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才(全本)

学术观点

一、四诊中以问诊为先

望、问、闻、切四诊,望、闻、切可以由医生本人潜心观察、仔细检查可得,但问诊必须病人的配合。一般治病用药首先识病,要识病必先获取证的信息。故诊病时首先要细问病情,知病之来、病之演变、病之现状,方可知病之起始。疾病过程,病之深浅。以及病人之何苦。希望医生解除何种主要病痛。然后结合望、闻、切所得,综合分析。进行辨证论治。如果有些老年病人,叙述病情只顾任情倾诉,主次不分,前后颠倒。医生还须抓住重点,提出问题追问,才可在错综复杂的病情中,辨出主次,结合其他三诊进行分析。问诊还须问及过去检查情况、治疗经过、服药情况,所服药物何者有效?何者无效?何者有反应等等?对有效疗法可以借鉴,对无效或有某种不良反应,必须引以为戒,可以少走弯路。因此,四诊中必须以问诊为先,病人的过去情况,自觉症状,治疗经过必须由病人详细自述,方可获得疾病的全面资料。不主张“病人不开口,即可处药方”的做法。

二、治疗要重视“气血”“津液”“脾胃”:

人体中器官、组织等活动正常,形之于外的必须是精力充沛、面色红润、毛发光泽、肌肤滋润、耳聪目明,而饮食有味,消化力强,夜寐安稳。二便自调中必须视察舌上润,口有津......这是健康的标志,说明气血调和,津液充沛、脾胃运化健旺,这样人体中五脏六腑亦安然无恙。一是有病,外邪之入侵,必存内在之虚,故在治病时,必先抓住这三个要点,辨别其主要损在何处?再推其形成于损的原因何在?方可有的放矢,尤其是慢性病,病久元虚,元虚是总称,先抓住三者,是提纲挈领之法。

三、要在“松”“通”字上下功夫:

人体有些疾病,是由于挛急、阻滞、阻塞、血瘀、痰蒙原因造成,尤其是老年人血管硬化,引起心脑供血不足,或心绞痛频频发作,或者头目皆眩、头痛如啄,甚至跌仆中风;有些老年人冬咳嗽气急,痰涕粘稠,更甚者老年痴呆、行动迟缓,神情呆木,智力衰退......因此医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况,予以松解、疏通的方法,使气通血和,痰去瘀散,这样可以使病情缓解,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绝不可认为老人病即虚、虚即补,而是要在“松”“通”字上下功夫。当然,为此补为推进“松”“通”之力,则亦是必须的。

四、医心医病相结合:

疾病可分两大类,即身病与“心”病,身病是在身体上某一部分有病,而“心”病则病在指精神,思想等方面,旁人很难看出,而病人非常痛苦。如有些病人受到某次严重打击之后,食不知味,夜不成寐,精神恍惚;有的因事长期抑郁;有的对自己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时时怕恶变;有的病后长期久治不愈,心灰意懒,认为此生休矣!......这些情况,医生必须耐心解释,针对现实,进行宽慰,引导,甚至提供帮助,使病人能正确对待周围事物,正确对待疾病,医生态度必须诚恳,必须为病人设身处地着想,而且注意病人的隐私权,使病人感到宽慰、对医治有信心,消除顾虑,增强生活信心,因此我认为“治病先治心,心定病自轻”。

五、学习西知,为我中用:

中西医各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主要是利于病人,有利于医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中西医之问,门户之见日少,尤其是西学中之后,更是发展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成就,令人欣喜。

本人于50年代起即学习西医基础知识,70年代以后与西医在一起工作,在治疗脉管炎、胃癌、类风关等疾病中,获得了许多过去在中医领域以外的知识,充实了中医用药的思路与方法,取得了进一步的疗效。

双重诊断是中西医结合明显之处,在当前医学和知识日益提高,病人对西医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中医亦必须从西医的疾病中分析出中医的辨证与用药,这样对治疗更有帮助,但必须记住,西医的疾病不能固定中医的用药,中医还是以立足于辨证论治。

证治经验

一、抓住两个“三”,治疗类风关

本人在50年代临床实践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者(以下简称类风关)的诊治,是通过不断摸索,逐步改进的。

第一阶段:依中医传统证治方法,从风、寒、湿三气偏胜而辨证用药。

第二阶段:79年~88年在光华医院。集中精力在临床上研究以蛇制剂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关。

第三阶段:总结出此病有五大特点:病因不明,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反复发作,无特殊疗法;将类风关病情发展概括为四个字:痛、肿、强、变。因此对类风关的分期提出了自已的看法。采取病人主诉与医生观察、主客观结合分期方法:第1期:痛而无肿,无活动限制;第2期:痛而肿,活动不利;第3期痛而肿,再加纤维性强直;第4期:痛而肿,关节强直甚至变形。并简化为一痛、二痛+肿,三痛+肿+强,四痛+肿+强+变。

在治疗类风关时主张首先必须抓住止痛与退肿。因为类风关病人最痛苦的是肿痛,而肿痛发展会使关节强直变形。抓住这两者,一可解除病人痛苦,二可截断病人关节强直与变形的途径。并提出了如何对疼痛与肿胀的辨证规律,如病人诉疼痛,先问痛之处,痛之性状,再查其痛处温度是凉是热、喜按拒按,然后再询问痛处自感是冷是热,再结合脉象,舌苔以及二便、睡眠等综合分析。对肿胀则必须看皮色,后抚皮温,再扪肿势的方法。简化为红、白、冷、热、坚、软来辨。第四阶段: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类风关的治疗,必须注意四个要点:即诊断要慎重、治疗要抓重点、用药要辨证、疗效要巩固。因为类风关有三难一高特点(难受、难医、难愈及致残率高),因此病人认为这是“不死的癌症”,所以不能轻易下诊断,一见手指关节疼痛,错把骨关节炎也说是类风关,增加病人精神上压力。而用药一定要辨证,要抓住重点辨证论治,不能凭病名即下药,要根据病因的风、寒、湿、热辨,要根据内因的属于何脏何腑的亏损辨,即用止痛药需辨,如附子,乌头大辛大热运用于寒证,马钱子苦寒,运用于热证,通经散结而止痛,其他如玄胡索、乳香、没药又是活血止痛。在用有毒药物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不可过量,以防生后患,但在用药有效之时,必须巩固疗效,不但要坚持服药巩固,而且要注意思想上,生活上各方面的调摄。

近年来,我开设了老年门诊,对老年人类风关,又提出了治疗老人痹,必须顾夙疾,必须益其气。必须顾津液这是针对老人一身多病者不少,而且老年人气虚津液衰少者多,因此必须注意,并提出了三步法,即初期和营祛风寒湿;中期养血生津通经络;后期益气健脾加搜剔。最近又在学习前贤和近代、当代治痹专家论述,进一步认识到治疗类风关必须内外兼顾,即内抓气血,津液脾胃三方面,外抓风、寒、湿三气偏胜,简言之为抓住两个“三”治疗类风关。再结合具体情况加味处方,用之临床,确有疗效。

二、二方四味,缓解挛急:

挛急即痉挛、拘急之意。各种疼病中出现挛急症状的并不少见,在人体某一部位出现挛急,可发生一系列证候,如血流阻滞,气道梗塞、管道狭窄、肌肉挛缩抽搐、汗孔阻塞……,因此发生疼痛、梗阻、战栗、气闷、汗闭等等。在症状明显,病人痛苦之际,必先予以缓解,解除病苦、然后再追溯病原,这是急则治标之法,但确能解除病人痛苦。我在临床工作中常用佛手散和芍药甘草汤二方四味合用,取得一定疗效。此法并非我药剂,而是先师沈六吉,常用此四味治胃脘、肝胆之病疾痛有效,因此我作了进一步的了解。

佛手散(川芎、当归两味)是徐文仲方,原是一张用于治疗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因其效如佛手之妙故名。因当归、川芎是血分要药,性温而味甘辛,以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施之以气郁血凝无不奏效,但用量当归必倍于川芎,因恐 辛窜太过。

