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论初感(附∶小愈)

夫寒邪中人,阳经受病,太阳为首;阴经受病,少阴为先。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阴阳脏腑之配合也。然寒之初感,必入膀胱阳经而作热。若肾虚或因房劳遇寒,则邪乘虚直入少阴作寒,为阴证矣(根据中寒门)。如膀胱受邪,寒主收引,腠理闭塞其阳气,为遍身热,可即以发散药服之。腠理开,汗出而邪解,阳气得泄,身凉而愈。若此时逡巡畏缩,或药下不中病,则邪热渐传六经,变态百状,治疗最难。但能防之于未然,宁有深重之疾哉!盖风初感,肺先受之,必喷嚏鼻塞,头痛脑胀、恶风等候,乃风入之渐也。此际能增益衣衾,百凡戒谨,岂有伤风之患乎?如寒初感,腠理闭之,必足下微冷,身上觉寒,形体拘急,臂膝频欲舒挺为快,乃寒入之渐也。此际能断谷食,绝房帏,包首裹足,浓覆安卧,惟饮热姜、葱、茶汤,令有微汗出,过宿自然平复,岂有伤寒之患乎?若已感冒寒邪,初犹不觉,仍前作劳,强进饮食,邪气得腥酒谷味补助,所谓邪得补而愈盛是也,寒气必然入里,多至危怠。更犯色欲,必为阴证,为两感。皆由失于防微杜渐也。

有小愈病加者何?盖此证多日不食,必不饿死,必宜待热退,方可饮食。日数纵多,亦待热势将平,微与粥汤,养其胃气。热除,渐与薄粥,最忌腥酒。又有因病时热渴,误饮凉酒,遂致危亡者。经曰∶多食则复,食肉则遗,饮酒则剧,复感风寒劳复,皆难治。犯淫自病,名女劳复。无病者病,名阴阳易,多死。

论两感

帝曰∶其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疼发热,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又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知内外两感,脏腑俱病。欲解表则有里,欲攻里则有表,表里概不能一治,故死。感之浅者,犹或可治,宜冲和灵宝饮,或大羌活汤治之。次察形证,如里证急者,大柴胡汤或调胃承气汤微攻之;表证急者,柴葛解肌汤或小柴胡汤微解之;若下利身痛,四肢厥冷,脉沉,邪传阴经,宜四逆汤或理中汤分轻重温之。

六经形证治例

足太阳膀胱经∶头痛项强,脊腰膝痛,恶寒拘急,身热无汗为表实,根据主方。得病微热谵语,小便不利,热结膀胱,宜桂苓饮。小便利而小腹急胀,为蓄血证。看大便黑,口渴饮水不欲咽,桃仁承气汤下去黑血;热甚汗出,至颈而还,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必发黄,宜茵陈五苓散(五苓加茵)。汗后口渴鼻塞,表未解,烦躁目瞑,必衄血成流,病解;不成流,再微汗。

足阳明胃经∶目痛鼻干不眠,身热微畏寒,自汗舌干,脉微洪长,属阳明表证本病。舌苔白滑,葛根汤加柴胡、黄芩;不退,生地芩连汤。以后大渴舌黄苔,属经证,如神白虎汤;渴甚倍石膏,加天粉、黄连、竹叶。潮热自汗,扬手揭被,大便秘、转矢气(臭屁也),或自利秽水,胸痞,舌黄苔,乃阳明标病,大柴胡汤;未效,六乙顺气汤。舌苔黑燥如芒刺,重用大黄、芒硝;未效加用,失用则死。表未清,里又剧,大柴胡汤。热甚,三黄石膏汤。睛红,三黄巨胜汤。

足少阳胆经∶耳聋胁痛,干呕口苦,寒热往来,微畏寒,汗少,舌白苔,脉浮弦者,为少阳经病。胆无出入之路,在半表半里,禁汗、吐、下,宜柴胡双解饮和解。以后身热耳聋,胸满呕渴,舌黄苔,自利,脉弦,为标病,只宜小柴胡加黄连、竹茹、枳实。二便秘少加大黄。

足太阴脾经∶腹满咽干,舌黄苔,手足温,身黄,小便涩,大便秘,腹痛,脉沉有力,为本病,宜桂枝大黄汤下。以后头汗至颈而还,口渴小便赤,大便实,身目黄,脉沉实为标病,宜茵陈大黄汤。如不渴、呕吐,大便通利,小便清长,舌红润,脉沉无力,手足厥冷,宜加味理中汤。或先属阳证,因体虚下之太过,虚邪传入阴经,寒证悉具,理中汤温补。

足少阴肾经∶口燥咽干,舌苔边黄、中黑,大便秘或清水,脉沉实有力,此热邪传少阴本病,调胃承气汤微下之。以后谵语便秘,绕脐硬痛,烦躁大渴,脉反沉疾,此热邪传入少阴标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本经有热邪传入冲脉,干于血分,血热妄行,逆上则呕血,迫下则便血。外证神昏谵语,舌燥无苔,如火炙猪腰子,脉沉涩、或洪数,宜生地黄连阿胶汤或归地养荣汤。以上皆热邪传肾,水涸为病,非真阴证也。本经恶寒厥逆,蜷卧不渴,吐泻、腹疼身重,脉沉迟属脏寒,宜回阳救急汤温补。

足厥阴肝经∶胸腹胀满,消渴饮水,谵语烦躁,便秘或下清水,舌干,黄黑燥苔,脉沉实有力,此热邪传入厥阴本病,宜六乙顺气汤下。以后有前证,手足反冷,或乍温,乃热深厥亦深,非寒厥也。脉沉实有力为标病,大承气汤急下之。本经口吐涎沫,四肢逆冷,过乎肘膝,不渴,小腹痛,脉沉迟。此本经真阴证,急宜回阳救急汤、茱萸四逆汤温之。

六经中惟少阴肾经疑似难明,脉俱沉。沉而有力为阳,大黄、芒硝攻下;沉而无力为阴,附子、姜、桂温补。一毫千里,杀人反掌,临时细心并外证参酌。阳证似阴、阴证似阳等十二证,古书皆各分条立论,初学最难剖析。(宏)极欲后人易解,姑汇为二论,虽然大同小异,用药寒热轻重,临床细加详察。

阴阳似证

阳证似阴(阳亢于内,逼阴于外∶)阳邪传入阴经(有阴经之名,属胃腑实热)。阳厥当下(热邪传里失下,热深厥亦深也)。表寒里热(身体厥冷,反不欲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阳盛拒阴(身虽寒,脉洪数。)火极似水(亢则害,承乃制。)上六证名异病同。初起时身大热,头项痛,阳证也。六、七日后,热伏于里,阳邪陷入少阴经,外证遍体虽寒,反不欲衣,手足厥冷不过肘膝,或乍冷乍温。此因失用大黄攻下,伏热已深,阴失其守而避在肌表,亢阳侵于内,为里热表寒之证。

