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和机理

1.胃肠道的生理功能:摄食是胃肠功能的基础,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借饥饿、食欲及饱食感来调节和保证食物的摄取。食物在口腔内嚼碎并和唾液搅和,通过食管入胃,在胃骨与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胃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中,在胰酶、胆汁和多种激素的充分作用下,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将食物残渣浓缩成粪便经直肠肛门排出。

2.摄食中枢:食物是高级活动现象之一。饮食后饥饿感即消失。但对美味佳肴仍能引起食欲。已知下丘脑和摄食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当毁损下丘脑的腹侧区,会引起动物过分摄食导致肥胖,毁损其外侧区则引起拒食和拒饮,面对食物无动于衷直至饥饿而死。反之,对下丘脑腹侧区和外侧区分别予以刺激则出现与毁损相反的结果。

3.摄食的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发现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对摄食功能的影响,将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到鼠的下丘脑的外侧区,5~10分钟后开始进食,持续20~40分钟,也可使饱食的猴子进一步饮食。外周注射5-羟色胺可减少鼠的摄食量,而将5-羟色胺直接注射到脑室或下丘脑房室核,可抑制鼠摄食,具体机理尚不清楚。乙酰胆碱可通过边缘系统的一些结构促进动物进食。血糖高时,对摄食亦有抑制作用。

4.胃肠道对食欲的调节作用:胃的充盈与否入收缩程度对食欲是重要的信息反馈,胃空虚时收缩增强,人就有饥饿感,食欲增加;胃内食物充盈时,收缩减弱,人就有饱感,食欲减退。

5.心理因素对食欲的影响:胃肠道受植物神经支配,心理与生理之间通过植物神经、激素及神经介质等中介物质沟通和调节,精神愉快时,食欲增加,悲伤抑郁时食欲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