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方(第29条),原是治疗非桂枝汤证而误服桂枝汤后引起变证的治疗方法。是用芍药甘草汤益其阴,和其血,有使脚挛急能自伸之效。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经,有养血柔肝、敛阴平肝、缓急定痛的作用,现代药理报导,白芍含挥发油苯四酸、鞣质、树胶状物、脂肪油、芍药甙、芍药醇、芍药碱等成份,经药理试验对家兔的离体肠管和对大鼠在体胃及子宫平滑肌,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

总之白芍有养血、敛阴、缓急。养血可缓肝之急,敛阴可泻肝之火,缓急可以止痛。而甘草,其味甘,其性平,可入十二经,主要作用是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祛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其中缓急定痛与白芍作用相似,现代药理报导,甘草浸膏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缓急即急者缓之,即有缓解痉挛之功。因此白芍与甘草同用,起了协同作用,更增其缓急定痛之功。

佛手散之和血,补血散血,加上芍药甘草汤的养血敛阴,缓急。真是相得益彰,以之治疗各种挛急证,效果明显。本人用本方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之疼痛;肌肉痉挛之收引作痛,以及周围小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等,甚至支气管痉挛,食管痉挛等等,根据自各不同情况而加味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三、内服外敷,利胆溶石:

临床上遇到胆囊炎、胆结石病例有上升之势,老年人中也屡见不鲜,一般患者害怕手术,有些患者已手术1次,但又复发,甚连连接手术3次者亦有,则又增加了对手术的顾虑,因此找中医中药治疗。

我在临床上不断摸索出一个内服外敷治疗此病的方法有一定疗效。内服以自制蒲栀煎为主,蒲公英、焦山栀为君,清热消炎。以三金为臣(金钱草、海金砂、炙鸡内金)再适当加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佐使,外用皮硝外敷。盖胆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既有炎症,自当清热解毒泻火。既已煎熬成石,势必利胆溶石。既有闷胀疼痛,舒肝理气,活血化瘀亦须配合。外用皮硝之理,促使局部形成高渗,促使内部之水肿,通过渗透压吸之于外,使炎症减轻。必要时再加解痉四物,促使结石排出,用此法治疗后,病人一般反应局部疼痛减轻,胀闷消失,因此外敷可以协助内服,使治疗更增效果。但必须指出并再三关照患者,有三种情况,必须医院急诊或进行手术切除,一是疼痛剧烈发作;二是发热或低热不退;三出现黄疸。不可轻视防生意外。

四、补清兼施,治疗尿感:

尿路感染,多见于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久服消炎药后,常使胃部不适,而且长久服用,疗效亦逊,有些患者,身体虚弱,稍涉劳累或出外行走时间过长亦会引起发作,常引以为苦。一般认为既是炎症,必须消炎,但不知老年人身体虚弱,御邪无力(上皮细胞亦在退化)。而膀胱属肾,膀胱尿道有疾,与肾切切相关。因此我常用益气之黄芪为君,加四君子汤健脾和胃,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再加补肾强身之六味丸,并再加杜仲、川断、狗脊等促进膀胱气化之职,则湿热之邪不能久留,而病情日益好转。如湿热偏盛者,可加蛇舌草、车前、米仁、萆(艹解)等清热化湿,先使症状减轻,后再扶正,则可减少发作,直至久久不发作。

五、充通、并用,治疗脑供血不足:

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的寿命有很显着的延长,因此老年病人也增多,老年病病种很多,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如有些老年人诉头晕,脚软,行走无力,甚至有脚踏棉花之感,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有的甚至站立不稳,跌仆路边,有时头痛如抽掣、两目视物不清,......经检查发现脑血管弹力下降,有的有腔隙灶,或有梗塞、血管痉挛,脑萎缩等,对这些疾病治疗方法很多,如扩血管增进血流量......等等。本人认为老年人气血不足,阴液亏损,痰瘀阻塞,血流受阻,故用活血通络、增补阴液、化痰祛瘀之通,又用黄芪以充气之不足,使气行则血行,充、通并用,具体用药:黄芪、当归、沙参、麦冬、陈胆星、天竺黄、白僵蚕、地龙、川芎、赤芍白芍、甘草、丹参等,充之以气血。又用化痰、祛瘀、解痉之品,临床上有一定疗效。可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可以恢复工作。

用药特色

一、常用益气药黄芪:

我在治病中重视气,而黄芪是补气药中的主药,它补气的作用虽比人参弱,但它有益气升阳、固表内托、利水退肿的作用,而且这方面的功能比人参强。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有强心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搏血量,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缺氧,且有扩张血管作用。降低血压。并有增加机体免疫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为此我在临床上用黄芪之处甚多,如治疗类风关常用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心脑供血不足,用黄芪加丹参等;治疗慢性尿感用黄芪为主加健脾益肾药物;经常感冒者,在感冒过后用玉屏风散出入;血亏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倍于当归......。使用黄芪时,必须注意凡气滞、湿滞、食滞、实热邪盛时勿用。免犯实实之误。

二、保津八要:

津液属阴,是人体中液体的总体,与血为津,滋养全身,阴虚者初见津液衰少,外则生内热,故在发现有津液衰少之时,必须处处注意保津。

津液衰少时可见口干舌燥,甚者舌上光到剥,溲少便结,肌肤麻木等共同症状,要根据其兼症不同而处治。

如遇外感需发汗解表者,发汗不可太过,防汗多伤阴,不用麻黄、桂枝、要用连翘、薄荷、防风、(注意薄荷一次用量不超过3g)。

如遇大便干结难解者,不用芒硝、大黄、要用增液、润肠、五仁丸之类。如遇小便短少,要用茅根、芦根、清热生津两顾。

如遇慢性咽炎,咽部经常干痛,咽色暗红,要清热不忘养阴,用银翘、甘草、桔梗之外,再加玄参、沙参、石斛、玉竹之类。

如咳嗽痰粘难咯,要用芦根、生米仁、冬瓜子、天花粉、胖大海、射干、瓜蒌皮等。

如动则自汗、要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加煅龙骨、煅牡蛎益阴敛汗。

如目干涩、腰疼、头晕、要用枸杞子、菊花、女贞子、墨旱莲。

在平时饮食中,要忌烟、酒、辛辣、少食葱、蒜、姜、韭及热性食物。总之,时时刻刻,保护津液是身体健康之基础。

三、健脾四法:

脾属中土,脾胃为后天之本,平时饮食入胃、有病时服药调治,均需脾胃健运,方能吸收营养,发挥治疗效果。

脾胃一旦健运有碍,不能只知培土一法,而要在辨证中寻找原因,去其障碍,自能恢复,为此本人常用以下四法达到健脾目的。

祛湿健脾法,用于舌苔粘腻,舌不知味者。属湿阻,宜祛其湿,用苍术、川朴、姜半夏、陈皮;如舌苔腻、色黄而干者,用藿香、佩兰、焦米仁;若小便赤短,用车前草、泽泻、六一散。

消滞健脾法:用于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属食滞,可用消导,轻者焦麦芽、神曲、山楂,甚者枳壳、大腹皮;大便不通者枳实、槟榔、玄明粉;嗳腐者用白蔻仁、苏梗、鸡内金、吞酸加煅瓦楞、海螵蛸、煅牡蛎,甚者左金丸、戊己丸等。

舒肝健脾法:用于情绪抑郁,胸胁满闷,甚次肋间掣痛。属肝郁,用制香附、广郁金、柴胡、有气上逆者加旋复花、代赭石、佛手、降香等。

益气健脾法:用于食思不振,神疲力乏,大便不实,稍食油腻生冷,即大便稀溏。属脾虚,可用党参、焦白术、茯苓、甘草、白扁豆、芡实、淮山药,即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如果食生冷,或受寒冷后胃中不运,隐痛者属虚寒,可加广木香、砂仁、高良姜等。总之,脾胃属消化系统,胃主纳、脾主运,故脾胃失健,对全身影响甚大,但究其原因多端,所以欲健脾胃必先去其障碍,如仅脾胃虚弱,方可培土。