虽有前证,犹有口渴舌燥,谵语昏乱不眠,大便秘或利黑水,小便赤,爪甲红,六脉沉实有力可证也。正气犹实,六乙顺气汤下之;弱者,如神白虎汤清之;危者,归地养荣汤。误认为阴寒而用热药者立死。

阴证似阳(阴伏于内,逼阳于外)∶阴盛格阳(淫阴潜亢于里,孤阳飞越于上。)阴厥当温(内外皆阴无阳,厥逆过乎肘膝。)表热里寒(阴证亦有发热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阴极发躁(阴躁宜热药温之。)水极似火(物极则反。)阴证(脉弦、乍寒乍热,误作疟治,死者多矣,切当知之。)上六证名异病同。初起时身不热,头不疼,口不渴,或乍寒乍热,手足常冷,大便泄,或阴寒凝结而大便秘,小便清长,阴证也。三、四日阴极烦躁,面赤不热,欲坐泥水井中,口微渴,欲饮水,不能入口,或身热反欲(穿衣又热,脱衣又寒。)此因失用附子温经,伏寒已深,阳失其守而浮于肌表,淫阴僭于内,为里寒表热之证。虽有前证,犹有恶寒蜷卧,身难转侧,昏沉多睡,爪甲青黑,六脉沉微无力可证也。宜理中汤、四逆汤、回阳返本汤温散寒邪,使阳气复而微汗出为愈。误认为阳热而用凉药者立毙。

太阳脉似少阴∶始得病,头疼身热,故为太阳证,脉当浮。今反沉,似少阴脉。多因里虚久寒,正气衰微,身必痛。故宜救里,使正气内强,逼邪外出,用生附四逆汤。虽曰温里,亦能汗出而解。

少阴证似太阳∶始得病,脉沉细,不头疼,故为少阴证,当无热。今反有热,似太阳证,犹有寒邪在表,未传入里,腠理郁闭为热,宜麻黄附子甘草汤。熟附温里寒,麻黄散表热。

阴阳毒

阳毒∶受恶毒之气,入于阳经,或失汗下,或热病误热药。其证大热,咽疼发斑,面赤谵语,脉洪,宜阳毒升麻汤、青黛一物汤。咽痛,玄参升麻汤、三黄巨胜汤。甚至舌卷焦黑,鼻孔如煤,宜水渍法。五日治,七日不治。

阴毒∶受深重之寒,伏于肾经,致阴气独盛。其证腹痛下利,咽闭呕逆,唇青面黑,手足厥冷,身如被杖,短气难息,六脉沉微,宜服甘草汤、真武汤兼葱熨法、熏法,灸关元百壮。三日后不可治。

肾伤寒

少阴咽痛,伏气病,三名一证也。因冬月受寒,伏于少阴肾经,或太阳传入,或感暴寒,多发于春。本经循喉咙,挟舌本,故咽痛,后必下利,屡有误为火病,服凉药杀人,先宜甘桔汤(寒热皆效)加玄参服。如觉恶寒拘急,服参苏饮,倍甘、桔,取微汗安。口疮赤烂,宜升麻六物汤之类。

汗吐下等可不可治法

可汗(失汗邪不出,变生为诸病)∶寒邪在表,头疼骨痛,发热恶寒,脉浮。一日至十三日或多日,略有前证,皆宜主方随轻重发表。少阴脉沉身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切勿太过。

不可汗(不宜汗而汗,夺血竭津液)∶因风暑湿,自有汗,勿再汗。脐上下左右有动气;疮家、衄血、咽闭口疮、泻利清谷、妇人经行、小便淋涩,皆宜小柴胡加减和解。

可下(阳毒等证,失下伤人)∶热邪在里,大渴舌苔,大便秘,绕脐硬痛,协热自利,肢温,六乙顺气汤下。结胸,大陷胸汤。

不可下(不当下而下,邪入损真气)∶凡有表证,无里证,小便涩,四肢冷,咽闭呕吐,有汗,脐上下左右有动气,犯此而有下证,大柴胡汤微下。虚、老,黄龙汤。

可吐(痰食宜吐)∶初病有食,淡盐汤吐。气滞有痰,稀涎散吐。

不可吐(无食痰,伤胃气)∶伤风有汗,四肢冷,虚人皆忌。

可温(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寒盛,脉沉迟,下利腹满身痛,发热,脉反沉,阴毒呃逆,四逆汤。少阴寒呕,理中汤。

不可温(诸阳热,证似阴寒)∶脉虽沉而数,先头痛大热,后肢冷,禁温。

可补(邪出正虚)∶脉弱气虚,汗多肢冷,独语郑声,不眠不食,皆宜补。

不可补(余邪未尽)∶脉实头痛,身热,大渴舌苔,便秘,下利秽水,腹满。

可和解(大势已平)∶无汗、吐、下证,惟往来寒热,胸未清,宜小柴胡汤。

未可和解(表里未尽)∶表证未罢,里证犹甚,防风通圣散合六一散。

可水(以水济火)∶但要病患自思水饮,问欲几何,惟与其半饮之。

不可水(不思而与,水停心下)∶强与则成水结胸,阴证似阳,虽思不能饮。

变证

(已见六经形证者,皆不重赘)结胸(同类十一证)∶大结胸∶不按而痛。因头疼恶寒,表证未罢,早用大黄等下药,致邪乘虚入里,心下坚满如石。外用姜葱熨法,服大陷胸汤。

小结胸∶按之方痛,心胸硬满。亦用熨法,内服小陷胸汤。

热结胸∶实热结胸,懊烦渴,心下满,脉实,宜三黄石膏汤。

寒结胸∶外无热证而内胀结,宜枳实理中丸(方见中寒。)水结胸∶饮水过多,有声,小半夏茯苓汤。小便不利,五苓散。

血结胸∶有衄血强止,蓄于上焦,胸满,漱水不欲咽,犀角地黄汤。

支结∶支结者,满而濡,心下妨闷也,小柴胡汤加桂枝。

脏结∶状如结胸,舌上有胎湿滑,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小柴胡倍姜,更灸关元。然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小腹,控入阴筋者,死。

