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十:胃癌治验

戚××,女性,58岁,退休工人。病历号16940。

患者于1969年开始,胃痛时作,1970年3月间胃痛加剧,形体日见消瘦,大便色黑,头晕眼花。1970年9月12日来我院住院,1970年9月23日及同年12月26日胃肠摄片均提示:“胃幽门前区有小龛影约0.5×0.5cm2大小”(号23354),经内科治疗未效。于1971年1月20日行剖腹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胃与腹膜、肝脏、大网膜、结肠等广泛粘连、胃体后壁肿块月8×6×4 cm3,浸润整个胃壁,有出血点,与胰腺粘连,胃大小弯淋巴结均肿大,质硬,为癌肿转移。行分离粘连,作胃大部分姑息切除术,与结肠前作胃与空肠吻合术”。病理证实为“胃未分化癌”、“贲门切端仍有癌肿病变”。术后恢复良好。

1971年3月19日出院,1971年4月23日来院门诊,主诉:上腹部闷胀,纳少,呕吐黄水,中上腹部又及肿块,但边界欠清,轻度腹水,脉象小弦,舌苔薄白,症属胃癌术后,余毒未净,脾虚气滞,肝胃不和,治宜益气健脾,理气降逆。软坚散结。处方:旋复花9克、代赭石15 克、党参12克、姜半夏12克、姜竹茹12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广木香9克、公丁香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夏枯草12克、姜川连3克、煅瓦楞30克、沉香曲9克(包煎)。药后自觉上腹部胀痛大减,胃纳略增,呕吐偶作,小便增多。药既合度,原方续服。1971年6月4日复诊,主诉:腹胀、纳差、上腹部有肿块隆起,大便日行4-5次,脉细软,舌苔薄白,质淡,症属脾虚运化无力,气机失畅,治宜益气健脾,理气畅中。处方:炒党参12克、炒白术9克、茯苓15克、陈皮9克、半夏9克、八月札30克、枸杞15克、木香9克、红藤30克、菝契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藤梨根30克、野葡萄藤30克、夏枯草12克、海藻12克、生牡蛎30克、焦山楂 12克、焦神曲12克、鸡内金12克。每日1剂,水煎汤分2次服,药后腹胀减轻、胃纳渐复,大便日行1次,上腹部未扪及肿块及腹水。嗣后又酌情加入当归、炒白芍、枸杞子、补骨脂等补血补肾之品。多次胃肠摄片均未见复发征象。超声波检查肝脏未探及占位病灶及腹部肿块,全身情况佳,能操劳家务工作,治疗迄今已28年,仍健在。

按:晚期胃癌多有正虚邪实,正虚以脾胃气虚为多见,邪实为热毒内结,阻碍气机的流通,故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花蛇舌草、藤梨根、野葡萄藤、红藤、菝契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夏枯草、海藻、生牡蛎等软坚化痰;八月札、枸橘、木香、陈皮理气畅中;扶正与攻邪相位于一炉,故取得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