四、香苏搭配,气机流畅:

香附辛、微苦、甘平,是疏肝理气解郁要药。苏梗是苏叶之梗,发汗解表,梗不如叶,行气宽中,梗比叶胜,有促进胃肠蠕动之功,有使消化液分泌之力。我用此两味搭配,是取其能流畅气机。

我以香苏合用,再结合具体证候加味,如消化不良,胃脘满闷加山楂,麦芽;情绪郁结,胸闷胁胀则加郁金、青皮;大便欠畅,下腹胀满加枳实、大腹皮;有人无虚而进补、人参、桂元、红枣、木耳而致填塞不化加莱菔子、枳实……使体内气机流畅,推动运化有力,缓解心情郁结,使进脏器运化有力,有益而无损。

科研成果:芎归芍草汤对消化道平滑肌的松弛作用

本人使用芎归芍草汤治疗挛急证,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了进一步证实,1992年特请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组作了动物实验研究。

此项实验,曾在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9月第23卷增刊上发表文章:“芎归芍草汤对消化道平滑肌的松弛作用”文中认为实验结果显示了芎归芍草汤对离体肠鼠回肠小鼠小肠蠕动均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在消化道平滑肌处于兴奋状态时,有显着松弛作用,这与临床上芎归芍草汤能有效治疗消化道疾病相吻合。

医案

案一、王×,男,21岁,

初诊:1970年2月21日

主诉:(患者不能讲话)由其母代诉:

患者3日前因发风疹块,至劳保医院诊治,给服抗过敏药无效,症状反甚,后转上级医院,注射溴化钙二支后即由神疲,懒言,而在一夜之间发展至目不能睁,口不能言,该院收入病房,遍查无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癔病,经过治疗(包括药物口服、注射、心理治疗、暗示治疗等均无效,又转精神科治疗,神经科及均认为无特殊情况,亦无有效办法,故出院后至本院针灸科治疗。

检查:患者形瘦而颀长,面色少华,两目闭合,以手启之,诉视物不清,双眉紧蹙,露苦楚之状,呼吸略有短促,全身肌肤索泽,腓肠肌宽松无劲,舌质红而少苔,舌根部薄腻,脉细而带弦。

辨证:因祖国医学无“癔病”其名,但以见证不同,亦可归在“脏躁”“厥痉”等之范畴,故只能从其病史分析,从其家庭负担重,体本赢弱,又无适当营养,近又兼心情焦急等情况结合脉来弦细,弦为肝旺,细为血虚,故断为气血不足,肝郁气滞,又从舌质红,苔腻,又为郁火伤阴。

治则:益气养血、平肝理气、豁痰开窍。

处方:党参10g 黄芪10g 当归10g 白芍15g 焦白术9g 茯苓15g 钩藤9g 菊花5g 陈皮4.5g 天竺黄9g 菖蒲根10g 香附10g 广郁金9g

针灸穴位:大椎、百会、膻中、通里、内关、中脘、心俞、肝俞、肾俞、太溪、

太冲、天突、廉泉、丰隆、足三里。

三日后,双目能开,五日后即能讲简单词句,但尚感胸中有气上逆,再用旋复代赭汤;又见其舌质红少苔、口干,又加北沙参、天麦冬、芦根、生地之属滋阴清火;夜不成寐又用温胆汤治其心胆虚怯;胃病泛酸用左金丸;鼻有微血用茅根、丹皮、赤芍、山栀等,最后又因下肢无力,而目尚不能久视,再用六味地黄、杞菊、二至等出入为治,至5月2日,恢复工作。

按:按近代医学所称之癔病,乃属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往往由于心内冲突,心理创伤,或处境困难等引起的高级神经系统障碍的反应。临床上症状多端,常与多种器质性病变相仿佛,故增加了诊断上的困难,在治疗上亦无特殊办法,以心理治疗为主,常以暗示方法进行,但效果难以预计,这确是一种比较麻烦的疾病。而对这种疾病,病人与家属焦急万分,但医生只能心中有数,决不能流露出没有办法的意思,因为医者无办法,使患者失去信心,而且不是所有疾病,都能以目前的仪器能检查出所以然,因此检查无阳性体征亦不能断然决定患者无病。作为医生一定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为病人着想,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已任。一人力量有限,一种方法无效,可以共同商榷,这可给病人以信心,并可为医疗技术上求进步。对于此例的治愈,我认为一不是我们中医科的技术特别高明,二不是病程已到自然痊愈,而是我们中医科医生对病人寄以无限同情,想方设法,并与家属,单位共同关心给予治疗以很大的支持,病人自已树立信心的结果。

案二、陆××,女,54岁。

初诊:1976年1月10日。

主诉:75年12月10日,因患子宫颈癌住院手术,术后其他情况尚佳,眠食均安,但小便不能自排,插导尿管,后西医用药无效,因之导尿管拔而复插者再三,曾给服过人参及补中益气汤均无效,妇科,泌尿科检查无异常。

检查:面色红润,脉象弦紧,舌苔尚正常,能下床自由活动,言语有力。但神情有些紧张,担心不能拔去导尿管。

追问病史:患者平时小便过急时,反而排出不畅,必须卧床片刻方能畅泄,五年前,在一次阑尾手术后,亦有类似情况,但用西药一周后即可自解。曾诊断为尿道痉挛。

诊断:手术后气血阻滞,尿道挛急。

处方:川芎9g 当归15g 炒白芍30g 甘草5g 制香附9g 广郁金9g 降香5g 桔梗5g 车前草10g

服药3贴后,小便自导尿管中溢出,后拔除导尿管后小便即能自解。

一周后复诊,再给上方七贴善后,痊愈出院。

按:患者,家庭妇女,过去有尿急时排尿困难,必静卧片刻才能畅泄之病史。在一次阑尾手术后,亦有小便不能自排一周,此次是子宫颈癌手术,患者情绪比较紧张,顾虑颇多,因此术后一月小便尚不能自排。

在会诊时,结合四诊所得,分析并非气虚、血亏或尿道有其他疾病引起,亦非实质性块物梗阻。而脉弦紧,显有挛急之象,故用芎归术芍草汤以解挛急,并加香附,郁金舒肝理气,以桔梗升提开气,以车前利尿,一举而获效。

案三、章××,女,32岁。门诊号19268。

初诊:1978年4月27日。

主诉:两大腿外侧及骶骨处酸痛、寒冷、麻木,其冷出自骨髓,重裘包裹不温,其痛为钻如掣,行走必须扶持,在家中休息已一月。

追问过去病史:病起于1974年产后受寒,开始感尾骶骨至大腿酸痛,有寒冷感,逐步发展至两腿,无力行走,曾至某医院伤骨科诊治,摄片诊断为致密性骶髂关节炎。服地塞米松后缓解一个月,但停服后又复发,曾服过乙底酚及通经络血中药,针灸治疗均未能好转。

检查:患者面色萎黄而虚浮,舌质偏淡而胖,切其脉沉细。

辨证分析:病起于产后百脉空虚之际,外寒乘虚入于筋骨,与一般寒入经络有所不同,舌质淡胖,脉来沉细,症属寒痹,当用温阳散寒之品。

诊断:寒痹,致密性骶髂关节炎。

处方:熟地12g 麻黄6g 鹿角片9g 生甘草6g 制川乌、制草乌(各)5g 川芎6g 当归12g 炒白芍15g 防己15g 木瓜9g 淮牛膝9g 威灵仙12g 僵蚕9g 伸筋草12g

5月5日 二诊:服药后无甚不适,续服7贴。

5月12日三诊:局部疼痛有所减轻,自已已能扶杖行走,(但从公共汽车站至医院,一般人步行十分钟之路程,中间尚需在自带小板凳上小坐片刻,方能继续行走)