气结∶胸满刺痛,脉沉,二陈汤(方见痰门)加枳实、浓朴、槟榔。

痰结∶胸痞不痛,脉滑。二陈汤加枳、桔、前、贝;痰火,芩、连、粉、茹。

痞满∶按之不痛而硬。有表,枳桔汤最良;欲下,大柴胡汤。

呕吐哕∶有物无声曰吐。此胃寒不能司纳而自反,属太阳,藿香正气散(方见二卷)加羌活。

有物有声曰呕吐。此寒热交并于胃,郁郁不宁而上逆,属少阳,小柴胡。有声无物曰呕。此胃火冲逆,属阳明表证。经曰∶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枳桔汤。渴甚,竹叶石膏汤。无物无声若呕状、延颈开口名哕。此大便秘桔,膈上有寒,火伏于中,上下不得泄越所致,以小柴胡汤加黄连、竹茹。

二痉∶项强头摇,面赤口噤,身反张是也,属太阳中风。重感寒湿,或发湿家汗及产后血虚,宜如圣饮。有汗名柔,加桂枝、白术;无汗名刚,加麻黄、苍术。如脚挛切牙,皆里热,承气汤下。

谵语(附∶郑声、独语)∶经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属阳,郑声属阴。谵亦有虚实。

实者,胃中实热乘心,神识昏乱,身热躁渴,脉洪便秘,或旁流秽汁,肠有燥屎,三承气汤量轻重用。虚者,误汗亡阳,或吐。下后利不止,脉沉微难治,柴胡桂枝汤。三阳合病,谵语,宜白虎汤。大热,黄连解毒汤。男子失汗成瘀血,女人热入血室,桃仁承气汤。郑声者,气脱神竭也,或一事言之不已。独语者,如见鬼状,或睡中呢喃,脉沉肢冷,参附药温补或独参汤。

发黄(即瘅病)∶脾阴为湿热所蒸,则土色现外,茵陈五苓散。大便秘,茵陈大黄汤。初觉发黄,瓜蒂为末,口含水,搐末三分入鼻,出黄水愈。

吐血(鼻衄、便血、溺血、下利脓血)∶阳邪在表,失汗致热毒蕴于经络,逼血妄行,火炎气逆则吐血,犀角地黄汤加芩、连。烦躁目瞑必衄,因汗不出,得衄为汗也。有表证,葛根汤。衄不止,生地芩连汤、茅花汤。便脓血,地榆散。溺血,延胡索散。

潮热∶阳明旺于未申,一日一发,如潮汛应时,此表欲解而里未和也,必大便秘,小承气汤下。谵语自汗,大承气汤下。小便难,大便溏,小柴胡汤。热于寅卯属少阳,巳午属太阳。

四肢拘急∶拘急者,四肢屈伸不便,蜷卧恶寒之貌,乃诸阳本亏,过汗所致,宜芍药甘草附子汤。误谓余邪,重发汗必死。

下利∶杂病下利当属沉寒,伤寒下利多缘协热。如手足冷,脉沉无大热属阴寒,用温经药,理中汤。如头疼发热至四、五日,热邪传里,口大渴,频下秽水,经云∶火极反兼水化(若五金火炼,亦化如水也),协热自利,旁流秽汁,桃花汤为丸。如绕脐硬痛,舌干有苔,乃肠中燥屎未下,六一顺气汤下。热除利止,俗呼“漏底”,误用止泻热药(肉果之类),杀人多矣。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先服葛根汤。太阳、少阳下利,黄芩汤;呕甚加半夏、生姜。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脉弦长者,木邪克土也,名曰负,负者死。脉长不弦,余证皆属热,承气汤下。自利而大渴,白虎汤。里寒下脱,桃花汤。三阴下利,先从阳经来者,通脉四逆汤。下利,谵语,直视,舌白苔而滑,厥逆无脉,或脉反实者,不治。

发斑∶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为斑。轻如蚊迹,重如锦纹。或因失汗失下,或过热药所致。已发斑忌汗,若汗,更加斑烂也。消斑,青黛饮;兼咽痛,玄参升麻汤。表证多,防风通圣散去硝、黄;如大便利,短气,肢冷,斑青黑,小建中汤;甚者四逆汤。

短气∶谓呼吸之气不能接续也。心腹胀满短气,邪在里,为实,大柴胡汤下。心腹濡满,自汗短气,邪在表,为虚,宜桂枝汤。无邪宜补。

喘∶喘者,表里不清,邪盛所致也。太阳无汗而喘,宜主方麻黄汤;阳明失下而喘,承气汤;阴证喘,理中汤、四逆汤;水停心下,服五苓散。

烦躁∶心不安曰烦,身不宁曰躁。心热则烦,阳实阴虚为热轻;肾热则躁,阴实阳虚为热重。

分虚实治。太阳烦躁宜主方;阳明内实烦躁,承气汤;阳明经热,白虎汤,烦躁消渴,宜五苓散。

少阴烦躁,脉沉,肢冷,自利属寒,又不欲衣,欲水不能入口,宜中寒主方。吐利交作,脉如涌泉者,死。结胸烦躁,肢冷自利,不得卧者,死。烦躁大渴,点水入口即呕不能咽,宜竹叶石膏汤或大半夏汤加黄连、天粉、麦冬。

似疟∶寒热止作有时也。太阳似疟,桂枝汤;阳明似疟,柴葛解肌汤;少阳,小柴胡汤。恶寒发热,日二、三度,面赤身痒,主方加白术,微汗。妇人经水适来,热入血室似疟,小柴胡。

懊∶郁闷恼乱,甚于烦躁也,汗下之不当,正气内虚,宜栀子豆豉汤微吐之。胸满硬,大陷胸汤。阳明有燥屎,承气汤。

咳嗽∶肺为邪所乘,气逆不下也。水逆射肺而嗽,大青龙汤主之。水与里寒相合而嗽,真武汤温之。三阴嗽,四逆散,五味、干姜。

腹痛∶邪正相搏也。如阳邪传里而痛,止作不常,辛剂和之,小建中汤。阴寒在内而作,悠悠常痛,热剂温之,宜理中汤。

筋惕肉∶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极,阳虚津涸,筋肉失养所致。宜真武汤救之,及温经益元汤调之。

阴阳易∶谓邪热之气,变相换易也。如伤寒男病新瘥与妇交,而妇反病,曰阳易;妇病新瘥与男构,而男即病,曰阴易。其证身重腹痛,四肢不持,百节解散,宜逍遥汤、竹皮汤。失治,男阴挺、女舌出而死。

