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疗内障寻因端委,调理注重脾胃。

陆氏对许多内眼症的治疗有特色,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各病病因、机理有清晰的认识,治疗针对性强。

陆氏认为,内眼病的致病因素,多数由于五脏功能失调引起,可以一脏独病,也可以数脏同病,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脾、肾两脏。这是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的缘故。

首先,脾胃两脏的失调,本身就会引起多种疾病。例如:它们有运化水湿、通调水道的功能,它们失调后,水液代谢障碍,即可能引起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等水液潴留局部组织的疾病发生。

其次,脾肾二脏失调后很容易累及其他脏腑,而发生各种眼病。例如小儿疳积病,可因脾虚生化失源,引起肝血不足,而导致夜盲甚至失明;脾虚者,又可能引起心脾同病,血失统摄而发生各种内眼出血病。

再次,其他脏器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眼病,又容易累及脾肾。例如,由肝火过旺而发生葡萄膜炎病,可引起脾的功能障碍,痰湿凝聚于角膜后壁而形成Kp,局部水液受阻严重则产生继发性青光眼等。又如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视神经萎缩病,在此阶段,均表现为脾肾不足,治疗以脾肾为主。

另外,通过益肾实脾,可以辅助其化脏器失调所引起的眼病的治疗,促进病情好转。例如各种眼病出血症,都可伴有局部组织的轻微水肿,根据《内经》病机十九条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在治疗所病脏器的基础上,适当佐以调理脾肾的药物,可以帮助消除水肿,促进瘀血消除。

一般而论,各种眼内疾病之早期多与脾有关,晚期,多责之于肾。所以,充分认识脾在内眼病中的作用,并给予合适的调理,对治疗疾病、预防后遗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陆氏常用的理脾法则有:健脾益气、健脾渗湿、健脾化痰、健脾生津、健脾养血、健脾养心、健脾抑肝、健脾补肾、健脾散火。这些法则,来源于内科特别是东垣学说,具体使用时,不可完全照搬内科学说。不能认为健脾就是“增进食欲”或是“补益脾气”,眼科之“健脾”要着眼于“动”字,即要求促进脾气的运化功能,所谓“补脾即是运脾”便是此意。健脾用药,常苍术6克、白术6克、茯苓12克三药合用,剂量偏小,意取其运动脾气的作用,若用量过大,反有壅滞气机之弊。若患者确有脾气虚弱者,可参以参芪,但陆氏又必于柴胡、升麻、蔓荆子、葛根诸药中选加一、二味药,二是升提下陷,俾使脾气上升入目。为加强气机的疏理作用,又常常佐入当归、川芎少许。对于青光眼病等一类以局部组织水肿的疾病,除加入泽泻、猪苓、楮实子等利水渗湿药物外,常佐以陈皮、桂枝等药促进水液流通。对于Kp及视网膜有渗出物者,可加入少许化痰药物。晚期疾病,则因久病入肾,调理方向也主要地转移到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