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眼科学

(一)临床眼科学进展

五十~六十年代,白内障手术以囊内摘除术为主,方法有冷冻摘除、硅胶棒摘除、骨炭棒摘除,囊镊法摘除等。传统的老年性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也在开展。这些手术方法相对较简单,术后矫正视力满意,其中以冷冻摘除术较为常用。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进步,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得到了普及和提高,人工晶体植入成为可能。早在1953年我国就有成功植入人工晶体的病例,但直到八十年代后才逐渐发展起来。1982年Freamen与陆道炎教授介绍了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在上海、西安、北京等有条件的各大医院都相继开展了显微眼科手术。1991年2月,在上海成立了全国白内障及人工晶体学组,使我国在这一工作上逐渐步入正轨。

青光眼研究进展青光眼亦是我国主要致盲眼病之一。1977年,在卫生部组织制订我国眼科学发展规划中,青光眼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1978年成立了青光眼研究协作组,后改为青光眼学组,学术上相互交流,促进了青光眼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在青光眼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青光眼的激发试验,对视乳头C/D值及盘沿面积的改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等早期改变的确认,微机程序控制自动静态视野计检查可定量显示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非接触眼压计,气体眼压计以及微机电眼压描记计的应用都可更精确地测定眼压改变,以早期诊断青光眼。视诱发电位,对比敏感度和色觉检查等对青光眼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激光已介入青光眼治疗,开展了激光虹膜切除术、小梁成形术等,是一种安全、方便,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显微手术的应用,使小梁切除术成为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术式,并得到不断改良。降眼压药物亦推陈出新,不断用于临床,在治疗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单疱病互性角膜炎(HSK)发病日益增多,通过多方面研究,单疱病毒分离、动物模型取得成功。免疫学方面亦取得成就,应用单疱病毒单克降抗体已成为HSK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1978年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领导下成立了全国角膜病学组,在角膜病研究治疗方面起到了有益推动作用。我国在诸如角膜组织细胞培养,单症病毒潜伏感染的研究、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及治疗、角膜材料的保存,角膜移植手术技术及一些角膜层光手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1984年制订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期标准”。近十年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发病机理的探讨进行了大量工作。八十年代后期在北京、成都、天津、上海等地以不同方面对发病机理和中药治疗进行动物模型实验。糖尿病动物视网模显微与超微结构的病理学观察,和醛糖还原酶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保护作用的探讨,以及糖尿病鼠视网膜组织山梨醇、果糖、葡萄糖代谢状况的研究等,均的一定的结果,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模型的建立,成功地分离牛视网膜的周细胞,并建立了细胞株,创立了体外病理模型,还发现高浓度葡萄糖能激活山梨醇途径,降低细胞的肌醇含量,肌醇磷脂代谢异常以及应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阻断山梨醇通路,可改善周细胞对肌醇的摄取和肌醇磷脂代谢,并以信息调控的有关环节,证明周细胞的生长与醇磷脂代谢的密切关系,进一步阐明周细胞衰亡的生化机制。

1955年赵东生发表的《关于巩膜缩短手术及其适应范围的意见》,1959年又发表了《用综合原则的手术方法治疗视网膜脱离124例》,促进我国眼科界更新了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概念和技术,提高了总体手术成功率。双目间接检眼镜的推广使用,冷冻治疗技术的应用,以及玻璃体注气和切割手术对提高不同病情,包括巨大破孔的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均起了很好的作用。使我国在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上又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以玻璃体切割术为代表的眼后段手术兴起,对大难度视网膜脱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毒,以及对视网膜前模、异物和寄生虫的清除有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激光内封闭术,各种新型无毒害气体和液体的应用,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使玻璃体手术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现代科技的应用

近几年,超声多普勒在探查眼部正常血管和眼病方面也显示出优越性。超声乳化吸出术用于白内障,使手术更简化而快速。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在我国眼科界起步较晚。七十年代初期,南京、石家庄、广州等地眼科工作者开探索。或静脉注射荧光素后通过滤光片对眼底进行观察;或以国产滤光片改装旧式眼底照相机进行动物试验。七十年代后期,由于行进了国外高速眼底照相机,造影连续拍片技术逐渐开展起来。八十年代初,河北医学院出版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释义》一书,向国内初步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

磁共振成像(MRI)是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技术,用于眼部肿物或其它病变的诊断较CT更为清晰,可多方面多层面断层及多种成像参数扫描,对球内非磁性异物,肿瘤及海棉窦动静脉瘘均更易于成像显示。

41956年,陈耀真、王文书教授已着手于建立临床视觉生理实验室。直到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我国视觉电生理测定逐步发展为系列化,1987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电生理学组。

激光是近代重大的科学技术进展之一。应用于眼科临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71年上海市首先研制成功红宝石视网膜激光凝固器;杨冠等(1973年)报告了它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后,1976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报告了于1973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氩离子激光凝固器在眼科临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