拂郁∶阳气蒸越,面赤若醉,汗不彻,主方微汗;便秘,承气汤。

蛔厥∶病患素有寒而妄发其汗,或过汗,致胃寒不食,食即吐蛔,静烦上下无定,蛔也。宜理中汤、乌梅丸兼黄连、川椒、乌梅。

狐惑∶久病精气乏,热积本脏为虫。虫食肛曰狐,下唇生疮;虫食脏曰惑,上唇生疮。宜桃仁汤、雄黄锐散或犀角地黄汤加黄连、桃仁。

咳逆(即呃、KT,吃忒∶)才发声于喉间而遽止者是也。阳证失下,火热内郁,少与承气下。因汗、吐、下太过,虚气冲逆,脉微,橘皮半夏生姜汤加竹茹;虚寒加桂、附或柿蒂汤(方见呃逆);胃寒理中汤;下利心烦,呃,导赤饮。以雄黄(一钱,研极细末,)温水下即止。或灸期门穴。

渴∶渴者,津液为里热耗涸也。太阳无汗,渴,忌白虎,宜小柴胡汤加减。阳明多汗,渴,忌五苓,宜竹叶石膏汤。少阴自利而渴,导赤饮。汗后渴,白虎加人参汤。先呕后渴为欲解,可与水;先渴后呕为停水,小半夏汤。小便不利,五苓散、六一散。

战栗∶六、七日,邪气外与正争为战;邪内与正气争为栗,乃病欲解。不必药,但宜浓盖,饮姜汤(见用药大法。)发狂∶热毒在胃,并入于心,神不安而狂,独阳亢极所致,非大下不止。有失汗,脉洪面赤微汗之。热瘀蓄血,上,犀角地黄;下,桃仁承气;热极,三黄石膏汤。阳狂,胆草一物汤,与水饮,水面。

厥逆∶初起手足冷,从中寒治。先微热后寒,亦有阴证,先大热后微寒,乃阳邪传入阴经,四逆散。冷厥,四逆汤;热厥,白虎汤。若疑似难明,先以小剂理中汤倍甘草试之。

汗∶初起无汗属寒,有汗属风、暑、湿,根据主方服。汗后恶寒,黄建中汤;大汗,小便难,五苓散。汗多,大便秘,承气汤下。大汗脉洪,渴,人参白虎汤。头汗者,邪搏诸阳,则齐颈而还,不可再汗。热郁于内而上达,或吐或下,以去其邪。如大便黑,蓄血也。手足汗者,手足,诸阳之本,热聚胃则津液旁连四肢,承气汤下。盗汗者,睡出醒收,柴胡桂枝汤,或当归六黄汤(方见盗汗。)大便秘∶经曰∶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为实,名曰阳结,大柴胡汤;甚者,承气汤。脉沉而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金液丹;甚者,从阴证治。发汗、利小便津耗,但宜蜜导,或猪胆法。多曰热秘,小承气。绕脐硬痛,大承气急下。脏结而厥,四逆汤冷服。三下不通,吐以提之。虚者,皂荚烧烟熏,大便通;棕榈灰煎汤洗,亦通;或炒盐熨脐下。冷结不通,先服理中汤,次熨。

小便涩∶热邪聚于下焦,结而不散,脉浮,五苓散;脉沉,导赤饮。不通,五苓散合六一散加栀子。汗后、汗多,戒利小便。

坏证∶十余日犹大热,口燥舌苔,诸药不效,谓之坏证,不可治。用药全以苦寒清热之饵,殊不知阴气愈泄,热可退乎?盖受病之始,由寒伤荣,当以调荣养血、壮水滋阴之品,大剂、日数服乃安。经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宜鳖甲散。未效,归地养荣汤,更兼苦参汤。

百合∶谓百脉一宗,病久脏腑不平也。似寒非寒,似热非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不知所以,举身俱痛,柴胡百合汤。

瘥后昏沉∶初愈错语少神,属气血虚。似疟,可微汗。日轻夜重,宜归、地、芍、参、、麦冬、知母。余热遗胞络,导赤各半汤。

劳复∶新瘥,略有劳烦,忧怒复病,小柴胡汤加减。复感风寒,微汗之。复见胸满,腹痛、大便秘,微下之。犯房室(方见阴阳易,)但初病易治,病后元气已虚,易于感病而难治,患人多坏于此。

食复∶脏腑受伤,脾胃尚弱,不能健运,多食触助余热,仍以小柴胡加山楂、神曲、麦芽、砂仁消食。腹胀,枳实、浓朴、陈皮、白芍。

热入血室∶妇人冲脉为血海,得热则妄行,寒热作而似疟,昼静夜剧,如见鬼祟,小柴胡加丹皮、赤芍,合四物(妇科。)未安,针灸期门。

胎前∶血能养胎,凉则固而热则行。热邪传里,护胎为主,药宜条芩、白术,兼清凉,毋活血、毋耗气,则胎气无犯。外用井底泥、靛青、灶心土频敷脐腹。遇大满大实证、黄龙汤下。大黄可,芒硝禁。

产后∶虽云产后宜补,如感冒风寒,仍宜主方轻表微汗,不可大汗。食积遇下证,大柴胡轻剂攻之,邪去兼补。产后风邪易侵,谨防为要。

小儿伤寒∶治疗悉与大人同法,但剂轻小耳。(宜于幼科,伤寒参酌)伤寒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辩认不真,慎勿妄治。所谓不药为中医,病邪传尽,自能气复而安,误用药必死矣。

圣人悯生民病苦而医药兴,若不能精明至理而妄治,是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药也。

辩证大要

头痛骨痛,身热恶寒属太阳,宜发散表邪;按其胸腹胀满,兼消导食积。如口燥鼻干,目痛,不眠属阳明,宜解肌;胸宽而大便秘,宜攻下;如寒热口苦,胁痛耳聋属少阳,宜和解。如前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一经之证,名病;如见两经之证,名二阳合病。如手足冷、脉沉,乃阴证也,尤宜验舌色。伤寒切要分别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八字,生死系焉。舌色红润属表,属阴,属寒,属虚;舌干有苔属里,属阳,属热,属实。如舌青紫,阴寒也;泥色,虚极也。舌干白苔,邪初入里也!黄苔热甚;黑苔如芒刺或卷缩,极热也。凡面赤病炽,面目黄色,病已。舌无苔,结成干赤光皮,似煨熟猪肾,乃阳中伏阴也。舌苔黑而湿滑者,脏结证也。舌苔黄燥,足冷脉沉,亦非纯阳证,切忌硝、黄。

