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沙门氏菌主要以动物为其储存宿主,家禽如鸡、鸭、鹅,家畜如猪、牛、羊、马等;野生动物如鼠类、兽类均可带菌。感染动物的肉、血、内脏可含有大量沙门氏菌。也存在于蛋类(鸡蛋、鸭蛋等)和其它食物(腌肉、腊肉、火腿、香肠等)中。因此,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畜及鼠类。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亦可作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食物传播为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沙门氏菌在食物内可以大量繁殖,因此进食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如肉类、内脏、蛋类等即可引起感染;牛奶、羊奶也可被沙门氏菌污染,故食用未消毒的牛、羊奶亦可感染。

2.水源传播沙门氏菌通过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水源,饮用此种污水可发生感染。供水系统被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3.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用具传播沙门氏菌可因与病人直接接触或通过染菌用具传播。此种传播方式可见于医院中,以婴儿室、儿科病房较为常见。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带菌或污染的医疗用具传播,也可以由老鼠、螳螂等通过偷吃食品污染环境造成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沙门氏菌普遍易感,感染后结果与菌种毒力及宿主免疫状态有关。一般幼儿和老年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感染严重,尤其一岁以内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所以易于感染。而老年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肝硬化等,发病率高,症状严重。

(四)流行特征本病呈全球性分布,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加之沙门氏菌特别是鼠伤寒杆菌,可通过质粒介导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已成为流行病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发生于夏秋季,有起病急、潜伏期短、集体发病等流行特征。病后免疫力不强,可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