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一、外科名家与医著

此期外科名家辈出,较著名的有马培之、余景和、高思敬、张山雷等。

马培之(1820~l898),字文植。江苏武进孟河人,精于外科,对内科、喉科也有很深造诣。光绪六年(1880年)进京为慈禧治病,由此医名显赫。他将自己平生常用验方、外用药,以及膏药的配制法,有关分科器械的使用等,总结写成《外科传薪集》(1892年),内容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又撰《马培之外科医案》(1893年),记载四十二种外科病症治法,介绍临证经验。所著《医略存真》(1896年)则“但取经言不详,前哲不道,创为论说”。全书一卷,首列其祖父马省三外科专论十六则,继为本人数十年临证心得。书中所论以外科为主,兼融众科,并收裁了不少马氏创制的效方。此外,又对当时广为流行,且被疡医奉为枕秘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作评注、补充及修正,对后世影响较深。余景和(1847~1907,字听鸿),内外科造诣精深。他主张外科医生要熟悉脉诊和方药,内科医生也要学习刀针手法。这样,当遇到内外兼证时,医生可以始终一贯地调治,不必更换其他科医生,患者从而受益。著有《外证医案汇编》(1891年),合青浦陈学山等外证医案七百二十六首,以及余氏自己的部分医案。研辑方案以内外两科兼症者居多。治法精当,示人以法。高思敬,于内外两科研究皆深,本内科之理,治外科之症。光绪十三年(1887年)主持天津养病医院外科医事。将日常所治诸疹以及有效方药别类分门,著为《外科医镜》12卷(1900年)。

张山雷,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初学内科二年,后从同邑黄墙朱阆仙氏学外科。朱氏五世业医,颇负声望,山雷为其得意弟子。弦氏著述颇丰,其外科代表作《疡科纲要》(19l7年)说理透彻,融会中西,所述方药皆切实可用,对后世影响颇深。《疡科纲要》共二卷。分四章。第一章总论,详述外疡的不同症状和脓血滋水形质的辨别。第二章为脉状,论述各种脉象与外疡的关系,合理进行辨证论治。第三章为治疡药剂,既论内服,又述外治,退消、行气、治痰、清热、理湿、温养、补益、提托、养胃等法均有论述。第四章膏丹丸散,介绍敷帖吹掺及内服方凡66则。张氏在书中试以西医理论阐释病机。书中所裁“锌氧油膏”、“樟丹油膏”,“水杨油膏”,既用西药锌氧粉、水杨酸及软膏基础剂凡士林等,亦用中药东丹。梅冰之属。此外如碘酊、石炭酸等西药均收载入书。在“洗涤诸方”中对消毒灭菌亦颇重视。

梁希曾:治颈疠尤擅。著《疠科全书》(1909年)凡一卷。全书对疠证辨治系统全面内外结合,治法独到。尤其外治法中多为经验秘方。是书为治专著,颇有影响。许半龙(1898~1939)著《中国外科学大纲》(1926年),分上下卷。此外,刘吉人著《外科学讲义》,对一般外科病及梅毒加以论述,并对当时好用轻粉等劫药治疗梅毒的弊病给予有力批判。

皮肤病、性病著作,如恽铁樵的《梅疮见垣录》,陆清洁的《皮肤科》,《性病科花柳科》,茹十眉的《皮肤病》、《性病》,秦伯未《花柳科学》,朱振声《淋浊自疗法》,俞慎初的《中国麻风病学》等。

近代时期中医痔瘘逐步发展晚为专科,如江苏痔科专家丁泽民,从高祖丁锦楠,祖父三祝,父辅廷,几代行医。(1914~1974),丁择民悬壶扬州、南京,秉承家技,治疗痔瘘,疗效显著。后又对传统的外用含砒枯痔激进行改进。痔科名医林墨园(1898~1974)浙江平湖世医,少随父习痔科,先悬壶于乡邑,后转至沪上开业。精于痔科,医治痔瘘以传统或线疗当为主,早年即采用西药局麻醉,改进手术方法,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名噪一时。认为根治肛瘘,关键在于找到内口,并加以正确处理。以上诸家的研究,均为所论各病的进一步专科化,打下了一定基础。

此外,邹汉璜的《疮疡》,曾懿的《外科纂要》。顾鸣盛的《中西合纂外科大全》,邹岳《外科真铨》,凌晓五《外科方外奇方》。邹存淦《外科寿世方》。余无言的《实用混合外科总论》及《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等,均有一定影响。

二、外治法与外科手术法的丰富

这一时期外治法有重在发展,对内病外治作了大胆尝试。吴师机《理瀹骈文》(1864年)对清以前处治法作了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外治专著敷贴膏药广泛应用,使得膏药研制更为精良,从而促进外科诊疗水平提高。

外科手术疗法较前也有进步,从有关施行手术案例记述来看,近代中医外科手术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余听鸿氏《诊余集·外科医案》“截臂”节详细记载了手术截肢一案。随着手术进步,手术器械亦有发展。

在诸多医家努力下,这一时期外科有长足进步。虽面临医外科挑战,但其丰富的内外治法,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