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

血液中血小板含量为15万~35万/mm3,血小板低于3万/mm3就可能有异常出血,血小板低于1万/mm3则有明显出血现象。

许多疾病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但很难找到特别的病因,血小板减少包括四个原因:骨髓生成不足、滞留在肿大脾脏中(见第161节)、消耗或破坏过多、血小板被稀释。

【症状】

皮肤出血可能是最早的症状,紫色针状出血点常出现于下肢,轻微损伤也可能引起瘀斑,可有牙龈、大小便出血,女性病人可有月经增多,因出血不易止住,手术及意外事故都会发生危险。

随着血小板数量减少,出血加重,血小板极低时(一般低于5000~10000/mm3)病人可自发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或致命性颅内出血。

【诊断】

有异常瘀斑或出血者应考虑血小板减少,有些疾病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对这些患者应常规查血小板,血小板减少而没有出血症状的人,有时会因为其他原因查血而发现血小板减少。

治疗的关键是要确定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某些症状有提示作用,如病人同时发烧提示可能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特发性或药物性血小板减少一般不发热。如合并脾脏肿大,则提示血小板在脾脏内滞留,或继发于某些导致脾脏肿大的疾病。

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标本,或用电子计数器测量血小板的数量和体积,以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并寻找原因,骨髓穿刺检查可了解血小板的产生情况(见第152节)。

【治疗】

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即可恢复,血小板过低的病人需要住院或卧床以避免意外受伤,出血严重时可以输注血小板,特别是骨髓血小板生成减少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