处方:上方去麻黄、熟地、加川断10g 狗脊10g

自后,每隔10天门诊1次,用药除有兼证外,仍守原方不变,至7月初尾骶骨及两腿之疼痛已减十之五六,能独立行走1站路程,已不需扶杖或小坐。8月份天气转热,症状亦消失,暂停服药。

按:致密性骶髂关节炎,在中医书籍中无此病名,但其见证属于寒痹,我之所以用阳和汤,主要是此症起于产后受寒,寒入筋骨,欲其寒出,必须开腠理以给出路,但其病延日久,身体虚弱,寒痹日久不愈,是阳气不振,故必用温阳之品。阳和汤本是《外科全生集》中治阴疽之方,我借用其解散寒湿之功。服用之后,患者自觉寒冷、疼痛渐解,病情亦逐步好转以致痊愈。

案四、周××,男,52岁。初诊:1978年6月15日 光华医院门诊号1001号

主诉:患类风关已10年。近5年来除手指关节肿胀之外,发现右手肘关节以下肿胀不消,曾去市级医院诊治,诊断为淋巴液回流受阻,治疗半年,未能见效。

检查:患者右手自肘以下肿胀,手背如发酵面粉状,按之凹陷,霎时又回复,试用针灸针刺之,即流出黄水,但肿不消,舌苔粘腻,脉象滑利。

根据以上情况,首先考虑是湿滞,故用燥湿药物进治但一月无效。后又考虑可能为久病气虚,运化无力,故俟舌苔粘腻好转后,又用益气利水法,仍不见效。本劝再转市级医院会诊,但患者坚决不去。后受《医学传心录》“风寒湿气入侵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不清,或变寒痰,或成瘀血,闭塞堕道......”启发,因此在2月之后,即改用化痰软坚的方药进治。

处方:昆布10g 海藻10g 姜半夏6g 陈皮5g 茯苓15g 生牡蛎30g 皂角刺6g 防己15g

另指迷茯苓丸9g 分2次吞服

此方服用1个月后,肿势有所减退,患者认为有希望,信心更足,连续加减出入此方服用半年后肿势全消,恢复正常。

按:此例类风关伴发淋巴回流受阻,是罕见病例,故在诊治时走了一些弯路,幸于患者坚持要我诊治,促使我想方设法,是病人促进了医生。指迷茯苓丸是由姜半夏、茯苓、枳壳、芒硝组成,功用祛痰湿,适应证是痰湿流注经络,手臂麻木疼痛。但未言及肿胀,我认为人体中之液体,中医总称津液,津液受邪,风寒湿流注经络,津液可以不清,可以化为痰瘀,阻塞络道,使回流受阻,形成肿胀,因此用此丸吞服,加强化痰通络之功,用之果然有效,患者五六年来之痛苦得除,肿胀得消。

案五、王××,男,50岁

初诊:1978年7月10日

主诉:皮肤搔痒,彻夜不寐已有五日。

现病史:患者有胃溃疡多年,服药少效,至某医院诊治,给服痢特灵一周剂量,服药三天后,皮肤发痒,五日后奇痒难忍,彻夜不寐,西医先用抗菌素,后用了葡萄糖酸钙静注,但均未能减轻,因此我到处诊治。

检查见患者身上皮肤抓痕纵横,白点斑斑,尤以胸、背、脘部为甚,坐立不安,夜不得安睡,脉弦数,舌苔薄黄腻。

治则:凉血清热脱敏

处方:

(一)内服:生地15g 丹皮10g 赤芍10g 白癣皮10g 地肤子12g 地骨皮12g 石决明30g 知母10g 3贴

(二)外洗:蛇床子15g 苦参15g 西河柳10g 薄荷10g 煎汤待凉后洗痒处。

三日后复诊:

主诉:症状大有好转。后再用上法进治,5日后全部好转,即恢复上班。

按此例是药物过敏,外洗方中蛇床子与苦参二味,均有燥湿,杀虫,止痒作用,而西河柳和薄荷两味均是辛凉解表药,可疏风散热,按现代药物分析:蛇床子与苦参对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而薄荷油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外用有明显的止痛,止痒作用,因此四味合用,对皮肤过敏,奇痒难忍有效,能在三日内减轻。此方对夏季皮炎亦有效,如遇湿盛病人,皮肤痒,抓破皮肤有滋水溢出者,可加明矾五g ,洗后能收敛,燥湿,止痒之功。

案六、田×× 男,67岁

初诊:1978年8月2日

主诉:心动过缓,胸闷昏晕。

现病史:患者有冠心病史5年,心电图检查双束枝传导阻滞。第一次住院(78年5月10日)按装起搏器,未能成功。后转华山医院,认为不必用起搏器,用丹参点滴,好转出院。78年7月26日,心率迟缓,每分种40~50次。又因胸闷而晕倒,故第二次入院,心电图检查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入院后用附子注射液静滴,心率虽加快,但患者感面红发热,全身不适,五天后只能停用附子,改用丹参静滴,同时请中医会诊。

检查:患者舌质红,舌上少津,苔薄,脉弦,动则气短,情绪不定,难于安睡。

辨证:气阴两虚。

治则:益气养阴

处方:生脉饮加甘麦大枣汤出入

太子参15g 北沙参15g 天冬、麦冬(各)15g 五味子6g 炙甘草5g 淮小麦30g 大枣七只 钩藤10g 3贴

三日后覆诊,患者感服药后尚舒服。因此再进15贴。

半月后复查心电图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IA-r-B)停用丹参点滴,再与上方出入治疗,1月后出院。

按:中医治疗病,既要考虑西医诊断,但处方用药,还要辨证论治,切勿为西医病名所框位,不能以某病用某方,而是在某病有某些证候来处治,只要辨证确切,则疗效自会提高,其中道理何在,有些还需不断摸索,进一步用科学方法证实,则说服力可更强。

案七、徐××,女,56岁。初诊:1978年11月20日

主诉:腰酸,左足不能屈伸

现病史:78年11月10日晨起,突感腰酸痛,引及左下肢牵强作痛,行走不便、无外伤史。至外科检查,左下肢直腿高举60度。右臀筋膜压痛+、左腓肠肌压痛+,诊断坐骨神经痛。给复方当归液局部封闭,内服止痛片,未能见效。翌日又进行灸,但二日后仍不能轻减,疼痛更甚。夜不能寐,起坐均不方便,左足不能屈伸,坐不安席,立不平稳,要求中医内科治疗,由二人扶持而来。

检查:见患者侧身而坐,左足不能自由伸展,脉舌尚无特殊。当即摄腰椎片,看湿片现腰椎增生(退行性改变)

辨证:腰椎增生妨及下肢筋脉,又遇风寒外侵,筋脉拘急挛缩。

治则:祛风活血,通络解痉。

处方:独活寄生汤加味

①内服 独活6g 桑寄生12g 川芎9g 当归10g 炒白芍15g 甘草6g 淮牛膝9g 防己12g 鸡血藤15g 扦扦活15g 木瓜9g 制川乌、制草乌(各)5g

②外用 透骨草30g 海风藤30g 桂枝9g 煎汤后乘热倒于脚盆中,盆上置一木板,令患者坐于上,以单被裹住,让热气熏于下肢及腰部。

七天后复诊。患者左足已能自由屈伸,酸痛轻减,夜间亦能安睡,但感下肢阴冷,故又在上方中加麻黄5g 熟地10g 鹿角片6g 制川草乌加至多6g 再服15贴诸症消失,行走为常。

按:此例,其痛在足,在筋,其根在腰椎骨质疏松增生压迫所致,一般寒则收引,热则舒松,而疼痛之后,周围肌肉为紧张,故用药不但要舒筋通络,还须祛寒止痛、缓解挛急,用外熏法亦是温经祛寒,活血通络之意。

