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脉主病第二十二(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附方

仲景苓桂术甘汤

(见第十六)

仲景小青龙汤

(见第十六)

和剂倍术丸

治五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饮,水在两胁。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五曰流饮,水在胁间,沥沥有声。皆由饮水过多,或饮冷酒所致。

白术(二两)桂心干姜(各一两)上为末,蜜丸。每二十丸,温米饮下。加至三十丸。食前服。

破饮丸

治五饮停蓄胸膈。呼吸之间,痛引两胁,胀满气促。胸腹结为癖。支满胸膈,旁及两胁,抢心疼痛,饮食不下,反胃吐逆。九种心疼,积年宿食不消,久疟久痢,遁尸疰忤,癫痫厥运,心气不足,忧愁思虑,妇人腹中诸病,并皆治之。

荜茇丁香(不见火)缩砂仁蝎梢胡椒木香(不见火)乌梅肉青皮巴豆(去皮膜,各等分)上将青皮、巴豆以浆水同浸一宿,次日滤出同炒。青皮焦,去巴豆。水淹乌梅肉蒸一炊久,细研为膏,入药末和匀,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临睡生姜汤下。

六君子汤

(见第十六)

仲景泽泻汤

治饮停心下,常苦眩冒。或胸中痞结,坚大如盘。下则小便不利。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水二升,煮一升,分温再服。

海藏五饮汤

治五饮最效。

旋复花人参陈皮(去白)枳实白术茯苓浓朴(制)半夏(制)泽泻猪苓前胡桂心白芍药炙甘草(各等分)上每一两分四服。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因酒成饮,加葛根、葛花、砂仁。

济生八神来复丹

治寒痰冷冻饮料,久积心胸。或呕逆喘促,或心腹搅疼,或饮食不安,状如反胃等证。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瓷器内以微火炒、用柳篦搅。不可火太过,恐伤药力。再研极细,名二气末)太阴玄精石(飞研,一两)五灵脂(水澄清,滤去砂石,晒干)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二两)舶上硫黄(透明)沉香木香(坚实者)天南星(粉白者,各一两)上为末,飞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三因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等隐痛难忍,筋骨牵引钓痛,时时走易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误认瘫痪也。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上为末,糊为丸,桐子大,晒干。食后卧,淡姜汤或热水下五、七丸至十丸。

痰猛加数丸。

玄珠茶调散

治风热上攻头目及头风热痛不可忍。

片芩(二两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一两)细茶叶(三钱)白芷(五钱)薄荷(三钱)荆芥穗(四钱)头巅及脑痛,加细辛、本、蔓荆子,各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用茶清调下。

秘藏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大便不利,又出入为寒气所郁,闷乱大作,火郁不伸故也。医疑有热,服疏风丸下之。原证不减,复添呕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涩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气力,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是胃气已损,复下两次,重虚脾胃,病名曰痰厥头痛。厥者,痰之浊气逆上,淆溷清阳,故眩晕,非有痰厥逆而上也。

半夏(一钱五分)白术炒曲(各一钱)天麻黄人参苍术陈皮泽泻茯苓(各五分)大麦面(一钱半)干姜(三发)黄柏(二分)

仲景吴茱萸汤

《伤寒论》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金匮》云∶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又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茱萸汤主之。观此则凡胃虚寒不能纳食,或吐冷冻饮料酸水者,皆效。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仲景小建中汤

(加黄一两半、人参二两,名黄建中汤)《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又《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

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瘦百病,黄建中汤主之。

桂枝(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香砂理中汤

(即理中丸加木香、砂仁。服法亦同。见第十七)治脾虚气滞,或受外寒,泄泻腹痛喜温,或呕吐,胸膈满闷,肠腹雷鸣等证。

东垣浓朴汤

治胸腹胀痛,或肠鸣后重,或受寒及寒饮食作痛。脉沉迟而弦者宜之。

浓朴(姜制)陈皮(去白,各二两)甘草(炙)干姜(各五钱)茯苓(去皮,一两)上咀。每服一两,水煎服。

仲景四逆汤

治中外皆寒,四肢逆冷,腹痛肠鸣。或汗多亡阳,或中寒泻利清谷,舌滑气冷。一切阴寒胜而阳虚,脉沉迟弦弱者,此方主之。

甘草(炙,一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