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溶血反应测定补体法

(一)CH50试验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这种活性很容易通过溶血反应进行检测。在一个适当的、稳定的反应系统中,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个特殊的S形曲线(图14-1)。

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的关系

图14-1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的关系

从图14-1可以看出,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补体量的变化不能使溶血程度有显着改变,速溶血对补体量的变化不敏感。但在半溶血(50%溶血)上下时曲线最陡,即使补体含量仅有较小变动时,溶血程度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也就是说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故采用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要比100%溶血敏感得多,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complementhemolysis50%),简称为CH50。

(二)CH50试验方法

取新鲜血清标本进行试验。按表14-3的要求在各管中加入试剂和反应物,一起放37℃水浴箱中温育30min。

做CH50试验时,应同时配制50%溶血的标准管。取2%SRBC悬液0.5ml,加2.0蒸馏水,使SRBC全部溶解;再加入2.0ml1.8%NaC1溶液校正为等渗溶液;最后加入2%SRBC悬液0.5ml,即成为50%溶血状态;混匀后取该悬液2.5ml,随试管一起进行温育,便是50%溶血标准管。

表14-3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

试管号码 1:20稀释血清(ml) 巴比妥缓冲液(ml) 2U溶血素(ml) 2%羊红细胞(ml)
1 0.10 1.40 0.5 0.5
2 0.15 1.35 0.5 0.5
3 0.20 1.30 0.5 0.5
4 0.25 1.25 0.5 0.5
5 0.30 1.20 0.5 0.5
6 0.35 1.15 0.5 0.5
7 0.40 1.10 0.5 0.5
8 0.45 1.05 0.5 0.5
9 0.50 1.00 0.5 0.5
10 0.00 1.50 0.5 0.5

温育后将所有试管2500r/min离心5min,通过观察比较,选择溶血程度与标准管相近的两管在分光光度计上分别读取吸光度,以最接近标准管的那一管定为最高有效反应管,取其稀释倍数代入下列公式,求得CH50的测定值(单位U)。

每毫升血清总补体活性(单位)=×稀释倍数

用CH50法测定总补体溶血活性时,所测得的值与反应体积成反比例关系,上例采用的液体总量为2.5ml,测得的总补体活性的参考范围为50~100U/ml。

(三)临床意义

CH50法主要检测的是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所反映的主要是补体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如果测定值过低或者完全无活性,首先考虑补体缺陷,可分别检测C4、C2、C3和C5等成分的血清含量;严重肝病时血浆蛋白合成能力受损,营养不良时蛋白合成原料不足,这些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引起血清补体水平下降。

在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病时,血清补体水平随病情发生变化。疾病活动期补体活化过度,血清补体水平下降;病情稳定后补体水平又反应性增高。另外,补体各成分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时可有特征性的表现(详见第二十五章),因此补体检测常可作为自身免疫病诊断或是否有疾病活动的参考指标。

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时,常因补体旁路途径的活化过度引起血清补体水平降低。心肌梗塞、甲状腺炎、大叶性肺炎、糖尿病、妊娠等情况下血清补体水平常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