察脉大要

伤寒之脉,浮、大、动、滑、数属阳;沉、涩、弱、弦、微属阴。阴证见阳脉者生,阳证见阴脉者死。外感、内伤之脉最宜察,人迎紧盛受风寒,气口紧盛伤饮食。初病脉浮紧有力,为伤寒;初病脉浮缓无力,为伤风。有不浮者,一手无脉曰单伏;有不浮者,两手无脉曰双伏。略有头疼发热,表证悉具,即当主方发汗,乃证书不凭脉也。有热邪传里,脉必沉,沉滑有力为里实,沉滑无力为里虚。间有脉沉微无力者,但口渴便秘,身大热,手足温,实热证悉具,亦当大柴胡汤微下也。阴证脉沉迟,微细无力,为虚,为寒,为脏病,宜甘温补益或辛热温散。阳证脉浮洪、实数有力,为实、为热,为胃腑病,宜甘寒清解或苦寒下泄。虚证脉浮芤,细数无力,为表虚,宜参、、桂、芍以实表;沉涩微弱无力,为里寒,宜参、术、姜、桂、附子温里。实证脉洪大、滑数有力,如斑狂谵语之证,为在经,宜三黄石膏汤或白虎汤清利。若便秘,舌苔之证为在腑,宜服大柴胡汤或承气汤攻下。

用药大法

初感发热,头疼骨痛,项强,拘急,恶心,有食积,先宜淡盐汤吐之。不吐药兼消导,浓盖卧,腿足裹,烘极暖,次服药。

主方

(羌活冲和汤)羌活苍术(各一钱半)防风川芎白芷黄芩(各一钱)生地黄(一钱)甘草(七分)北细辛(五分)上加生姜三片,葱头三个,水煎二次,热服。取汗出至足,即愈。天凉减生地黄、黄芩,加紫苏一钱;胸满有食积加山楂(二钱)、麦芽(一钱)、神曲(六分);夏月大热,主方加石膏(三钱、)知母(一钱五分。)脉浮紧,无汗恶寒,属寒伤荣,宜发表散邪,出汗安,根据主方。脉浮缓,有汗恶风,属风伤卫,宜实表疏邪,止汗安,根据加减。

减苍术、葱,加白术(一钱半、)枣(二枚);微汗,苍、白(各一钱)同用;汗多,去苍加黄(蜜炒,钱半;)有食,楂、芽、曲;汗不止,加桂枝(五分)、芍药(一钱。)上二方,春分后至霜降用。如霜降后天暖,亦用。

冬月正伤寒,脉浮紧,无汗恶寒,头疼骨痛,发热,宜发汗,麻黄汤。减苍术、生地、黄芩、细辛,加麻黄(二钱)、桂枝(三分)、杏仁(一钱)、升麻(五分)、姜、葱、楂、茅、曲。食不消,将所伤之物烧灰服,更用葱熨(见后)。

冬月正伤风,脉浮缓,有汗恶风,头痛脊强,发热,宜止汗,桂枝汤。减苍、地、芩、辛、葱,加桂枝(五分)、赤芍(一钱)、白术(一钱)、枣(二枚)、楂、芽、曲。上二方,霜降后至春分用。如春分后天寒及有微汗,麻(七分)、桂(三分。)两感伤寒,因日传阴阳两经,表里俱病,故为死证,冲和灵宝饮。主方减苍术、葱,加柴胡、葛根、石膏、枣(二枚),黑豆(一撮),煎服,取微汗。次根据两感论调治。

凡服麻黄、桂枝药,面赤身痒,汗不出者,用紫苏、姜、葱煎汤热饮助汗。已有汗,切勿过表。

前发表四方服后,头疼骨痛、拘急皆减,惟热未尽退,四时可接服柴葛解肌汤疏余邪退热,则不传阳明、少阳也。如再有余热,宜小柴胡汤加减清之。胸犹未宽,加黄连、枳实、栝蒌仁,兼姜、葱熨。切勿早用大黄,必待胸中食积消化,俟下至脐腹间,方可攻之。如邪热渐传阳明,口大渴,热不解,如神白虎汤。若胸宽,惟脐腹硬痛,大便秘,宜大柴胡汤下之。甚至热邪传入阳明之本,大渴引饮,舌上白苔渐变黄黑,谵言狂乱,扬手掷足,揭去衣被,唇焦睛红,小便赤短,大便秘结;或直泄清水,乃协热自利,旁流秽汁,肠中燥屎未下,宜六一顺气汤。小便不通,五苓散合六一散加栀子、灯心。若燥硬宿粪以下,热虽减未清,小柴胡加减。热甚者,凉膈散、黄连解毒汤之类退余热。有伏阴证及妇人邪传冲任血海,舌如煨熟猪腰子,服小柴胡、凉膈散之类。如不效,宜归地养荣汤滋养。有虚人病至七、八日,忽发寒战,悚身大冷,乃邪正相攻,急宜浓盖,火烘极暖,用生姜数两捣细,泡汤一壶,放病患怀中频饮,以助正胜邪去,汗出热除。如多日犹大热大渴舌苔,服诸退热药不效,为过经不解,名坏证,宜鳖甲散、归地养荣汤调理。如病已退、神昏懒言、短气无力,参、、归、地、白术、茯苓、麦冬、五味、枣仁、远志之类补益气血、安养心神,健脾助胃。随余证加减。如暴感风寒轻浅之证,以十神汤至参苏饮八方采用亦可。又有发表药二、三剂,汗不出,乃阳虚不能作,勿强发,宜再造饮。有身热头疼,不烦便躁,面赤饮水,不能入口,名戴阳证,宜益元汤。无头疼恶寒,惟身热渴,大便黑,口无伦,邪传心脾,名挟血;如见祟,当归活血汤。有头疼身热,恶寒微汗,身痛,腿脚酸疼无力,沉倦脉空,误发大汗为害,此名劳力感寒,宜调荣养卫汤。有因过发汗出不止,宜温经益元汤。患人叉手冒胸,寻衣摸床,乃热乘肺经,宜升阳散火汤。病后无热,二便清利,神思渐昏,不语或独语,目赤唇焦,不饮水,与稀粥则咽,乃邪传心经,导赤各半汤。

伤寒方法(通计一百二十)

主方

(总合七方)治足太阳膀胱经,初感春温、夏热、秋湿、冬寒等证。散邪发表随证用∶大青龙汤、加味麻黄汤、加味桂枝汤、羌活冲和汤、桂麻各半汤、冲和灵宝饮。

十神汤

时令不正,瘟疫妄行,发热头疼,咳嗽无汗,阴阳两感。

麻黄川芎甘草(各八分)干姜紫苏升麻赤芍(各一钱)白芷陈皮香附(各六分)姜五、葱三,煎服取汗。

不换金正气散

伤寒岚瘴,商旅远方,不伏水土,霍乱吐泻诸证。

苍术陈皮藿香半夏浓朴(制。各一钱)甘草(五分)上姜、枣,水煎服。

神术散

四时伤寒发热,头疼项强,咳嗽鼻塞等证。

苍术(钱半)羌活白芷川芎本(各七分)甘草北细辛(各五分)上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热服取汗。

