫:很多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强或抑制细胞或体液免疫作用,亦有具有双向调正作用。

2、适应症

2.1 具有红肿热痛剧烈的眼部感染性疾病。

2.2 具有严重的充血症状,表现为色紫暗红的炎症性眼病。

2.3 眼部结节、肿块。

2.4 眼内渗出、水肿。

2.5 眼部出血,以及出血后期所见的机化、萎缩。

2.6 由于血管闭塞而引起的各种病变。

2.7 外伤或手术后眼组织内体液潴留。

2.8 在治疗上可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循环的一些眼病。

3、主要配合

3.1 理气、行气:在后期,用理血药无效时,佐以理气,每能收到效果。

3.2 补气、益气:由于气虚,瘀血内阻,可以和补血同用。

3.3 清热、泻火:热逼妄行,也可发生出血,治疗须以清热泻火与活血化瘀药同用。

3.4 滋阴降火:如见阴虚火旺体征,须配合滋阴清热药。

3.5 滋阴补血:在补血基础上,稍佐以活血,则有可能促进血行,改善局部循环,增强滋阴补血作用。对血液供应不足、缺氧极为敏感,应用补益气同时,稍加活血药,对促进血行,改善循环有利。

3.6 祛风:眼病多与风有关,是因风具升发向上的特性,同时眼为肝窍,肝主风,容易招致风邪而得病。

3.7 祛湿利水:凡眼内外症病出现水肿、渗出症状,多与气血瘀滞有关,可予祛湿利与活血药同用。

3.8 祛风湿:眼病而兼有风湿症状,可以祛风湿与活血药同用,

3.9 止血:活血与止血作用相反,联合应用则互相监制。

4、几点看法

4.1 活血化瘀疗法在眼科应用范围较广,眼病如炎症、变性、创伤等而引起的充血,这些病变与血瘀、血滞有关。血瘀当祛,血滞当活,但是,本法单独应用较少,多数配合其它方法。

4.2 应用本法,同时要根据病情轻重、发病久暂、出血性质与动态等方面考虑宜用、慎用、禁用,以及应用何种方药等。

4.3 应用时,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临床常同见气滞导致血瘀,或者血瘀兼有气滞,二者并存,活血与理气配合,疏通气滞,达到调和气血的目的。

(2)血与风关系:“治风先治血,血治风自灭”,养血祛风,在祛风药中,加入行气活血药,使风邪不易稽留。

(3)活血与温阳的关系:对眼内出血则多由血热,应用湿热者则血行加快,对散瘀有利,但却可能引起再出血。

(4)活血与止血的关系:活血目的也是为止血,出血导致瘀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但是眼内出血应用活血或止血法是治标不治本,必须原因治疗,才是根本办法。出血早期,佐以止血,出血日久不退,则佐以活血,或者止血与活血同时应用。

4.4 眼部血管属于末梢血管,所以活血化瘀药作用较血管扩张剂多。同时,活血化瘀能改善血液循环,对微循环有调节作用,能改善组织的缺氧状态,对增进视力有一定帮助。其次,减少并发症。同时,付作用较少。

4.5 活血祛瘀有二重性,少用能活,多用则破,所以活血药,一不宜早用,二不宜重用,三不宜久用。

4.6 应用本法,不仅可引起再出血,也有可能发生视网膜剥离。造成严重后果,不可不慎。

4.7 应用本法,造成再出血,是由于眼内出血脆弱,如用前以及用时经常做毛细血管脆验,对防止出血有一定帮助。

4.8 对下列情况也得慎用或禁用。

(1)月经期间,尤其月经过多,或血虚无滞者。

(2)孕妇禁用。

(3)体质虚弱者,用量不宜过大。

(4)血压过低者。

(5)久用伤阴,伤正气,对身体有害。

辨证分型为主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48例

摘要: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为眼科常见、多发病,采用辨证结合辨病分型治疗了48例。 一般资料

男22例,女26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8岁,多数分布在21~35岁之间;

治疗方法

以中医治疗为主,配合西药内服中药是根据眼征及体征辨证结合辨病分型治疗。

1.风热型(21例):治以疏风清热。方选桑菊饮、银翘散、羌活胜风汤等方加减主之。

2.肝疏蕴热型(10例):治以泻肝清热解毒。方选龙胆泻肝汤、黄连天花粉汤等方加减主之。

3.湿热型(5例):治以清利湿热,方选藿朴四苓汤、甘露消毒丹等方加减主之。

4.阴虚火旺型(6例):治以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汤、决明益阴汤等方加减主之。

5.气阴二虚型(6例):方选大补血汤、八珍汤等方加减主之。

以上辨证,佐以清热解毒,活血利水,退翳明目药物,益气养阴药物。

临床常用抗单疱病毒,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以及提高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中药。

治疗结果

治愈:40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

沙眼治疗的研究

摘要:工作主要分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研究二方面。前者是选用眼药水治疗,观察疗效:后者则包括沙眼包涵体,结膜囊细菌培养,药物对沙眼病毒敏感试验以及海螵蛸棒摩治机制方面的究。

