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宜燥湿不宜利湿

泻多由于湿。《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曰:“湿盛则飧泄,乃独由湿耳。”因此利水渗湿,分清泌浊历来是治疗泄泻的主要法则之一。如丹溪曾云:“泻多由于湿,惟分利为上策”。景岳说:“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李中梓则以淡渗利水列为治泻九法之首位。然而先生认为急性腹泻或慢性腹泻均宜燥湿而不宜利湿。盖因津液具有载气、化血、濡润全身之功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临床上常可见气随津脱,津竭气亡之现象,故仲景对汗、吐、下法的应用十分慎重,后世医家亦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缕生机”之说。小便乃由津液所化,慢性腹泻丧失津液已多,再利小便势必导致其津液愈枯而使病情更趋严重复杂。慢性泄泻之湿,乃是脾虚失运所致,唯有健脾燥湿才是治病之根源,利小便实有犯“虚虚”之误。《杂病源流犀烛》曰:“脾强无湿”,故先生主张运用川厚朴、苍术、白术、砂仁或黄连等健脾燥湿药,从根本上杜绝其生湿之源。从现代药理研究可知,此类药物均有控制肠道病菌的作用,故适用于慢性腹泻的治疗常取得较好的疗效。如一患者泄泻三个月,多则日行七八次,少则二三次,便溏有异味,口苦苔黄而腻,显系中焦湿热,先生运用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枳实、木香消导积滞,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