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与传播途径

人类是肠道病毒的天然宿主,儿童是最敏感的人群。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肠道病毒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多数为隐性感染,发病率为2~10%,主要取决于病毒的型别、株别,以及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粪-口途径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感染后病毒在咽喉部持续存在1~3周,通过粪便便排毒1~18周,因此粪便污染的食物、水源和用具等是主要的传染源,而媒介昆虫、苍蝇、蟑螂等偶而可成为传染源。流行季节主要在夏、秋季,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

(二)致病性

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在包括咽部在内的消化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繁殖。在敏感的儿童或缺乏免疫力的成人中,病毒进一步扩散到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此时病人出现低热。随后病毒很快进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继续繁殖,同时侵犯敏感的器官或组织,引起以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多种特殊临床表现。在炎症反应中可看到细胞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炎症反应在血管周围比较明显。肠道病毒可直接引起组织病理损害,如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疱疹性咽峡炎、结膜炎、流行性肌痛、甲型肺炎等。另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心肌炎或心包炎、肾炎和肌炎等除病毒原发感染作用外,还有免疫病理反应的参与。

(三)免疫性

机体受病毒感染后,肠道局部可出现特异性分泌型lgA,血液中依次出现lgM和lgG 抗体,分泌型lgA能清除肠道内的病毒,在阻止病毒进入血流中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lgM、lgG抗体(主要是中和抗体)可阻断病毒向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部位扩散并将病毒清除。中和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甚长,对同型病毒感染有牢固的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