案八、顾××,女,65岁。初诊:1983年12月25日

主诉:入冬,其子买来人参2支,给母进补,并对母说明此参系野山人参,别看它枝头小,但补力很强。患者对儿子孝顺,尽中甚喜,即将人参一支,自己切成六小段隔水蒸半小时,每日服用一小段,一周后,感胃脘发胀,不思饮食,自已估计人参太补,因此经人介绍,人参补后不受,可服莱菔子解其药性,因此,自己购买莱菔子煎汤服用,一周后,症状仍未消失,自已恐患恶病,因此夜不成寐,饮食不馨,食甜则泛酸,大便时溏时干、倦怠无力。

检查:舌苔白腻且厚,舌尖舌边红,脉细濡

辨证:脾虚湿热内盛,误补致病。

诊断:化湿和胃

处方:藿香10g 佩兰9g 焦米仁30g 川厚朴花5g 枳实9g 姜半夏6g 陈皮4.5g 茯苓10g 野蔷薇花4.5g 白蔻仁5g 焦麦芽10g 5贴

嘱:停服一切补品,饮炒焦米粥。

二诊:12月30日

主诉:服药后胃部胀闷已轻,每餐能进炒焦米粥一碗

检查:舌苔白腻已化未尽,脉同前

处方:同上方 加焦麦芽10g 神曲10g 7贴

按:此例患者服药2周,症状消失,服食如常。进补,必先请医生诊治,预先服药清理脾胃之后,再根据各人不同情况而选择进补的药品,不能盲目进补,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补能健身,补亦能致病’。滥补,误补,并无益处。

案九、郭×× 男,13个月。初诊:1984年11月20日上午

主诉:其母诉患儿在一周前感冒发热,体温高达40度至今已一周,经治疗仍不退。

现病史:患儿发热后,曾抱至儿童医院用抗菌素输液五天,热仍不退,患儿饮食少进,烦躁不宁。

检查:患儿体胖。两颊潮红,脉数,咽充血,乳蛾两侧均欣红肿胀,舌质红,抚其胸背,干热无汗,摸其手足四末不温。

辨证:风热外感,阳气阻遏。

治则:清热透表,佐以通阳

处方:银翘散加味

银花6g 连翘6g 牛蒡子6g 桔梗4.5g 生甘草3g 芦根15g 荆芥5g 薄荷叶1.5g后入 桂枝3g

因为患儿仅一足岁,高热一周,用抗菌素五天不退,其家属均焦急异常,尤其是其祖母,更是坐立不安,忧心忡忡,因此我虽用药,心中亦甚记挂因为小儿高热,可致惊厥,患儿年幼力薄,易生意外,因此在下班后,又至其家访视,方进其家门,其祖母急急告我:“孩子服药后汗出甚多,现在一点不吵,睡着了,不知是否好兆?”我即轻轻摸孩子手脚,已能温和,呼吸平静,按其额,热势亦轻,即嘱其祖母:“无妨,他身热渐退能安睡,是好兆,不要惊动,明日如热退身凉,此方可勿再服。” 翌日上班,其母来告诉我:“孩子一夜安睡,今晨已能吃粥!”。

按:此例小儿之母,业护士,平时孩子有病,常用抗菌素,而且孩子经常扁桃体发炎,因此经常用药,此次连续输液五天,热度不退,因此惊慌,我对此病明知其乳蛾双肿,属于热毒较甚,但扪其身体干热无汗,而手足反凉,因此在银翘散基础上加一味桂枝通其阳,这样达到了“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效果。

案十、王××,女,35岁。初诊:1986年4月12日。

主诉:患类风关已六年,手指及两踝关节肿胀,手指近端指关节疼痛较甚,开始服消炎痛能止痛,近二年又无效,又服双氢灭痛等,胃痛经常发作,饮食少进,夜不成寐,非常痛苦。晨起手足僵硬不利行动。

检查:两手手指近端关节呈梭形改变,两踝关节肿胀拒按,两目红丝,舌质红,少津。再追问大小便情况,小便色深,大便干结,而且小便气臭特甚,口腔经常有溃疡发出,其母在旁补充:经常脾气急躁,稍不称心即发怒。综合四诊,诊断为类风关,肝气偏旺。

处方:龙胆草5g 黄芩6g 焦山栀4.5g 生地12g 当归10g 赤芍9g 车前草10g 泽泻10g 香附9g 丹皮10g 陈皮4.5g 六一散10包

服药十五贴后,诸症轻减,再服10贴溲清便畅,再与内服防己黄芪汤加乌梢蛇、地龙、白僵蚕、全蝎、露蜂房等出入为治,目前病情稳定,服药巩固。

案十一、戈××,女,65岁,退休工人。初诊:1978年11月6日

主诉:患类风关已四年,常服西药止痛,胃中不舒,服强的松,痛轻但胃中更不适,要求中药治疗。

检查:手指肿胀,尤其是腕关节,踝关节肿大,僵硬活动不利,疼痛乏力,出外必须有人扶持。

诊脉细软,舌光如镜,口干舌燥,形瘦少华

追问病史:自幼体质虚弱,瘦小,大便经常秘结如羊矢,常服轻泻剂,经常口干,自诉内热。

辨证:阴虚内热之质,受风寒湿之外邪入侵,更耗津化热。

处方:先与益阴润燥以扶其正。

玄参10g 肥玉竹10g 麦冬10g 芦根30g 制首乌15g 苁蓉10g 淮牛膝10g 防己15g 木瓜10在 延胡索10g 佛手6g 苏梗9g

服上药1月,舌上津回,大便3日一行,疼痛渐减。

服药2月,舌上生苔,大便12日一解,关节疼痛减轻,但尚感乏力,上方加黄芪10~15g ,党参10g 焦白术9g 茯苓10g 加服光华医院自制蛇片每日3剂每次4片。

1988年4月门诊,主诉疼痛减轻,行走已方便,不需旁人扶持,已停服西药止痛片,继续上法巩固疗效。

1994年患者随丈夫至厦门旅游,自已步行登上日光岩并摄影留念,在门诊时以照片持赠。

目前每隔1~2月来门诊一次,处方仍以防己黄芪汤为主,加当归、白芍、制首乌、北沙参、地龙、乌梢蛇等出入。巩固疗效。患者能自已乘坐公共汽车来往,活动自如,腕踝关节稍有粗大外,余无异常。

按:此例患者,除类风关共有症状之外,突出表现在津液衰少,阴虚火旺之症,故在初诊论治时,特别重视益其阴,增其液以治本,使阴虚之证逐步得到扭转后,再与益气、养血健脾、搜剔、取得满意疗效,随访已十年多,情况良好。

案十二、林×,女,67岁。初诊:91年4月25日

主诉:胃痛、纳少已半月,大便稀。

现病史:患者有胃病已5~6年,平时饮食不多,发作时常服西药能止痛,但最近半月来疼痛不止,大便稀薄,精神不振,服西药不见效,要求中药治疗。

检查:面色苍白,形瘦,脉细少力,舌苔薄腻。

追问:大便一日几次,颜色如何?答曰大便日行2至3次,色发黑。

当即嘱化验大便,适患者正欲大便,因之暂不处方,待大便化验报告后再议。半小时后大便化验报告为隐血(十),即开出胃部摄片单,同时先给理气和胃止血之剂三贴。

三日后报告,胃小弯溃疡型癌变。当即与西医外科联系,入院。

91年5月3日作胃癌切除手术。术后进行化疗。在化疗期间,白血球下降时,又来服用中药,最低一次白细胞计数仅2000,舌质红,苔少,口干,大便干结。

处方:炙黄芪10g 党参10g 太子参10g 焦白术9g 茯苓10g 炙甘草5g 当归10g 炒白芍15g 北沙参10g 天冬、麦冬(各)10g 茅根、芦根(各)30g 焦麦芽10g