临床疗效观察

1.几种眼药水对各期沙眼的疗效

灭沙丹、金霉素、四环素、化铁丹、灭沙灵与黄连皮硝合剂等6种眼药水。

2.海螵蛸棒摩治沙眼综合疗法疗效,观察几种治疗沙眼有效的眼药水配合海螵蛸摩治的疗效,同时又观察各种不同药液浸海螵蛸棒摩治沙眼的疗效。以与不浸药液的海螵蛸棒摩治相比较。

实验室研究

1.沙眼包涵体及细菌属研究

发现包涵阳性率为19.9%。

2.药物对沙眼病毒的敏感试验

对海螵蛸棒摩治机制的研究,主要是观察海螵蛸对沙眼病毒的杀灭以及吸附的作用。实验证明:海螵蛸毫无杀灭沙眼病毒的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海螵蛸的吸附功能,我们又对它的结构以及吸收水液的情况进行观察。具有高度的吸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石炭酸、复方宁收奎铁丹、灭沙丹、灭沙灵等药液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抗菌素中,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合霉素及金霉素等六种抗菌素有效,其中以红霉素与金霉素作用最大,具有强力的渗透吸附作用。

讨论

1.关于海螵蛸棒摩治沙眼综合疗法机制问题

主要归纳为机械、刺激、药疗与吸附等四个作用。

2.关于如何进一步探求沙眼简易疗法问题

从病毒敏感试验中探求有效的治疗药物,确是符合科学的方法,却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措施,必须结合实践。其次,对沙眼有关细菌方面的研究,也是值得提出考虑的。在探求治疗沙眼的有效药物,必须考虑符合大规模的防治工作。

研究沙眼治疗方法是必须从重沙眼着眼,很多药物对轻沙眼有效,对重沙眼效果不佳。有必要进一步探求更有效的简易方法。

小结

我们认为灭沙丹、金毒素、四环素、化铁丹、灭沙灵与黄连皮硝合剂等6种眼药水治疗沙眼的疗效较高。治愈率最高为80.7%。

海螵蛸棒摩治配合眼药水滴眼综合疗法的疗效较高,治愈率最高90.1%,具有机械摩擦及吸附的作用。

有关沙眼包涵体的检查,沙眼越严重,阳性率越高。

沙眼结膜囊细菌培养,发现存在细菌,它是引起沙眼混合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沙眼病毒药物敏感试验证明:具有一定的灭毒效能。

复方熊胆注射液治疗老年性白内障

摘要:近十余年来,用熊胆汁等制成注射液,证明无毒副作用,用于临床,获得较好疗效。

动物实验

(一)白内障模型制作:

(二)毒副作用试验

1、作用试验:采用滴眼法。

2、毒性试验:采用肌注法。

(三)治疗观察

治疗组用复方熊胆注射液,第二组用0.3%硫酸锌注射液,第三组用白内停眼药水,第四组不用药。

2、治疗方法:采取结膜下注射,隔日一次,每次0.3ml,注射后涂以金霉素眼膏,连续注射2个月为一疗程,

3、结果:

疗效:第1组:10只眼中,显效6只眼(60%),有效4只眼。第2组:10只眼中,显效4只眼(40%),有效2只眼,无效4只眼;第3组白内停10眼中,显效2只眼(20%),有效6只眼,无效2只眼;第4组不用药8只眼中,均未见好转。

临床观察

1、一般资料:选择年龄在50岁以上,视力减退由于晶状体混浊,而无其它病因可查之老年白内障患者56人102只眼,男性38例,女性18例。

2、观察方法:详细检查近、远视力与晶体混浊情况,并与治疗前比较。

3、分组与给药方法:56例102只眼,分二组进行治疗,采用上海生产的直流电感应机,时间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天,再作第二疗程。

4、疗效标准:以视力为依据,晶体混浊是否吸收作参考。

讨论

1、关于动物实验:采用高渗液制作白内障动物模型眼,达到实验要求与目的。

2、关于疗效:熊胆组皮质性内障的疗效要比核性内障佳,前者为70%,后者为53.3%,熊胆组与硫酸锌组疗效的比较,熊胆组胜过硫酸锌组。

3、关于治疗机能:认为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晶体内的微量元素改变有关,其中与锌的含量下降关系最大。熊去氧胆酸钠能增强维生素B1、B2与激活酶的作用。

中草药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实验研究

摘要:为了探求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有效中药,发现鱼腥草等多种中药作用明显,取得同样疗效。

抗单疱病毒的中药筛选

(1)材料

1、药物:拣选具有抗病毒、抗毒与抗肿瘤作用以及在临床应用认为对单疱角膜炎有一定治疗效果的中药60余种,按照注射液制作要求,配成1:1的溶液。

2、病毒:单纯疱疹Ⅰ型病毒。

3、细胞:Hela细胞。

实验方法与步骤

1、组织培养;

2、药液耐受性试验;

3、药物病毒混合液:采取药液与病毒先作用,然后接种于细胞。

4、实验方法:取实验用细胞培养瓶,弃去营养液,加0.9毫升维持液,再加入0.1毫升经作用或未经作用的药物病毒混合液,混匀后于33度培养。

5、对有作用的药液,再经重复试验,以求得最低有效浓度。

(2)结果

经初筛、精筛、多次重复试验,十余种,以鱼腥草、七叶一枝花等药作用尤为明显,

动物实验

(一)材料与方法

1、模型制作:

2、分组治疗: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为复方鱼腥草组,第二组为无环鸟苷组,第三组为生理盐水组。分别应用复方鱼腥草、无环鸟苷与生理盐水治疗。治疗方法采取球结膜下注射,每日一次,每次0.3ml,直至痊愈。

3、观察方法:逐日检查,以肉眼观察为主,作裂隙膜显微镜下检查而加以证实。

(二)结果

各组通过治疗皆获痊愈,第1、2、3组的平均治愈日,分别为9/2天,9天,16.2天。

讨论

(一)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为临床常见严重的眼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已为盲目主要病种之一。对具有明显作用的鱼腥草等,又通过动物实验而加以证实。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在抗单疱病毒药物筛选上,是采取管外法与同时法。

(三)地模型眼的制作,改用化学伤后,刮去坏死组织,并滴入病毒。

(四)对动物实验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用球结膜下注射。

(五)通过研究,提示复方鱼腥草制剂无论在抑制单疱病毒以及对实验单疱病毒性角膜的治疗上。效果明显。

(六)现代研究:鱼腥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十分强烈的抑制作用,具有抗单疱病毒与金葡萄菌的双重作用。

中药局部治疗角膜炎及翳的研究

摘要:角膜炎(翳)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也是引起视力障碍乃至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验研究

(一)中药治疗角膜炎模型眼观察

制作角膜硷烧伤、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绿脓杆菌性、霉菌性与久不愈合的角膜溃疡5种模型眼,选用具有退翳作用与有明显灭菌或抑菌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采取球结膜下注射,每周二次,直至炎症消退为止,并设链霉素、克霉唑、血活素与不用药作为对照组。观察结果:硷烧伤组以黄芩,绿脓杆菌组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组以三黄与四蒲黄合剂,霉菌组以黄精效果最好。

(二)中药治疗角膜翳模型眼观察

制作角膜溃疡模型眼,合剂与甲壳素采取球结膜下注射,每周2次,每次0.5ml,以8周为一疗程,并以不用药作为对照组,采取球结膜下注射,每周3次,每次0.3ml,以6周为1疗程。

(三)中药抗单疱病毒的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黄柏等数种中药不发生感染,提示药物对病毒有抑制作用。

(四)冰片对眼球渗透与扩张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

1、冰片对眼球渗透作用的观察

结果:含量以结、角膜最高,玻璃体最低,视网膜相应增高,提示冰片有较强的窜透性,同时对神经组织有一定的亲和力。

2、冰片扩张血管作用的观察

结果:冰片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临床观察

(一)复方三黄眼药水治疗角膜炎疗效观察

经6~15天的治疗,个个溃疡愈合,炎症消退,本眼药水由黄连、黄芩、黄柏、秦皮、菊花、黄精等药精制而成。每隔2小时滴眼一次。

(二)珠黄散治疗角膜翳疗观察

由甘石,月石,珊瑚,琥珀,东丹,砂珠粉,牛黄,冰片等药制成眼膏,每日涂眼2~3次。以2个月为1疗程。显效(视力提高3排以上)16眼,有效(视力提高1~2排)52眼,无效40眼,有效率62.9%。

几点看法

(一)现阶段,对角膜炎的治疗,局部应用抗菌,抗病毒药已作为常规,因而选用中药,亦须着眼于这方面的研究。

(二)在角膜炎的治疗方面,中药对细菌性与病毒性角膜炎都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同时也可体会中药性能的多样性,复方制剂的性能更为复杂,有必要加强研究而为临床务。

(三)对角膜翳所选用的外治药物,中医传统退翳眼药可归纳二类:一类称为退障眼药,是以药性和平的具有消炎退翳作用的中药组成。另一类称为滚障眼药,是以刺激性较强,且有一定毒性的消炎退翳药。

虎杖、丹参电离子透入治疗眼内出血小结

摘要:本文报导作者等应用虎杖、丹参治疗眼内出血的疗效,分二方面进行:

1、动物实验:以胰蛋白酶玻璃体内给药制成视网膜出血与玻璃体积血模型共19只,分别应用虎杖、丹参液电离子透入治疗,并以不用药作对照。

2、临床观察:治疗方法:采取直接电离子透入法,电流强度2mA,时间分3min,每周2次,以10次为1疗程。通过治疗,虎杖组玻璃体积血7眼中,显效3眼,有效3眼,无效1眼;在视网膜出血5眼中,有效3眼,无效2眼。丹参组玻璃体积血7眼中,显效2眼,有效3眼;视网膜出血1眼获得显效。

眼内出血动物模型

摘要:眼内出血系眼常见症状,亦为盲目主要原因之一,应用胰蛋白酶直接注入玻璃体内,可获一次成功。

从观察中,发现模型眼眼内出血的发病过程与人眼眼内出血基本相同。

它克服了以往国内外用自血注入玻璃体内制作模型的种种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