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甘淡,性平,无毒。入心、肾、脾、胃、小肠五经。马蔺为使。畏牡蒙、地榆、秦艽、龟甲。忌醋。产云南、色白而坚实者佳。去皮膜用。

益脾胃而利小便,水湿都消。止呕吐而定泄泻,气机咸利。下行伐肾,水泛之痰随降。

中守镇心,忧惊之气难侵。保肺定咳嗽,安胎止消渴。抱根者为茯神,主用俱同,而安神独掌。

红者为赤茯苓,功力稍逊,而利水偏长。

茯苓,假松之余气而成。无中生有,得坤浓之精,为脾家要药。素问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利水之药,皆上行而后下降也。故洁古谓其上升,东垣谓其下降,各不相背也。按小便多,其源亦异。素问云∶肺气盛则便数,虚则小便遗,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络遗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约为遗溺。厥阴病则遗溺。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宜茯苓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肺虚心虚、胞络热、厥阴病,皆虚热也。必上热下寒,法当升阳,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皆非茯苓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

茯神抱根而生,有依守之义,故魂不守舍者,用以安神。赤者入丙丁,但主导赤而已。

病患小便不禁,虚寒精滑者皆不得服。

味甘淡,性平,无毒。入肾、膀胱二经。去皮。

分消水肿,淡渗湿痰。

猪苓感枫根之余气而成,利水诸药,无如此诀。

寇宗曰∶“多服猪苓,损肾昏目。”洁古云∶“淡渗,亡津液,无湿证者勿服。”

味甘、咸,性微寒,无毒。入肾、膀胱二经。畏文蛤。

去皮、酒润,焙。

利水泄热,渗湿通淋。若与白术配合,涤饮平眩甚妙。伍于六味之中,补泻相辅而行。

李时珍曰∶泽泻利水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使人明爽,故有治头眩、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

泽泻善泻,古称补虚者,误矣。扁鹊谓其害眼者,确也。病患无湿,肾虚精滑,目

虚不

明,切勿轻与。

味苦,性寒,无毒。入脾、胃、肝、胆、膀胱五经。

理黄胆而除湿热,佐五苓而利小肠。

茵陈去湿热,独宜于五疸,然亦须五苓之类,佐助成功。湿热上干,口舌生疮,甘露饮中用之。后世普治暑湿内蕴,时毒项肿等之甘露消毒丹中,亦用之。

用茵陈者,中病即已,若过用之,元气受贼。

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胆、膀胱三经。

解烦热,除黄胆。涂漆疮,洗赤眼。

即北京香山红叶也,清利湿热,兼能解毒,故主用如上。

味甘、淡,性寒,无毒,入胃,膀胱二经利小便,行积滞。宣九窍之闭,通六腑之结。

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窍,下能利精窍,盖甘淡先入胃家,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上则发表,下则利水,为荡热燥湿之剂。与甘草为伍,名六一散,能利水泻火,解暑除烦。再入朱砂,名益元散,可以清心。

多服使人精滑。脾虚下陷者禁之。

味甘、淡,性寒,无毒。入肺、胃、膀胱三经。

泻肺利水,引热下行。通气渗湿,来乳催生。

通草之花上粉,外治痔恶疮、纳之多效。苏颂谓其疗胸中伏气攻胃咽。咽喉不

利,如

存异物者,用之亦有效。惜药肆不备。

味甘,性寒,无毒。入肝、肾、小肠三经。酒拌蒸曝。

利水止泻,解热催生。益精明目。开窍通淋。用其茎叶,行血多灵。湿热疮痒,用之安宁。

利水之品,乃云益精,何也?男女阴中,各有二窍,一窍通精,乃命门真阳之火;一窍通水,乃膀胱湿热之水。二窍不并开,水窍开,则湿热外泄,相火常宁,精窍常闭,久久精足,精足则目明。