香苏饮

伤寒、疫疠、时气,胸满呕逆。

紫苏香附子陈皮(各二钱)甘草(七分)上加姜、枣,水煎服。

对金饮

(即平胃散)风寒湿气,岚瘴雾露,霍乱吐泻,不服水土,腹满胀闷等证。

苍术(八两)浓朴陈皮(各六两)甘草(四两)上加木香、砂仁尤佳。为末,姜枣汤或煎服。

冲和散

寒温不常,阴晴时作,客途旅邸,将理失常,头疼拘急。

苍术(三两)荆芥甘草(各七钱)为末,每三钱,姜枣汤下,煎亦可。

败毒散

四时不正之气,天行疫疠,妊妇伤寒(方见瘟疫主方。)

参苏饮

感冒风寒,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流涕,有痰胸满(方见伤风)。

大羌活汤

治两感伤寒。

防风羌活独活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白术甘草(炙)细辛(各五分)知母川芎生地(各钱半。)水煎热服。不解再服,见效则止。余证根据两感论。

柴葛解肌汤

服药汗出,表证已除,热犹未退,四时可接服此汤。

柴胡(二钱)葛根黄芩(各钱半)羌活白芷芍药桔梗(各一钱)甘草(五分)上加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口渴加石膏;汗出不透彻,犹头疼骨痛,冬、春加麻黄,夏、秋加紫苏;胸满加山楂、麦芽。

小柴胡汤

少阳寒热往来,口苦,胁痛耳聋,和解余热。

柴胡(三钱)黄芩(二钱)半夏人参甘草(各一钱)姜、枣煎服。

柴胡桂枝汤

本方加桂枝。

柴胡双解散

本方加芍药、陈皮。小便涩,加茯苓;呕加姜汁、竹茹;胁痛加青皮;痰加栝蒌、贝母;似疟加桂;渴加天粉、知母,甚加石膏;嗽加五味子、金沸草;胸满未可下,加枳实、桔梗、黄连、栝蒌,效。少阳阳明合病,加葛根、芍药。

如神白虎汤

身热大渴,有汗不解,或汗后舌干,脉微洪、中。

石膏(五钱)知母(二钱)甘草(一钱)加麦冬(三钱)栀子(钱半)人参(七分)五味子(十五粒,打)加姜一、枣一、竹叶二十片。背寒,去栀,加天粉;心烦,竹茹。

三黄石膏汤

伤寒汗不畅,发热脉大,表里皆实,阳盛拂郁;或医谓汗后不解,复下之,致大便频,小便涩,目红面赤,齿黄大渴;或以下脉数,身热拘急。解表清里。

石膏(五钱)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各一钱)豆豉(半合)麻黄(冬一钱,夏五分。)水煎服,未效再服如神。汗下误治后,三焦生热,脉洪,谄语,喘息,鼻衄,热不懈,身目黄,狂叫欲走,或过经坏证。

三黄巨胜汤

阳毒斑、狂、渴、目赤、脉大气喘,便燥,舌卷囊缩。

石膏汤去麻黄、豆豉,加大黄、芒硝、姜一、枣一,煎服。入泥渍水二匙。

小陷胸汤

小结胸胀闷,按之而痛。

栝蒌(三钱)半夏(二钱)黄连(钱半)上先煎栝蒌,次入半夏、黄连煎,热服。口渴去半夏,加枳实。

大陷胸汤

大结胸满实,不按而痛,兼用熨法;或六乙顺气汤去甘草,加甘遂。

大黄(二钱)芒硝(一钱)甘遂末(一分)水煎成,纳硝;滚一沸,入甘遂。分为二服,勿多服。

大柴胡汤

内实大便难,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有下证先用此。

柴胡(三钱)黄芩芍药(各二钱)半夏大黄(各一钱)枳实(八分)上加生姜五片,黑枣二枚,水煎热服。渴减半夏,加天花粉。

调胃承气汤

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用承气汤。先此。

大黄(一钱)甘草芒硝(各五分)煎成去渣,入芒硝,滚一沸,服。

小承气汤

五、六日不大便,胸腹胀满,阳明无表证,潮热狂言。

大黄(二钱)浓朴(一钱五分)枳实(一钱)上水二钟,煎八分,热服,得利止。

大承气汤

六、七日大便秘,腹痛烦渴,少阴口燥,日晡热,脉实。

大黄(三钱)浓朴(五钱)枳实(二钱五分)芒硝(一钱)上先煮浓朴,枳实减半,下大黄;滚数沸,次下芒硝,滚服。

三乙承气汤

三汤证兼有,此汤合治。及中风僵仆,风痫发作。

大黄芒硝枳实浓朴(各一钱)甘草(五分)加姜三片,煎服。

六乙顺气汤

热邪传里,代大陷至大承、三乙承气等六汤神药。大便秘,或协热自利,口干怕热,揭衣扬手,斑黄,腹满硬痛,燥屎。

大黄浓朴枳实芍药黄芩(各一钱)柴胡(二钱)芒硝甘草(各五分)上水二钟,滚三沸,入众药,煎至八分,次下芒硝,滚一沸。临服入铁锈水三匙。

桂枝大黄汤

太阴腹痛,渴,肢温,脉沉有力,热邪阳经传入,便秘。

大黄(钱半)芍药桂枝(各一钱)甘草(五分)加枳实、柴胡、姜、枣煎,磨槟榔入内服。

茵陈大黄汤

太阴腹满,身目黄,小水不利,大便实,渴,头汗际颈而还。

大黄茵陈栀子黄芩枳实浓朴甘草(各等分)上加灯心,水煎服。

桃仁承气汤

小腹满痛,小便利,大便黑,有蓄血,下尽黑血,愈。

桃仁(十个,捣)大黄(钱半)桂枝芒硝甘草(各七分)上加当归、芍药、青皮、枳实、柴胡,水煎服,入硝。

黄龙汤

大便秘,或利清水,乃日饮汤药也,宜急下。如虚老、产妇不胜下,用此汤。

大黄芒硝人参浓朴枳实当归甘草(各五分)上加姜、枣,水煎服。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恶寒汗出,有阳证仍在,又见脉沉,足冷身重,死证;或姑以此汤渐试。

