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观与动态观是辨病辨证的源泉

先生认为:不论辨病与辨证,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都必须建立在整体观与动态观的基础上。人是一个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皮毛骨肉、眼耳口鼻,它们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各个脏腑既要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疾病,但是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某一脏腑本身的功能偏强偏弱可影响到其他脏腑。例如“肾阳”不足可以导致“脾阳”不足。当肾阳不足时,会有手足发冷、畏寒、面色苍白,影响到脾脏时又可见到消化不良,大便溏薄,或早晨泄泻。脾肾虚弱又可导致其他脏腑的疾病。这说明了脏腑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也有一定的关联,如肝同眼睛有关,肝热眼睛就会多眵、羞明;肝血不足就会两目干涩,视物昏糊。其他如肾与骨有关,心与血有关,脾同肌肉有关等。因此,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孤立起来对待,而是从它们相互的关系上来考虑。如肺的虚弱性疾病,可用健脾的方法来增强病人的运化功能和体质,促使肺部虚弱的病变得到改善。局部组织的疾变,如慢性脓疡,疮口不收,全身情况较差,若单从疮口考虑,用消毒、排脓、生肌、长肉等法都不能取得效果,就必须考虑整体,加强整体调理,采用一些温补药,不但整体情况好转,而且疮口也迅速痊愈。先生指出:“对待一

疾病不是静止的,而是经常变化着的过程。表面上看是停留在一个阶段,但是从这个阶段的开始到这个阶段的末了,就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它的来是个变,它的去也是个变。前人把热病分作几个证候类型,可由轻到重,或一开始就重;可以一个证候类型单独出现,也可以二个三个证候类型同时并见,又可以一个一个证候类型顺序出现。它们的变有按一般规律的,亦有不按一般规律,就是说变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总的来说按一般规律变的较多,但这个一般规律还是属于变。先生强调指出:“讲到变,有渐变,也有突变,突变往往由渐变而来,表面看来似乎是突变的。”中医学上说阴病可以转阳,阳病可以转阴,这是相对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古人有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说明事物是逐渐发展的。中医在治疗疾病时非常重视疾病的转化,一般认为阴病转阳为吉,阳病转阴为凶。如大叶性肺炎开始表现出阳性症状,如果由于病的发展或治疗不恰当转为阴证,这时急须温阳,使它由阴转阳。又如中毒性肺炎,一开始出现阴证,这时急须用回阳药,使它由阴转阳。还有一些热性病,往往高热持久,脉搏洪大,看上去是阳证,实际上已经潜伏着转阴之机。

“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踏着霜可以知道冰的日子就要到了;判断疾病的传变,也应学会掌握这种预见,因为高热持久,病人体质消耗过多,心脏负荷过大,往往导致心阳衰竭,从而变为阴证。所以先生说:“医者必须动态地观察病人,灵活地采取措施。可见整体观与动态观是辨病辨证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