上方服用半月后,白血球渐次上升至4300,以后常来门诊,大便干结时,用火麻仁10g ,知母10g,胃部腹胀消化不良时用苏梗10g 香附10g 广郁金9g,平时以四君子汤为主,根据症情随时增换。随访至99年1月,情况良好,能吃,能睡,大便通畅,但患者认为患过绝症,不可疏忽,因之每隔半月,必来随诊一次。

按:此例患者,能术后7年,恢复如常,贵在确诊较快立即手术,病灶并未转移,作为医生必须牢记,问诊必须详细,患者未主动诉说,亦需一一询问,如此例未说出大便色黑,是医生追问得知,这样诊断及时,对预后关系密切,必须牢记。

案十三、承××,男,68岁。初诊:1992年11月22日

主诉:腰痛、左下肢牵引作痛1周

现病史:患者早年有腰肌劳损史,近两年来左下肢放射痛,CT检查:腰椎4-5椎间盘突出,一周前因下俯拾物时致腰痛发作,不能久坐,不能转侧,左下肢阵发性抽搐作痛。

检查:脉小弦,舌苔薄腻,腰4~5椎处压痛明显,动作受限。

辨证:肝肾不足,寒湿入络,气血痹阻,筋脉拘急

治则:益气活血,祛寒通络,缓解挛急。

处方:炙黄芪15g 党参10g 川芎9g 当归10g 炒白芍30g 炙甘草5g 桂枝6g 络石藤10g 伸筋草10g 杜仲10g 狗脊10g 防己15g 木瓜9g 乌梢蛇9g 淮牛膝10g 10贴

嘱 多卧床休息,保暖

二诊 2月1日

主诉:服药后左下肢放射痛明显减轻,腰部略能转侧但仍不能久坐久立。

处方:同上方加枸杞子9g 柏子仁10g 菟丝子10g

三诊:2月10日

主诉:服药后明显好转,活动恢复如常、再与上法巩固:川芎9g 当归10g 炒白芍30g 炙甘草5g 杜仲10g 狗脊10g 枸杞子10g 柏子仁10g 伸筋草10g 木瓜10g 淮牛膝9g 独活9g 桑寄生12g 炙黄芪15g 陈皮4.5g。

随访至今,患者目前已能骑自行车出外活动,但在劳累及动作不慎时,尚有腰部疼痛。

案十四、张××,女,67岁。初诊:1993年7月17日

主诉:胃脘胀痛,时有烧灼感。

现病史:患者在91年12月因胆结石进行手术、手术后常有胃部不适,近一月来常觉胃中嘈杂、食道辛辣感见油腻则泛恶,上月胃镜检查报告:胆汁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贲门小息肉。

检查:舌质红,少津,薄苔,脉细

辨证:肝胃不和,胆汁逆上

诊断;胃脘痛 (胆汁返流性胃炎)

治则:四君子汤加代复汤代赭出入

党参10g 焦白术9g 茯苓10g 炙甘草5g 桑螵蛸15g 煅瓦楞子10g 煅牡蛎30g 代赭石30g 旋覆花6g 藿梗、苏梗(各)9g 白蔻仁5g 夏枯草10g 姜竹茹6g 7贴

嘱:饮食清淡,忌辛辣食物,忌食酸。

二诊:7月14日

药后证状轻减,泛酸已无,唯饮食稍多或劳累过度则胃有胀闷,大便日行一次,B超检查:肝胆无异常。

检查:舌质红、少津、脉细

处方:再与前法加理气之品

上方加枳壳9g 佛手6g 香附9g 广郁金9g

自后,根据患者病情,出入加减,但总以四君子汤,旋复代赭汤为主,调治四月而停服中药。

按:胆汁返流性胃炎,多见于胆道手术或胃手术后幽门关闭无力而形成,故治疗之时,必须以健脾、和胃、降逆为主,并慎饮食,庶能有效。

案十五、童××,女,70岁

初诊:94年3月22日

主诉:双下肢肿胀半年。

现病史:去年夏天,患者发现两小腿肿胀。曾去医院检查肾功正常,去皮肤科检查,诊断为血管炎,经服昆明山海棠、丹参片, 但服后症状不见改善,又至某中心医院检查,诊断仍为血管炎,治疗后症状如前,下肢肿胀,行走乏力,其他服食如常。

检查:脉小弦,舌苔薄白,两下肢胫部,踝关节处肿胀,按之较硬,皮肤色暗红,皮下有结节多个,皮温较高。

辨证:患者职业为教师,长期以来,站立上课,伏案批改作业,下肢活动较少,气血运行不畅,久而瘀阻络脉。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

诊断:痹症 血管炎

处方:川芎9g 当归10g 鸡血藤10g 忍冬藤15g 海风藤10g 丹参10g 怀牛膝10g 防己30g 炙黄芪10g 络石藤10g 木瓜10g 焦白术9g 猪苓、茯苓(各)10g 7贴

二诊:3月29日

症状如上,尚未见好转

处理:合上方 忍冬藤加至30g

并用 皮硝 外敷 每次1斤分两处布包扎

三诊:4月4日

主诉:症状同上,两下肢在坐定时抬高则较舒松。

仍用上方进治,加伸筋草10g 泽泻9g 焦米仁30g

以后症状有所改善、续进,至6月份,下肢皮温正常,但按之仍觉肿硬。

上方加皂角刺6g 莪术6g 三棱6g

处治:停用 皮硝外敷,调正处方,以活血软坚。

川芎9g 当归10g 赤芍10g 三棱6g 莪术6g 皂角刺6g 穿山甲6g 防己30g 生牡蛎30g 玄参10g 夏枯草10g 木瓜10g 淮牛膝10g 鸡血藤10g

至8月份,症状逐步好转,下肢肿胀已退,皮下硬块已消未尽,但稍劳累尚有肿胀。

随访至今,未见大发。硬块尚未全消。

案十六、金×,女,38岁

初诊:1994年4月19日

主诉:大便稀薄,夹有红白粘冻已有四年。

现病史:自90年起,日大便2~3次,夹有粘冻,去长宁区中心医院诊治,并作乙状肠镜检查,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服灭滴灵及中药,症状时好时差,饮食稍有不慎,症状即加重,胃纳一般

检查:舌尖红,舌根腻,脉细软,形体消瘦。

辨证:湿热下注成痢,病久气阴两伤

诊断:下痢 溃疡性结肠炎

治则:补清并用,益气养阴健脾以治本,清化湿热以治标。

处方:四君子汤加味。

党参12g 焦白术9g 茯苓10g 炙甘草5g 石斛10g 茅根10g 马齿苋15g 红藤10g 败酱草10g 枳壳6g 炒白芍10g 广木香5g 山楂炭10g 荆芥炭9g 焦米仁60g 防风6g 10贴

二诊:5月10日

服药后大便仍有粘冻,但未见脓血,口舌干燥。大便时有腹痛隐隐。

检查:脉细,舌红苔腻

处方:当归10g 生地榆10g 银花9g 石斛10g 马齿苋15g 败酱草10g 红藤10g 山楂炭10g 荆芥炭10g 广木香5g 陈皮5g 焦白术9g 茯苓9g

三诊:7月19日

主诉:上次服药后,症状好转,稳定二个月,近因啖西瓜稍多,大便又稀薄有粘冻,但尚未见脓血。

检查:脉舌同参。

再与上方出入

党参10g 焦白术9g 茯苓15g 炙甘草5g 芡实10g 淮山药10g 马齿苋10g 红花10g 败酱草10g 广木香5g 陈皮4.5g 焦米仁30g 石斛10g

四诊:9月13日

主诉:上方服后有效,故在上方服完后又去自配上方继续服用,病情稳定。

处理:药病相宜,仍与前法进治。

自后患者每贴药,服2天,症状日见稳定,但95年2月又因多食生拌菜又复发一次,再服上方又改善。

案十七、王×× 男,65岁

初诊:94年5月26日

主诉:胸闷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有冠心病史5年,多次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室性早搏,近一周来外出疲劳,胸闷较重,似有堵塞状,善叹息,时感心悸,夜寐不酣,大便干结,三日一行,饮食欠佳。