附子(一钱,水半钟,煎二分)大黄(一钱)黄连黄芩(各五分)上用百沸汤半钟,浸去渣,入附子汁服。

阳毒升麻汤

阳毒发斑,狂言吐血。

升麻犀角屑射干黄芩人参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青黛一物汤

阳毒发斑。

青黛(二钱)上水研服,效。

玄参升麻汤发斑咽痛。

玄参升麻甘草(各五分)上水煎服。

升麻六物汤

(口疮。)升麻栀子(各钱半)大青黄芩杏仁(各一钱)加葱煎服。

消斑青黛饮

邪热传里失下,里实表虚,血热为斑,便秘短气。

黄连犀角玄参石膏山栀知母生地青黛柴胡人参甘草(各一钱)加姜一、枣一,水煎服。

生地芩连汤

鼻衄成流不止,热深吐血过多,神昏错语。

生地黄芩黄连山栀犀角川芎芍药桔梗柴胡甘草(等分)加枣二枚,水煎服。入茅根、藕节汁,磨京墨。

桂苓饮

初病无热,狂躁不安,乃热结膀胱,名如狂证。

猪苓泽泻桂枝白术知母黄柏山栀甘草茯苓滑石(各一钱)加姜三片,煎服,取微汗。

导赤饮

治小便不利,即桂苓减知母、黄柏,加灯心。汗后、汗多戒利。

再造饮

头疼发热,表汗药汗不出,勿妄发,乃阳虚不能作汗。

黄人参桂枝川芎附子(制熟)细辛羌活防风(各一钱)甘草(七分)加生姜五、枣二煎成,入炒芍药,滚三沸,服。夏加黄芩、石膏。

益元汤

身热头疼,不烦便躁,面赤欲水,不能入口,乃元虚火泛,名戴阳证。若误服凉药者必死。

附子(熟)人参干姜甘草(炙)麦冬黄连五味子知母(等分)加葱、艾、姜、枣煎成,入童便三匙,顿冷服。

当归活血汤

无头疼恶寒,惟身热口渴,小便利,大便黑,口语无伦,乃邪传入心脾,或如见鬼祟。

当归赤芍生地柴胡人参枳壳干姜红花(酒拌)桂心甘草桃仁(等分)上水煎服,后去桃仁、红花、干姜、桂心,加白术、茯苓煎服。

导赤各半汤

病后胸腹宽,二便利,身无热,神渐昏,不饮水,与稀粥则咽,乃邪传心经。

黄连栀子黄芩滑石甘草知母犀角茯神麦冬人参(等分)上加姜、枣、灯心,水煎服。

调荣养卫汤

头疼身热恶寒,微汗,脚软倦,脉空浮,乃劳力内伤气血,外感寒邪。禁大汗。

当归生地川芎柴胡防风羌活陈皮白术人参(渐加)黄(等分)细辛甘草(减半)上加生姜三片,葱白三茎,枣二枚,水煎服。

升阳散火汤

叉手冒胸,寻衣摸床,昏沉,乃热乘肺气虚。小便利可治;秘,危。

人参当归柴胡芍药黄芩麦冬白术茯神陈皮(等分)甘草(减半)上加姜、枣、金与银煎服。痰加半夏;便秘加大黄。

犀角地黄汤

失汗,上焦瘀血,漱水不欲咽,大便黑等证。

生地(三钱)丹皮芍药犀角(各一钱)上加陈皮、桔梗、当归、红花、甘草水煎,入藕节汁服。

茅花汤

鼻血不止。

茅花(一把,无,用根)上水煎服。

地榆散

伤寒热毒不解,晚即壮热,腹痛便脓血。

地榆犀角(无,用升麻)黄连茜根黄芩栀子(等分)上加韭白,水煎服。

延胡索散

尿血。

延胡索(三钱)上水煎成,入芒硝三分服。

温经益元汤

过汗不止,肉筋惕,亡阳卫虚,及下后利不止。

熟地生地白术黄甘草芍药当归人参茯苓薄桂(等分)上加姜、枣、糯米煎服。胸满加陈皮、枳壳;虚甚加附子。

如圣饮

刚柔二,头摇口噤,身反张,手足挛搐,面赤,螈同。

羌活防风川芎白芷柴胡芍药当归乌药半夏黄芩(等分)甘草(减半)上加姜煎。入竹沥、姜汁服。有汗刚,加白术、桂枝;无汗,加苍术、麻黄。

逍遥汤

初愈交接淫欲,名女劳复。无病者反得病,名阴阳易。

人参知母黄连滑石生地柴胡犀角(等分)甘草(减半)上加韭根、竹青(刮取碗许)同姜、枣煎,入裤裆末一钱五分调服。有粘汗出愈。无汗再服。

烧散

取裆近隐处(一方烧灰,钱半服,男用女,女用男,阴肿溺通,效。)或只竹青煎。

鼠矢汤

雄鼠屎(十四粒,两头尖者)韭根(一大握)水煎服。必取汗安。

柴胡百合汤

瘥后昏沉、发热、渴,错语失神,及百合、劳复等证。

柴胡人参黄芩百合生地知母陈皮(等分)甘草(减半)上加姜、枣、鳖甲,水煎服。渴如天粉∶热加栀子;呕加半夏;胸满加枳壳、桔梗;烦加竹叶。

回阳返本汤

阴盛格阳,阴极证。回阳救急汤治阴证(中寒主方)附子(制)干姜麦冬人参陈皮(各一钱)甘草(七分)五味子(九粒)腊茶(一撮)上水煎成,入蜜五匙,频冷服,取汗为效。

真武汤

阴证,脉沉身痛,发汗过多,肉筋惕,少阴咽痛。

茯苓芍药附子(各三钱)白术(二钱)上加生姜(三钱,)煎,分二服。

通脉四逆汤

厥逆下利,脉不至(方见中寒),面赤加葱;呕加生姜;咽痛加桔梗;利止脉不出加人参。

三建汤

元虚冷证。

天雄附子川乌(等分)上水煎服。

阴毒甘草汤

甘草升麻当归桂枝雄黄蜀椒(各一钱)鳖甲(三钱)水煎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发热,脉沉身痛等证。

麻黄细辛(各一钱)附子(二钱)上水煎服,取微汗出,安。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无表里证。

麻黄(二钱)附子甘草(各一钱)上水煎服。

四逆散

少阴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腹痛等证。

甘草枳壳柴胡芍药(各五钱)为细末,每二钱汤下。嗽加五味子,腹痛,附子。

大半夏汤

伤寒痰证。

茯苓陈皮半夏(各二钱五分)加生姜煎服。

小半夏汤

水结胸。

赤茯苓(三钱)半夏(四钱)水煎,入生姜汁服。

大橘皮汤

呕哕烦满。

陈皮甘草人参(各二钱半)加姜煎服。

小橘皮汤

呕哕肢冷。

陈皮(五钱)生姜(一两)上水煎服。

橘皮竹茹汤

痰逆恶寒。

陈皮(五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加竹茹、生姜,水煎服。

橘皮干姜汤

咳逆哕恶。

陈皮通草干姜人参(等分)水煎。

甘桔汤

少阴咽痛。

桔梗(二钱五分)甘草(五钱)上水煎服。

枳桔汤

痞证胸满。

桔梗相壳(各五钱)上水煎服。

小建中汤

少阴恶寒,手足蜷而温。

桂枝甘草(各二钱)芍药(三钱)上加姜三、枣二,水煎,入饴三匙,服。

黄建中汤

身痛尺脉迟,汗后脉弱。加黄(二钱),余同。

黄芩汤

阳明协热自利,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黄芩(三钱)白芍甘草(各一钱)加枣二枚煎。呕加半夏(一钱)。

