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观察

一、观察对象:共50例。

1.性别:女性:34人;男性:16人。

2.年龄

初诊年龄:17岁以下24人,40岁以上6人,年龄最小2月,最大66岁,平均初诊年龄21.76岁。

发病年龄:除4例发生于内脏而无法明确其发病年龄外,大多发生于20岁以前,其中又以出生时即发现局部小红痣,以后逐年增大,平均起病年龄17岁。

3.部位分布:以四肢及头面部多见,其他如躯干部、五官内、内脏器官如降主动脉瘤、颈动脉瘤、肝内,以及多部位泛发。

4.血管瘤形状:蕈状、蜿蜒状、罩状、条索状等。

二、诊断标准及其分类

分为筋瘤型和血瘤型二类。

筋瘤型的诊断标准:色紫红而暗或接近正常,患处牵掣胀痛,肤温正常或低。筋瘤型的诊断标准:色红较鲜,质软如绵,肤温升高,自觉灼热。

内脏血管瘤若热象不明显,只觉牵掣不适的归于筋瘤型,而全身症状热象明显,局部灼热感明显的归于血瘤型。

三、服药方法及其剂量

消瘤丸服法:口服。

剂量,随年龄大小而增减。

四、疗程

一月为一疗程,一般可连续用5~6疗程。

五、观察指标

自觉症状:酸、胀、痛、功能影响。

局部检查:大小、色泽、质地、质温。

六、结果

1.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瘤体消失,症状消失

显效:瘤体缩小三分之一,症状基本消失

有效:瘤体有缩小,症状缓解或瘤体停止进展,但色泽改变,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无效:瘤体无缩小,症状改善不大。

2.治疗效果:痊愈3例,占6%;显效27例,占54%;有效19例,占38%;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七、疗效与形状的关系

对体表类如四肢、头面部、躯干部及眼、鼻等部位的血管瘤效果较好,对内脏血管瘤如肝脏血管瘤等效果不满意;对筋瘤及血瘤疗效无明显差异。

八、典型病例

陈××,女,10月。

出生后上唇点状红痣,迅速增大,散漫至上颚部,高于皮肤,诊为血管瘤,外院认为难以杜其发展,遂来中医科门诊。

初诊:上唇血管瘤,唇内、外侧均见,大小2.0×0.6cm,高出唇粘膜,色鲜红欲滴,舌红苔薄脉细数,瘀热交阻脉络,从血管瘤立法。

消瘤丸,1粒,每日三次。

二诊:局部血瘤色转淡,无痛胀感,苔脉同前,续服消瘤胶丸。

上法坚持前治,血管瘤势平色淡,迄今随访二年半,患处已不易辨出,无法测其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