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囊乳痈

传囊乳痈是产后哺乳期乳痈溃后的一种并发症。初起多由乳头破碎,外受风邪,内有肝胃蕴热,乳汁积滞,乳络受阻引起乳痈。继则因失治、误治或因乳房下垂,脓腔在下,溃口在上,引流不畅,脓液积聚,而成袋脓和传囊。因此脓液淋沥不尽,疮口久不愈合,而成瘘(窦道)。唐师将乳痈溃后并发袋脓、传囊、成瘘(窦道)等,统称为传囊乳痈。其临床症状:体温多在38.5~40℃之间。血白细胞多在1~2×109/L,嗜中性80%~90%之间。其中体温39℃以上,血白细胞1.5×109/L以上,嗜中性85%以上有9例。脓液培养以金葡菌为多。

传囊乳痈在临床上多见以下三种情况:1.乳痈失治,未能及时切开排脓,致脓毒横走旁窜,腐蚀乳络,形成传囊,久溃不收,导致成瘘。2.乳房后位脓肿,由于脓腔深又处于低位,成熟程度不易为临床掌握,穿溃出毒较迟,容易形成多处脓腔、窦道,有的已经穿溃出毒,有的尚未穿溃,而滞留形成新的脓腔窦道,致成脓水淋沥不尽,多次(处)穿溃,久不收口地复杂窦道。3.下垂型乳房,刀溃后容易出现溃口在上,脓腔在下,引流不畅的情况。若溃口在乳晕部容易出现漏乳不止,影响疮口愈合。

唐师将治疗方法总结为:

内治:乳痈脓肿已经穿溃者(包括自溃或刀溃),以和营清热托毒法治疗,选用当归、赤芍、川芎、银花、黄芩、连翘、蒲公英、瓜蒌、生黄芪、皂角针、王不留行子、丝瓜络等;乳痈脓肿末溃者,以和营清热消肿法疗,选用当归、赤芍、川芎、牛蒡子、僵蚕、瓜蒌、蒲公英、银花、连翘、半枝莲、王不留行子、路路通等。正虚者拟增益气补养之品,阴虚者拟加养阴滋润药;乳胀、漏乳者拟加谷芽、麦芽、山楂等回乳药,新发脓肿加重清热消肿药。

外治:脓肿红肿初起以金黄膏外敷消之。脓肿成熟已有波动宜切开排脓,疮口以九一丹药线引流,金黄膏或红油膏盖贴,再用垫棉加压、胸罩托高乳房(或用绷托高压紧乳房)。

并认为治疗要注意以下几点:(1)抬高乳房,便于积脓排出通畅,尤其对下垂型乳房更为重要。(2)垫棉加压,可使脓腔及窦道内减少脓液潴留容易发生纤维性粘合,从而促使疮口愈合。(3)药线引流,可保持疮口排脓通畅,使潴留的脓液沿药线排出,防止疮口假性闭塞,导致积脓再次横走旁窜,形成新的脓腔和窦道。药线引流一般需要10~14日。(4)传囊乳痈漏乳不止,可用回乳法。①谷芽、麦芽各30克,山楂15克,连服5~7天。②肌注苯甲酸雌二醇2mg,日2次,连用3~5天。

典型病例:

凌××,女,27岁。人院日期:1982年9月16日。左传囊乳痈红肿热痛,结块多个,反复发作已有2.5月。先后自溃疮口2个,刀溃疮口1个。屡用中药和多种抗生素治疗,寒热不退,体瘟仍在39℃,红肿结块尚有新发。目前左乳以乳晕为中心,红肿波及整个乳房,范围有18×14cm2,外上象限已有轻度波动。舌苔腻边尖红,脉细数98次/分。新产体虚,更受病邪缠绵日久,面色恍白。肝胃蕴热,外吹积乳化脓,传囊为患。正虚邪实,治当扶正托毒,和营清化湿热。内服生黄芪12g 白术9g 茯苓9g 当归12g 银花9g 蒲公英30g 皂角刺12g 丹皮9g 黄芩9g 紫花地丁30g 生甘草3g。外用千捶膏贴于轻度波动处,再外盖金黄膏。2天后,左乳外上象限乳晕附近波动最明显处,切开排脓约100ml。疮口用二宝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盖贴外,加用胸罩将乳房托起垫棉压紧,使疮口引流通畅,经治10天,脓液减少,脓色转清,停用药线,继续加压抬高乳房。苔薄润脉濡细,治当益气养荣,和营清化。内服生黄芪12g 党参12g 焦白术9g 当归12g 白芍9g 川芎9g 瓜蒌12g 蒲公英30g 陈皮6g 天冬9g 生甘草4g。1周后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