竹叶石膏汤

阳明汗多而渴,渴欲饮水,饮入即吐,及病后渴。

石膏(六钱)麦冬(五钱)人参甘草(各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竹叶(七钱)水二钟半,煎钟半;入粳米一撮,煮米熟去渣,入生姜自然汁三匙,服。

栀子豉汤

吐下后心中懊,身热不去,心中痛。

肥栀子(四个)香豉(五钱)水二钟,煮栀至一钟,纳豉煮七分服,得吐,止后服。

桃花汤

少阴下利脓血;温毒下利(协热自利。赤脂、干姜各一两,黄连、当归各二两,丸服。)赤石脂(二两,用半煎、半为末)干姜(一钱五分)糯米(一合)上水二钟,煮米熟去渣,取半杯,调脂末二钱服,日三服。

乌梅丸

蛔厥。

乌梅(肉,十个)细辛附子人参黄柏桂枝(各一钱五分)干姜(二钱五分)黄连(四钱)蜀椒当归(各一钱)上为末,醋煮梅,加蜜捣,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

鳖甲散

十余日头疼骨痛,恶寒,表证悉除,胸腹全宽,二便皆通,小柴胡、白虎、凉膈等药尽服。惟身热,口渴舌苔,名曰坏证。

鳖甲升麻前胡乌梅(一个)黄芩犀角(锉)枳实(各七分)生地(一钱)甘草(五分)上水煎服。未效,服养荣汤。

归地养荣汤

坏证身热,口渴舌苔及舌如煨熟猪腰子。

当归生地(怀庆,极大)鳖甲(醋炙,研细)麦冬(各五分)芍药青蒿阿胶(各三钱)五味子(一钱五分)加枇杷叶(五片,去毛蜜炙)灯心(二十枝)上煎成,烊化阿胶服,日二、三剂。甚者,人中黄、人中白研细,各一钱调服。加知母、地骨皮、苦参亦可。虚人加人参、黄、炙甘草。患人服药安卧,竟日热除渴止。

苦参汤

伤寒大热多日及时疫。

苦参(一两)煎服。楝树子煎服亦可。

桃仁汤

失汗狐惑。

桃仁槐子艾(各五钱)枣(十枚)水煎服。

雄黄锐散

唇疮声哑。

雄黄青葙子苦参黄连(各二钱)桃仁(一钱)上为末,生艾汁蜜和如小指,绵裹,纳下部中。

白头翁汤

治肠垢、协热自利,渴而下利。

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各一钱)上水煎服。

大青龙汤

伤寒见风,伤风见寒,太阳无汗,脉浮紧,烦躁,服。

麻黄(二钱)桂枝甘草杏仁(各七分)石膏(二钱)加姜、枣煎服,取微汗出。

葛根汤

太阳无汗恶风,刚。太阳、阳明合病。

葛根(一钱三分)桂芍药甘草麻黄(各八分)加姜、枣煎服,取微汗。

芍药附子甘草汤

汗下后恶寒拘急,切戒再汗。

芍药附子甘草(各三钱)上水二钟,煎八分,去渣服。

橘皮半夏生姜汤

咳逆。即小橘皮汤加半夏。

独参汤

气虚脱阳等证,及吐血去多,孤阳不能独存,阳欲飞越,服。人参(一两)水煎服。

胆草一物汤

及黄连、百合、青木香之类,凡一物者单味煎服。

参苏饮

(方见伤风)

五苓散

(方见便癃)

藿香正气散

(二卷)

二陈汤

(痰门)

六一散

(暑门)

凉膈散黄连解毒汤

(火门)

茵陈五苓散

(即五苓加菌陈,方见泄泻)

防风通圣散稀涎散

(方见中风)

四逆汤

茱萸四逆汤理中汤枳实理中丸

(并见中寒)

蜜导法

自汗、大便秘,或虚、老,不胜攻下。

蜜(一杯)铜杓熬如饴,勿焦,捻作挺如指,内肛门中即通。加皂角末尤效。

猪胆法

阳明自汗,小便利,勿攻。

大猪胆,入醋少许,芦管扎紧,灌入谷道中。

香油法

甚有日久不解,多以香油灌谷道,至鼻中油气即通。

熏阴毒

大豆(二升,炒极热。)先桶内置热醋(三升,)扶病患坐桶上熏少时,次倾豆入,熏囊下。

葱熨法

阴毒,以索缠葱白,如臂大,切去根及青,先以火胁一面热,着脐,熨斗熨。

姜葱熨

伤寒初起,必有食积。先接患人胸腹,略觉胀闷作痛,即是病。时饮食停滞,变成结胸杀人,及诸结胸、痞满等证。凡男、妇、老、幼食积气滞,痰凝冷痛,悉效。

用生姜、葱(连须叶,各八两另切、捣细,麻布绞汁、并置一处听用。二渣内入铅粉(二两,漆匠用者)研匀,起油锅炒极热,布包着实,顺气揉熨胀处。先隔布,次贴肉重熨;如冷,拌入姜葱汁调匀,)少许炒,又熨多次,全畅为度。

阴毒灸法

干艾搓软,竖箸顶上捺成炷,灸关元二百壮(方见中寒。)

阳毒渍法

内外结热,舌卷唇焦,鼻孔如煤,用青布以新水渍湿,搭于患人胸腹,燥再渍。以手足浸水,患人要饮水可与饮。

咳逆

硫黄、乳香研末入瓶,充热酒入,患人。或雄黄调;或雄黄末服。

灸期门

呃逆,妇人热入血室。妇起乳房处,男乳下一寸动处是。男左女右,炷如麦大,灸三壮。

扑汗法

汗多不止。

白术本川芎白芷(等分)为末,米粉对和,绢包,周身扑。

蒸汗法

薪火烧地热透,去火洒水,铺蚕沙、柏叶三寸浓;不足,桃叶、糠麸凑之。放席令患人卧,浓盖,令汗至足(凡服药取汗,必至足即安。)

灸结胸

黄连(二寸,为末)巴豆肉(七粒,捣。)入黄连末,捻作饼,放脐中,艾灸。泻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