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24 老年性动脉硬化性闭塞坏疽(Ⅰ级)伴感染

徐×× 男 75岁 诊号:60104

初诊:1995年9月25日

右足趾溃疡1.5月,足痛难行。

有间歇性跛行史2年,自从足溃疡后,静息痛剧难寐。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史。

体检:右4趾紫肿,压之不褪色,4、5趾丫间浸渍性溃疡,伴3、4、5趾跖部红热肿胀,右下肢抬高苍白试验:+++/10S,双下肢动脉搏动扪诊:右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左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听诊:腹主动脉Ⅲ级吹风样杂音,右股动脉Ⅰ级吹风样杂音。舌质嫩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证属:内有痰湿凝滞脉痹,外夹湿热浸淫络脉之证

诊断:(中医)脉痹、脱疽(湿热浸淫)

(西医)老年性动脉硬化性闭塞坏疽(Ⅰ级)伴感染

治拟:急则祛邪为先,清解外湿法

方药:一枝黄花20g 半边莲30g 黄精30g 金银花30g 土茯苓30g 生甘草15g 7剂。

每日煎服1剂,内服并外洗(即第1、2煎口服,第3煎待温浸洗双足10分钟,每日一次)。

复诊1:1995年10月4日

经治一周后,右4、5趾丫间溃疡分泌减少,趾跖部肿胀疼痛亦减,右肢抬高苍白试验(++/30S)。效不更方,原方再进14剂。

复诊2:1995年10月18日

继续治疗2周后,右4、5趾丫干敛,趾跖部肿痛已解,静息痛亦定,能室内行走,肢体抬高苍白试验:右足+/60S,左足(-)/60S,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

证属:湿邪已去,病情缓解

治转:益气软坚化痰法

方药:生黄芪15g 海藻15g 豨莶草30g 煅牡蛎30g(先煎) 黄精30g 制大黄5g 甘草10g,巩固治疗,继续门诊随访。

按:1、老年性肢体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奚氏分析其病机是:“痰湿凝滞络脉致瘀”。主法是:“益气软坚化痰通脉”。但老年性动脉硬化单纯型者较少,往往兼有夹湿毒,或夹风、夹虚等证。常兼夹湿毒者,即伴有湿性混合感染,急先用清热解毒祛湿等中草药,内服并外洗。一旦患处红肿热痛缓减、溃疡趋于干敛、患肢缺血症状亦可随之改善(如冷麻、苍白、紫绀、静息痛及肢体抬高苍白试验、间歇性跛行等),病情进入好转期,就可转以益气软坚化痰法为主调治,清解湿毒药外用即可,不必口服,以免苦寒伤胃气。

2、本例发病是在原有慢性肢端缺血的基础上,右趾跖继发急性真菌感染,湿性糜烂为患,加剧了患足缺血症,辨证以湿毒侵络。急则治标,在祛邪之中,首先宜采用清解湿毒为先。由于药证吻合,使局部炎症激惹患足血管痉挛性缺血症迎刃而解,患肢血供就有所改善。这一实践提示了在脉管病的发生、发展中湿邪是一种促发因素。由于湿邪感染窜络损络--局部炎性毒素刺激促发血管炎变,造成细血管痉挛、新血栓形成、加重患足缺血缺氧,更有利于真菌在低氧、低温、潮湿环境中生长,而不利疮面愈合,最终导致溃疡发展扩大,严重威胁肢体安全。在往昔临床上由于未能重视或有效控制真菌感染,致截肢致残者时易发生。可见脚癣霉菌性湿邪对脉管病的危害,是脉管病的大敌。奚氏指出,当脉管病(无论哪个病种)伴湿毒浸渍者,应当机立断,将清湿热解毒的祛邪法放第一位,不必同时治本而面面俱到,这就好象大火方炽,前去装修,正是“抱薪救火”。要急选药力精专及时控制感染之剂,待感染控制之后再益气化瘀治本未迟。只有驱逐致瘀之邪,截断血管炎变的刺激因素,才可能促使病情转危为安。早防早治脚癣真菌感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奚氏在70年代提出“因邪致瘀”的湿邪窜络、损络的观点,近年也得到了真菌病理学家的证实:“曲霉症、毛霉菌、孢子丝菌病及足菌常引起血管炎病理改变,而毛霉病常累及血管而引起血栓性改变,导致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摘自《临床真菌检验》,王家俊编著)。

3、对“脉管病伴发感染若不甚严重者”,奚氏认为可通过外治为主;若感染邪势鸱张,则采用内外并治,加强加快抗感染力度。应用内服祛邪药时,要注意“中病即止”,防苦寒、燥湿之剂,有耗气、劫阴、败胃之弊。苦寒药外治感染,并不伤正。及时祛除湿邪,就可避免对血管的干扰,治外即所以安内之旨。1994年我科曾采样脉管病坏疽41份脓性分泌物,检出病原菌33株(占83%),其中有真菌、厌氧菌、绿脓杆菌共21株(占63%),奚氏清热解毒祛湿法外治的经验药选:一枝黄花、半边莲、黄精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如热重加紫草,湿毒重加苦参、蛇床子,痒甚加徐长卿,湿疹样过敏渗出多加地骨皮、明矾等制成煎剂,采用浸洗、湿敷患处,1-2个疗程后,感染即可控制,皮损基本干敛或平复。通过疮面由湿转干,即可制止局部溃烂扩大,减少腐坏组织毒素吸收,从而减少血管痉挛,减少新血栓形成的机会;疮面由湿转干,又可减低局部炎性组织的张力,降低耗血耗氧,从而缓解缺血病情。故奚氏常强调:“能清除络脉一分湿,便增三分保肢希望”。

脉管病外治还要注意:(1)不能低估湿邪窜络的危害性,及其潜在的余邪未净死灰复燃的可能性;(2)不能低估深部真菌、厌氧菌、绿脓杆菌等混合感染的顽固性,故外治时间宜长,以巩固疗效。(3)足癣真菌常潜匿于鳞屑、痂皮、灰趾甲,两足趾甲蹼、趾丫间湿性浸渍白糜处,分布范围较广,故在运用粉、洗、搽、膏剂时,上药前应将患处鳞屑、脱皮、白糜分泌清除,上药范围宜大,才能“药到病除”。

4、现代医学运用血管手术、抗凝、溶纤、扩张血管等治疗脉管病,但对真菌尚难应效。脉管病缺、郁血的组织变性与感染两者所形成的“湿邪”,目前较少理想的西药,且大多对肝肾有损。该病例,虽非应用活血药,仅几味清解的中草药,却能较快恢复缺血肢体的血供,达到临床显效。低价高效,无毒副反应,采用内外并治,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愧为传统中医治疗坛添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