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甫老师学术经验拾零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 1992年第1期第1~2页

摘要:秦师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的观点。

1、辨证正确,治疗精当

辨证正确,配穴精当,是秦师疗病的特色,他认为:治病必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只有辨证正确,治疗才能无误,只有切中病机,直捣病所,方能克敌制胜。秦师临症,首先务必辨清病在何经何脏,气血孰盛孰衰,寒热阴阳,邪正偏胜,然后再组方配穴。对虚损病人,常从脾胃入手,取足三里、三阴交,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强则气血充沛。对情志疾病,必从心肝入手,取内关、照海、太冲,因肝主疏泄,心主神明,肝气条达,心神安宁,则情畅志宁。对肺实咳症,常取少泽,鱼际、孔最、以直驱其邪。对肺虚痰多者,往往取足三里,太白、太渊、偏历,原络相配,培土生金。而对久咳气喘,则多取中府、肺俞、肾俞、太溪,以肺肾同治。治肾精亏损者,必须肾俞,命门,复溜,太溪,以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使阴得阳助而源泉不竭,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2、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

在学术观点上,秦师能博采众长,把中西医理论融会贯通应用于临床。“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是秦师治病特色之一。督脉行脊里入于脑髓。肾脉贯穿脊柱,属肾,肾主骨、生髓,肾督二脉的关系密切。故凡是影响四肢功能的疾病,如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等,秦师都认为与督脉有关。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脑与脊髓发出的外周神经支配四肢的感觉、运动,当有关致病因素造成外周神经病损时可出现四肢的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或肌肉萎缩等症状。纵观中西医理论,衷中参西,秦师改变了传统的治四肢疾病仅在局部取穴的治法,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的观点。“主取督脉”的选穴原则是:上肢疾病主取大椎,因大椎与全身阳经交会,能疏通四肢的气血经络,尤以上肢头部为主。下肢疾病主取命门,命门穴为培土元补肾,强健腰脊之要穴。肾之精气充足,则下肢强劲有力。加之用梅花针在督脉行经部位叩打后拔罐,每能获得良效。

3、针药结合,速蠲病痛

"一针,二灸,三服药”是秦师治病方法的原则。《素问·移精变气法》云:“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针药运用得当,往往能相得益彰。秦师常说:针、灸、药各有所长,不能偏废,秦师临证,凡遇初病、急症,首先针刺,以针刺取效之立竿见影顿挫其来势之猛烈。如呕吐频繁,汤水难进之病人,秦师用针刺天突、内关、中脘、足三里,一诊即能使呕恶缓解,二诊而能进食,呃逆止。6小时后复逆,但呃势已轻,第二天原穴再针,4次而愈。凡遇久病、虚证、寒证则以灸法为主,以灸之温热能祛寒补虚。如长期咳喘不愈者灸大椎、肺俞;慢性泄泻,缠绵不愈者灸天枢、足三里,畏寒痛经灸关元、三阴交。而对一些重症,危证,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则往往针药并施,双管齐下,以针刺导其先,以汤药荡其后,每能收到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