阳气下陷,肾气虚脱,勿入车前。多用久用,渗利太过,反致伤津。

味甘,性寒,无毒。入膀胱经。

能催生通乳,疏便闭诸淋。

气味俱薄,淡滑为阳,故能利窍。

冬葵乃滑利之品,滑可去着,故能治如上诸症。但无故服用,必有损真之害。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肾二经。

能利水消肿,治面浮腹大。

陈瓢,亦与之同功。

味苦,性平,无毒。入肝、肾、膀胱三经。薏苡为使。

恶葵根,大黄、柴胡、前胡。

祛风而通经络,利湿而厘清浊。主风寒湿痹,腰膝作疼,五淋恶疮,茎中刺痛。既可去膀胱宿水,又能止失溺便频。

萆本除风湿,如阴虚火炽,溺有余沥,及无湿而肾虚腰痛皆禁。

味苦,性寒,无毒。入膀胱经。

利水破血,出刺堕胎。消肿决痈,明目去翳。降心火,利小肠。疏癃结而治淋,逐膀胱之邪热。

八正散用为利小便之主药。若心虽热而小肠虚者忌服。恐心热未除,而小肠复病矣。去刺者,拔肉刺也。

味苦,性平,无毒。入膀胱经。

利水治癃淋,杀虫理疮疾。

治癃及疮,皆去湿热也。

蓄直逐,不能益人,不宜恒用。

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肺、膀胱二经。杏仁、滑石、射干为使。

清肺金以资化源,通膀胱而利水道。面浮腰酸溲浑,极宜用也。肺热咳嗽躁烦,亦可投之。

本药多与车前或滑石为伍,其效更着。

味甘,性寒,无毒。入小肠、膀胱二经。

除湿热、消肿满。清血分,利水道。

产于黔中及河南,收曝日中,小干,以纸衬之,以杖击之,有细沙落纸上,且曝且击,以净为度。性不野狼戾,惟热在太阳经血分者宜之。

味甘、性平、无毒。

利水消浮肿,熏烟治鼻渊。

此物尚有平肝、止血等作用,乃废物利用、无害之良药也。

味甘、辛。性温。入脾、胃、肝三经。

去风燥湿,经络宣通。导胃肠湿浊,治关节痹痛。既可内服,又作熨用。

治霍乱之蚕矢汤,治湿热痹之宣痹汤皆有效之名方也。

味咸,性寒,无毒。去翅足炒。入大小肠、膀胱三经。

通便而二阴皆利,逐水而十种俱平。贴痒燥颇效。化骨哽殊灵。

蝼蛄自腰以前,其涩能止二便,自腰以后,其利能通二便,治水甚效。但其性猛,虚人戒之。

味甘,性凉,无毒。入肝、肾、膀胱三经。

利窍行湿热,明目治淋沥、妇人带下,小儿疳积。能牢牙止痛,治气阻咽嗌。或磨汁而饮,一枚用三日。或为末水飞,一钱末饮服。或火醋淬,朱砂红曲同为散,或捣如黍米,桑根白皮共煎液。或蜜调其粉涂唇,便用于小儿。或细末葱白汤调,治伤寒尿涩。

石燕乃古代生物化石,药源甚广。孕妇忌用。

扬州、镇江等地,用以磨汁治咽喉有阻窒之感者多显效。

附∶红燕丹方(见《医宗说约》)大石燕一对,火醋淬九次,研细末。朱砂三钱,另研,水飞。红曲一两,洗净。共研极细末。每服三分、糖拌,开水冲服。此方消疳化积、(有握拳努挣现象者尤宜。)且无药气、利于小儿之畏药者。蒋示吉先生并附亲历之医案一则云∶“予表侄二三岁间,患疳积症,头大身瘦、发热溺如米泔,诸药不效。后闻药气即吐,束手无策。偶遇异人传此方、和于糖果粥饭中与之、竟痊愈。后以此济人,无不效”。其余用法之主症、请参阅《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