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补肾益气合活血化瘀法治肾病综合征

沈教授在60年代始对慢性肾炎的中医分类及其治疗规律进行探讨时发现脾虚湿胜型占30%,命门火衰型占17.5%,脾肾二亏占30%,无特殊见证占17.5%。然按辨证论治分别予以温阳法、健脾法、攻下法、清热解毒法,待肿退后,再予以善后调理法,结果温阳法对慢性肾炎疗效最好,适应于各类型,即使无特殊见证用温阳法亦能见效。常用金匮肾气丸或附桂八味丸或济生肾气丸等方药加减,沈教授以药测证的形式论证慢性肾炎主要病机为肾阳虚衰,且将温补肾阳法作为治慢性肾炎主要治则。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又发现在应用温补肾阳法调治后,虽能改善一些症候,但在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的效果方面收获尚不够理想。追其原因时发现由于发病年龄层次、病理类型不同其疗效亦有差异,如肾病综合征临床证候大致相同,但其组织破坏程度、部位有所差异,病理反应亦有所不同,故有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型、膜型、局灶性节段性等之分,在这种情况下,沈教授在宏观辨证基础上采用微观辨证方法,按年龄层次、病理类别论治,取得良好疗效。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沈教授曰:“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以蛋白尿为临床特征,好发于幼儿、老年期。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形态和功能均未臻成熟完善,肾气相应不足;老年人肾气渐衰。这二个年龄段不论肾气不足,还是肾气亏损,均表现为肾气虚。肾为封藏之脏,五脏六腑的精气淫溢,而渗灌于肾,肾脏乃受而藏之,如肾气不固,封藏失司,气不摄精,精微物质外溢(蛋白流失),导致肾气亏损加剧,抵抗外邪能力下降,易感冒等病证。” 对于治疗沈教授认为补肾益气法可能对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功能及基底膜渗透性有所裨益,常用六味地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重用补气摄精的黄芪合固涩收敛的牡蛎相伍以防止蛋白流失,配益母草加强活血之力,增加肾血流量,改善或调节肾细胞功能。

系膜增生性肾病 膜型肾病 沈教授认为此类肾病是由于长期炎症浸润免疫复合物沉积基膜或毛细血管壁上,导致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以致管腔狭窄,肾局部组织增生纤维化,疤痕形成,使机体内清除废物能力下降,有害毒素不能有效排出,进一步损害肾组织等变化。虽然其临床并无明显瘀证的现象,但从病理机制来分析其有血瘀证本质,因此在补肾的基础上侧重于活血化瘀的治疗,通过改善肾局部组织血供,促进炎症及瘀证的吸收,增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使代谢产物及时排出体外,防毒素对肾脏进一步损害,从而改善肾功能。临证沈教授善用六味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或益肾汤调治,加大益母草用量。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沈教授曰:“该病多因隐匿起病,当确诊时其肾功能损害较严重,肾小球广泛足突融合,免疫复合物呈团块沉积,且对激素及细胞毒药不敏感,纯中药疗效亦不显”。

目前国内外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综合治疗能对肾病综合征取得一定疗效。尤其是对激素敏感的患者,激素对控制炎症有较好的作用,但大剂量激素应用或长期口服激素会出现柯兴氏综合征等副作用,且极易产生HPAT轴功能抑制,致垂体、肾上腺皮质储备能力下降,若突然停药或迅速减量很容易引起疾病复发,甚至出现危象。沈教授根据激素特性,在发病期先用激素+滋肾阴泻虚火法常用生地、知母、生甘草减轻激素副反应,待病证稳定,激素渐减时,以温阳药递增,激素递减的形式及辨证用药,善用温肾补气合活血化瘀法,以仙灵脾或附子为主+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桃红四物汤或益肾汤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