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脊髓小脑

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包括单小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旁中央小叶)构成。这部分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传入纤维的投身投射,其感觉传入冲动主要来自肌肉与关节等本体感受器;但是前叶还接受视觉、听觉的传入信息,而后叶的中间带区还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前叶的传出纤维主要在顶核换神经元,转而进入脑干网状结构;后叶中间带区的传出纤维经间置核到红核,有一些纤维再投射到丘脑外侧腹核,最后抵达大脑皮层运动区。

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在去大脑动物,刺激前叶蚓部可抑制同侧伸肌紧张,使去大脑僵直减退,因此前蚓部有抑制紧张的作用。抑制肌紧张的区域在前叶蚓部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前叶明目张胆部之前端与动物尾部部及下肢肌紧张的抑制功能有关,前叶蚓部之后端及单小叶部位与上肢及头而部肌紧张的抑制功能有关,其分布安排是倒置的。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转而改变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活动的。在猴的实验中观察到,刺激小脑前叶两侧部有加强肌紧张的作用;这些肌紧张易化区也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而且安排也是倒置的,其作用可能是通过网状结构易化区转而改变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活动的。因此,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调节既有抑制又有易化的双重作用。在进化过程中,前叶的肌紧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肌紧张的易化作用逐渐占主要地位。

后叶中间带也有控制肌紧张的功能,刺激该区能使双侧肌紧张加强。由于后叶中间带还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因此它在执行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方面有重要作用。当切除或损伤这部分小脑后,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及限度将发生很大紊乱,同时肌张力减退,表现为四肢乏力。受害动物或患者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称为意向性震颤),行走摇晃呈酩酊蹒跚状,如动作越迅速则协调障碍也越明显。患者不能进行颉颃肌轮替快复动作(例如上臂不断交替进行内旋与外旋),但当静止时则看不出肌肉有异常的运动。因此说明,这部分小脑是对肌肉在运动进行过程中起协调作用的。这种动作性协调障碍,称为小脑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