检查:舌质偏暗,舌苔薄、脉细

辨证:疲劳过度,气血失调,心脉痹阻。

治则:调和气血,通阳散结

诊断:胸痹(冠心病)

处方:

瓜蒌皮、瓜蒌仁(各)10g 薤白头6g 炙黄芪10g 丹参9g 川芎9g 当归10g 炒白芍30g 炙甘草5g 石菖蒲9g 桃仁6g 夜交藤10g 远志5g 17贴

二诊:6月3日

药后胸闷略舒,睡眠好转,脉舌同前,再与上方加太子参10g 佛手6g 14贴

二月后复诊,诸证见轻,上方续进以资巩固。

隔一月,患者又来门诊,诉前服药方有效,已停服,但近又因事,情绪欠畅,故胸闷又甚,再与上方出入为治,症状又减轻。

随访至98年12月,情况尚可,患者每日清晨参加集体舞蹈,以次锻炼,有时感到心胸不舒,则又来服药,四年来常来我处门诊,轻则服些成药,不适则服汤药。相见如朋友。

按:目前老年人患冠心病者甚多,我在本区老干部局门诊已六年,最近小结发现高血压,冠心病占第一第二位,占总人数的25%以上,这些疾病要根治是不可能,但服药调治,能减轻症状,稳定病情即是上策,因此我对这一类病人在处方用药之后,常嘱咐病人,有病不恐惧 ,勿担心,生活有规律,休息固重要,轻量活动不可少,动动静静身体健康,遇事不急不躁,可养身心。

案十八、王××,女,60岁。初诊:94年6月30日

主诉:每至夏季,不思饮食,神疲力乏,有时还有低热。

现病史:患者近三年来,一到夏季,即饮食减少,四肢无力,有低热,人消瘦,引以为苦。

检查:舌质红,少苔,少津,脉数无力,面色少华。

辨证:气阴两虚,不耐酷暑。

诊断:疰夏

治则:益气养阴,健脾助运

处方:太子参10g 天冬、麦冬(各)10g 五味子5g 炙黄芪10g 当归10g 枸杞子9g 广木香5g 焦米仁30g 焦麦芽10g 香薷5g 7贴

二诊:7月7日

主诉:服药后症情同上,但饮食少有增加。

处方:同上方加焦白术9g 茯苓10g 10贴

三诊:7月18日

主诉:低热已无,饮食少有增加,检查同前

处方:仍与上方加丹皮10g 10贴

四诊:8月2日

主诉:今夏自觉比去年好转,饮食已增,低热亦退,自感精神比去年好转, 检查:脉舌无异常。

处方:再与上方加藿香、佩兰(各)9g,去香薷。

以后,以上方根据症情加减出入,但总之益气养阴为主。一夏过去,平安无事。

按:疰夏一症,大都是患者气阴两虚,不耐酷暑。但调治亦非一次门诊,几服中药可以解决,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持续服药,庶可从改善体质而驱除病痛。

案十九、申×× 男 60岁

94年9月8日 初诊

主诉:两膝关节肿胀加重一月,咳嗽痰多。

现病史:患者90年代行走不利,曾在华山医院,做过右股骨头人工关节(肽合金)置换术,以后逐步延及左膝、左腕、手指关节肿胀,曾在光华医院治疗服药,长期坚持,并有气喘病史,喘咳痰多,摄片证实为慢支,肺气肿。

检查:脉数,舌苔薄腻,舌下络脉色暗而粗,动则气急,消瘦,行走不利。咳嗽有痰声。

辨证:痰浊阻肺,邪侵筋骨。

诊断:痹证,咳喘;(西)类风关,慢支,肺气肿。

治则:清肺化痰,活血通络

处方:芦根30g 生米仁30g 地枯萝10g 生蛤壳10g 瓜蒌皮9g 枇杷叶9g 鱼腥草10g 川芎9g 当归10g 炒白芍15g 甘草5g 鸡血藤10g 忍冬藤10g 刘寄奴10g

二诊:9月15日

主诉:服药后情况尚可,痰少而稀,易咯,但双膝关节尚肿胀。

检查:脉舌与前相仿。

处方:同上方加防己30g 五茄皮10g

三诊:94年10月20日

主诉:双膝、足背、踝关节及两手手指肿胀疼痛均有减轻,但疼痛仍有,咳嗽痰黄。

检查:舌质红,苔白腻,脉细弦。

处方:痰热恋肺,痹阻筋骨。

芦根30g 生米仁30g 鱼腥草15g 鸭跖草15g 生蛤壳10g 天花粉10g 枇杷叶9g 姜半夏6g 陈皮4.5g 茯苓10g 怀牛夕10g 防己15g。

自后天气渐冷,咳喘又甚,曾在西内科点滴抗菌素,住院治疗一段时期,出院后又在我处门诊,天回暖后,慢支情况已好转,又着重治疗痹病,处方用。

炙黄芪12g 防己15g 焦白术9g 茯苓10g 甘草5g 乌梢蛇10g 地龙9g 白僵蚕9g 全蝎5g 淮牛膝10g 川断10g 狗脊10g 当归10g 炒白芍15g 鸡血藤10g等出入为治

随访至今,患者有时来门诊,有时嘱家属代诊取药,两者兼顾,按患者有此两病,均属慢性病,治愈希望甚难实现,但经常调治,能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亦好。

案二十、严××,男,53岁。初诊:1994年9月12日。

主诉:患类风关两年,双手粗大,疼痛,早上更甚,无法坚持工作,(因其工作是必须持铁钳及榔头)怕冷,手足不温,双手拘急,屈伸受阻,常用消炎痛肛塞。

检查:双手手指呈梭形,脉少力,软细,舌苔薄白腻质淡,形瘦,面色萎,指端趾端冰凉。

辨证:气血衰少,寒邪偏胜。

处方:益气养血,湿经驱寒

炙黄芪15g 防己30g 焦白术9g 茯苓15g 川芎9g 当归12g 炒白芍15g 炙甘草5g 桂枝6g 制川乌、制草乌(各)5g 陈皮4.5g 广木香5g

上方服一月,疼痛减轻,但尚感双手无力,肌肉筋骨之间犹如有物困缩,即在上方中去川草乌、加乌梢蛇、地龙、全蝎(各)9g 。

上方持续服用二个月,症状均已减轻。

再服半年后,双手已有力,已能握十八磅重榔头操作,晨僵消失,停用消炎痛栓,目前间断门诊服药,随访至今,坚持工作。

案二十一、葛×,女,32岁。初诊:94年 10月15日。

主诉:天冷则面部皮肤红且痒三年。

现病史:患者每逢冬季,尤其是北风劲吹时,一出门即感面部皮肤发红作痒,进屋暖和后即渐渐消退已三年,曾服过抗过敏药少效,以致一年到天冷,即怕出门。但每日上班即肤痒难已,约入屋半小时始能好转。

检查:面部皮肤妖嫩,唇红齿白,脉平舌净。

辨证:卫气不固,肌肤疏松。

治则:益气健脾活血

处方:炙黄芪15g 防风10g 乌梅3只 党参10g 焦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5g 川芎9g 当归10g 鸡血藤10g 陈皮4.5g

二诊:11月12日

情况同上,服后亦无不适,再与上方续进

自后情况略有好转,并属患者在出门时,先用双手摩擦面部皮肤,使自感皮肤发热后才出门,天冷时出门戴帽用围巾,保护面部。一冬过去,亦未再来门诊。

95年10月26日又来门诊,主诉:入秋之后,出外面部皮肤又见潮红作痒,要求再服中药。

检查:脉舌仍无异常

寻思患者皮肤细嫩,还属卫气不固,腠理不密所致故再与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炙黄芪15g 防风9g 焦白术9g 茯苓10g 乌梅3只 川芎9g 当归10g 炒白芍15g 鸡血藤10g 生姜2片 大枣5枚 炙甘草5g

