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气内虚,热毒下遏,是肾炎内在病源(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一)治感染、益气清解,透泄肾络

慢性肾炎的病因与发病原理目前尚未定论,大多数人认为本病与急性肾炎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临床上可以见到本病起始时有感染的症状。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患者亦易于发生感染性疾病,从而造成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若见患者头痛眩晕,畏寒发热,咽喉肿痛,面色白或目胞浮肿,下有腰府酸痛,尿意频数,小溲短赤而混,此因旧病正虚,正不御外,易罹虚邪贼风,邪风中人,引动伏邪,则内外相应,虚实相兼。先生创用益气扶正,疏风解毒,透泄肾络之法,祛邪而不伤正,扶正以助祛邪,务使新感表邪从外而透,肾络之热从下而泄。常以黄芪、党参、白术健脾以益气,补肺固表。肺脾二脏,调节水液,本病因二脏虚怯,故有水肿。肺气不足,表卫不固,故以补肺以固表,健脾以益肺。参芪又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防风、僵蚕、蝉衣等祛风解表。外感表症,解表为先,先生认为祛风药轻扬易透,还有缓解免疫变态反应的作用,银花,连翘、六月雪、地丁草等清热解毒,能抑制病灶的感染。先生在此将透泄一法从温病借用于肾炎。温邪由卫入气,临床常以祛风药轻透,以清热解毒药宣泄,凭借药物之轻灵流动,使温邪烟消云散。祛风药与银翘相配,能外达表邪,与六月雪、玉米

(二)除水肿,健脾温肾,通阳利水

水肿是慢性肾炎最易觉察的临床表现。它最早被发现,也常容易反复。因为慢性肾炎患者体内白蛋白从尿中丢失,血浆蛋白过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水肿,古人对水肿有长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生认为,从辨证角度看,慢性肾炎的水肿,主要属于脾肾阳虚,气不化水。盖肾为水脏,藏一身之精,乃命火发源之地,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脾为阴土,乃后天之本,赖肾阳以煦动,输布水谷精微,五脏精气非其不能奉养。若内伤劳倦,外感寒湿,损及脾阳肾阳,则清阳不升,精微下泄,气不化水,则水湿泛滥,浮肿而面白肢冷,尿少而蛋白漏渗。常见到纳呆便溏,乏力畏寒,腰膝酸痛,舌淡胖,苔白滑。先生根据多年经验,认为用实脾饮与真武汤较合拍。常以附子、桂枝,或肉桂、生姜温肾阳通阳气,贴量较重,又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葫芦巴等温补肾阳,使刚柔相济,肾阳蒸腾,脾阳得运,精微转输,水精四布,小便通利,水肿得退,又以红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培土,利水消肿。上述健脾益气,补肾温阳之药,均有调节人体免疫之功能,对本病发生,可能有一定的纠正作用。此外先生还用车前子、大叶金钱草、玉米须、茅根以利尿。诸药配合,确能温阳益气,鼓舞脾运,复壮肾阳,蒸腾气化,通利水道,转输精微,

(三)止血尿,滋阴清热,化瘀止血

血尿亦是慢性肾炎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肾小球的炎症所造成的。一般是显微镜下血尿,亦有肉眼血尿。《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篇》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阴涩则病积溲血”。先生根据热在下焦和少阴脉涩病积可致血尿的理论认为慢性肾炎正气内虚,热毒下遏,肾阴受损,相火内动,扰乱阴络,阴络损则血下渗,发为血尿,若渗血日久,下焦离经之血成瘀与热相搏,瘀热互阻,涩滞肾络,更伤肾阴,如此循环,则尿血迁延,反复发作。因此先生认为,慢性肾炎尿血,较为常见的病机是呈肾阴不足,瘀热阻络。其特点为:1单用滋养肾阴药物无效;2单用清热止血亦无效、相反可引起血块堵塞,排尿困难;3兼有瘀热症,如口干而不欲多饮,低热,身有紫癜,舌红有青紫瘀点,舌下青筋暴露,脉细涩。先生采用滋阴清热,化瘀止血一法,养中有清,止中有化,使肾阴复而络脉静,瘀热去而尿血止。慢性肾炎血尿用活血化瘀法是颇有深意的。此时肾脏内有炎症,肿胀后期有纤维化,肾脏萎缩,皆为中医血瘀之症。现代临床与实验都已证明,活血化瘀药物有改善肾血供应,增强肾小管排泄功能的作用,并对肾小球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慢性肾炎病程较长,血瘀证多有兼挟,因此用活血化瘀法时,应以中?

(四)消尿蛋白,益气补肾,固摄精微

慢性肾炎过程中,蛋白尿常常存在。尿蛋白以白蛋白为主。先生认为白蛋白是人体精微物质,属于精气的一部分。精气赖脾之升以转输、肾之固以封藏。尿蛋白长期流失不止,与脾肾气虚,固摄无权有关。其病机是脾气虚陷,清气不升,清浊互混,清微下注、或肾气亏损,阴阳两虚,封藏失司,精气漏泄。先生临床治疗以持续性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肾炎,有两条经验:健脾摄清,重在益气升提;补肾固精,务须阴阳互调。常以黄芪、党参、苍术、白术、山药、茯苓、升麻益气清,健脾摄精。熟地、山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首乌滋肾中之阴。潼蒺藜、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肉苁蓉、杜仲、牛膝补肾中之阳。龙骨、金樱子涩漏固脱、收敛精微。另用黑大豆与爵床二味重要药物。对黑大豆,谢利恒氏曾曰:“此物色黑属水,为肾之壳,入肾之功最多”。能滋补肾阴,固涩肾精,又能活血解毒。爵床为民间草药,能清热解毒,利湿消滞,活血止痛。先生认为能降尿蛋白、消浮肿。先生亦常用黑大豆丸(黑大豆120g 山药60g 黄芪60g 苍术60g 共研细未,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g 开水吞服,配入辨证复方中,每获良效。在病情稳定后,常服丸药,以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