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周仲瑛对青年中医治学的五点建议

韩旭 李七一 陈四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对于青年中医如何治学,国医大师周仲瑛结合自己的体验,提出以下5点意见。

学当求径学无捷径、无取巧之门径。学习中医的门径有二:一种是从源到流。以四部经典著作奠基,要系统学习,然后再下溯历代医著。这种方法,能打下较好的理论根基,弄清水源木本,备足“后劲”。在初学阶段,尤其在苦背《内经》等典籍时,年轻学子往往感到枯燥、茫然,难以领悟其中奥义,但如能把一些主要篇章条目背熟,到临床后则能激发灵感。另一种是从流到源。就是把后世浅近实用的读物,如《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等加以背诵记忆,同时阅读《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医宗金鉴》、《医学心悟》、《医方集解》等书,进入临床时还要选读2~3家医案。这种培养途径,容易与临床接近,但理论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才能加深功底,否则缺乏后劲。

学精于勤勤学五诀如次:一精读。应以奠定基础、切合实用之书为读本,以少而精为原则,要带着疑问读,循着中医学理论体系读,有序地抓住主要内容,逐项理解巩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机、辨证、治则、方药。二勤记。摘要(卡片)、电脑辅助节录,写读书心得体会,专题综述多家独特的学术见解,并予评析。二深思。要深思、明辨,敢于质疑。四熟背。要有像背外语单词那样的劲头,背是为了用,不要片面斥为死背硬记。该背的就要背诵,要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五多问。要问道于师,珍惜现在学习的好条件。

学忌门派中医学术源远流长,既有伤寒、温病不同学派,又有经方、时方之争,金元四大家流派及众多的学术观点之间有源与流的发展关系,应兼收并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绝不能迷信一家之言,因“无偏不成派”,作为医生应该胸无成见,做到圆机活法,切忌以偏赅全。另外,从中西医汇通学派起,到今天的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高等教育,从中医本科西医课程所占课时比例与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所占课时比例比较,说明中医并没有因为强调保存国粹,而拒不接受相关西医学科知识,但也反应出重西轻中的思潮值得深思。周师认为在“西为中用”这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既要看到中医自身特色和优势,如整体恒动观、辨证论治精髓,又能引进有关微观辨病诊断知识及某些实用技能,为我所刚,这是有利于发展中医学术的。

学要专攻我们是中医事业的继承者,为此,必须加强专业思想的自觉性,乐业、敬业,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高级中医药人才。当前的中医高等教育改革,还处在实践探索之中,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还不够成熟,如何优化课程组合,也是见仁见智。从总体上说,扩大学生知识面,应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发展中医是必要的。从具体措施而言,又必须理解:学好中医专业主干课是首要,要狠抓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相关课程的学习,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能为他们应用中医技能解决病痛的人才。同时还应掌握西医实用性知识和技能,为我所用。至于开哪些选修课,就要看与本学科是否有相关性,是否有实用价值来抉择了。周师曾经对研究生教育提出“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的见解,可作为加强中医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想认识。

学以致用中医学理论源于临床,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门实践医学,中医教育实际是适应患者需求的职业性教育。为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必须狠抓临床基本功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早临床、多临床,如能把传统的师徒传授有计划地纳入现代中医高等教育范畴之中,就可弥补当前教学安排中的薄弱环节。为此,在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必须认真随师实践,增长自身的实践知识,为今后的独立临床医疗增强信心和能力。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