上方连续服用,症状见轻而未除,冬季过去又停药。

随访至98年冬,面部皮肤娇嫩,皮肤白晰,平时面颊亦透白色,但冬季遇风冷即潮红发痒,终属皮肤疏松,腠理不密,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用益肺气,健脾胃着手,玉屏风散是一张补气固表之剂,以之为君,加敛肺之乌梅冀其能使冷过敏能有好转,再加川芎、当归、活血补血,使气血双调,增强皮表之抵抗力。但用药后效果不太令人满意故尚待研究摸索。

验方

一、芎归芍草汤

由佛手散与芍药甘草汤组成。

专治各种痉挛疾病。

方解:川芎、当归两味,行气、活血、养血、祛风止痛。芍药、甘草两味,缓急解痉止痛。

二、蒲栀煎

(由蒲公英、焦山栀为君,加三金(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佐以香附、郁金等组成,治胆囊炎,胆结石。方解:蒲公英、山栀清热、泻火、解毒;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利水通淋、消肿溶石;香附、郁金舒肝、理气。

三、降脂茶

由山楂、茶树根等组成。治高血脂、脂肪肝。方解:山楂消食和胃、降低血脂;茶树根祛油除垢。已在临床上小结:连服两月为一疗程,有效率在75%左右。

四、益气化瘀通脉汤

治疗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缓解期,脑血管硬化,脑萎缩等。

组成:黄芪、丹参、川芎、当归、白芍、甘草、地龙、僵蚕、天竺黄、陈胆星等。

方解:黄芪、丹参益气活血、气行血行;川芎、当归、白芍、甘草活血解痉、扩张血管。僵蚕熄风解痉、化痰散结;地龙通络解痉;天竺黄清化痰热,利窍,陈胆星化痰通窍,去经络风痰。

五、益气健脾补肾汤

治老年妇女慢性尿感反复发作。由当归补血汤加四君子汤,杜仲、川断、狗脊等组成。

方解:黄芪、当归补气养血;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胃;杜仲、川断、狗脊等补肾健脾。

尿感为妇女常见病,尤其是老年妇女,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肾气不足,因此经常发作。多服抗菌素。脾胃受累,而且治标不治本。因此必须以扶正为主,则症状日轻且少复发。

六、益气养血搜剔汤

治疗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由防己黄芪汤为主加当归、党参、白芍、乌梢蛇、全蝎、地龙、等组成。

方解: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湿:党参、当归气血两补;乌梢蛇、全蝎、地龙等虫类搜剔,除深入筋骨之邪。此方连服2月后,一般症状可以减轻,可增加生活质量。有一定效果。

论文

标题:《痹病论治学》其中“痹病护理和调摄”一文由本人所写

出处:1989年11月人民出版社。

标题:《实用中医风湿病学》其中“风湿病的护理与调摄”一文由本人所写

出处:1996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p193

标题:《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其中“蛇制剂治疗类风关的研究”一文由本人所写

出处:199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p413~417。

标题:《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其中“以蛇制剂为主治疗类风关的临床研究”一文

出处:1997年2月中国学术出版社出版p202

标题:《长宁医萃》

出处:1985.7.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医药卫生学会印、其中医案“致密性骶髂关节炎”医话“补能治病,补能致病”“通阳退热”“要善于吸取教训”“尿感反复发作须用补法”系本人所写。

标题:《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其中“喉痹的诊治”p134为本人所写

出处: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中医研究所主编

标题:“诊治慢性病症的体会”p150为本人所写

出处: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中医研究所主编

标题:“人指甲的鉴别和炮制”p157为本人所写

出处: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中医研究所主编

标题:“外用止血良药金毛脊”p159为本人所写

出处: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中医研究所主编

标题:“白蜡柿饼煎治久痢脱肛”p162本人所写并共同编写。

出处: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标题:治疗慢性病的体会点滴

出处:1964年7月22日 健康报

标题:虚者补之,不虚不补

出处:1992年11月27日 (医话) 联合时报

标题:治疗类风要因人而异

出处:1995年1月24日 文汇报

标题:胃脘痛

出处:1962年 上海中医学杂志

标题:诊治乳蛾体会

出处:1963年4期 上海中医药杂志

标题:人指甲的鉴别和炮制

出处:1964年2期 上海中医药杂志

标题:治疗瘰疠久溃不敛一例

出处:1964年4期 北京中医药杂志

标题:舌下望诊法

出处:1964年2期 北京中医药杂志

标题:喉痈的辨证论治

出处:1964年9期 北京中医药杂志

标题:止血药--金丝毛

出处:1964年3期 上海中医药杂志

标题:慢性泄泻辨证论治

出处:1980年5期 上海中医药杂志

标题:200例类风关诱发因素调查

出处:1981年7期上海中医药杂志 p29

标题:谈谈阅读医书方法

出处:1982年5期 上海中医药杂志p25

标题:中西药结合治疗类风关100例

出处:1984年7期上海中医药杂志

标题:学习《金匮》加深对类风关认识

出处:1984年8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专辑》

标题:17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舌象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出处: 1986年3期 上海中医药杂志p6

标题:中西结合治疗140例类风关分析

出处:1986年5期 上海中医药杂志 p7

标题:类风关的治疗重点与治则

出处:1987年11期 上海中医药杂志

标题:芎归芍草汤治疗挛急证

出处:1989年8期 上海中医药杂志

标题: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畸形调查

出处:198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杂志

标题:治疗老年人风湿病三法

出处:1993年2期中国中西结合风湿类疾痛杂志

标题:陈之才治咳嗽三法

出处:1995年5期 河北中医.

标题:陈之才用蒲栀煎皮硝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经验

出处:1995年 11期上海中医药杂志.

标题:陈之才老中医应用行军散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经验

出处:1995年5期 福建中医药.

标题:陈之才治疗尿路感染的经验

出处:1996年2期限河北中医

标题:以蛇制剂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出处:在1987年上海召开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会上交流

标题: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首先抓住止痛与退肿

出处:1987年9月在全国第四次痹病会议上大会交流

标题:以蛇治风湿

出处:1988年在全国蛇类资源医学应用研讨会上大会发言

标题:治疗老年人痹病的我见

出处:1989年在全国痹病委员会第五次学术交流会上大会交流

标题: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四要

出处:1990年4月在华东六省一市痹病会议大会交流

标题:以免疫学的观点,使用中药治疗类风关

出处:1991年6月在全国中医结合治疗风湿病委员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大会发言。

标题:治疗老年人痹病三法

出处:1992年5月在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痹病专业委员召开的第六次学术交流上大会发言。

标题:标本兼顾、分期辨证,治疗老年人类风关

出处:1996年10月在北京全国中医风湿会委员会召开的国际风湿病会议上大会交流。

标题:贯彻中医政策抚今追昔

出处:1989年12月在上海市卫生局召开纪念毛泽东逝世诞生100周年大会上发言(得三等奖)

标题:莫道老年都要补

出处:1994年5月 在青岛老年病会议上大会发言

出处:1996年10月在北京全国中医风湿会委员会召开的国际风湿病会议上大会交流。

出处:1983年12月在上海市卫生局召开纪念毛泽东逝世诞生100周年大会上发言(得三等奖)

出处:1994年5月 在青岛老年病会议上大会发言

标题:《名老中医沈六吉临床经验撷要》(本人编写)

出处:1991年天山医院印

标题:《从医五十年》(本人编写)

出处:1995年长宁区卫生局印。

标题:《我的一生》(本人编写)

出处:1992年 未印。

标题:《五十年写作集要》(本人编写)

出处:1992年 未印。

标题:《中医喉科集成》副主编

出处:1995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标题:《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其中“蛇制剂治疗类风关研究”及“蛇药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由本人所写

出处:1989年6月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