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病善变

□ 郭立中 朱垚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名医工作室

编者按:国医大师周仲瑛医术精湛,临证善抓病机,创病机证素新论,立审机论治之说,在中医内科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病领域建树颇多。本版从今天开始,将从风病善变、寒多阴伏、火热急速(温暑同类)、湿性缠绵、燥胜伤津、痰病多怪、水饮同源,瘀有多歧、郁病多杂、虚病多久、毒多难痼、疫为戾气、多因复合等十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他的病机辨证经验。

风有内外,涉及肺肝。外风为六淫之首,属春令主气,流动于四时之中。“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首当其冲。其他外邪伤肺,也常以风邪为先导。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藏血,主筋。肝病则风从内生,故有“肝风内动”之说。

周仲瑛认为风病之所以善变、善动,与“风为百病之长”的特性有关。不但外邪犯表常以风为先驱,即使是内生五气也多因风而起,因肝为风木之脏,乃五脏之贼,故临床上不但有风寒、风热、风温、风火、风湿、风水、风燥、风痰、风毒等诸多病邪乘“风”作乱,而且还有肺风、肝风、脾风、肾风、脑风、肠风等诸多脏腑因风为患。风病善变不但表现在易与它邪复合为患,而且还易相互转化,变化多端。如阳热素盛的病人外感风寒,极易转为风热,风热进而可以变生风火,风火相煽则易引动肝风而出现高热、抽搐。尽管“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但若“大风苛毒”来势强劲,或与它邪复合为患,其病变范围可涉及周身上下,表里内外。

外风首犯肺卫,因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卫表,临床常以卫表、肌肤、肢体、经络见症为主,实证居多,以风寒、风热为最常见。内风易上冒、旁走,多以眩晕、振颤、肢体麻木、不遂、痉厥为主,有虚、有实。属虚者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水不涵木,以致虚风内动;属实者为肝阳化风,或热极生风;但虚实每多兼夹,因阳亢与阴虚可以互为因果。外风虽可入里,引动内风;内风也可及表,病及经络,但其病位表里主次有别,治法用药亦有差异。

风的临床特点:善行而数变,病情突然发作,来去无常,或变化多端,病变部位游走或动摇不定。常见急性发病,与过敏性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疾病密切有关。如风入关节、肌肉,则游走疼痛,部位不定,表现为风邪偏盛的行痹;风犯肺窍可致过敏性鼻炎,表现喷嚏时作,鼻痒流涕,忽然而作,忽然而止;血热风盛则见皮肤风团痒疹,红赤灼热,时作时止;风遏水阻可见突然眼睑浮肿,四肢和全身皆肿;风邪入络,肝不主筋,可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若肝风与痰、火相互搏结,随气上逆,轻则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震颤,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如此种种,皆与风病善变有关。

风的治疗原则:外风宜祛,内风宜熄。但在外风引动内风时,祛风与熄风两法可以并用。祛外风药中,周仲瑛常用羌活、细辛、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葛根、薄荷、淡豆豉祛风散热,荆芥、防风、蝉衣、牛蒡子祛风止痒,桂枝、浮萍、香薷祛风消肿,防风、苏叶、苍耳草、蝉衣祛风抗过敏,秦艽、豨莶草、桑枝、丝瓜络祛风通络,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祛风止痉。熄内风药中,周仲瑛常用金石重坠药和介类潜阳药,如石决明、代赭石、牡蛎、龟板镇肝熄风,羚羊角、钩藤、菊花、桑叶凉肝熄风,生地、阿胶、白芍、鳖甲滋阴熄风等。

对祛风药的运用,周仲瑛还强调当注意同中求异,如发散风寒类药,紫苏能和中,荆芥能止血,防风能止泻,各具殊能。风虽有内外之分,但彼此之间又不能绝对分开。如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历经了由外风到内风的过程,但并不等于治外风药不可用以治疗内风,临床上治疗中风的中络、中经证,肢体经络不遂的,用治外风的防风、秦艽、全蝎、僵蚕、地龙等,亦每获良效。又如治内伤头痛,常配合藁本、蔓荆子、白芷等治外风药,也有很好的效果,即说明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