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期诸证

经期诸证是指月经前后出现的各种证候,是除了痛经、腰酸等妇科情况以外的全身各种症状。在历代文献中,本证记载不多,现在研究的也颇少。根据临床体会及文献所见,对经期诸证进行了归纳探讨。

1.对经期诸证作了详细的证候归类。

经期诸证包括了全身各系统的病变,表现为临床各科的多种症状,较为复杂。总结收集了50余个,按系统归纳整理成如下六类:

(1)精神神经系证候:经前头痛、经行眩晕、经行不寐、昏厥、烦燥易怒、癫狂、痫证、抽搐、震颤、胁痛、精神异常、明显疲乏等。

(2)消化系证候:经行泄泻、呕吐、腹胀、善食、口疮(口糜、口疳)等。

(3)出血性证候:经行吐血(错经、逆经、倒经)目衄、耳衄、乳衄、脐内出血、便血(差经)、指(趾)甲下出血、紫癜等。

(4)泌尿生殖系统证候:经前乳胀、经行浮肿、吊阴痛、环腰痛、下腹重痛、泄水、小便痛、尿频、尿感、性欲亢进、外阴搔痒、外阴溃疡、阴吹等。

(5)外感呼吸系证候:经行发热(触经伤寒、触经感冒)、热入血室、感冒(血伤风)、喘息、咳嗽(血痰)、声哑、鼻溢、身痛等。

(6)皮肤证候:经行瘾疹(风疹块)、面部痤疮(粉刺)、手足起泡、皮肤疮疹(血风疮)、全身皮肤及粘膜红斑大疮。

另外,还有经期吐蛔、目暗、四肢麻木、口渴、腿痛等。

2.主张经期诸证归属于中医妇科月经病。

经期诸证按现代医学理论,似可全部归属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但王师认为两者不能划等号。本证有出现经行时,也有出现于月经方净的经后者,加之证候繁多,范围较广,故不能由现代医学某一疾病所包括。例如经行腹泻患者,经方净的经后者,加之证候繁多,范围较广故不能由现代医学某一疾病所包括。例如经行腹泻患者,或原有慢性肠炎史,平时较少发作,每值经行或经前,肝强脾弱,旧病易发,当不可把慢性肠炎排除,认为只是肠道的水份潴留。又如经行感冒,在四季不分的云贵地区发病率很高,其他地区就相对少见,这种明显的区域差异,也不能单纯地解释为呼吸道粘膜的水肿,这类情况并不非少见,因此说明经期诸证牵涉面较大,可以包括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但两者不相等同。

本证各证候可以单纯出现,也可以成群出现,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例如经行吐血、经行发热、经行吐泻等大都单独出现;而经前乳胀或经前头痛常与烦躁易怒同时出现。更有经前头痛、经前乳胀和经行泄泻呈交叉型出现的。证候虽各异,病机也不同,然与经期都密切相关,是机体各系统发生紊乱而产生的综合病态。应将“经期诸候”归属于中医妇科月经病中,作为一个独立病种,按病机分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3.经期诸证病机主要是阴阳乖戾和冲任失调。

经期诸证包括多种证候,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主要由于经前后的阴阳乖戾和冲任失调,表现为肝脾诸脏功能失常,尤以肝为主。临床辨证时,肝病有肝郁气滞、肝旺脾虚、肝阳上亢、肝胃实热、肝肾阴虚;脾虚可致湿盛,包括湿热,痰湿和寒湿,也可引起心脾不足、气血两虚;肾虚主要为肾阴虚或肝肾阴虚,其次是肾阳虚。此外,因气滞致血瘀,因虚损致营卫失和,临床上都不少见,经期若存在各种失调和失常的因素,情绪波动或心理变化都易诱发本证。

4.经期诸证的治疗以和法为主。

经期诸证的症状虽各异,但病机主要是冲任失调、肝脾肾病变,故治则首先是调冲任、理气血、以和法为主,然后按临床表现,分别辨证施治。如肝郁气滞,治则为疏肝理气,和血调经。治疗时一要抓住特点,谨守病机,二要辨证以诸证表现为重点,又须结合月经情况,标本兼顾。同时,因本证发病时间有特殊性,用药时机必须灵活掌握。如经前症状同时或即将出现前即开始用药,至经行症状缓解时方停药,连续数个疗程,可获良效。另外,经期前后易情绪波动和出现心理变化,应避免不良刺激和进行心理治疗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